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书为形学】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1-30 20:10 编辑

谈艺录:心学与形学

曾 翔

书法是写心
书法是写什么?众说纷纭,都是又都不是,很多都是外在的。如果要确立对书法一个最本质的了解,恐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主体上,那就是——书法是写人、写心。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字”背后的文化和心性是超越了形而下的支配因素。这个最显然的是佛门书法,八大、弘一、良宽……,他们的书法是实实在在地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是写自己的心,是写他们的向往与佛门的精神,是字与人、人的信仰的统一。古人讲“一字乃见其心”,就是这个道理。
书法的线条
以线写形、以线写神是中国艺术笔墨语言的精髓。中国书法直接超越了形的描绘而进入线条的抽象世界,所以对这根线所要求承载的内容也必然更宽更厚也更直接,即如何通过一根线把书法家对外界的认知和他的本心全部反映进去。这根线是律动的,是情感的,是有生命的,这种个人认识与心性的融入才是这根线的核心属性,也是书家毕生的追求。
谈技法
技法的问题是个有多少与要多少的问题。刚开始都在做加法,一点一点地积累、熟练,但慢慢地要学会做减法,要把它为你所用,用什么、怎么用取决于你要表达的东西,也就是你的审美需要和你的内心。演员陈宝国曾经说过一句话:“三十年前演戏,是在玩技术;三十年后演戏,是在掏心窝子。”这个道理和书法是一样的,技术是青春饭,是有限的,思想、境界和修为是无限的。
《圣教序》与书法造型
《圣教序》是结构大师,是“谋略”中的“奇谋”,是“平正”中的“险绝”。它的每一个字都有“字眼”,就像下围棋的“眼”一样,是生死存亡所系。“字眼”是什么?是一个字的造型中出彩的地方,是这个字“活”的灵魂,是字里边的空间关系,是常人不敢想也不去想的巧妙留白。包括收放、大小、长短、宽窄、向背、疏密等等这些关系都是构成“字眼”的要件。看懂了圣教序,再由此来关照历代经典,你会发现中国书法造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这个原理,汉字造型的变化就无以穷尽。所以,写字要懂得“造眼”,也就是要制造矛盾再协调矛盾,这样的字才有生气,有看点。就像社会的运转一样,制造需求再制造供给,最后把二者平衡,就和谐了。
书法的形神关系
书法就两个东西,一个是形,一个是神。形是可见的,是外在形状和形态;神是无形的,是作品焕发出的精神气质与品性内涵,汉碑百品,形貌相殊而神采各异即为此证。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王僧虔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刘熙载讲:“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更次之。”都是一种把神至于形之上的观念,由形入神,是由技入道的过程,也是窥探中国书法奥义之所在。对书法的学习,古人以修心炼神为上,今天从形入手,但心里要明白最后的高度还是要炼神为上。
临摹
要认识书法,首先就要认识书法史,对于几千年的书法传统,我们应该建立“大传统”与“纵深学习”的观念,打破五体的界限,打破碑帖的界限,重合不重分,要寻其源头,理其脉络,在书法的“理”的认识下把它们贯穿在一起。
临摹广博和专精不可偏废,一桌子的菜才先尝一下再做选择,除了找喜欢吃的适合吃的之外还要注意营养的均衡;要时刻保持着一种新鲜和敏锐,因为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新大陆,发现了,就要登上去转一转,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临摹有两种,临的“像”和“不像”,“像”是基础但不是标准,“像”之后的“不像”是一种能力,是创造性的临摹。传统是营养,不是照搬和复印,全是“逆来顺受”,就没有自我。李可染讲:“要用百倍的力量打进去,二百倍的力量打出来。”出来比进去更难,“不像”比“像”更难,要建立一个改造的习惯,尝试一个帖生发出来的无限可能,所以,有时候“知法犯法”、“乱写”也很重要,它就是你解放思想,找到自我,发挥本心的过程。
个性与创造
个性与创造是艺术的根本。秦始皇能统一文字,但能统一到全国人民长一个模样吗?不行吧。所以,艺术就同人的长像一样,是多元的多样的,发现和表现你的内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而这种个性创造的好与坏的衡量最终取决于它的品格和自我完成的程度。
从根本上说,书法作品的创作只有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辛勤的实践以及富有激情的创造,才真正具有生命。阅读、临摹、经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更独立的思考,从而锻造出对物象直截了当的判断和表达。当书法被赋予的意义过于密集时,书法艺术的本体就会遮掩起来,探究不到书法的精义,书法开始变得玄之又玄,惑之又惑。书法没有新与旧,只有高与低。学书者首先是要把字写好,把人做好,手头功夫一定要扎实,做得有板有眼。其实把字写好就是一门最本质的学问,把字写好了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谈文化。
风格与变化
风格的形成就好比从“借鸡下蛋”到“养鸡下蛋”,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转化成你自己。搞艺术,思想要活跃,要懂得“过河拆桥”,传统给了你什么,你要能马上对它进行转化,再不断地取舍和调整,这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风格形成的过程。
“发现大于创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古人、发现今人、发现自己。研究他们从哪里来,研究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拿过来提炼,从而找到创作的门径,形成自己的面貌。艺术的创作往往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自我完善的艺术创作,即在自我意识的形态下,在不断完善、不断修正补充自我,使之更加成熟完备。二是自我反省的艺术创作,反省自我,对自我意识的推翻和打破,使之发现新的自我。最重要的还是要认识,要理解,要打通,如若上溯秦汉,以篆隶为乳,才可远浮华,近质朴,才可去纤巧,得真力。中国艺术是表现哲思的艺术,中国书法是一条河流,每个时代都有不同面貌的延续,我们要为中国书法开拓出更宽广 的河床。
始终保持一个面貌是危险的,那只能说明你的认识一直是原地踏步。而风格的变化是因人而异、因阶段而异的,也可以很微妙,比如什么都没变,就线变了,线的感觉变了,这种变化更深刻。要把这种变化跟年龄、生活、阅历、学养、修为、认识的变化联系起来。书法,越写越难,是因为它对综合的考量越来越强,而变化和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变与怎么变是一种考验。
用笔尖写字
全面认识毛笔的三个部分:笔尖、笔肚、笔根。这三部分的表现和功用是不一样的,掌握好它们对于书法的认识和学习意义重大。用笔尖写字是书法训练的第一关,当代书坛的快、飘、滑、弱,都是不懂得笔尖写字的结果。完全静下来用笔尖写字时,笔尖压住纸面,全神贯注,如对至尊,那种周身的放松、平和与通透,从脚根到身体,从身体到胳膊、腕,再通过手指传达到笔尖,写起来真正有太极练功的感觉。排除了杂念,这样的书写能直指灵府,内心的微妙变化也能自然地反映到书写中去,是一个炼神炼心的过程。
拙与巧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做字,如新妇子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黄庭坚)关于巧拙的品评暂不赘言,且在“拙”后再添一字——“傻”,即把自己置身于不会写字的境地,此我心之所向。
游于艺
做艺如做人,有一种人最见高明:“放下”和“自适”,不为钱累,不为官累,不为物累,不为心累。所以,艺术就是玩的,别把它太当回事。越在放松的情况下,可能越能够看清自己。相反,如果带着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来写书法,会离书法越来越远。
被欣赏
艺术首先是要愉悦自己、打动自己、服务自己的,然后再谈服务社会。如果受外界干扰太多还想着取悦于人,肯定不是纯粹的艺术,也找不到纯粹的自己。与过去文人士大夫的精英书法不同,我们现在书法的门槛很低,你的字写完之后给谁欣赏、怎么欣赏,你要判断;艺术是“寂寞之道”,如果你的艺术受到没有经过审美教育和实践的人的称许,你要警觉。在欣赏者面前,你可以架设一座桥梁,找到欣赏与被欣赏的互动,但未必要认同。
事实上,真诚而优异的书法作品要受到赞扬,其命运往往不幸,学者止于巧辩,法者囿于守固,庸者随风,匠人造作,总是良莠不分,黑白颠倒。这倒也罢,在我的精神领域,只要是为自己而书,做狂人也好,做变者也好,体会自我心灵的纯粹与自然的冲动,不至于犯法。
教与悟
法可教,书法不可教。要从精神的层面理解书法,要思考、琢磨,要悟,悟是最重要的。赵之谦很早就说过了,写字写得好的有两种人:“三岁稚子”与“积学大儒”,前者在于心性的本真,后者在于内涵的厚重。所以,书法家是教不出来的,可以自学,教和不教,交流很重要;古人讲“屋漏痕”、“船荡桨”,大自然和生活也可以教你,外在的一切都可以教你,关键在于你的心能不能敏悟。
篆刻
篆刻有无限开拓的可能,试想,如果历代书法大家都从事篆刻会有多少种面貌,所以,跟书法一样,篆刻与心性相通,人的可能性就是篆刻的可能性。
篆刻是一种修养,跟写字有很大的互通性,都讲格局气度,讲造型设计、讲线条带来的审美意蕴,讲生命力。近代巨擘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他们金石篆刻的修养都很深厚。
篆刻主要是强调作品的完整性,最关键的一点,不管几个字,都当成一个字来刻,要关注印面上这种对“白的控制”与“红的控制”,字有“字眼”、印有“印眼”,道理是通的。把空白的地方作为品读的对象,你会读到很多,明白很多。
                                                         (彭再生 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书法,回归本体
——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平谷三届联训侧记


刘鹤翔

自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以来,雅集一直是主要的书法交往形式之一,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书法工作室也沿袭了这种古风。2013年7月8日至12日,在京东平谷石林峡矿山公园的塔洼人家,来自天南海北的工作室一、二、三届、共八十多名学员,通过为期五天的集训,实现了工作室成立三年来的首次全体大聚会。
书友相逢,本是十分舒心惬意的事,更何况大家都是游学于胡、曾两位老师工作室的同窗。“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感到格外亲切,也很自豪,”胡抗美老师在开场白中说。在集训的五天里,学员们在塔洼人家酒店的风雨廊下挥毫,展示创作成果,交流创作经验;平谷夏山苍翠,好雨时来,山水之趣与笔墨性情相生发,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
胡老师给平谷集训定下的主题叫“守实不华”,并将这句出自《道德经》的古训题在赠给大家的杯子上,它寄托了胡、曾两位老师对大家的期许,“这句话既是集训主题,也是我们今后的创作方向和为人处世的准则。在今天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要做到这四个字非常不容易。”胡老师说,大家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至于怎样进一步提升创作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心态平和了,在‘实’字上做文章,作品的格调自然会提升。”按胡老师的书法教育观,一个人在书法上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因由观念的转变,方法的改进,技艺的提升,以及做人做事的态度等各方面产生的综合效应。
对每个学员来说,到胡抗美、曾翔工作室深造,都经历了一个重新认识书法,找寻个人创作道路的过程。集训开始前,曾老师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一个当代书法家要有所成就,应从二王入手,溯源秦汉,下探唐宋。这种对学书路径的认识来自历史的经验,“晚清以来的各位前辈,无论是吴昌硕、黄宾虹还是于右任,都是从这条路上走出来的。”
深入传统的路是发现之路。在中国书法界以及工作室教学中,胡、曾两位老师一直在倡导一种寻根的教学模式。“古代的遗迹多得很,就看你怎么去理解,发现。”曾老师说,集训的目的,就是想帮大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深造之路,找到一条创作的主线。和古典时期不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书法资源充分开放,各种思想文化、艺术观念激烈碰撞与交流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各种诱惑,容易迷失的时代。曾老师认为,一个人搞艺术,一开始的选择、直觉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就很容易被时流所左右。“无论是艺术还是人生,都在于选择。选择的好坏,决定了你的人生质量和艺术高度。”他以找对象打比方,“你学书法学了五年,十年,十五年,到底找到对象了没有?有的同学在还在犹疑,今年找一个,明年找一个,老是定不下来,这不行。”
曾老师的讲学和创作风格,一贯是诚恳真率,为艺术而艺术。他告诫大家,不要老是盯着国展搞创作,那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绝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终极目的。作为一个当代书法家,应该有深入传统的魄力,勇于破除创作上的旧习气,甚至勇于将过去的创作经验归零。有了自新、归零的心态,每个人就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书法之路。“请大家把神再绷一绷。这个神就像风筝的线,松出去,风筝会飞得更高;但你不能索性把它扔掉,那样风筝就被放之于天外,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在平谷的五天里,曾老师一方面要求大家放胆创作,另一方面也引导大家,解决创作中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味地在现有基础上做简单的调整,而要更多地去思考自己到底应该在哪条路上走下去,“拽住手上那根线,不要今天往东,明天往西,到头来哪头都深入不了。”
(二)
书法道路的选择源于对书法本体的认识,这个问题,胡老师在《中国书法当代性论稿》等数种著作中均有深入论述。抉其要者,首在于以艺术的尺度,以当代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经典的书法文本。比如说,在行草书的学习中,胡、曾两位老师要求大家在当前阶段舍《兰亭》而学《圣教》就是关乎本体的方法论问题。在两位老师看来,1900多字的《圣教序》蕴含着丰富的宝藏,对一个书者来说,要想处理好书法的空间结构,它是第一重要的法帖。在集训中,胡老师重申了这一教学中的纲领性要求。胡老师认为,傅山所谓“近来学书家多从事《圣教》,然皆婢作夫人。《圣教》比之《兰亭》,已是辕下之驹”的说法,和古典时期的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兰亭》承载了很多的文化信息,阐述了人生、生死这样的重大人生观问题,这在古人是顶顶重要的事。但对今天的书者而言,则不应站在旧时文人,而应站在当代艺术家的立场去看待经典,“书法已经是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做大做强首先在于对其艺术本质的认识,而非旧式的社会和政治抱负。”胡老师说。
胡老师对书法的本体论述,既贯彻于他个人的艺术实践,也见于他对学员作品的评价。按集训要求,每个学员都要创作3-5幅可以在国家画院展出并集结出版的作品,同时也写一件以平谷诗词为内容的酬谢之作。借山而写势,在平谷山中,大家都表现出亢奋的创作状态,有的学员甚至一口气写到了后半夜。
集训的第三天是个大晴天,学员们早早把作品铺在宾馆门前夜雨初干的地面上,请胡老师一一评点。
结合学员们的作品,胡老师谈了很多引人深思的观点。
针对学员行草书作品中大量出现的明清调式,胡老师说,大家应该取法乎上,在魏晋法帖上下扎扎实实的功夫。“何绍基、王铎、杨维祯这些人东西都有用,但老是学他们的,就像跟几个高手打架,你打不过;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更好的师父学学,学成了回过头来再找他们打。”否则,就算你一门心思地要形成个人面目,也很难成功。
除了深入魏晋,胡老师也建议大家多写篆隶,他认为,唐以后至明清的篆隶书都失了古意,并不是很好的取法对象,学篆隶就应该上宗秦汉。“书法中每一个点画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没有秦汉精神的滋养,线条的质量上不来,字的造型不古,作品格调也不会高。”
而针对一些个人习气较重或者受时风影响较大的作品,胡老师提醒大家尤其要警惕。他鼓励大家,要敢于扔掉自己固有的书写方式,不能老觉得自己写着方便,看着痛快,应该把个人习气收敛一些,和古人走得更近一些,否则传统的精华永远也搞不透,“古人的笔迹你看到了,但古人的书写方式你却没有掌握,这样一来,一些不良的习惯会束缚你一辈子。”
在点评中,胡老师尽管认为绝大多数作品都已经达到了在国家画院展出的水准,但他还是反复强调要进一步打开思路。学员在创作上的各种尝试都在他鼓励之列,比如章法探索,胡老师认为,尽管大家还没有表现出在章法上真正的原创性,但勇于探索是好事情。“一幅作品,从它的第一个点画起,章法的布局就开始了,作品中每一个单字造型都应有章法上的意义。”所谓章法有法,章法也无法,章法的布局要真正做到从心所欲,应该在技艺和创作经验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去表现自己的心性,而不是简单的行与行的离合,或者某种程式化的夸张。
正如他在开场白中所宣讲的“守实不华”,胡老师希望大家在心态上不要急,要更进一步深入传统,“造型和结体是创作的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天大的组合能力也没有用。”
(三)
书法中的酒神精神由来已久,苏轼在张旭草书的跋语中即说:“张长史草书必俟醉,醒即天真不全。”在平谷集训的五天中,尽管曾老师反复提醒大家别喝醉了,但还是难免有人借酒抒情。这一回,曾老师以无酒后挥写的百米长卷雄辩地证明,酒未必是书法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正所谓“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醒醉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
曾老师长达两小时的书法表演成了此次集训的压轴大戏。在集训的第四个晚上,随着一幅洁白晶莹的的长卷在书案上徐徐展开,大家拥在曾老师的周围,有人借酒放歌,有人呐喊助兴,曾老师则完全沉醉于他的笔墨之舞,任由镜头闪烁,声浪高涨。
给学员指导时,曾老师从来都毫不吝啬地给大家示范,对他的书写状态,学员们都比较熟悉了,但笔墨常新,这样的表演总在一次次地引领大家去充分领略书法之美。
从平时的教学到此次的集训,曾老师反复指导大家学会用笔的“三大法宝”:笔尖、笔肚、笔根。在长卷上满纸纵横的线条中,他的一整套笔法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和胡老师一样,曾老师也力主在学习中用篆隶古意滋养楷、行、草书,正如孙过庭在《书谱》中所提倡的,书家要“熔铸虫篆,陶均草隶”,以追求“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的理想境界。惟其立意之高,书法才足以成为一生的事业。
另外,正如胡、曾两位老师的书法人生提供了一种无言的身教,纸上的书写也并不是书法的全部。在和学员们的谈话时,胡老师鼓励大家多和外界交流,“当我们遇到其他对书法持有不同观点的人时,应该主动和他们探讨。这种探讨不在于谁说服谁,而在于形成我们自己对书法的信念。”
将好的精神产品带给社会一个书者应有的社会意识。在今天,书者至少在回应某种来自文化艺术界的期许。在和很多文化界前辈接触时,胡老师感到,很多前辈对书法的认识,都在书法本体之内;而来自其他行业的有识之士,也同样在关注书法,“比如我最近和一位大学校长交流,他一开始对书法的看法和普通社会人士差不多;但当我谈起自己对书法的见解,他马上就将对书法的认知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觉得书法对于光大中国文化传统而言太重要了。”
胡老师认为,现在的人们往往以市场效应来评价书法,这是极大的错位,对此,一个真正的书者对此应以平和心态视之,认识到这是精神产品在物欲横流时代的必然处境。“某些人有名,有某种社会光环,其实往往与书法的本体无关。一个受过真正的学院训练的人,不应受此影响。”
通过学习和创作的深入认识书法本体,通过思想的吐故纳新确认书法人生的坐标,是此次集训的意义所在,而胡、曾两位老师带给大家的启迪在于:生有涯而大道无涯,无论是魏晋人的慷慨放怀,还是如明人所谓“萧然物外,自得天机”,都在引领书者去感悟技进乎道这样的根本命题,学会用笔墨说话,用笔墨与精神、天地往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1-30 21:27 编辑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导师】

胡抗美,1952年8月生于湖北襄阳。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委员会主任,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兰亭奖展、全国草书展评委,中央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
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展、全国中青展、兰亭奖展等,曾多次被邀请参加中日、中新、中韩书法交流展;书法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等,以及日本、新加坡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出版有《胡抗美诗词书法集》、《胡抗美书法集》、《胡抗美书法作品》、《当代书法名家•胡抗美卷》、《中国美术馆当代名家系列作品集•书法卷•胡抗美》、《中国书法家精品集•胡抗美卷》等书法创作专著,以及《胡抗美书学论稿》、《中国书法当代性论稿》和《吟外志•胡抗美诗词集》理论、诗词专著。《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化报》、《艺术报》、《中国书法》、《中国美术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多种报刊杂志、网络对其书法作品、创作经验及书学思想进行过多次专题报导和介绍。


胡老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胡抗美老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1-30 21:28 编辑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曾翔,号一夫、木木堂、曲堂。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北京印社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作品曾连续获得全国第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文化部全国第十四届书法群星奖,世界华人2007中国书画艺术精品大展优秀奖;连续五届入选 “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中国当代书法二十家提名展”;书法篆刻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六十年》、《共和国书法大系》、《当代美术史——书法卷》;多次受邀参加日、韩、法、德等国艺术交流活动。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中南海、今日美术馆、荣宝斋画院、昆仑堂美术馆、武汉美术馆、湖北省艺术馆、国际友仁及私人收藏机构收藏。
出版有:《曾翔书法篆刻作品集》、《当代名家新作——曾翔卷》(荣宝斋出版社),《中国书法家书风——曾翔卷》(人民中国出版社,《汉字印象》、《曾翔书画作品集》、《曾翔画虎》、《曾翔08新作》(中国汉字出品中心),《曾翔篆书千字文长卷》;主编《中国书法艺术大师——颜真卿》、《世界艺术大师——克里姆特》(河北美术出版社),《草书入门电视书法教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等。

曾翔 __.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曾翔老师.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1-30 21:28 编辑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助教】

胡紫桂,自号古铁,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系中国书协第四届书法发展委员会委员、第五届新闻出版委员会委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再旦画院签约书画家、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湖南省书协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曾任职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工作室助教,现供职于湖南美术出版社,任副社长。



DSC_74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金蛇狂舞(尺寸:240X1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0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11-30 21:29 编辑

【书为形学】
中国国家画院
胡抗美、曾翔工作室
一、二、三届学员作品联展

2013.11.30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助教】

冷柏青, 1970年生于湖南祁东,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艺术硕士,四川省诗书画院专职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青少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委员会委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艺委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行草书委员会副主任。
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六、七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二、三届流行书风作品展(二届获银奖)、一、二、三、四、五届国际书法年展、首届、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全国第二届行草书作品展、全国首、三届(特邀)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作品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特邀)、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览、“渊源与流变”系列书法展、“山海情怀”——当代书法名家27人学术邀请展、国际炎帝杯书画大展(银奖)、全国70年代代表书家系列展、2009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金奖)、2012湖南省第四届艺术节银奖等。
湖南省文联授予首届湖南省“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2001)、湖南省书协授予“德艺双馨”书法家称号(2002)、湖南文艺人才“三百工程”人选(2012),2009年在湖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已出版个人作品集6种。



冷柏青个人照.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