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111|回复: 6

书法家首先要成为读书人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家首先要成为读书人

                        
) M( e" V& _( }0 s6 t' @* F9 z——林鹏访谈

        3 x: D2 m; i# L  `6 }- B- ^
                          

/ a* W9 r7 f+ w8 p) F6 T杨吉平
1 u5 C, c  u6 G朱中原

访谈:杨吉平 : X* f' G1 z$ J
山西师范大学书画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 O' J7 n7 y; }6 A1 B# B
朱中原
0 j& l/ G+ q+ s& r《中国书法》编辑部副主任

时间: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地点:山西太原林鹏寓所

(一)

杨吉平(以下简称杨):林老,我今天和《中国书法》的朱中原先生来给您做个访谈,在《中国书法》的“大家风采”栏目给您作个专题。

朱中原(以下简称朱):我受中国书法杂志社领导的委托,主要就是来和您聊聊天,唠唠嗑,听听您的一些人生经历,您关于书法、学术、文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一些想法。

林鹏(以下简称林):人生经历?八十多岁了当然有经历啊,但是不值一提。

杨:那首诗提一下吧:“吊儿郎当小八路,自由散漫一书生。命中注定三不死,胡说八道老来疯。”这首诗简单概括了林老的一生:林老是小八路,老家在狼牙山下的河北易县。十四五岁便参加八路军,那时属于晋察冀边区。林老,您说的“三不死”是哪“三不死”啊?

林:战争中没让打死,运动中没让整死,困难时期没让饿死。

杨:对,我知道抗战时期您被日本鬼子追赶过,解放战争您被包围过,抗美援朝您被炸飞过,但都活过来了。这些经历一般书法家是不会有的。

杨:林老的书我都读过,而且不止一遍,您的几本书如《蒙斋读书记》、《丹崖书论》是我的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朱:(指着书说)林老是真正懂国学、研究国学的。

林:(指着赠送的书)那都是瞎写的。

杨:还有您的《丹枫阁记研究》我也看了,却有上当的感觉。那本书是袈裟、百衲衣,拼起来一本。我带着很大的希望去看这本书,我希望看到您的新文章,结果基本上都看过了。

林:那是跟他们斗斗气。有的人从来不读傅山的书,也不研究傅山,却大谈傅山书法的原创性。傅山说:写字,一笔不像古人,即不成字。我们却还要说傅山的原创性,傅山的原创性是什么?今天有些人的字,有一笔像古人吗?所以我说,一不读书,二不临帖,一辈子都是外行。这样的人在今天的中国有很多。用傅山的话说,他们甘当里面的外人。

朱:对嘛,但是他可能会把自己打扮得比内行还要内行。

杨:不用打扮,他不知道自己是外行。

林:一不读书,二不临帖,一样也是圈里人。

朱:所以书法家必须要读书,首先要成为读书人。

林:我在山西当书协主席的时候,给他们发书,发了书也不看,没人看。而且他们还提出来,读了书就能写好字吗?后来我就回答,你去告诉他,你说林主席说了,不读书就能写好字?就是除了讲写字什么也不讲,那就是写字匠嘛。

朱:读了书未必能写好字,但不读书一定写不好字。现在有一些人鼓吹,书法就是写所谓的书法形式,书法的内容和书法的形式是独立的,和文学没有任何关系。

林:这真是大放厥词啊。

朱:林老,刚才说到读书的问题,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做一个很好的文人书法家?我们谈的不是怎么写字的问题,主要是一个书法家的人文修养的问题。比如刚才说的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现在您说书法家不读书,可能好多书法家他不同意,说,错啦,我也读书。但问题是你读的是什么书?

林:他读小人书。

朱:对啊,不是说读了书就一定有修养,就一定能成为文化人,现在不少人都读的是垃圾书。

林:现在的有些书法家,你给他讲读书,那等于对牛弹琴。

朱:我们现在不光是对书法家讲读书,是对我们杂志的所有读者讲读书。我们的读者群是很大的,不光是专业书法家,专业书法家只占其中一部分,我们的读者里面还有作家,还有喜欢书法、喜欢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各个阶层的人。

杨:这样,林老,您给提个要求,书法家要先从《说文解字》入手,(朱:这个我觉得很好),然后是四书五经,然后诸子,然后二十四史。是这样吗?

林:你要了他的命他也干不成。

杨:您就是这么干的吧?您多次和我谈过,您的一位老师就这样要求的。

朱:我觉得必须这样一点一点去做。现在的书法界存在着一些误区,就是很多人以为不需要读书,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甚至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读书无用论,有的还说读书会越读越傻,越读越笨。一部分书法家也认为书法跟读书、跟学问没有关系。我觉得书法界需要一个重新的启蒙。那么怎么来启蒙他们?不是说让他们如何去把王羲之写好,或者怎么去临米芾,怎么去临苏轼,怎么去临傅山等等,而是要让他们意识到汉文字的内涵,一定跟读不读书、跟读书多少有必然联系,所以我觉得,我们整个的价值观都需要重新启蒙。

林:以前的书法家,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高二适、陆维钊,这些人都是文化学者,像有名的王遽常、马宗霍,他们都是经学家。

朱:还有胡小石也是。

林:当然胡小石更是。现在,书法家光学写字,这个应该说是不行的不够格的,嗯?

朱:您说说怎么不够格?

林:书法是传统文化,都这么说吧?那么,传统文化是什么,你得了解吧,嗯?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国学是什么?国学就是经学。经学是什么?经学就是十三经呗。

朱:对,先秦的文献。这是汉代学术的一个最为主要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对先秦文献的整理,所以,清代学术基本上是复兴汉代学术,其实也就是复兴汉代经学。

林:是啊,所以有些书法家问读什么,《五经》很费劲,但至少《四书》你得读下来吧。有两部书,《十三经注疏》和《诸子集成》也应该读。

朱:现在书法家要参展、获奖,要去琢磨现在整体流行的风尚,要思考这些问题,也没有多少时间去读四书五经了。

林:我做过实验,我在北京那回,等着办事,北京人喜欢让人等。当时我去查看一个人的档案,他说那得等着,等着没事我就上街。我忽然想起来一句话:“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这是孔子的话,这是在哪呢?我知道是在《论语》里,但是是在哪呢?那又怎么解释呢?我为了查这一部书,我就上街买了一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我在招待所没事,从头看,三天三晚上,把它一字不落地读完了。那一句话我已经找见了,但是我还看,我一直把它看下去。三天,现在要说没时间,难道连三天的时间都抽不出来?现在有双休日。嗯?一个月就有四个双休日。

朱:四个双休日就有八天时间。

林:八天时间,一个月你这《四书》总能看下来吧?少喝酒,少碰杯,少去歌舞厅。三天时间总能抽出来吧?所以,没有时间是不可能的。现在的人是忙着挣钱,挣大钱,所以老说没时间。

(二)

杨:林老,我们谈谈您上次那个研讨会吧。我核实一下啊,有人说您《二十四史》读过三遍。

林:谁说的?那是夸毛主席的。我的《二十四史》都不全。(众大笑)

杨:那您有的都读了,比如《史记》。

林:《史记》我也没看。《史记》那不论遍。《史记》是到时候拿过来看看就行了。

朱:《史记》以文学为主,可以作为一个文学著作来看。

杨:林老,那您的长篇历史小说《咸阳宫》是把它当作历史书来看,还是当作小说来看?

林:《咸阳宫》新版的有个后记,里头说的很清楚。我首先是一个历史家,其次才是作家。

朱:其次才是书法家。

杨:书法家就不值一提。

林:我写的文章他们都不看,我的这些学生都不看。

朱:林老,我说句实话,您这个文章,我以前还真没看过。但是呢,我拿到这本书,我刚才翻了一下。不说别的,就是题目,都是我感兴趣的。我是坐高铁来的,我坐高铁来的时候就在看《梁启超全集》。他基本全是用文言文写的。梁启超本身是个思想家、政治活动家,但是梁启超的国学功底十分深厚,不到20岁的时候就考取了举人,而且把几乎所有有价值的先秦文献都读完了,而且还写了一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把清代人梳理先秦古籍的书又重新梳理评价了一番,真是天才!我今天看您的东西,我感觉好像又回到了民国,我有一些久违了的感觉。所以,我回去的时候我会把您这本书好好看看,虽然看不完。

杨:林老的著作,一般人两天就看完了。然后再看五六遍,《蒙斋读书记》我看了一二十遍。

朱:关键是我不能把林老的书当小说看啊。

林:(略带抱怨和调侃地问杨)你看那么多遍干嘛?

杨:为何看那么多呢?因为你的文章好懂(林鹏:你看出我的毛病来了)。比《礼记》要好懂。我是一会儿一遍,一会儿一遍。好懂是好懂,语言好懂,但是不好理解。看一遍有一遍的收获。《蒙斋读书记》从一开始到现在出了好几版,我都看完了。林老的文章语言好,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快人快语,可读性极强。

朱:林老,我听江湖上传言,您非常有学问,有思想。但是我不知道林老的学问和思想到底表现在哪,从网上找,我也找不到您的书和文章。今天,我翻了您的书目之后,我心里有数了。林老,我们今天就听您说说怎么读书,怎么读国学。作为一个书法家也好,文化人也好,我们都在说传统文化很重要。现在国家也在提倡要复兴传统文化,甚至连小学生都要读经、都要写书法。这是一个好事,但是现在又有很多人不懂真正的传统文化。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见解。

林:我的书你看过没?我这一本又一本的给你,不是在给你增加负担吗?

朱:我愿意增加这种负担。说实话,我们现在不缺书读,但缺好书读。我今天不是要吹捧您,也不想吹捧人,但是我看了您书里面的这些文章标题,您做的这个国学功课,包括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对古代财政经济史的研究,这些东西,现在的很多人是研究不清楚的,更不要说一个书法家了。而且这些东西和您的书法看上去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我觉得很少有人去关注您这些东西,甚至几乎就没有人去关注。我觉得很悲哀。很多人读都读不懂,我可能也读不懂,但是我有兴趣去读。因为您研究的这些东西,像财政史、经济史、典章制度沿革、古代地理沿革等等,是只有像民国时期的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这些人才研究的。那么您为什么想着要研究这些东西?

杨:林老研究经济财政和文革有关系。文革时批林批孔,大谈井田制,所以林老就希望搞清楚井田制是啥。包括秦始皇,主流的言论说他有多好,林老就想知道他到底好不好。还有那个时候批吕不韦,那么林老就要研究研究吕不韦到底如何。他和今天的学者不一样。今天的学者是有意识地去研究,而林老不是。林老的著作都是读书笔记,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

朱:林老,作为一个学者,您和现在的一些学者的区别在哪?现在的学者,可以说大多数都没有清朝人的那种经学和小学的功底。没有小学的功底,连古字都不认识,那么怎么去考证字义和音韵的变化呢?所以,就没有办法去读懂中国先秦的典籍。既然读不懂,那么要去谈传统文化,只能是捉襟见肘了。

林:是啊,好像谈的都是传统书法,传统艺术,传统文化,可是传统文化是什么又不知道。五四以后又提出了废除汉字,让传统文化断裂。

朱:提倡简化字,甚至要搞汉字拉丁化运动,包括鲁迅、钱玄同等当时五四运动的一批文化精英都提出来了。

林:解放以后,叫文字改革。

朱:简化字运动被进一步极端化,幸好还没有说把汉字拉丁化,但是简化字运动也让中国原本的汉字文化丢失了很多。

杨:所以林老提倡恢复繁体字。汉语不要叫汉语,叫华语。

林:比如,少数民族人会说,我不是汉族,你让我学汉语干啥?

朱:或者叫国语。国语好像也不准确。

杨:国语也不错,台湾人就叫国语。

林:国语是对的。你是中国人,你就要学会说国语。这个很简单。你不能说你是中国人,你就要说汉语。那我是蒙古族人,我说汉语干什么?

朱:所以,汉语这个说法是有问题的,也是不准确的。这反映了大汉民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

林:五四以后提出来废除汉语汉字,消灭经学,打倒孔家店等等。消灭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这是很难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他的根就是语言文字。这个如果被消灭了,那就完了。消灭它用英语代替汉语?不行。后来学俄语。解放初,全国的小学都学俄语。好像一点效果都没有。可是也有人提出来中国要用世界语,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都是世界语的教师。他们认为,只有世界语才能代替汉语汉字。这个人们都忘了。

朱(问杨):他说的世界语是什么呢?

杨:一种字母文字,人为制造的国际语言,接近欧洲各国语言的一种语言。

林:世界语是二十年代一个奥地利人发明的一种比较简化的拼音文字。它的语汇非常简单。这个要细说很麻烦的。语言文字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有了文字以后才有史。没文字的时候就叫史前文化。所以文字很重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可是要把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消灭掉也容易,最典型的就是玛雅文化。玛雅文化是很发达的文化。埃及文字是完了,印度也是,梵文完了。现在印度人不认识梵文,你要是想学梵文得到德国去。季羡林学了十年的梵文,是在德国柏林学的。而中国的情况则不一样,中国的古文还在。

朱:所以汉字还是比较幸运一点。

林:外国人讲革命的道理,中国人都翻译过来。可是中国人都是说的外国人的话,可外国人说的一些道理,中国人还不让提;这头一个就是汉字。世界上研究汉字的人很多,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他们发现,汉字系统比世界上任何一个语言文字都科学,都简单明了,而且还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这里面不仅仅有经典,而且特点很多,头一个就是成语。现在破坏成语很厉害,简直就是糟蹋成语。现在的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不叫文字改革了,叫文字工作。那么文字工作,首先要保留成语,可是成语他们不管。成语被破坏得很厉害。比如,山西人说的“晋善晋美”,广告。晋,山西的意思。那么今后你要是再说尽善尽美的时候,那么是在说山西吗?嗯?破坏成语,就是破坏语言的遗产。而且,汉语里面的遗产还不仅仅是成语。还有平仄对仗,写不完的诗词对联,这个是任何语言所没有的。平仄对仗,各种各样的比喻、成语。成语不能破坏,不能改。你改了成语就不是成语了。成语是有典故有出处的。

朱:现在的广告语、网络语,对中国固有的语言体系破坏得非常严重,而且已经深入人心了。

林:关于文字,关于语言,说起来很复杂,很深奥,但是现在必须要提出这个问题来了。

朱: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不能有序传承的一个重要的关节点。我觉得中国文化有时候往往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五四的时候,是全面地否定传统,全面地西方化。五六十年代,又全面地苏联化。八十年代又欧风美雨,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又全面地保守,这时国内有些保守主义,要提倡尊孔孟,回到传统。但是他们所谓的回到传统,并不是基于一种对传统的最本原的回归,而是异化了的传统。他只是把这作为一种口号,但并没有对传统深入地去挖掘,换句话说,很多高喊传统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传统是什么。

林:你说的对,没有力量挖掘,你学完了在哪挖掘?

杨:谈不上挖掘,连古人那些都继承不下来。

朱:现在的问题就是,不懂传统文化的人,一味地高呼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要走儒家的孔孟之道,其实什么是儒家的孔孟之道呢?他们不一定知道。儒家思想在汉代就已经变异和断裂了。我们复兴的是什么时候的儒家?

林:对,他们不知道。

杨:不要说其他人,甚至很多大学教授都不懂,自认为是国学家,实际上都没有认真看过四书五经。

林:所以那都是外行,讲传统文化也是外行。八九十年代,国学大师满天飞。就开个傅山诞辰四百周年会议,请来的北京的国学大师,发言的时候,大屏幕上写的都是“国学大师某某”,都是人民大学的。

朱:真正的国学大师在清华大学,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比如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可惜清华现在也没有国学大师了。

杨:林老有一篇文章,叫《学术在民间》,主题便谈的是国学在哪里。

林:在民间,在草根。人家说我是草根学者。后来我说我固守草根。我没学历,没职称,没职务,没权势,什么都没有,所以我固守草根。后来山西有个很有名的作家叫韩石山,是我的朋友。他说,如果要是有人说我是草根作家,我不接受,怎么你就接受?我说,这个问题好回答。有人说你是草根作家,你坚决不接受,你这是对的。文艺,文学,艺术,诗词歌赋,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它原本是贵族的。所以我对他说,你这个理解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说我固守草根,也是对的。《论语》、《礼记》都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四夷”是什么?“四夷”就是四方。还说,“礼失求诸野”。礼是经常失掉的。失掉了怎么办?求诸野。秦始皇焚书,六经绝。六经绝,到汉朝又开始寻找,从哪挖掘?从民间。完全是民间。

朱:中国上古的文献,先秦的文献,在秦代是一个断代,主要是焚书坑儒,后来汉代就要整理先秦典籍。所以,汉代的官方和民间有很多伪托古人作的伪作,包括像孔子、老子、墨子等等,这个在清代的时候就已经定论了。这个其实也是汉代学术的一种贡献,所以叫汉学,清代学术实际上也是汉学的一种延续。但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化毁坏得太严重!

杨:现在流传的先秦典籍,很多都是背下来的。我最近在看《礼记》的《儒行》,非常感叹,为什么要坑儒啊?

林:我接着往下说,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礼失求诸野。我说我再进一步,学术在民间。不是说只有今天的学术才在民间,古代也是这样。所以我告诉韩先生,我问他同意不同意。不是传统文化在民间,我说的是学术。

朱:韩石山先生说的是民俗,民俗文化,民俗的礼仪。

杨:也不是民俗。比如曲阜,还是把周礼的那一套传下来了,那不仅仅是民俗。

林:他还说,我的这篇文章,《人民文学》选了。你可以看一看。学术在民间。我坚持这个观点。还有一篇是《在经学被消灭以后》。有一个叫周予同的学生,他写了一篇文章叫《中国经学的终结》。八十年代的文章,九十年代出的书。我就给他摆了一下事实,没绝嘛。不但没绝,而且在民间。

杨:韩石山是认真的,真不认为他是草根,而是贵族。

朱:问题是中国的贵族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消失了。

杨:魏晋时期还有。

朱:魏晋时期那个就不叫贵族了,包括汉代就已经没有贵族了。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刘邦把项羽打败之后,平民阶层取代了贵族。自从流氓出身的刘邦取代了项羽之后,中国就没有贵族了。但有些人依然把自己当作是贵族。比如汉代皇帝,他为证明自己高贵的血统,他们要考证刘姓,是出于上古的某个帝王。这个帝王的名字我一时忘记了。林老您应该知道,汉代以后,中国有皇族,有豪族,有士族,这些人都可以自认为是贵族。包括我们今天的人,高干子弟,也可以认为自己是贵族。但是这个和真正意义上的贵族还不是一回事。对吧?

林:当然。

杨:虽然没有贵族了,但是有很多人还是非常向往当贵族的。作家想当贵族的不止是他(韩石山)一个。山西有个作家,也不认为自己是草根。我评论他的小说,大概是说他的小说没有深度吧,他嫌我说他是草根。

(三)

朱:林老,想请您向我们杂志的读者谈一谈您关于书法方面的思考。我们现在一直在说读书,那么读书与写字之间是什么关系?

林:现在的书法家都提倡自作诗,我在一个书法家的自作诗书法作品边上批过一句话:三十年来,提倡自作诗的人,不知诗为何物。

杨:林老不懂平仄,但是他的诗诗味很浓。你看林老的诗,“倒骑毛驴过野桥”,平仄似乎有点不合,但是我当宋诗查阅十几年了,最后,今年才知道是您写的。“一路山花看不尽,倒骑毛驴过野桥”,有宋人的味道。

林:我不当宋人。

杨:那你那句“丹心碧血成底事,白发青山两无言。”您要是换一下,“青山白发两无言”平仄就合了。“青山白发”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您的“白发青山”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不合了,您要懂得的话就更好。

林:由他吧。

杨:林老,咱们谈谈傅山吧。您为啥反对有人说您是当代的傅山?

林:还当代傅山,我为什么不当当代王羲之?

杨:我只是想比一下,当代研究傅山、了解傅山的您是第一位。卫俊秀已经去世了。他也理解。但是理解最到位的是你。理解苏轼的是林语堂,他也理解苏轼。

林:卫俊秀写过苏东坡?

杨:那写的非常到位。您写的《傅山和他的时代及其风格》,我的学生一开始不服气。他回去读了五遍,他开始说,杨老师你不要老说林鹏长了短了,你五年之内超过林鹏。我说你胡说。就上次来的那个葛复昌,和冉令江一块来的,和您讨论过少数民族问题。他回去以后改变了看法,他说杨吉平再用五十年也超不过林鹏。他说您读书多,说得他都接不上话了。

林:傅山的书现在好多我也不懂,很生僻的词查不出来,而且有些是山西太原的土话。

杨:很多字是自己造的,所有字典都查不出来。

林:他说的那些土语,在当时不用注释,谁都懂。可是现在不懂。拿我和傅山比,用不着。

朱:林老,您怎么看当代的草书?您认为当代草书和过去相比,有什么样的不同?有没有可比性?我们不说排名。就笼统地说您对当代草书的看法。

林:那我就说了啊,当代无草书!

朱:没有草书?

林:这不是产生草书的时代。我写的是准草书,预备科。

朱:那您也不承认您的草书啊。

林:我写字的时候,经常拿草法写,人家不认识,所以,我只能写成行草。真正的草书不敢这样写。我说我写的是准草书。

朱:那您说当代怎么才能有真正的草书呢?

林:我说的是狂草,不是一般的草书。一般的草书还是有的,比如章草、行草、今草等等。不能产生狂人,就永远产生不了狂草。

朱:我感觉您也比较狂,是中国古代那种狂士形象。

林:他们说我是狂人,我不承认。我们这个时代,不会产生狂人。大家恨狂人。产生一个狂草大家,等于产生一个天才。天才怎么产生的?很难,条件有很多,父母,外公,外祖母……所以,孔子说,必世而后仁。世,就是三十年,这个世,应该当世世代代讲,就是必须世世代代努力下去,才产生一个仁,一个天才。现在没这个条件,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就是成功。做一件事情,天下无道,圣人生焉。那个生,必世而后仁,世世代代。三十年为一世。天才是七代产生的。

朱:在今天的书法界,有没有您比较认可的书法家?还有,和过去相比,今天我们的书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林:今天有些年轻的没出名的写得反而比较好。就是说,中国书法界的这批年轻人,再过十年二十年,可能会比现在强得多。

朱:您觉得怎么发展,他们会更好?

林:还是那句话,只有读书,没有捷径。如果不读书,写得可能也很好,但是再过几年,就没后劲了,后劲不足,指望不上。

朱:您作为史学家,对历史十分精通,那么,您对现在的那些书法史著作,有怎样的评价呢?

林:我没看过。现在的书法史著作,强调“永字八法”太多了。所以,我就提出来,在“永字八法”之前,还有一个古典的笔法。我的《丹崖书论》里面,有一篇很短的文章《点黑南臆释》,那是我对书法理论笔法史的贡献。“永字八法”产生于隋唐,一般说是智永。汉末魏晋,这一个历史时期很厉害,产生了书圣、草圣,还有书论,那是文化的高潮。南北朝以前,人们的笔法就是三个字:点黑南。

杨:林老基本不看现代人的书法史论,所以现在的好多说法他都不了解。

林:我眼睛不好。

朱:您对书法史有没有自己的新的观点?比如您刚才说的古典笔法,我觉得就是个创举。我们想知道,您所说的古典笔法和“永字八法”究竟有何不同?

林:笔法的基础是筷法。所有用筷子吃饭的民族,都会用毛笔。欧洲人拿笔是单钩,而双钩则是可以把笔杆立起来,笔正则四势全。双钩法,只有拿筷子的人才会用。这是我三十年前的理论,发表于一九八零年。清朝人把笔法看得很神秘,神秘得不让人看。有人给刘墉家人钱,让他看刘墉如何写字,如何拿笔。有人把他房子挖个窟窿看他执笔,看是龙睛还是凤眼。所以,造成了笔法的神秘性。我是为了打破这个神秘性,所以提出了笔法的基础是筷法。

(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有删节,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葛复昌一并参与整理,谨致谢忱)

 楼主| 发表于 2013-9-1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笔墨须从中上古史中寻求突破9 q" S' _, a+ M! _2 c, I% d
——在圆明园笔墨座谈会上的发言
. N- ^0 g2 l. j6 O0 o3 H
1 m0 a- x" N/ \2 |3 k朱中原(艺术史学者、文艺评论家,《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1 ?. m( O% _( p5 T4 X: q+ @, @9 F9 e
' t4 A6 V" F6 V+ |" g  S/ ^
笔墨问题是个老话题,当然也是新话题,要看怎么谈。我以为,笔墨的问题不是从中国的山水画、文人画诞生之后才开始的,而是在中国的上古时期就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了。所以这几年我把功夫下在了中古的艺术史之前,也就是说魏晋以前至中国的上古时期。我觉得这一段时期的艺术恰恰是为我们所忽略的。. C; Y) \9 a/ E( r: Q, Y1 K, v
* V4 ~7 \5 ~9 W8 }/ Y
我们都知道,中国笔墨艺术的巅峰是中古的宋元时期,这也是中国精英文人艺术的滥觞期,但是中国大陆的艺术史论家往往把笔墨局限于宋元以降的精英文人画范畴,我认为这是对中国艺术史的一种错觉,我认为中国的笔墨还应该往前回溯。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笔墨艺术在宋元时期能达到这么一个巅峰,它是怎么来的?中国笔墨艺术影响、波及到了哪里?它又受到了哪些元素的影响?这些年我还在研究中亚艺术、印度艺术以及古希腊的艺术,以及他们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我觉得从中国的汉代到宋元时代,东西方的艺术交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汉魏晋唐之间,中国的艺术更多受到了印度艺术、中亚艺术和西域艺术的影响,而印度的佛教造像艺术又受到了古希腊雕塑艺术的影响。不管是东方艺术还是西方艺术,其实都在追求线条。对线条的追求是东西方古典艺术的共同旨归。只不过东方艺术的线条与西方艺术的线条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但是在最终的本质上还是一样的。我认为,古希腊的雕塑,西方古典主义的艺术,中国最精妙的线条艺术还要在汉代以前来找。比如秦代的陶佣(如西安兵马俑),这可看作是中国早期造型艺术(雕塑?)的巅峰之作,它在写实性上,超过了同时代的欧洲,在写意性上,超过了后来的宋元!当然,它也是世界线条艺术的巅峰之作;再如商周的青铜器铭文艺术,这是中国绘画和书法的雏形,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美术对线条和写意化特征的追求。这些是中国笔墨和线条艺术的源头。; e& w. D3 V  ~

" \% P  c2 _- g/ ^2 @2 t8 p; ~我们知道,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最大不同是中国艺术是写意的。写意的精神当然高于写实。但中国的写意艺术不是产生于宋元明清,而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中国很多早期的岩画里就已经有很多写意化的元素了。今天有些书法人试图从岩画中汲取书法的元素,就是用岩画的形式来写书法,但是都不太成功,因为他们把书法完全美术化了,成了一种文字画,这是一个误区,但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要在中国艺术的源头去寻找灵感。早期的岩画艺术,不管是表现动物之间的争斗场面还是表现人类的战争场面,它的很多线条都特别的简洁明朗,并善于用夸张的手法,尤其是有些表现生殖崇拜的岩画,硕大的生殖器,表现了人类早期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崇拜与渴望,这是一种原始的欲望,这种原始的欲望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具有夸张性和想象力,这种高度的想象力甚至可以与古希腊古埃及的艺术媲美,有些非常具有抽象化、符号化的特征,当这些岩画越来越抽象化、符号化的时候,它们就需要用一种更加符号化的形式来表现它们内在的更高层次的含义,这就是文字艺术了,也就是书法的雏形。所以,书法从某种程度来说,是美术形式的抽象化和写意化,是线条的高度抽象化和写意化。
- ]- Q0 M( F2 `% {4 p; @
) c8 Z) C* t5 t1 }' X# o那么中国的笔墨艺术如何拓展?我觉得如果仅仅是盯住宋元明清,如果我们每天都去临摹范宽,临摹黄公望,临摹赵孟頫、董其昌,那么我觉得我们仍然很难达到一个高度,或者说很难跳出窠臼。现在学画画的人都会去学南北宗的几个代表性画家,但是学来学去,都步入程式化了,包括今天有很多学齐白石黄宾虹的,但很少有真正得其神的。中国这么好的文人艺术在今天画家的笔下却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传承,而是一种倒退!所以,笔墨的拓展还应该从源头上去找。中国的传统是无穷无尽的,传统不仅仅是一条线,传统有很多条线,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去年我两次去新疆,我就发现新疆的一些山水形态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皴法里是完全找不到的,新疆的很多地貌是雅丹地貌,这种雅丹地貌,是经过漫长的风沙对泥土的侵蚀和冲刷之后自然形成的,尤其是罗布泊,在几万年以前是大海,后来在楼兰和鄯善王国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汉魏时期)是绿洲和湖泊,到了隋唐时期,也就是玄奘西行取经的时候,已经全是流沙了,但是罗布泊有塔里木河和孔雀河,所以它孕育了伟大的罗布泊文明和楼兰文明,从而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累,但是后来由于塔里木河断流和孔雀河改道,最后就形成了现在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和盐碱地结合的形式,这种盐碱地,它是由一个一个隆起的沙包构成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皴法,它的线条是非常分明的!新疆的山水真是比画里的山水还要美,那么这些东西我们要怎么去表现呢?我觉得单靠从宋元绘画里去吸取元素肯定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新疆、甘肃、西藏发掘出土的大量石窟寺壁画和佛教造像,它的笔墨和线条风格也与中土地区的绘画风格迥然不同,与中土地区的绘画相比,它融合了更多的元素,既有中原的画风,也有西域本土的画风,还有印度佛教和中亚艺术的风格,甚至还有古希腊雕塑的风格,我们甚至从西域佛教绘画里还能找到裸体艺术,我觉得这些在传统的文人画中都是找不到的。
% s! I/ E3 X% s8 c+ V$ t1 [$ [( P4 |2 Y% G. ^4 p  w
所以今天我们提倡“文人画”是可以的,但是“文人画”本身就是个局限。今天我们标榜的文人画是对古代文人画的一种简单的嫁接,还没有达到精神上的高度,甚至差得很远很远!我们不是把古人的东西照搬下来,我们学再多苏东坡也永远不是苏东坡。苏东坡是不可以学的,你学也学不会。在书画界,今天有些年轻人的技法很到位,但再仔细看,没有自己的情感,全是表皮的,那不叫艺术,那叫临摹,或者叫仿制。而且他们学的仅仅是王羲之的一个帖,或者王羲之一个帖里的几个简单的技法。今天的书法界,很多年轻人就靠反复模仿一个帖就可以入展甚至是获奖,并堂而皇之地进入著名书家的行列,这种方式作为混饭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艺术肯定是不行的。) o2 O$ v" g+ [7 s$ }. g$ p  v% z3 ]
! s: l+ V2 P- I1 z* Y
我最几年一直在研究东西方艺术的变迁,我要找到中国的绘画的源头是从哪里来?它受到了什么的影响?他的横向和纵向是如何延展的?比如中国的人物画从哪里来?除了受早期的岩画和刻画符号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什么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了宗教绘画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绘画的影响,那么佛教艺术起源于古印度。所以,要画好中国人物画,我觉得你如果不研究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和宗教壁画的话,那么是很难得其精髓的。中国晋唐时期的很多人物画家本身都不是中原人,而是西域人,比如尉迟乙僧,他本身就是于阗人,他创立了于阗画派,那么这个于阗画风对中原的人物画就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可见那个时候东西方的交往就已经非常的频繁了。而于阗画派本身又受到了印度佛教艺术、叙利亚绘画以及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影响,它的元素是混杂的多元的。从这个也可以看出,任何一个经典艺术的诞生,它的来源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说王羲之影响了当时北朝的书风,其实恰恰相反,是北朝书风影响了王羲之,那么王羲之又反过来影响了其他的书风,而中原北朝书风又受西域书风的影响,当然西域书风也受到了中原书风的影响,这都是相互的。王羲之本身的笔法来源就是多元的。王羲之之所以能形成今体,关键在于他糅合了当时的章草体、隶书体、简牍体和墓志体几种笔法特征,从而形成了今体,也就是说,东晋行书的形成我觉得也有几百年的时间。西北发现的很多文书和简牍,我们甚至很难说用哪一种书体能概括。! g7 |; e# O6 [7 \
0 v; C; _$ ~, E' y6 _4 z* w
所以我觉得一个画家,一个艺术家,一个书法家,视野不能太狭隘,要有一种广阔的多元的包容的视野。我觉得作为一个艺术家和文化人,要同时具备两种精神:一是批判的精神,一是包容的精神。这两点看似对立,其实是可以统一的。没有批判的精神就很有难卓绝的艺术眼光,没有包容的情怀,就可能寓于一隅,很难有超越和突破。中国的绘画,笔墨要发展要突破要提升,我们至少要做到这一点:广阔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批判的精神。
0 k! K+ ~4 d. u; T' ]* {- Z; n
8 N7 g/ C# u3 E(根据发言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孤竹白云山人 " ], |* j3 J; |

( A% s: ^4 w1 i- |) I/ F5 m( {8 P, v% x% z& X
    谢谢欢迎常来常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2 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再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孤竹白云山人
# Q  f7 }' ^6 H0 q, i- x: N& L# K7 b# t" w5 g$ o
; [) }# |% x1 {$ z, m% E
    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用笔千古不易,结构亦须用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