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165|回复: 21

有些书法家是怪物:文辞鄙俗不应 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6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有些书法家是怪物:文辞鄙俗不应& N; ^+ f: V( ~1 e
2013-08-24 08:14 我要评论0 字号:
. ~* c5 Q9 S2 `) a- p王德志
- Y. d, y7 S1 n* r
# C9 z' Q4 H5 z你有时会有这样的感慨:有些书法家简直是怪物,人家给钱要他写副字,内容不合适他还不干,你说怪不?看来似乎有点怪,其实也不怪。对一个高标准的书法家说来,这应是很正常的事情。
) E3 x3 U' V/ `+ T0 E, f) F7 g7 u& W0 z+ C% H  b
本来,从书法的艺术本体来说,书法似乎是可以不考虑其书写的内容的。比如我们面对古人的断碑残纸,可以不考虑其书写内容的完整及其意义,而专注于其笔墨线条或者字的空间结构的韵味与感觉。但,这不过仅仅是从学习和欣赏书法的具体环节着眼的。如果要全面的立体地观照一幅书法作品,就不能不顾及到书法所书写的文字内容。如果抽去了文字内容,书法的文化内涵将会大为缺失。也就是说,文字内容是书法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中,在论到汉字的形成、结构与习诵方法后,標举出汉字“三美”的著名论断。他说:“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先生的这段话,清楚地阐明了汉字的完整意义,同时也是书法家书法创作所应有的文化担当。, z6 W. I5 l2 V+ }: z7 x( g- p6 g
- Z( ^0 D! j3 T% [$ D" ^, F9 R
书法,是建立在文字这种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符号及其特殊的民族情感基础之上的伟大艺术。有论者认为,文字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创造,或称之谓一度文化创造;而书法艺术,又是中华民族在汉字基础上所进行的伟大的二度文化创造。在书法活动中,先民们一度文化创造的汉字,是书法的表现对象,它要求书家在文辞上要健康、积极而高雅;而书法作品,则是书家对汉字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充分利用笔、墨、纸等工具,同时在情感的支配与综合学养的润泽下加工而呈现出的艺术形式。这当中,文辞内容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日本的伊福部隆彦在其《书法与现代思潮》中说得较为明白:“汉字书法的艺术特性,既具有由运笔而产生的点、线流动的造型美,同时又具有依据文字语词加以表达的象征性的概念美,两者之高度的协调产生书法美。”他虽讲的是日本的汉字书法,但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我们。% v. k9 B: K! d9 h

0 E: C+ R; Y; b有书家在其书法润格里明确申明:“文辞鄙俗不应”!这大抵无外乎以下两种原因。一是书法本身的文化要求。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过去大都为文人所把持,也培育了书法的精英品质。它不仅要求书法在其艺术性上卓尔不群的高品位及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要求书写内容方面的高雅,达到书文相生,词翰双美。从这点说来,书法不仅仅是艺术的,也是文化的。旅法学者熊秉明在《书法和中国文化》艺文中说:“我们玩味书法的时刻,同时欣赏造型的意味、文学的内容和哲学的境界。”二是作为一个书家,书写的语词往往直接影响到书写的艺术水平与效果。孙过庭在《书谱》中谈到书法创作上的五种有利因素和五中不利因素,前者称为“合”,后者称为“乖”。其中的第一合,便是讲“神怡务闲”。说的是神情愉悦,事物悠闲,突出了神情、心境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意义。前几天,一位朋友让我为其朋友写字,内容为:“品茗赏石静心吾道”。看完内容,我对朋友说,这“吾”应是竖心旁的“悟”吧?朋友说就是这个,照这个写就行了。我心里很是别扭,不搞清楚简直无法开笔。于是便向朋友要了他这位朋友的电话询问。我说从文义上应该是有竖心旁的“悟”字。如果你的文意是吾道一以贯之的意思,那么建议把“吾道”放在句首,似还略通些。对方说,是他们写错了,应该是带竖心旁的悟。这时我的心情稍好了些。但不快的事还有。除了要写这张横幅外,朋友还要求再写两幅小竖幅的,其中一幅的文辞是:“结缘天下士赏石品茗”。我感觉这里有四个字与横幅重复,遂对索字主人的文化品位心存疑芥蒂,心情很是有些郁闷,这样的心境如何能把字写好?
发表于 2013-8-2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安徽如意轩 & O' Z$ W; {8 s

& v3 r/ x  X  ?1 ]" t: U
9 E( ~& U4 m" L7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xx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书法的捷径
. N; d0 r3 \1 |" R杨文博
( L9 c# t" A; u4 y$ l6 J6 H许多人问到这个问题,今天在这里解答一下:
5 H6 w1 T6 @' ~; F需要交代两点:
, G& l; J' P' G8 W1、学习书法没有“成功的捷径”6 ~# @# `% C' I1 @# q
     学习书法想要达到书法家的程度是没有捷径了,否则大家都是书法家了,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Q2 A  G2 V6 J5 Y4 |# T5 W& f' y
2、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是有捷径的4 j* y) j& V8 x4 ?
     经过书法教育者的总结,学习书法的时候在技巧上是有捷径可走的,在他们的指导下可以较为快速的入门和进步。
$ O: ]' y' G$ B5 N9 x4 v5 S% O. n4 B2 I0 T( ?6 `- e
捷径一:拿着一本帖子写100遍" s, C5 s7 c* R. j0 d! W0 E
                   我能保证一个月下来你对书法的手感非常舒服,对自己的字会刮目相看,即便1个月的时候你还没有写100遍。- m1 o/ _2 d7 ^2 V+ r  }
捷径二:经常练习基本笔画3 j$ j, ~' c3 p0 d3 b# u; B
                   现在人很浮躁,很轻视基本功的练习,有时候感觉自己无法进步,其实就是自己的那点家底用完了,因此要经常写写基本笔画,基本笔画都不会写,怎么写字?
7 e& Z7 D% N9 k% n捷径三:经常联系书法的基本动作( |$ X7 m& ^1 b! Y3 m( n
                   这点是窍门,很多书法老师不会讲,不是他们不会讲,而是他们自己也不懂,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老师讲是讲,但是学生死活听不懂的原因。书法中有很多基本动作需要练习,需要知道,书法不光是写字,而是全身各个部位的配合活动。
2 D% G* e* C0 l+ ?3 A捷径四:经常读帖
! h$ n' ?& U* [% ^) f. J                   经常拿着好的帖子看,看原帖,最好是墨迹本的,每天看。你会发现自己的水平也在进步。
# ^6 E+ L5 b1 a% F, ~8 g! [+ U; W* n/ u" T3 l( E' `$ x: I9 z9 G
如果你做到了这四点,但是还没有写好,请CALL我,我会给你解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玉律十四条作者:另一滴雨2 ?. r2 l& G. W4 J% u, C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z' I* h( M7 U. h- w0 ^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8 a$ E( E  ~9 i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 @3 S: }/ z2 Z* b3 ], K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9 b. V1 m0 d" w: y+ o9 h- X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X  z: `1 }$ @9 r9 a9 t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 h2 S  [& Z* {- Y. C% g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 v$ E' q* ^1 y+ P: J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
2 x" h0 b- m* d  n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 B& H8 i) P& m% D  }( Q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 X1 d7 X" g2 [9 ~0 T7 }8 k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8 R8 h0 D+ }0 \& q4 A& ^1 I8 z. m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6 R7 u# P" V+ s' v, U5 b; q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 j. }7 M, N- n: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 X1 x) S3 f! i& R" h6 G3 j/ ~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 u9 x+ S/ V( m' d4 J2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7 Q- g: T5 N9 K5 J9 h6 |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 Q0 }' _- G" j8 }9 |& X" o
! M" L: K* v9 \: C- G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 O$ P8 Q/ H# s' r2 [+ A- p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d6 T1 |! ~7 x$ `2 |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R: f: R8 G: z3 A: ~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k& k9 E' \* A' {; w# v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0 v7 G5 E) ?0 e2 S  W  v$ a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1 ?" v$ O* j: h% l% J! v3 H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h  w" g- c" x9 W- F1 @6 L
6 O8 {9 f) `2 `, c/ p  e4 G2 a
    五、筋骨血肉  相溶互济; h/ |: c! ?; C' X2 E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也。
- F5 ?4 F' o/ F! b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5 C# I# N7 [. V# a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 F  ^( e5 A5 Z/ q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7 v2 ~! k+ h. k- V: D9 z
    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4 s5 U) s; v9 Q
六、结体章法  辩证安排/ i& A0 {9 z7 _# ?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
$ Q% s$ _7 Q1 ~9 d4 D! ~) N* c) ]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6 M& j3 g( {7 P! _/ B) w
    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 T, Q9 j& ]8 B8 y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6 X% ~1 I9 Q' O. r* S    书体均齐者犹易,唯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悠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
, o: I. g! m+ \
/ g! F+ b' B) Z" W$ w    七、立姿取势  气贯神足
+ O# [# j& |' {1 U. z6 _2 j: u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
9 M* T3 f2 L) ^" c    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6 q5 w$ y2 B" b- f: s! {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T% N' w+ i2 u0 n8 v
    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 [! g3 ^& Y: A* A& P# `2 G: [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G% ?7 J" h8 I
八、手随意运  意在笔先
( h/ e+ j# d  u% _8 K  a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v! ^. a- r0 r, d. k0 P, n0 S
    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
* W( H) X  \- q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凤舞翔鸾,则其妙也。; @# H7 l; l! y; c4 T
    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
" T. @" U% [/ ~8 F1 ]1 \    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l2 N# }' K' P. V+ p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6 K! {  C; h: G6 `0 _
九、变化万千  贵在自然
4 A' X: {* I7 n) _  c4 k" f5 \    凡书通既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 y9 h1 U: q/ q* f    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 ^' ^8 _+ \& J' t
    费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2 ?+ n. X" S! {& c; q7 U    用笔须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间,书成自然,机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
; g2 w/ |  J7 I; F8 v" G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
3 J# g8 K. }) q- Z    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 Z6 M0 ]2 p7 e& y8 D' M

9 H2 m9 x' B; y3 {8 \    十、通晓各体  博而后约
# t* I! c, E) |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 M5 N* C5 U: A" a
    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6 ]  z8 |( d. _' B. V! R" }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 C" l4 x6 Q7 m9 ?3 w: b9 m
    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 ^+ x) V* P$ j! S: o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
" e( @+ C) U4 J6 D, I5 T2 p: R$ e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6 ?1 Y+ K5 {7 i1 k9 I$ s  r+ ~( _6 O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精研流派  广采众长
8 i' h5 _" |; P* P) _3 A/ V* k    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 F4 d( c9 b, Q) h* j
    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 o1 g+ r4 F3 t+ c$ X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  A6 V  Z# h& y7 j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E5 @5 \! ^4 M; m" P9 ^
    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P: O2 ?* D: U; q* a
& K/ ^0 D, t+ q6 F1 F. O1 ~
    十二、理法兼长  力求上乘; y$ Z3 O( g$ B- B  o( U
    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 I7 d! A  W5 W0 g6 H- W, U
    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喙也。
9 E4 I. N9 S) t2 y9 }: A9 k    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差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  W$ x. ^0 `. g& o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 S: P; e% e0 y4 ^' f* |+ i" P. x* ?    视行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27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玉律十四条作者:另一滴雨
# n( k; E# i1 ]) y& C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4 p1 x& h) E& |' d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9 l* O* J9 M/ T# P# J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固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德而熟之于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
& ]/ A+ L4 l% f. c. ~0 E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 C- q0 g- J* d2 S! ?- E   二、临摹入门  循序渐进
* n. d+ h8 E' G" @& b3 Y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 U: r- E# p! G! ~" B. d0 ?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思迁。
" u0 v( v" h$ L- x3 U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图貌似。/ P6 `" N3 [: o9 p9 h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帖为缘,无论何帖,皆足以范我笔力。
9 G4 V! s* r: J# w; g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
5 W# W( u6 p* b9 r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不容思议。
* W2 f' h! H2 l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 q: U9 z, Y- L- u% ]0 |9 k
# D! I' e, U! |+ j$ M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 w: u) @! q$ ~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 i5 {6 r2 Y7 N, x8 K: s7 e: L1 R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2 Q! t2 L5 p; Z4 Q! E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
/ v& B) i# _7 E(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Y# t$ }1 g- Y# j% |% A+ T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者为上,发于意者次之,发于笔者又次之,发于墨者下矣!
6 V, K  g: N( w- N: ~9 W5 q1 y% V6 u3 x1 ~  e+ R. s
    四、笔墨技法  熟而后巧) o* B* `+ `3 Q* h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
8 q! l2 \% n1 U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谓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制,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 v2 y2 s6 I5 o' K: p- }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学者功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 z1 I) h5 h5 w3 q: G0 P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絜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9 I% s: V; }  W+ }8 i9 P5 ?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G+ s7 Q) F. K- e* l) Q2 J" d- @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
& B# e( x& w0 X* Z& I& V5 p
& f# S8 a' I  H. l- |    五、筋骨血肉  相溶互济
" i0 a7 k7 U( e) z    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可谓美也。- K9 u8 \3 n, `
    凡作书,无论何体,必须筋骨血肉备具,筋者锋之所为,骨者毫之所为,血者水之所为,肉者墨之所为,锋为笔之情,水为墨之髓。
$ i) |- r. p+ d& m    故其始学得其粗,未得其精;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损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笔直锋,则干枯而露骨。
% H* ~! V: G. \. B, ^, [# e. o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7 T, }5 F1 |/ E5 a0 m: h" N    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 X, d' g& ?5 j1 e& y6 Q
六、结体章法  辩证安排" N1 b6 o& o5 P* P
    结体不外分间布白,因体趁势,避让排叠,展促向背诸法。
9 t: ?1 Q- e4 X& Q0 \    书以疏为风神,密为老气。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至凋疏。* T" ~  R( _% s! D& ?
    作字之体,须遵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似溺水禽;不宜长,长则似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似踏死蛤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 |. F/ F) B$ E" |( K1 {( B) \
    点者,字之眉目,横画者,字之肩背,直画者,字之体骨,撇捺者,字之手足,挑剔者,字之步履,转摺者,方圆之法,悬针者,若垂而复缩。
4 k4 W1 N8 z9 j5 X. M    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8 j+ }. [% H8 G: N    书体均齐者犹易,唯大小疏密,短长肥瘦,悠忽万变,而能潜气内转,乃称神境耳。8 W& b* Y$ F. t' T9 f& f5 O

( Z/ f% G0 k$ p+ |" A% d' D    七、立姿取势  气贯神足" w6 @; }, S, a1 E$ o. r
    作字贵有姿,尤贵有势。有姿则能醒人眼目,有势则能摄人心神。否则味同嚼蜡矣。譬如美人有色无姿,则不能动人。
" f+ `. Y+ J8 U: b' u; ]    姿之于字,宁失之拙,勿伤于巧;宁失之丑,勿伤于媚。& m+ B4 I2 `& i" G( k4 A$ q: m
    作字以精、气、神为主。落笔处要力量,横勒处要波折,转捩处要圆劲,直下处要提顿,挑趯处要挺拔,承接处要沉着,映带处要含蓄,结局处要回顾。/ o: X# C( C. E
    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却著不得丝毫摆布,熟后自知。0 W' ^) O8 v) ~. X' h: P* i; t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
4 s# A6 W# _+ s八、手随意运  意在笔先7 {6 y9 ?2 C6 b5 i6 a5 J0 a
    每欲书字,喻如下管,稳思审之,方可用笔。笔者心也,墨者手也,书者意也,依此行之,自然妙矣。
- ]. K5 R8 k) I( U    意则应言而新,手随意运,笔与手会,故意得谐称。
' P' T# i: X$ ]9 O: ?    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凤舞翔鸾,则其妙也。
# s: c* r$ ]) ~( e! I    意在笔先,实非易事。穷微测奥,通乎神解,方到此高妙境地。夫逐字临摹,先定位置,次玩承接,循其伸缩攒捉,细心体认,笔不妄下,胸有成竹,所谓意在笔先也。
3 e; v& S1 j& ]4 R: Q    意为笔蒙,则意阑;笔为意拘,则笔死。要使我顺笔性,笔随我势,两相得,则两相融,而字之妙从此出矣。
# Z0 f( {* x$ m9 f- s% F" P: `    澄心定志,博习专研,字之全形,宛尔在目,笔之妙用,悠焉忘思,自然腕能从臂,指能从心,潇洒神飞,徘徊翰逸。
$ g* _0 c- k. H3 W+ ?九、变化万千  贵在自然
3 L4 i- {# m1 U7 z8 ^1 a4 H    凡书通既变。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 E, B+ k+ h) [6 u( v% g3 `/ W, u; e    学书学画者,贵在仿佛大都,而细微曲折之间,正不妨增减出入。若只为依样葫芦,则是以纸印纸,虽云一线不差,少天然生动之趣矣。
9 n' f  l+ I) H: N    费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己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Y4 F: A& `1 k7 v! u
    用笔须要活泼泼地,随形取象,在有意无意间,书成自然,机趣天然。方是功夫到境。
1 B2 Q, M- z9 k$ q: u$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5 v$ D8 `6 u6 d1 [! c; ?1 \
    然欲自然,先须有意,始于方整,终于变化,积习久之,自有会通处。
; K; d. k$ ~  G9 _$ @0 ?9 D/ o
# U- a! f3 z1 S( I& s) m    十、通晓各体  博而后约* ^, J# s8 ^% }* C3 v
    学书如穷径,先宜博涉,而后反约。4 s! V9 o3 a# j& |
    楷法与作行草,用笔一理。作楷不以行草之笔出之,则全无血脉;行草不以作楷之笔出之,则全无起讫。楷须融洽,行草须分明。- K9 s0 r9 z* z: f/ {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馀。3 y  A4 _$ s7 x! o; `, r* g1 j
    大字虽大而小,小字虽小而大,正书须有草意,草书须有正笔。4 w. R/ `9 `% \% ~
    真以方正为体,圆奇为用;草以圆奇为体,方正为用,正能含奇,奇不失正。
! _4 Q) M6 F4 V4 K0 }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
3 m# ^" b$ ], c. r. {, N8 V" h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 J2 \7 K6 p1 \; d1 _# Q十一、精研流派  广采众长
' F) B& O. ]. Y+ K- {    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碑临旬月,遍临百碑,自能酿成一体,不期其然而自然者。加之熟巧,申之学问,已可成家。* V$ i9 V1 t. M" s' U
    书有古学,有今学。古学者,晋帖、唐碑也,所得以帖为多。今学者,北碑、汉篆也,所得以碑为主。
8 x, ^# F7 g# P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南书温雅,北书雄健。
" s% R! v  }- @( V0 c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4 F& b* ]7 F" H' d! R+ F9 z    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之久,变化纵横,自有成效。# z& q+ H/ B3 }9 v$ A5 K

6 w1 D; t9 G) u. B5 ~* I    十二、理法兼长  力求上乘
7 Z2 d2 G8 G* r  g    夫理与法兼长,则六法兼备,谓之神品,理与笔各尽所长,亦谓之妙品。
, j% g! C$ S) }2 ~/ {# \7 f    学书之法,考之往言,参之今论,无事再喙也。) ^# V" r! h. F. _( L9 X
    人之于书,形质法度,端厚平和,参差错综,玲珑飞逸,诚能如是,可以语神矣。
& D# r0 z5 O) N  L, D4 r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捺,筋之融结在纽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钩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奇正。
7 I2 k# v5 f9 N" R8 N  S8 T    视行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 q* V; j4 ?2 W& `
十三、学识修养  字外功夫& G# O. ^5 l+ s! Y/ \  ^$ [: M" C
    学书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8 D9 g/ ?" Y5 _0 Y
    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 ]4 l9 P: U$ T, c    古人作字,谓之字画。画,分也,界也。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 q5 i7 z3 e. g3 ~( w/ P
    笔墨之事,天资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
3 l! J' ~. Y( B0 e5 W" ]9 m( s    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 J5 G- [) }8 o4 V" v5 D* r* a
    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
; B9 O% J% i" a) u" d十四、莫懈耕耘  精益求精7 \/ U8 w6 u: {, }% e' J
    学书者,不可视之为易,不可视之为难;易则忽而怠心生,难则畏而止心起矣。
0 Z: W  \! _+ a# S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7 m2 c5 ]1 S9 C% ?# D2 V9 ?" B    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运入妙。
% e$ P5 H' k* F* ~: E8 [    大要笔圆字方,傍密间豁,血浓骨老,筋藏内洁,笔笔造古意,字字有来历,日临名书,无吝纸笔,功夫精熟,久自得之。
6 q+ {/ Z1 x5 a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
+ u0 b6 U: m" Y- c# `4 o    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始之生者,学力未到,心手相违也;熟而后生者,不露蹊径,不随世俗,新意时出,笔底具化工也。3 X; P& p( e+ m- N
    熟则骨力强,步伐齐,心胆大,性灵出。; D) J5 b$ X, q8 f: T
    治之己精,益求其精,一旦豁然贯通焉,忘情笔墨之间,和调心乎之用,不知物我之有间,体合造化而生成也,而后为能书之至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