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6859|回复: 18

[评批] 杂谈若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30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家,请别忘了提高您的基本文化素养


$ u3 ?& @' @' z- c" X2 i& M杨卫列

/ G9 b2 J3 D4 y5 L
% f2 g5 G; x8 h  I! h! s( ~1 H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之所以又想起它,源于《光明日报》刊登的一首诗。
! W; ?/ n7 w/ M1 q+ `  \. [  2012年10月23日,《光明日报》第5版选登了由其和中央电视台、中华书局、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华诗词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诗词中国”传统诗词创作大赛优秀作品,其中有一首名为《归园田居》的诗作赫然在列,其诗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什么穿越,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标注的明明是彩信(ID:004856)137****0938,而不是什么陶渊明。不过,看到这儿,人们不禁要问,这首截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园田居》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从众多重量级的知名教授的眼皮底下通过,并被选为优秀作品的?又如何通过责任编辑的法眼,堂而皇之的被刊登在素有知识分子报刊之称的《光明日报》上的?也许有人会说,这是评委走眼了。不过,一个走眼,情有可原;两个走眼,也情有可原;大家集体走眼,您信吗?也许又有人说,这是评委浮躁的结果。不过,我想说,如果评委评审时真的很浮躁,那么,这首截取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园田居》又是如何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呢?因此在我看来,未能及时发现一首连当今的高中生都耳熟能详的、抄袭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诗作,且将其评为优秀作品,只能是源于评委们陶诗基本文化素养的匮乏,舍此任何解释都未免牵强。
) W1 T' v# X6 Y% q5 I8 P9 ~  不过,基本文化素养的匮乏又岂止是在诗词界?书法界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创作时,将孟浩然的《春晓》张冠李戴到杜甫的头上,将柳永的《蝶恋花》的著作权送给了欧阳修;在写作时,将赵孟頫的书法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强加到苏轼的头上,将沈尹默的书法名言“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强加到鲁迅的头上;明明书的是陆游诗一首,却在落款处说成是书陆游词一首,明明是截取了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却在落款处说是书白居易诗一首;明明是“皇后”的“后”,却写成“先後”的“後”,明明是“子丑寅卯”的“丑”,却写成“醜陋之至”的“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k  _% A, n* W' J; f4 c7 f  那么,是什么导致当今书法界的基本文化素养的集体滑坡呢?探究起来,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今社会,白话文早已占据了统治地位,传统文化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生存土壤已不复存在,因此,书法家对其越来越隔膜。二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钱至上、娱乐至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再加上身处市场经济社会,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浮躁心理日益严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书法家们已很难静下心来充实自己。三是一些书法家认为基本文化素养提高与否与自己关系不大。因为,书法家的主要任务是创作,创作出高水平的书法作品,而创作水平的高低与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无必然关系,再说,基本文化素养也不能像书法创作那样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往往用力多,收效微,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因此,在他们眼里,写好字,提高书法水平才是正道;而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自然便成了可有可无的事了。
; \/ V2 e- i) e. U  果真如此吗?, d% U; `  b! b/ j, V; t. m3 \2 o" O
  且不说基本文化素养的提高与书法创作水平的提高是否真的如一些书法家所认为的那样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但有一点至少可以肯定,这就是,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书法家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试想一下,一个错别字随处可见的书法家,一个连上下联写颠倒了都浑然不知的书法家,一个连抄书都常常添字、少字、颠三倒四的书法家,一个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常常出错的书法家……他会在大众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吗?而书法家在大众心目中地位的高低却是可以直接影响其书法作品在艺术市场中的地位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书法家字写得很好,但其作品的市场价格却始终上不去;而一些学者或文学家,字虽然写得并不是特别的好,甚至有些连书写技巧都未必完全过关,反而在艺术市场受到了热捧。由此可见,那种认为基本文化素养的高低与书法家无甚关系的看法,不是无知,便是撒谎。基本文化素养对书法家来说看似可有可无,其实绝非可有可无。! q4 q6 r" h0 p& L
  书法家,请别忘了提高您的基本文化素养。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展或获奖者=书法家?' C' |% |6 d* W
, P3 }2 y* H4 p$ z* c4 I/ r) A# i
杨卫列
: g: c# e) I2 X9 k7 U8 g( d/ U- Y
: l/ `, [% @1 Y! E9 C7 O   当代书坛,展览至上。一个所谓的书法家,如果还没有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有过入展或获奖记录的话,那么,不管别人出于何种原因称其为书法家,他恐怕也觉得没有什么底气;就更别说什么自称书法家了。一时间,似乎只有入展了或获奖了,才配称为书法家。否则,便只好望“家”兴叹了。5 |! U  k# N" d0 @. k
  但是,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显然不是。
& j9 M7 H7 E# h  \' m" C  首先,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在很多人的眼里,不能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其书艺水平自然值得怀疑;而能够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中入展或获奖,其书艺水平至少不会离谱。既然如此,入展或获奖与否自然便成为衡量一个作者是否为书法家的标尺了。其实,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是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的。因为,制约一个作者能否入展或获奖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作者书艺水平方面的,也有评委审美取向方面的;既有作品形式方面的,也有文字内容书写方面的;既有运气方面的,也有人情方面的;既有评审机制方面的,也有艺术评审标准相对模糊方面的。总而言之,制约因素无非书内和书外。当书外因素成为决定入展或获奖与否的主导因素时,入展或获奖与否便很难等同于书艺水平的高低;而当书内因素成为决定入展或获奖与否的主导因素时,入展或获奖与否与书艺水平的高低方庶可近之。$ E+ ^) f* l) m2 n8 V/ M* Z1 \
  不过,就算是入展或获奖是书艺水平高妙的代名词,也并不就意味着其必然是书法家。在当代书坛,尤其是书法进入展览时代之后,有一种书法观念甚嚣尘上,这便是:技术至上。在持有这种观念的人看来,书法家如同工匠。他们都追求技术的高精尖,所不同者不过是用来表现其技术的工具存在差别而已。而书法也无它,实在不过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活而已,无需人为的添加过多的附加意义。谁掌握了这种书写的技术,谁就是书法家;谁的书写技术高妙,谁就是高水平的书法家,甚至大师。而入展或获奖者,大都是这种技术大比拼的最终胜出者。因此,自然便是书法家了。5 y. B7 w2 D8 i8 a
  确实,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技术因素固然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还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纵观书法史,那些享有盛名的书法家,其之所以被后人推崇,却又远不是技术因素所能涵盖全部的。事实上,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有过硬的手上功夫,即技术素养,同时,更要有较高的创新素养、文化素养、学术素养和道德素养;尤为重要的是,要能在书法创作中“以我手写我心”,让技术为情感服务,而不是单纯的炫技。纯技术型的所谓书法家,其可能得意于一时,但其最终是很难立足于书法之林的;以为有了技术,便是书法家,则更是为艺者自降其格。其结果便是,书法家沦为人们眼中的书写匠,很难在艺苑赢得其应有的地位。
) M. T* R! U- |7 \  入展或获奖者≠书法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
5 a8 `0 `2 }9 b8 ?1 e
+ S% x. Y- M5 H" O- ^( {1 r" p杨卫列
, q+ @$ w% g. H9 M3 A4 u7 k0 s# v# Q3 `: _' E4 _3 O
  无论你承认与否,今日书坛书法展赛正呈愈演愈烈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在刚刚逝去的2012年,仅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便有20项之多;就更别说省市级别的书法展赛了。而今年,据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胡湛先生在其新浪博客中透露:截至今年1月底,中国书法家协会至少已经敲定了16项展览。今后是否会继续增加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即便不再增加,一年中“国”字号的展览达16项也已经够密集的了。
# {2 B5 v1 c/ J7 G* F  众所周知,凡事超越了一定的限度,就必然走向其反面。适度的书法展赛,可以让传统的书法艺术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助于其传承,甚至发扬广大,又不致于让其迷失方向,让评审的权威性在轮番轰炸中消解;可以让评审水平在不断的评审实践中得到提高,评审规则在不断的评审实践中得到修正、补充,又不致于让主办单位疲于奔命,无暇顾及总结和提高;可以给广大的书法爱好者带来更多的希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有助于书法家队伍的壮大,又不致于让其疲于应付,无法将更多的时间关注书法本体;可以给广大的书法作者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开阔其视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又不致于让其发生审美疲劳,在走马灯似的时风变化中失去自我。而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其弊却不容小觑。9 B# @0 R3 O/ {* k$ z- P  z' z: u9 b
  其弊之一,助长了书坛的浮躁之风。首先,让书法作者变得越来越浮躁。书法本来就是一种慢艺术,一种休闲的艺术,一种让人心神宁静的艺术。但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却改变了这一切。面对一次又一次扑面而来的书法展赛给书法作者提供的一次又一次一夜成名的绝好机会,面对一次又一次扑面而来的书法展赛给书法作者提供的一次又一次高额奖金的诱惑,我们的书法作者要做到无动于衷委实乎难矣哉!因此,他们已难得静静的坐在书桌旁,独对青灯,浸淫于古帖之中;已难得按照自己的审美意志随情任性的自由书写。他们渴望成名,渴望获利。于是,他们终日为一个接一个的展览而创作,乐此不疲。而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他们期盼,他们焦虑。结果揭晓之后,他们或喜极而泣,或怨天尤人,或怒不可遏,或默默承受。怎一个心绪不宁了得?其次,让评委们也变得越来越浮躁。面对成千上万的作品,面对一次接一次的密集评审,面对短暂有限的评审时间,评委们已难得再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面对书法作者精心创作的作品。于是,一幅又一幅作品的命运,就在两三秒之间让评委们给决定了。于是,我们便常常看到一些或平庸,或带有明显硬伤的作品入展,甚至出人意料的获奖;看到了一些刚刚还没练几天的书法作者居然入展或获奖,而另一些经常入展或获奖的书法作者却出人意料的名落孙山。* F6 l6 T5 Q% ~3 ~8 y
  其弊之二,助长了书坛的不正之风。首先是助长了投机取巧之风。由于书法展赛愈来愈密集,而书法作者的创作时间总是有限的,创作精力也是有限的,但他们中很多人又不愿意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成名、获利的机会。于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创作方法便应运而生了。这就是以不便应万变:每一次的应征稿都书写同样的内容,一遍又一遍的书写。此次不中,彼次再投。此次入展,彼次换个形式再投,甚或连形式也不作任何改变。其次是助长了丑恶之风。由于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为书法作者成名、获利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更由于愈演愈烈的书法展赛使主办单位也疲于应付,很难及时发现、处理展赛中出现的丑恶现象;即使偶有发现,也常常因处理不力,或处理力度不够,而难以起到真正的惩戒作用。于是,一些书法作者在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便邪念顿生,铤而走险,他们或抄袭,或找人代笔,或企图以其它不正当的方式获取声名和利益;于是,本来就不纯净的书坛愈发地难以清洁了。. k; v# O- n! K
  真心希望我们的书法展赛少些,再少些!精些,再精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贴   金1 g2 L& A! Y( Z! u
杨卫列
! c5 z% E7 \: E6 w% ?
5 }) D0 h+ J1 G9 e5 {, V  贴金,本指在神佛塑像上贴上金箔,后多用来指利用他人或他物来夸耀美化自己。
5 p* `  d6 i3 s* d  贴金,在当今书画界并不少见。
+ x5 }/ O, {( c+ @4 ?  比如,只是因为姓黄,便声言自己是黄庭坚的第××代孙;只是与名家通过几封有去有回或有去无回的信,便声言曾问学于他;只是参加过名家主办的为期三天的国展培训班,便声言是其嫡传弟子;只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名家吃过饭、合个影,便声言名家是其师长或朋友;只是获得名家一两句客套、敷衍或鼓励的赞语,便声言得到了其高度赞扬;只是在所谓的全国展赛中获些并无多少含金量的小奖,便声言在全国展赛中多次获奖;只是不惜花费大把的银子在媒体上广告自己,便声言自己的作品被众多专业媒体专版推介;只是将作品免费寄给几家博物馆或收藏馆,便声言其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或收藏馆收藏;只是将作品免费送给一个在中国的老外,便声言其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8 Z9 s" @0 `2 ?+ g- D) @7 l; t  _  不过,并不是什么都可以拿来为自己贴金的。用来为自己贴金的对象,大致有二:" l: o0 f* ?, h+ g* q4 g7 K
  其一为人。人,多为名人(包括名家)、领导和外籍人士。名人、名家,都有一个“名”字。国人有名人情结,对名人常常膜拜有加。名人之言,是不刊之论;名人之行,是效仿的对象。因此,贴金者常常便可借名人的言行来夸耀美化自己。领导,是权力的象征。国人,多盲目崇拜权势。领导即便是信口胡言,也常常被他们当作真理;领导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也常常被他们赋予深意。因此,贴金者往往又可以借领导的言行来夸耀美化自己。而外籍人士,他们未必如名人或领导那样有什么名气或威权,但他们的外籍身份往往则是贴金者用来夸耀美化自己的最好工具。因为,贴金者深知,国人常常盲目崇洋媚外,同样的话出自外籍人士之口,那份量自然不同凡响;同样的事,出自外籍人士之手,那意味自然也大不一样。; O# N4 l2 K* d
  其二为物。物,多为知名报刊、机构或看上去来头很大的报刊、机构。贴金者之所以首选知名报刊、机构为自己贴金,是因为这些知名报刊、机构,经过长期的经营,名声在外,在大众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但借用知名报刊、机构为自己贴金毕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贴金者至少有一定的水平,有时甚至还需要其付出一定的金钱代价,因为谁也不愿意让他人肆易毁掉自己长期经营而积累下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于是,贴金者便又把眼光瞄向了那些看上去来头很大的报刊、机构。我们之所以说这些报刊、机构看上去来头很大,是因为它们并非真的名头很大,它们只不过是假借“中国”“中华”“世界”等这些看上去大得吓人的名头,来唬弄一些书画大众而已。不过,难以否认的是,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方式,也确实可以唬住一些书画大众的。而贴金者往往看中的也正是这一点。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你交银子,我借我的所谓名头为你贴金。
& o! R. h5 U3 _9 X# C  以上所言,是最常见的贴金方式。即想尽一切方式,借助有一定名气、权威的人或报刊、机构等与自己交往或对自己的肯定来为自己贴金。不过,以这种方式为自己贴金在当下已愈来愈不易。一是这种贴金方式因越来越多的曝光已难以达到贴金者期望的效果;二是名人、名家、领导和知名的报刊、机构等,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成为贴金者用来夸耀美化贴金者自己的工具。于是,贴金便有了另一种新方式,即通过贬抑甚至激烈地反对有一定名气、权威的人或报刊、机构等言行来为自己变相贴金。而且,这种贴金方式在当下已不为少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别为“头衔”而折腰( B; T) N8 d9 y* e" l8 V# }

# R' u- [& ~6 g5 S* n) t杨卫列
) O7 I; E) }- t" w- s1 T% g4 W% q! _' m
   头衔遍布于社会各界。官场有官衔,学界有学衔,书法界自然也有书法头衔。
! I7 @# h! o' t; }0 D8 u4 q; x) P0 x0 {4 F) n
  书法头衔有高低之别。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头衔高于省级书法家协会,往下类推,还有地市县各级书法家协会。在同一级别的书法家协会中,头衔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主席、常务副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一般而言,能进入这种专业协会的,往往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因为入会一般都设有“门槛”,譬如中国书协会员的入会条件是入展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大展一至两次。协会级别越高,入会条件自然越高,因此,高级别的会员书法水平一般要高于更低级别的会员。- D# u1 r- t2 K% W" P: Z$ O
4 s: G& q+ O  S, X, Y2 i6 E
  当然,头衔的高低与其书法水平的高低也不能完全划等号,一方面,有极少数人并非靠实力而拥有头衔的;另一方面,有些水平高的书家不一定去参赛、要头衔。不排除有些没有任何头衔的民间高手,其书法水平却高于某些拥有重量级头衔“大家”的可能。1 X6 B6 c' L" D: i( s" L

- j9 E) P4 k9 i# f( _  现实中,书法头衔往往代表书家的身份。头衔越高,名气往往就越大。名气越大,向其拜师、邀其讲课、收藏其作品的人就越多,由此带来的各种“附加值”就越大。譬如润格,头衔高的往往要高于头衔低的,有头衔的一般要高于无头衔的。几年前,某省书法家协会就出台了一个将书法头衔与书法润格挂钩的“润格表”。虽然此举遭到了书坛人士的激烈批评,但人们也不得不承认,它活生生地诠释了当今一些地方书法头衔与书法润格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因如此,一些书法头衔成为许多人明争暗夺的目标。前不久,某省书法家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正副主席竟多达35人,一时引起业界和舆论哗然。  ?2 Y0 e8 Q- F: }4 E: \

$ l5 v2 K, `0 [" H3 `. E3 S  诚然,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定的书法头衔,是好事,也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但是,如果以获取某个书法头衔为终极目标,或过于操劳、太过心切,“为伊消得人憔悴”,把身体搞垮;或花费大量物力和财力,找关系、托人情,抄袭他人、找人代笔;或为迎合展览,不惜紧跟时风,牺牲自己的艺术追求、艺术个性……凡此种种,那就本木倒置了。
5 y  Z3 \  }1 ~+ L7 w+ _  E
' t) C2 u; t$ `3 M& d8 F8 C' A# q6 |. P  笔者认为,有志于书法艺术事业者,提高自身的书法技艺、综合素养,通过学习书法而修身养性,这才是主要的,切莫单纯为求“头衔”而累弯了腰、牺牲人格尊严而折了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售书画头衔 : U) C2 x+ s2 E6 v1 O! P

) s5 c2 B$ T; H& K$ f; o, m6 K2 J0 h杨卫列$ o9 I2 J  B( }4 Z
, u7 B7 e* t' a1 A/ x; G
  也许是偶尔在报刊上刊发过一些文章和作品的缘故,近一段时间,常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与书画有关的信件,信中无一例外地先是将我的艺术成就狠狠的夸奖一番,直夸得我脸红,心跳,汗涔涔,眼不敢直视信纸为止;接着,便盛情邀请我或担任其机构的荣誉主席,或担任其常务理事,或担任其顾问,等等。再接着,承诺给予种种好处,譬如,免费网站宣传啊,免费纸媒介绍啊,免费代理销售啊,诸如此类。至于这些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只有天知道。最后,便露出了狐狸的尾巴,即按书画头衔的高低,任职时间的长短,收取多则几千,少则近千的孔方兄。每当此时,我便想到了一个词组:出售书画头衔。
8 |) ^, j% p1 E' n; ?8 j4 d3 n/ J  S  X3 B  |
  书画头衔可以堂而皇之的出售,足见其含金量之低。但尽管如此,出售书画头衔者大有人在,购买书画头衔者也不在少数。出售书画头衔者大多是一些所谓的书画院、书画协会、艺术传播公司等民间机构或个人皮包公司,他们出售书画头衔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借广泛兜售没有含金量,但却很响亮、诱人的头衔以获取经济利益。他们出售书画头衔的方式,无非广发邮政信件或电子信件,以响亮、诱人的头衔和虚无缥缈的利益吸引他人购买。而购买书画头衔者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刚刚涉足书画领域,急于出名者,另一类是涉足书画领域较久,却找不到前路者。前者由于是刚刚涉足书画领域,对书画界的种种丑恶现象一无所知,加之急功近利,禁不住对方的诱惑,因而其购买行为属上当受骗之一种。而后者,因涉足书画领域较久,对书画界看得太深、太透,对出售头衔的骗局也了如指掌,因而其购买行为则是蓄意的。
' r1 C* A: f( R% J' |
& E$ I' z$ r- E6 y  也许有人会不解:因上当受骗而购买,这很好理解。但既然对骗局已了如指掌,却还蓄意购买,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再说,这种书画头衔虽响亮诱人,却没有什么含金量。蓄意购买它,有意义吗?是啊,这种蓄意购买行为若发生在一个不以头衔看人,不以头衔衡量艺术成就高低的书画界,确实没有任何意义。但在当今这个价值观错乱、审美观严重滞后甚至混乱的书画界,谁敢说购买这种响亮诱人且没有含金量的书画头衔毫无意义呢?
1 A" R: A. |6 w5 M% K0 v& p( T1 I  E( H" t
  首先,它至少满足了蓄意购买者的虚荣心里。在书画界,一个人如果研习了几十年的书画,最终还只是个书画爱好者,而没有一个能在众人面前得以启齿的头衔。那么,不论是出于何种原因,就算是别人不说他,他自己恐怕也顿觉脸上无光。虽然,我们总是说,习书画并非仅仅为了什么头衔,更重要的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艺术修养。但在现实的书画界,无头衔者就比有头衔者气短;头衔高者就比头衔低者牛气;无头衔者常遭人歧视,有头衔者则受人尊重。因此,书画爱好者,又有多数人能淡定面对书画头衔呢?出售书画头衔者正是抓住了书画爱好者的这种心理和书画界的这种势利现实,而得以到处兜售头衔的。一些尚没有头衔的书画爱好者也正是为了满足这点可怜的虚荣心,才不惜花费金钱购买这种没有含金量却很响亮诱人的头衔,以期得到某种满足,某种安慰的。
7 z+ |1 p1 R) N( l0 P
  I+ g- T4 B6 l$ F+ O' B  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给蓄意购买者带来某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在当今书画收藏界,由于很多书画收藏者缺乏审美眼光,缺乏艺术辨别力,因此,他们的所谓收藏,其实不是收藏艺术,而是收藏头衔。正因为如此,书画收藏怪相丛生。头衔高者,作品收藏者众;头衔低者,作品乏人问津。头衔高者,作品的价位往往走高;头衔低者,其作品的价位往往也低。拥有某种头衔时,门庭若市;失去某种头衔时,门可罗雀。拥有某种头衔时,作品价格坚挺;失去某种头衔时,作品价格一落千丈。一言以蔽之,头衔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作品价位的高低。出售头衔者和蓄意购买头衔者对此现实自然是了如指掌,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你给我金钱,我出售你头衔;你得到头衔,便可招摇赚钱。
* i- _3 I  u0 j6 B9 t; u2 A( j6 i3 g$ F! q4 l: P$ _0 D- ?& _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出售书画头衔者,至今依然招摇过市;蓄意购买头衔者,至今尚在自欺欺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卫列 于 2013-6-30 14:47 编辑
8 B8 h/ |6 D# _2 x  {' r! c4 U+ O7 R/ A% @: J
说攀附) r5 q% Z! g3 n6 ]

& b1 Z( D! |" C# g  杨卫列
& O, m% `1 F+ a4 D- u* i; U; Y7 G( }# q" {9 |1 ~
  攀附,原为附着某种东西向上爬,后比喻巴结或投靠某些特定的对象,以求得到某种好处。, z; f: n! l" I' l
  由于攀附的目的是以期得到某种好处,攀附的手段是巴结或投靠,这就决定了攀附必然与无法掩饰的媚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为人所不耻的。但可惜的是,此种为人所不耻的现象,从古至今,非但没有绝迹,反而遍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书画界亦未能幸免,悲夫!+ R3 e1 g! r- a2 q* _) V+ \2 t
  就书画界而言,攀附者攀附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三类:
9 {1 `8 j7 y3 X. d$ m  名人。攀附名人,并非专指攀附书画名人。对攀附者而言,只要人有名,皆可来攀附。因为,不论是何种名人,其常常都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由于其在某一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于是便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一定的名人效应。攀附名人,说到底就是借助名人效应以及人们对名人的崇拜心里来提升自己,以便于无形中增加自己的影响力。
; t' ?8 W) s2 e  权力。攀附权力,准确地说是攀附书画当权者。由于书画当权者是书画权力的拥有者,而拥有了权力,则可以突破规则,暗箱操作;可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以三天一剪彩,五天一与会。拥有了权力,垃圾瞬间成墨宝,润格年年往上翻;废话也能作珠玑,平庸摇身变大师……可以说,攀附了权力,则可能收获权力;而收获了权力,也便收获了名利。
; r* M, d  i9 s, K) F1 |8 j' _  金钱。攀附金钱,其实是指攀附金钱的拥有者。从事书画创作的作者,在未成名(甚至是未成大名)或未成为书画权力的拥有者时,往往囊中羞涩。而举凡个展、出书、开研讨会等无一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攀附金钱便成为某些书画爱好者或从业者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选择。因为,攀附了金钱,这一切往往便迎刃而解。
) f6 v- z" Q- A8 Q$ G) i: c  不过,知道攀附什么不是问题;懂得如何攀附,这才是问题。+ C. @1 ^8 ]: j5 g7 U* O7 J
  曲线攀附。所谓曲线攀附,即通过第三者,甚至是第三者的第三者的第三者来与被攀附者发生曲线联系,从而最终完成攀附行为,以获得某种利益的攀附方式。当你想攀附某人却又苦于与其八竿子打不着时,这种攀附方式往往可以派上用场,甚至会助你成功。3 F* t& ?5 H4 Q7 k
  拜师、出书、参加培训、主办个展或研讨会。这几种攀附方式,其攀附对象往往是名人或当权者。因为能以这些方式攀附的,不是已经成功地攀附了金钱,就是本身已经拥有了不菲的金钱。否则,他又如何藉此去攀附?试想一下,拜师,参加培训,出书时攀附名人或当权者请其作序或评论,以及主办个展或研讨会时攀附名人或当权者邀其捧场,哪一项是少了金钱就能够玩转的?
. X" [) H0 Q( Z/ B  写书画评论。当你无法曲线攀附,或无法以金钱去攀附被攀附者时,写书画评论不失为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攀附方式。以这种方式攀附时,需极尽吹捧之能事,切不可为对方看了脸热心跳而担心;如果您自己实在对自己所写的书画批评感到不好意思,非要来点批评的话,那也要寓褒扬于批评之中。如此这般,久而久之,好处自然会随之而来。
" }( b- {: L  @1 y1 Q  合影。合影不失为一种最经济的攀附方式,它花费少,代价小(只要有一台相机即可),且简单易行(只要见到名人,您径直走过去,让人给你们咔嚓一下即可),因而,俨然已成为眼下许多书画作者攀附名人、权力、金钱时极常见的手段。但话又说回来,此种攀附方式的优点也正是其缺点,用其来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或糊弄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尚可,想用其获得切实的好处则并非易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泛滥的作品集


; a; d2 j0 _# Y4 y* T
" j! g8 `! F/ }/ W" x& O0 J+ X1 }7 d) t

杨卫列


# x7 n9 B, B* s* y
$ S' \; p4 }* V+ Y. f3 ]. m  游走在书法网络和传统纸媒,不期然总会收到一些书法作品集,厚的、薄的,精装的、平装的,自费印刷的、正式出版的,个人的、合作的,书协会员的、非书协会员的,崭露头角的、书坛精英的,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作品集,仿佛都在雄辩地告诉人们,时下的中国书坛,已然繁花似锦。
- l6 W9 m+ v/ q1 Y$ q) S- k  L# m  不过,细观这些作品集,又不免忧从中来。因为,众多作品集的出版营造出的只是一个书坛繁荣的假象。我们在这些作品集中,看到的只是书写内容的变化、书写技巧的炫耀、外在形式的经营和作品集装帧的考究;我们看不出作者书写作品时情感的内在律动、作者书写不同作品时技巧的细微变化、作者书写不同作品时情感的异同,更看不出书写内容与作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内在关系。总之,观十幅如一幅。因此,与其说众多作品集的出版是在向人们昭示这是一个书法繁荣昌盛的时代,毋宁说是在警戒人们,这是一个作品集泛滥的时代。
- M/ D4 }8 n2 [& S5 B1 w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书法家总是为出版作品集而乐此不疲呢?愚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 h4 G6 z( V- l5 m7 Z  一是与错误的观念密切有关。不少书法家错误地认为出版作品集可以提升自己在书坛的名气,更易获得书法家的身份认同。其实,书法家在书坛名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比如,在国展中获奖、入展入否,在书坛中的人脉情况,在书坛中的职位如何,书法作品质量的高低,等等,与是否出作品集关联不大。而对书法家身份的认同,现在通行的标准则是是否加入了中国书协。加入了,似乎就是名正言顺的书法家;未能加入,说自己是书法家也难免有些心虚。因此,书法家身份的认同与作品集的出版也没什么必然的关系。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正是由于作品集存在上文所提及的种种不足,因此,作品集的出版,有时候非但不能有助于提升书法家在书坛的名气,使其更易获得书法家的身份认同,反而会有损书法家在书坛的形象,使人们对你的书法家身份产生怀疑,甚至会影响到书法家在公众中的形象。比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书法家郑重其事地馈赠于他人的签名作品集转手被受赠人在网上低价抛售或被受赠人当作垃圾弃置的情景,在这里,人们对作品集的鲜明态度其实也是对书法家的鲜明态度。6 G. @9 O) D3 ^4 v% m+ s. t
  二是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在作怪。有些书法家也知道过早或过多的出作品集除了浪费宝贵的林木资源外,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在当今书坛,出版作品集似乎是一种时尚,既然是时尚,当然要紧跟;出版了作品集,似乎才算是书法家,书法名家;既然如此,那岂能少了我一个?于是,在这种从众心理或攀比心理的引导下,出作品集也就成了书法家们的必然选择。你出我出他也出,有条件要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出。于是,作品集便泛滥成灾了。3 C  I& ~! t6 S7 o6 Q& J
  三是与当代出版业的不规范和书法家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有关。当代的出版业很发达,但是也很不规范。很多出版社为了创收,哪管质量优劣;为了创收,贩卖书号猖獗。总之一句话,只要您有钱,只要您肯花钱,您不但可以在省级出版社,甚至还可以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所谓的正规的作品集。而有些书法家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常常是心甘情愿地掏这笔银子的。再说啦,这笔银子对物质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提高的当代书法家们来说,也并非是什么十分困难的事。更何况,掏这笔银子是在为自己服务呢?于是在当代书法界,怪相便产生了:作品集越出越多,但人们却无作品可读;作品集越出越豪华,但人们却离之愈来愈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且说“展览体”


6 [9 S% a9 s8 C# ?, A

杨卫列


6 q, l' g$ t. i" |8 t4 N  近日,有人提出一全新的书法概念,名曰“展览体”。愚初闻很是奇怪,只听说过欧、颜、柳、赵诸体,何时又冒出个“展览体”?不过,细细一想,这展览书法确实与“众”不同啊,说其成“体”了,应该大致不谬。既然展览书法已然成“体”,那么这“展览体”到底有何与“众”不同呢?
+ h! T; \1 g) T  一曰“大”。“展览体”的“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径盲目求大,字可盈尺已不新鲜。二是用纸盲目求大,四尺六尺实属平常。在展览的参与者看来,唯其大,方能形成视觉冲击力;唯其形成视觉冲击力,方能引起评委注意;唯其引起评委注意,方能一朝成名天下知。2 m/ }3 G0 R* v
  二曰“色”。以前的书法作品多为白纸黑字,“展览体”则明显不同,真可谓是异“色”纷呈,“色”你没商量。其一是纸“色”。赤橙黄绿青蓝紫,应有尽有。有人慨叹,如今的展览已经很难找到一幅真正的纯白宣纸写就的作品了。言语虽有些夸张,但也确实道出了眼下展览用纸的特色,即纸“色”。其二是墨“色”。以前,写字多用“黑”墨,但“展览”盛行之后,用“墨”早已突破藩篱。写字,不仅可以用“墨”,还可以用绘画颜料,即“色”墨,以致于今日的展厅之上,色“墨”书就的作品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
5 n( F5 B; B9 {2 _  R3 S- b  三曰“乱”。“展览体”的“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笔乱。或偏锋、侧锋随处可见,或钉头、鼠尾四处招摇;或隶书中间以行书、楷书笔法,或楷书中杂以隶书、行书笔法;或用笔搔首弄姿,或线条如死蛇挂树。总之,用笔以颠覆经典为时尚,用笔以不讲究、不到位为时髦,病笔、残笔、败笔充斥其间,非但不为人诟病,反而成就了其“特色”。二是结体乱。一字之中,楷行杂糅、篆隶杂糅、楷隶杂糅,非但不是乱来,反为创新;一字之中,头重脚轻、脚重头轻、身不正、心不稳,非但不被批评,反被激赏。三是章法乱。肆意留白、肆意穿插,横不成行,竖不成列,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的。真是岂一个“乱”字了得!
6 L+ P& `9 R* d  G  四曰“多”。“多”,一是指字数多,二是指用印多。字数多多见于写小字的作者,这些作者为了使自己的作品能引人注目,不致于淹没在众多的大幅作品中,于是乎不得不将作品也往大里些,于是乎字多便几乎成为其成就大作品的唯一途径,于是乎创作展览作品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创作,更是一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用印多,是指一些作者,不管三七二十一,凡有空白处,处处留印痕。于是乎,一幅作品上到处是印,大的、小的,长的、短的,方的、圆的,异型的,常规的,如繁星点点,如天女散花,看起来很美,其实俗不可耐。/ P! g- l) \! A/ U; R- s
  五曰“拼”。拼贴也是“展览体”的一大特色。拼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不同颜色的纸张的拼贴,有不同大小的纸张的拼贴,有不同形制的纸张的拼贴,拼贴的目的无非是比大,比视觉冲击力。一言以蔽之,其最终目的是为能在众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 n, @9 @) P% a" I0 @2 w
  “展览体”盛行,喜耶?忧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卫列 于 2013-6-30 14:47 编辑   C( d# u$ S( {& K  ?5 x

1 v" H: u" F! e3 C0 S) K

杨卫列按: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T0 {8 c4 c# g8 t6 Z. ^

俺就这样成了“过街老鼠”


8 g- s: }; |* q

杨卫列


2 L+ z5 a" R1 @1 L) d7 X- K2 E
1 v( A$ G' h  P' p  俗话说: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这不,仅仅因为书法抄袭,才几天工夫,俺便由一个“没事偷着乐”的幸运儿变成了一条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 h$ h( K3 \* w8 }, v: d3 H! Z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 l% c0 d1 e7 ~3 v4 s2 V. j2 u- m  前段时间,某个全国性展览正在紧锣密鼓的征稿中。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同时也是这个展览的工作人员,俺真可谓占尽了地利与人和。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俺岂能甘心白白地错过?不过,俺也明白,机会虽然摆在面前,但想要真正地抓住它,又谈何容易?于是,俺便想起了很多人惯用的、且为人所不齿的歪招——抄袭,俺不顾羞耻地抄袭了某个书法家的某件投稿作品。也许是因为俺是这个展览的工作人员的缘故,也许是因为俺的抄袭水平确实还不错的缘故,甚或也许是因为评委们缺乏眼力或集体走眼的缘故,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俺的这件抄袭之作居然连闯三关,顺利入展了。
# X0 h7 z1 G4 S) u9 P7 L8 }  作品入展,俺自然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因为,这意味着俺朝书协的大门迈进了一步,俺感谢命运之神对俺的垂青。也许是太忘乎所以了吧,鬼使神差地,俺竟然洋洋得意地轻点鼠标,将俺的抄袭之作上传到俺的博客上。但让俺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俺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居然改变了一切:一夜之间,风云突变,俺成了网络上一条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w# H) Q2 f  h5 ]
  现在想来,俺成为一条“过街老鼠”纯属咎由自取。& Y+ S6 \0 ]. n* a8 i5 G
  谁让俺在兴奋中失智呢!作品上传到博客,这绝对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也是一个极其低级的错误,它是导致俺成为“过街老鼠”的最根本原因。俺真后悔死了。俺怎么就忘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古训了呢?一件破抄袭之作怎么能在博客上显摆呢?有什么好显摆的呢?又能显摆什么呢?又有什么脸可显摆呢?假若没有这一失智行为,俺的抄袭之作就很难被人发现是抄袭;即便被人发现是抄袭,那至少也该是在作品集出版之后的事了。到那时,就算有人举报,黄花菜也已凉了多时了。
, j% y$ [& [# R0 j/ e1 m  谁让俺居然忘记了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展览的工作人员呢!说实在的,对俺的这个身份,俺现在是爱恨交加。俺爱它,是因为它让俺占尽了地利与人和;俺爱它,是因为它让俺品尝到了短暂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它,俺不可能有机会抄袭投稿者的作品;不抄袭投稿者的作品,俺未必就能如此幸运的入展。但,俺又无法不恨他。因为,正是这个身份,俺才备受他人关注;因为备受他人关注,俺入展的抄袭之作才会被人发现;因为抄袭之作被人发现,才掀起了网络上的惊天巨浪;因为网络上掀起的惊天巨浪,俺才终成“过街老鼠”。正所谓“成也在兹,败也在兹”!; }! L# F' n" s, E" Y, C& G: ?+ j6 q) r; J
  谁让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受到了一个不该关注俺的人的关注呢!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关注,即便俺将抄袭之作上传到了博客,即便俺上传到博客上的抄袭之作被很多很多的人关注,那又有什么呢!退一步说,如果这个不该关注我的人不是在获奖、入展人员公示期间关注俺;如果他关注的不是俺的博客,而是其他;如果他与俺抄袭的那个书法家根本不是好朋友;如果他与俺抄袭的那个书法家虽是好朋友,但根本就没看过他的投稿之作;那么,这一切也就可能不会发生。即便发生,至少也不会如此迅疾地发生。但偏偏这一切都只是假设,您说俺又如何能逃脱得了这“过街老鼠”的厄运呢?
7 d: _, l0 X- X& S( B" T. t  唉,不说了。现在,等待俺的只有三条路,一是被动的接受书协规则的严厉惩罚,一是抱着侥幸的心里企图逃脱书协的惩罚,一是主动的承认错误,求得书协和书坛的宽恕!何去何从,真的难为死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