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涯散客 于 2013-6-7 14:56 编辑
重建的徽州府衙
歙县自秦建制以来,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府衙历史地段位于歙县城区的核心地带,是《歙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四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依据专家评审通过的《徽州府衙设计方案》,徽州府衙修复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进行,整个项目投资约1.6亿元,建设范围为2.4公顷。
我们来时已经完工,进入府衙大门,入眼便一色很新的香樟木做的木构门廊。那木料真个大啊,处处体现着一种官府的森严与气派!
进得府衙大门,穿过宽旷的衙前广场,广场那边便是高大威严的府衙正堂,这个正堂真是大啊,阔大的“明镜高悬”匾高挂在衙堂正上方,两边回避牌与斧钺刀叉排列两旁,想像着旧时草民来此过堂,如果衙役们一声“威武”的吼声响,不知道腿肚子要弹成什么样!在封建社会官老爷断案随意性很大的情况下,如果坐在堂上的是一个好官还好,如果不是一个好官,真不知一方将被祸害成什么样!可这就是历史,真实而且残酷的历史!
这里是府衙二堂,我觉得这个匾额的内容很好!很简单的三个字,却道尽了做官做事的要旨。“为官要清,处事宜慎,做事贵勤”,但愿有这三个字挂在这里,当年的这个徽州府府衙二堂所在地,能够少一些贪脏枉法,草菅人命;多一些清正廉明,人间正气!
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民国元年废府留县,原领六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8年5月13日,设徽州专区。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雨伞丢在车上了,除了偶尔蹭伞避雨,大多时间我都只好故作潇洒地“雨中漫步”,看啊,雨不小吧,连雨衣都用上了,不过,在二堂休息避雨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嘿嘿。
徽州地区是历史上中国经济文化重地,安徽省名中的“徽”字就是由徽州而来。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流派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它与敦煌学、藏学有同样影响。
徽州文化是江南省和1667年江南省分治后安徽省江南地区的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安徽文化。
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徽州府的府衙后花园很大,最花园最里面堆砌的假山毗邻着徽州古城的城墙,假山筑有一亭,站在亭上,出可观城墙外人潮,市容景色。内可览后花园小桥曲水,楼台倒影,杂花生树,池水清澈,游鱼攒簇。心里想,古人当官好惬意哦,以区区一府之长,便能有如此规模的办公地点与休憩场所,不由得人不感概良多。
人说,每天观鱼半小时,可以宁心、平息。忽然觉得,这跟写字的真的颇有异曲同工之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