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4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4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3534|回复: 97

【书法有道】徐晓波书法作品网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书法有道】
徐晓波书法作品网络展
近照.jpg


徐晓波,《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江苏无锡市人。青少年时期师从凌再型先生学习花鸟画。1998年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张友宪先生学习中国画。2000年入南艺书法专业,师从黄惇先生学习书法篆刻。2009年入清华美院学习。2010年入中国国家画院曾来德工作室学习。2011年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学习。

润格:
大字:1000元每平尺。
小字,册页,手卷:1500元每平尺。
小小字:2000元每平尺。
电话:15711065108。



新浪微博:竹园书与画(2102668331)。

http://weibo.com/u/2102668331

新浪博客:徐晓波书画。
http://blog.sina.com.cn/u/2102668331


书 法 有 道  
——徐 晓 波


书法不仅有“法”而且有“道”。
何为“道”?老子认为:“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引用到书法上,“道”就是书法练成的方法,规律,道理,路径。
先说路径:作为一个成人学书法,从任何一体,任何一帖进入都是可以的。但之后,应该把篆、隶、楷、行、草学通,只有学通,才能进入“道”的追寻;只有学通,才能找到其内在规律。
再说方法:书法创作是有很多要素组成的,所有的要素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存在谁最重要。只是,有的要先解决,比如“笔法”;有的可以缓一缓,比如“结体” 、“章法” 、“墨法”;有的可以贯穿始终,比如“读书”。如果“笔法”不先解决,那么,临摹时不论临什么碑帖都是一种面貌,于是,创作时所有的作品就像一件作品。甚至很多人写很多作品,放在一起看却像一个人写的。
那么何为“笔法”?站在实践的角度,应该是:笔毫的书写方法;或者说:笔毫的运动方法。明清人过分注重手部的姿势和笔杆的运动方式,从而忽略了笔端。
学习书法没有掌握笔法,始终是在书法的门外徘徊。笔法是书写的路径,上一笔启下一笔,下一笔承上一笔。在一笔一笔的书写中,跟据行笔趋势完成结体。笔法对了,结体立刻对了许多。笔法不对,趋势不对,结体始终不会对。即便用尺来量,按尺寸写,仍然不对,怎么会呢?因为味道不对,不是《兰亭》的笔法特点就不是《兰亭》的书法;不是米芾的笔法特点就不是米芾的书法……。写书法就像走迷宫,找不到正确的路径,会常常碰壁,会困在里面。只有准确认识笔法,才能临出各碑帖所特有的美感特征。掌握了笔法,等于破译了书法的密码。
掌握笔法可分两个方面:解读笔法和驾驭笔法。
笔法是“技法”,驾驭笔法为“技术”。解读用心,写对还需用手。理解不对,写很多遍也不会对;理解对了,写得少也不会对。心的解读要用手的演练来落实。因为手比心更容易记住动作,而且手记住的动作不容易忘记,会成为“习惯”,创作时不用再考虑笔法怎么写,“习惯”会把笔法送到位。
当我们看懂笔法时,手的动作还跟不上。心能到处,手还不能到。需要经过千百次的演练,才能逐步熟练,清晰,到位。当笔法越来越准确,结体也会越来越准确的,因为结体容易对上。现代著名哲学家斯宾格勒把“技术”解释为“有目的的运动”。我们无数遍的临摹为“术”,临对了才能称获得“法”。当代书法已不是实用目的,它就是艺术。当它成为纯艺术时,它就是精神食粮,人们对它有更高的要求。宗白华认为:艺术要愉悦精神。所以,书法在愉悦书家的同时,人们也要求能愉悦读者。因此,当代书法要用智慧和勤奋来写,要追求“技术”与“技法”。宗白华说:技术与技法的统一为艺术的技能。如果有了熟练的技能,创作会迎刃而解。
不要以为笔法有多么神秘莫测。当我们临习甲骨文时,我们发现无非是圆笔,方笔;中锋,侧锋,及少量偏锋。此后书法几千年,也没有逃出这些笔法范畴。只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作品,这些笔法会被不同分量的应用。比如,篆书时代以圆笔为主;魏碑时代以方笔为主等等。所以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他虽然有些偏激,想想还是有道理的。
掌握了笔法,在初期要深入一体,深入一贴;之后要五体临通,广临碑帖。临摹要以临象为目的,临像了,表明读懂了;临不像,表明没有读懂。一个帖能临到七、八成像,表明基本读懂了。那么要临多久才好?个人经验:大约十年便可以初步成功。如果之后再篆、隶、楷、行、草反复临习,深入探索,“周行而不殆”。二十年,三十年…会炉火纯青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神”无处不在,“我神”主宰始终
---颜真卿《祭侄稿》的学习——徐 晓 波
(此文发表于书法报2007年2月28日第八期第12版)


   《祭侄文稿》从笔法方面看,大多是“中锋”笔法,即“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如“元元年”等,有《姨母帖》的意味。“归止”以侧锋起笔,“归”之右部与智永笔法如出一辙。斜戈为“秃出”。有些竖画以粗壮的方势收笔,仿佛咬紧牙关,狠命按下,恨恨之意跃然纸上,如“郡、陷”。“夫”很有《兰亭》风情。“同”与《古诗四帖》之“同”大致相近。“鸣”右部与“奉橘帖”的“多”笔法类似。“荼毒”中锋行笔,灵动、含忍;毛而润,涩而畅,“多力丰筋” 、“溶金出冶”,锥画沙、屋漏痕的笔法。篆籀之气是颜书的基本特征。
     结体方面:左右开张,放拓。第三行“夫使…”有《鸭头丸》的气息,线条中具有的强烈的生命力的运动感令人感动。“开”与《敬祖帖》之“闻”体格相近,不同的是颜书采用相向之势。由于有些横画如“桥形”,转折处又用“外拓”法,有些字便有了圆形的态势,如“恐、门”等,它与《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碑的某些结体相一致,充满着人情味和人性美。
      墨法方面:墨分五色,在开篇三行得到很好的体现。通篇不同节奏的变化,如臻妙境,使作品有立体感和音乐旋律的美感。
      章法方面:前面较平稳,后面反复涂抹,字形逐步放大,悲与愤、怒与恨,交织燃烧,煎熬难耐,使字势激烈、“飞动”。多次出现的“跳空”,由于有墨色的变化而虚的自然,贯气。最后一行,几类大草的狂放,把作品推向高潮,像一首交响乐,在最强处戛然而止,雄壮的乐曲仍在耳畔久久回响。
      通过临习,笔者深深感受到:“他神”为仆,“我神”为主;“他神”无处不在,“我神”主宰始终。这是学书人梦寐以求的创作境界。
IMG_12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抒情写意  自由挥洒
----苏东坡寒食帖的学习——徐 晓 波
(此文发表于书法报2007年7月11日第27期第12版)


《寒食帖》就其笔法来讲有一下几个特点:1,可以明显看出二王笔法的影响,中侧锋并用,从容、和谐。2,从“黄” 、“年” 、“欲”等字可以看出,苏轼善用侧锋,没有一般侧锋容易出现的扁薄、露骨等毛病,一些用侧锋写的字温润、妍美。3,有些点画顿挫强烈,如“破”字的左边“石”,以及“灶” 、“寒”等字的头部,明显见到楷法的应用。4,苏轼用笔颇为写意,第二首诗几乎全用写意的笔法。不仅用笔写意,结体也很写意。其书写的自由感,很有文人画的意味。这是纯粹的书家所不容易体会到的。米芾善画,他有共鸣,所以他说“苏轼画字”,并非贬义,更不是讽刺,他是准确地概括了苏轼的书写状态。如果把“画字”理解为“描画字”的话,差之远矣。文人画信笔而下,抒情写意,自由挥洒。苏轼是善于文人画的,因此,他信笔而书,“浩然听笔之所之”,笔随心意,心随笔动。满腔情绪,尽在笔底,这正是创作的自由境界。苏轼在有意无意间,把书画的创作方法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尚意”书风。另外,从执笔方法亦可以印证这一点。苏轼认为执笔应该“虚而宽”。虚而宽的执笔方法正适合画。试想,执笔死,画起来多困难?显然用力捉笔,也不能画好画。米芾爱画,他有同感,他以虚、宽为执笔法。那么,从技法的层面来判断,也可以说“尚意”书风是书画结合的产物。
就其结构方面讲:肥厚、横扁、左低右高的结体方式是苏轼的个人特征。但不是一味横扁,左右结构的字较易横扁,其他结构则顺其自然。如“惜” 、“雪”等。苏轼是崇尚新意的,但他又是守法的。如“自” 、“来” 、“有”等字的结构基本来自二王;“灶” 、“穷”等长方形结构基本来自唐楷,而“秋”一类横扁的结构基本来自隶书。
墨法方面:苏轼善用浓墨。浓而活,不滞涩,有流动感。除少数干笔,如“病起头已白”、“衔纸”等外,基本是浓墨写成。“不知用笔,安知用墨”,苏轼善用笔,也善用墨,他用笔较实,“笔实墨沉”。使作品很有分量感。
      章法方面:前几行,比较平静,含蓄,流美,神完气足。“海棠”二字较为生辣,某些顿挫笔法的运用,是其心情沉重的写照。第二首诗,全用写意,贫病交加,无限凄凉,仿佛他的眼泪,滴在你的手背。在郁闷、压抑之中忽有“衔纸”二字之轻灵、旷达。就像围棋的两个眼,使作品透气,“活净”。苏轼的一腔悲愤全部倾注到了笔底。当第二诗写完,他已经如释重负,心无挂碍,所以落款写得分外遒厚,精神凝聚,贯气而自然。
        关于创作:模拟创作是创作的初级阶段,是创作的必经之路。苏轼云:“从门入者非宝”,此言差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入其门,安知门内天地。临摹要尽量接近原作,而模拟创作也要尽量接近古人。临摹是进入,而模拟创作是得到,只有得到,才能应用。不怕出不来,只怕进不去,得不到。只要不为一家所拘囿、一门所束缚,便可以自由出入。最好的例子便是米芾与薛绍彭。薛绍彭独守《定武兰亭》,止步于此,是学而不能出的典型。米芾临摹诸帖,常常以假乱真,但太并没有因此而出不来。他集古字,却能自成面目。原因正是取法广泛,是学而能出的典型。模拟创作也类似于集古字,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逐步靠近。想要超越刘翔,首先要赶上刘翔;想要超越古人,首先要赶上古人。赶都赶不上,又何谈超越呢?赵宧光云:“学力到处自然心开,未到而强开,十九野狐禅。”只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懈探索,才会有所收获。
IMG_12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篆书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篆书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篆书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篆书00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隶书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隶书00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积薪之路--

临摹作品

临摹作品-隶书00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