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330|回复: 0

从来不做惊人语 看似无华咀自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8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当我写下此文的标题时,首先想到的还是八月十日上午九点四十七分的那份感动。
    炳森先生竟能抽暇和我的诗,是我未曾奢求的,也是料想不到的。每次见到他,总是听他说:“震启,每次收到你的诗都想和一首,可就是抽不出时间来。”习惯了,也就成了定式。在我的感觉中,先生总是忙,因为他身兼数职,加之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知何日有暇,对他的过于劳累牵挂在心却又爱莫能助。但每次收到先生“谢谢!同样祝福你”的消息,对我来说,都是一份特殊的礼遇。所以,收到和诗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也是可想而知的了。特别是那首诗的境界,给我的感觉至今难析难解似有无穷的奥秘。本人不敢独赏其美,便录于文中,首发于世,让所有关心和爱戴炳森先生的朋友们各得慰藉,窃谓:也是一份功德。遂焚心为香,诚录原诗:
《甲申立秋步震启兄前韵奉和》
更迭参商促,匆匆两鬓秋。
书香无自足,名利复何求?
欲褪凡尘染,须从清静修。
果能登彼岸,般若见浮舟。
    玉已引出,为使同仁得知缘由,将所抛之砖一并录下:
《甲申立秋》
京中无甲子,一梦又逢秋。
依旧炎凉甚,何须得失求。
存珍方寸赤,念净三生修。
次日同来日,无舟不系舟。
    我的拙诗本为惯例,逢年过节,触景生情,便草成一首用短消息发给师友,告知我的创作和心境,每次均能引出许多玉来,欣然有得。同时又能及时得到专家斧正,使自己的精神有所滋养,以免心灵枯渴。原诗无非感悟人生,尽抛块垒,表明心迹。然而,引出先生这块拱璧来实为幸事。反复吟诵,似有所悟。现将心得连缀在一起,批于报端,再抛引玉之砖。
炳森先生始终的时境,世境,心境,佛境四种境界是我在心的中总结出来的一家之言,未必尽如诗之原意。“奇闻共赏析”吧!
    一是时境,“更迭参商促,匆匆两鬓秋”。开篇即以宇宙之怀感时光似水,慨叹人生“朝如青丝暮成雪”。是啊,人从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开始,无论身处何方,从何职业,有过多远多难的心路历程,都在更迭中“无情岁月增中减”了。为此,不知多少文人志士为之感怀,此中不难感到先生对时间的感触和珍惜。
    由此时境进而引出“书香无自足,名利复何求”的世境真语。先生的书法成就和所享盛名是世所公认的,以至因书名而掩了先生的画名、文名和诗名,正如张中行先生为炳森先生散文集《紫垣秋草》做序时开篇所述:“刘炳森先生是有大名的书法家,古今的世风,某一方面造诣出众,其他方面的所长就容易被这一方面的造诣所掩,昔如何绍基,很少人知道他还是诗的理论家,今如启功先生,很少人知道他还是画家,皆此类也。刘炳森先生也是这样,多才多艺,能画,能诗,能散文,一般人像是就不知道,至少是不注意,于是他的头衔就成为单一的书法家。” 张中行先生与炳森先生不仅多有交往,还有深厚的同乡之谊,故知炳森先生如此。
    我的感慨不仅于此,还被先生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和虚怀若谷的境界所感动。去年先生捐赠一百万人民币,和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与《中国书法》杂志共同为书法教育事业和培养书法人才献力。很多同时和朋友劝先生以个人的名义建立奖学金,他却说:“我应该向启老学习。启老德高望重,当之无愧,还坚持用老师的名义建立奖学金。我忘不了我的老师何二水先生,如果没有他的教诲和培养,就没有我刘炳森的今天……”。参加座谈会的朋友无一不被这真情所感动。同时,“名利复何求”还道出了先生名淡如秋水的名利观。我和朋友们共同谈论过先生的谦恭。开始见先生对谁都谦恭有礼以为是出于礼节。一次,两次,三次。一年,两年,三年。……时间久了,先生依然如故,这是一种恒定的操守,也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从中不难体知,先生那赤诚的心,博大的怀,纯朴的风,超人的境。这难道不是诗心,诗怀,诗风,诗境的另一种诠释吗?
    “欲褪凡尘染,须从清静修”是一种超然的心。从字面看去,是说理,说一种超尘的理。字里行间能窥见炳森先生此际澄明安泰的心境,这种心境不仅是生活的,也是宗教的,更是哲学的。人的高低贵贱,均大同小异,古今一理。然其精神世界却形同霄壤。但世无坦途,从必然王国到达自由王国的途中自会有九九八十一难,心路亦如此。也许,这正是世人所传的“大贤隐尘世”吧!难能可贵的是,先生在绚烂的光环中以自身的操守而达到一种超尘的境界,为物欲横流,肉欲横流,名欲横流和权欲横流的茫茫尘世又升起一轮明月。
    第四种境界,“果能登彼岸,般若见浮舟”已升华到佛境。
    一般意义上的彼岸乃诸佛、菩萨清静极乐之地,而此岸则是作业受苦的生死轮回之地。欲到达彼岸须凭梵语所说华语所讲的般若。抽象的般若六种方法和途径均可到达彼岸。而浮舟则是具象的载体。我从诗中感到炳森先生心中的宏观气象和微观体察已经到了天人合一境地。谁不想由此岸到达彼岸?然而,不修到般若,又怎能架起渡过茫茫尘海的浮舟呢?此时此际,先生不仅修到了般若,也找到了浮舟。我的耳畔似有梵音袅袅,祥云流淌中唱出心得的歌儿:“世间情何物?无怨无悔海誓山盟;有谁真永远?说古论今露水浮萍。情是凡尘种,无根日日生。情是泾渭水,同流界自明。只要你一往情深坚贞不渝灵根通悟性,好比那一泓碧水风磨成镜无波自然平。谁不想成佛?远离苦海心向极乐;有谁知真谛?凡胎肉体火炼成金。佛是极乐境,大象本无形。佛诗真觉悟,稀音本无声。只要你赤诚向上善怀天下佛自心中有,好像那身坐莲台云无挂碍好比日月行。佛祖本是那父母养,无情他何必渡苍生,人生本是那多情种,无佛又怎把妙境成?神秘佛国香烟袅袅闻钟鼓,茫茫人士红尘滚滚绕歌声。”
    通观炳森先生的四种诗境,浑然一体,互动相生,渐入佳境。非用韵平仄对仗等所能羁。然言白意深的语言特色正是返朴归真的必然产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虽无法得知先生创作此时诗的情景,但我坚信这是一首传世之作。
    记得已卯中秋,我和朋友一道造访炳森先生。在先生的书斋种,有了我到中国书协后的第一次近距离交谈。我的感动自不待言。本是秋凉似水的天气,先生穿着一件背心边写字边和我们聊天,那种情境如沐春风。室内的空气在墨香中浮动着,清馨而温雅。临行时,我在先生的再三询问中道出我为亲友上学一事求字的实情。先生写完字,我递上微不足道的润笔。先生正色道:“快收起来,咱可不许来这个,太伤感情,你有困难我理应帮忙……”。我感动的一时语塞,也不只如何嗜好,还是在同行的朋友解围中向先生道别。此时,先生又拿出新出版的散文集《紫垣秋草》题上字增我。
    那一夜我无法安眠,在灯下通读了共三百六十一页的四十篇散文和张中行先生的序已既也有过交往的一位诗人朋友王成纲先生的跋。除了对炳森先生亲情,乡情,友情的十三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体会外;还对十三篇叙述家境环境心境的内容有了感悟;谈艺和纪游的十四篇文章也多有心得。使我第一次,全方位的走进了先生的世界,至今还难以忘怀。尤其是文中偶尔选录的诗词,细品回甘,令我刮目。现抄录几首,以共赏析:
《菩萨蛮·彤云》
飞船青马齐相逐,仙台圣岛奇无数。
歇雨辙开晴,东方映彩虹。
腾空看大地,碧海应无际。
昂首望青山,彤云到极天。
——摘自《故乡的云》
《夜行三首》

淡淡清辉欲曙天,山光如柳柳如烟。
平明三百黄沙路,羽箭轻车鸟不堪。

燕山口外好庄田,忙季斜阳值万千。
十里道中杨柳树,高声朗朗唱秋蝉。

虫鸣处处草泥香,夜过河桥似更长。
两岸烟笼皆细柳,参天俱是美洲杨。
--摘自《夜行与宝抵“二哥”》
(题目是作者临时所加,尚未经本人首肯)
《谒唐槐·调寄菩萨蛮》
镜中山色江南影,古槐装点村头影。
有兴即凝眸,每闲山栅楼。
魁身尤嵌弹,历尽千秋战。
矫首度余生,逢春色更青。
《村头偶书》
立秋时节尚炎天,每坐溪桥古庙前。
几个村童争戏水,妇姑常放采菱船。
——摘自《西门庄的情景》
《水调歌头·向阳湖》
肃肃白华塔,娓娓向阳湖。
云梦初春草色,遥望近如无。
四面群山伏起,更著连绵细雨,晴暖物昭苏。
羡彼天公巧,有土尽施朱。
图画里,劳筋骨,识犁锄。
勤了锹头镐柄,笔墨俱荒芜。
身在江南耕作,心念丹青文翰,盼诏杳音书。
窃对苍穹问,几日上归途?
——摘自《云梦泽中之梦》
《七律·东海上空》
少小常思挂远帆,此番谁料上云端。
仰观碧落三重气,俯察青溟九点烟。
当世全球无国界,永留春色满人寰。
敬近野老须眉白,惯趁长风不计年。
——摘自《仰观碧落》
《学书一首》
蚊帐利偷读,熄灯写肚皮。
庶乎三百草,梦里复依稀。
——摘自《心耕在浮沱河畔》
(题目是作者临时所加,尚未经本人首肯)
《莱茵晚眺》
贝工遣作永留存,震宇洪钟秋复春。
古堡悠然迷晚霭,莱茵两岸满清芬。
——摘自《访德散记》
    炳森先生的诗词大多是有感而发,尤以生活题材为多。无论写景,写人,写心,都朴实的像园蔬和野果,不仅有鲜活的生活景象,还突兀着时代的印痕,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涩的典故,更没有各色的包装。读起来真真在在,掩卷后如聆心语,咀嚼和回味中带着浓郁的泥土芳香,字里行间弥漫着人生五味的气息。正如先生的为人——实在,朴素,谦恭,厚道,正直,重情……。“诗如其人”信然!我油然而流出“从来不做惊人语,看似无华咀自香”的诗句,也许那时就埋下了想写一篇体会文章的种子。
    转眼六载,工作生计皆很艰辛,不敢稍有懈怠,朝夕悌励。加之一向拙于文字,亦恐不自量力,终未成文。直到今年九月,一次雅集上,周之高先生住我写一篇小文并再三催促。我才秉笔直书,几下心中久酿的这些感受。心得而已,不能称文。就此,见教各位方家和读者。
住笔之际,难住如飞的思绪。纸短意长,不敢赘言。附录当年造访归来感而所成的一首五言,暂画上个句号。
《感事成十九韵呈刘公炳森先生斧正》
中秋欣造访,归路日将斜。
捧卷灯前读,寒斋生紫霞。
感君漂母意,愧我竞涂鸦。
谨记席间话,撩开眼底啥。
神交常恨晚,缘分未能赊。
久羡钟俞会,识荆愿有崖。
柴门出赤子,志可把云拿。
追日学夸父,补天效女娲。
历经风雨洗,卓而自成家。
绘事书名掩,诗文知者夸。
新交怀旧友,助教念桑麻。
素日民情系,眼清井底蛙。
但求真善美,岂重权钱花。
霁月大良塔,风光海自洼。
佛随方寸在,何物不袈裟。
静处存真性,功德无玉瑕。
皈依真觉悟,原本恒河沙。
天语传消息,光辉难阻遮。
瑞德常载福,大璞在京华。
吴震启
二零零四年十月一日

转贴吴震启先生在《中国书法》2004年11期上发表的文章。
    藉此慰炳森先生在天之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