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大师 于 2013-3-25 19:58 编辑
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作品杂谈 韩好古 据【中国书协官方消息】11月24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主办,中国书法杂志社承办,CNTV艺术台、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协办的“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在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隆重开幕。据悉,此次参展的120件作品由入选“当代书坛中青年60名家”的书家所创作,是从中国书协历次展览获奖作者中提名,经《中国书法》读者投票、专家评审产生的,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作品集也同时首发。
首先要说的是这个展览没看过,这个杂志也没订阅,在这里看到的只是网上的消息,如果不上网,还真不知道有这样的展览,也不知道这次展览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这里借用各网站帖子中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博大家一哂并请各位道友不吝赐教。
参展名单如下,评论不分先后:白 砥 陈大中 陈扶军 陈海良 陈加林 陈新亚 陈忠康 戴 跃 傅亚成 高庆春 何来胜 洪厚甜 胡崇炜 胡秋萍 嵇小军 李洪义 李木教 李 强 李双阳 李文宝 李 啸 李有来 刘灿铭 刘洪洋 刘京文 刘新德 刘颜涛 刘月卯 龙开胜 吕金光 毛国典 米 闹 漆 钢 仇高驰 邵 岩 沈岩松 汪永江 王 丹 王厚祥 王金泉 王乃勇 王学岭 韦斯琴 魏 杰 文永生 吴 行 谢少承 许雄志 薛养贤 于恩东 于明诠 张公者 张 继 张建才 张维忠 张羽翔 赵雁君 周剑初 周祥林 诸葛丽娜
1.龙开胜
龙开胜的“声名鹊起”大概是在九届国展之后,说实在的,他当时获奖的那个册页作品还是不错的,但这几年龙开胜的书写水平似乎没有多大进步,甚至还有点倒退的感觉,看这次展览的作品,就能很明显的体会到这一点,从展览中走出来的获奖选手,在获奖后写水平停滞不前或者逐渐倒退,这不是龙开胜一个人的“专利”,后面好多选手亦有这样的特点,龙开胜要从流利的书写中再增加点作品的书卷气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按照这样的书写水平持续走下去,估计好多人会对你越来越失望,一位朋友曾经说龙开胜的字是写的不错,但问题就在于太“甜”了,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丝甜的迹象,反而看到了更多的“疏”,这个疏,不是杨凝式韭花帖中的那种疏旷,而是作品疏于运笔,看第一幅作品第一个字“水”的竖钩、第一行中“华”的运笔、第二行中“远”字横画起笔时间的墨点以及第二幅作品中第二行“难”的结体,就知道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如果说当年九届国展后的“龙卷风”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或笑料的话,现在说龙开胜能在书坛搅动起多大波澜,则只是一种空谈而已。再如果用龙开胜所认为的“书法是学术的,更是技术的”这样的观点或理论来指导他自己的书法实践,那么有一天龙开胜的书法逐渐远离书法人的视野将再也不会是杞人忧天。不可否认的是,龙开胜的书法作品这几年涨价比较快,记得刚在九届国展获奖的那个时间,他一个四尺整张的作品在兰州这里也就卖1200左右,现在随着艺术品行情的渐长以及他在书法界地位的变化,其书法作品达到了好几千一张,作为一种投资还是蛮不错的,只不过龙开胜的书法作品大都“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书,第率尔酬应耳”,正如龙开胜自己所说“我的书法线条中还缺少绵厚和涩辣的感觉,还有就是缺乏对大幅作品的空间布构的把握。”这是大家应该注意的一个方面。
2.高庆春
高庆春是写篆书的,这是大家的共识,虽然咱们不知道他的篆书作品在结字方面符合不符合六书的造字方法,但是其书法作品的格调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高庆春曾说,“写篆书不能不提及古文字。这里有一个关节点,即在某一篆书作品中古文字与个性书写的比重问题。文字的准确性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个性化的书写、气息的融入,那样的作品可能会味同嚼蜡。”猛的一看,高庆春的书法作品视觉效果很强烈,个性化很强,但仔细品味一下,他的作品缺少的东西还很多,线条中糠、华而不实、偏锋横扫,在他的作品里可以一览无余,忽视了篆书当中的中锋运笔而一味的追求书写的个性或者风格,似乎有误把花样当风格之嫌,作为当年最年轻的中国书协理事之一,高庆春要在书法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要改变书写的习气,提升作品的格调这绝不是朝夕之功,可以肯定的说,当代写篆书的人,像容庚、徐无闻、蒋维崧等人那样以学养书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此为忠言也。这幅章草作品,问题好像比较多,不再赘述。
3.李有来
最初知道李有来,是在一本钢笔书法字帖里面,当时的感觉是他的字写的很潇洒。后来在慢慢喜欢书法的过程中,才知道这人也写毛笔字(有点孤陋寡闻了,见谅),李有来的毛笔字和他的钢笔字是孪生兄弟,只不过钢笔书法线条的粗细不是很明显,提按顿挫没有没有毛笔字的那么分明,但这一特性用在毛笔书法中,缺点就凸现出来了,李有来的毛笔字写的很潇洒,但和苗培红一样,总是跳不出张荣庆的圈子,学古代谁的不好,干嘛非要学当代人的呢?张荣庆虽然大字笔力较弱,但小字还是能给人一种清新和悦目的感觉,老先生临圣教序的功夫很深,格调也很不错,入古不深,多时人面目,或许可以概括李有来的书法创作。看一下这两幅作品中“荆”、“稀”、“元”、“空”、“耐”、“本”、“无”等字飘忽不定、犹豫不决的用笔和“石”、“素”、“有”等字夸张怪异的结构,可见书法上的基本功在书写方面是多么的重要,吸引书法人的眼球,不只是光靠花架子而已。胡问遂在跟沈尹默学书时,沈老先生曾一再强调让胡学其学书的方法,而不是学他本人的字体,李世民《帝范》曰:“汝当更求古之哲王以为师,如吾,不足法也。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 此乃治病良方,嘻嘻。
4.胡秋萍
胡秋萍是学王铎的,这是书法界对她的书法作品的评语之一,说实在的,作为在中国书坛N多金花之一的胡秋萍,其书写水平还是蛮不错的,但是这几年,胡秋萍的创作处于倒退水平,从上次和张改琴、杨晓琳三人的书法联展中便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胡秋萍曾说:“书法的用笔和结体又像是儿童手中的魔方,能幻化出无穷的魔阵,需要书法家用智慧才能破译。每一次的破译成功,都是一次忘我的生命探险。用笔的一俯一仰、一转一折、一提一按、一顿一挫,需要书法家对于笔锋性能的熟悉和用心感悟,才能做到对其细微处的控制,尽精微致广大,体现天地万物变化之道。”按此解释,我们这些喜欢书法的农民朋友就不能解释书法的用笔和结体了?此先不表,单说胡秋萍这次参展的作品,这次参展的两幅书法除了给人更多的视觉冲击外,其中所蕴含的艺术语言似乎少之又少,一向在传统书法书法中吸取营养而充实自己的胡秋萍,这次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现代展览中”大“、“狂”、“怪”、“野”的毛病,作为一位成名多年的书法家,这实在是不应该的。而要如何做到对笔锋细微处的控制,“尽精微致广大,体现天地万物变化之道”,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技进乎道,不是说说而已,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或许才能实现。魏源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创作处于求变、求新和瓶颈期的胡秋萍及别的更多书法家,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这是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选择。对联先不论,光看这幅行草书法作品中这样的结体、运笔以及章法,如果再把胡秋萍的名字抹去,别人会说这是一幅书法名家的作品吗?
5.陈新亚
当代书坛章草式微,是不争的事实,回顾中国书法史,历朝历代的章草名家要比其他书体的名家少很多,有些朝代甚至找不出几个好的写章草的人来,张芝、皇象、索靖、陆机、赵孟頫、邓文原、宋克、祝允明皆为一世之枭雄,但这些人都没有形成强大的潮流,而且历史也没有选择他们,使他们的章草艺术源远流长,二十世纪可以说是章草书法艺术发展的辉煌阶段,从沈曾植、罗复堪、王世镗、郑诵先、余绍宋、高二适、沈从文、谢瑞阶到王蘧常,这些人在书法领域独领风骚的同时,也无一例外的都是章草书法领域中的佼佼者或集大成式的人物,随着这些老人的故去和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目前在世的人写章草的和章草写的好的是越来越少了。陈新亚的书法作品走的是大草和章草相结合的路子,他很成功的将黄山谷大草笔法的灵动融入到了历代章草经典的古朴当中并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这是其不同于其他人的方面,用他本人的话说,他这样做是“手下笔墨既生辣又圆活了,而且还感觉到自己笔下充满了“生长性””,在当代物欲横流的时代,陈新亚能够坚持自己的选择并一直走下去,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他从鲁迅等文化名人书法作品中汲取到的散淡气息,将他的手札创作带到了一个很让人赏心悦目的地步(暂不说境界),“如果书法而不能于文字的“功能性书写”中,轻轻松松地流露生命痕迹,即使你冲击视觉得厉害,也不过装模作样而已”,陈新亚的这句话对这次展览的好多选手同样适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新亚在章草方面如何发展,就看他的机遇和造化了。
6.张建才
请恕我孤陋寡闻,张建才这个人我实在是没听说过,我的影响当中,张建会好像是天津的,抱歉抱歉,扯远了,拉回来接着说张建才的书法作品。张建才的作品,一看就是学张海的,张海的字好不好,人家当上了主席,但问题是学张海的能不能成家,准确的说能不能成为一个书法家,这还必须要打个大大的问号,试问,如果张海不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他的所谓的草隶能走多远?《寒山帚谈》 云“书法者,小艺道路也。此道不明,视南成北。古今名家不惜笔舌,亦云勤矣,惜乎盲儿非但不知他人好丑,亦复不识自己妍媸。”“学法书,必不可先学下品轨辙。古人云:法上仅中。浅言之也。至其实际,要知中由上出,下由中来。不师其师而师其徒,谬审矣,愚极矣。”但愿张建才的作品能够如他所说“能打动人,感染人,使观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多说一句,从张建才目前的书写情况来看,真正要做到一点,可谓“于我心有戚戚焉””。 |
7.张羽翔
当年的广西教练张羽翔这几年除了书法上“临今”能力有所长进外,在其他方面似乎没有看到更多进步,作为一名出名多年的书法家,为什么“临今”的本领还凑合,自己创作起来就捉襟见肘了呢?或许正如一位评论家说的,艺术界有一类人,模仿谁的像谁的,但是自己的创作却成不了大气候,莫非当年叱咤风云的张小弟也陷入了这样的怪圈?“文字原流久矣。名家作法颇多,集美故是书家能事。若未有所得,驰向多门,徒滋识者讪诮,不成书也。会须甄别,认定趣向,寓目皆师,所谓多多益善,非狂走者同年而语也。若浑浑从事,东看则西,南观成北,不成文矣。俗人之言,不过曰真、草、篆、隶,自谓尽于此矣。此大可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