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西陲mm 于 2013-2-10 08:28 编辑
( w2 G" f- I. s
4 _ S2 l) h' A5 @雪甫《我爱大自然》第四编 互动编 . l3 b1 L0 i1 B W! E3 a. T: {
2 d3 \! _5 D2 b. f h3 J2 S
: e8 p; s: [, x C$ k: H “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 ----与老陈的讨论 (2007.11.28) 2006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时在厦门某会与书法家、研究员陈万岱同居一室四天的谈话、议论追记。 老陈: 你就是雪甫!你的大作我们看了,你对书法的生态环境和前景的分析有新观点,振聋发聩,在人们对高喊一些简单口号的时候,你好冷静吆!不过,你要小心,有人可能会不高兴呢! 雪甫: 不会吧,都是为了书法、为了中国文化。真正的大家、学者是有胸怀的,要相信人家。我的这些观点考虑了好几年了,写了两年,2004年动笔的,当时我谁也不认识,也不知道谁的观点是什么。我生长在渭河流域的关中,从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现在还是一个很陈旧的人,思想可能跟不上形势。我思考的这些东西,思考的透了,不放出来,憋人! 放出来以后,还有人呼应,说明有点市场。 老陈: 哪里,不是有点,而是很大。 雪甫: 中国社会是一个传统社会,全世界几个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没有发生断裂,延续下来了,有一个原有的民族,有一个原有的国度,有一个原有的不断扩大的文化圈在传承。这个文化很有前途。 有一种论调,这种论调总是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起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突出的表现,就是反传统。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民族的一些精英对中国文化进行反思,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思想和做法是:对传统文化的质疑、批判和否定。从太平天国起义时期、“五四”时期到“文革”, 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段,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在破坏旧世界的同时连同传统文化也一勺去烩,传统文化遭遇了巨大的磨难。我们民族的一些人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在作践、毁灭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动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去传统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珍惜甚至破坏,造成了一个氛围:传统就是封建,就是落后,就是垃圾,就是封资修,就是应该被抛弃的东西。比如文革时期,一个“大破四旧,大立四新”,就使很多传统文化遭了殃。长期以来,我们的口号带有强烈的破坏色彩,比如:“砸烂旧世界”,“破字当头”,“不破不立”,“我们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铲除封资修”, “砸烂孔家店”“革命打砸抢”“一张白纸,好画美图”等等,都是是以革命性的态度对待所有的问题,包括传统文化问题,就会出问题。当然,这些口号大多有当时的环境因素,然而太笼统,太绝对化,一概而论,让中国以农民为主的革命队伍掌握执行起来很容易走极端。 老陈: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有非常浩翰的传统文化,现今,经济社会愈是现代化,传统文化愈显其宝贵。一百多年遭遇破坏的数量如果能统计出来,我想那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可能和人们创造的财富差不多。是人类文化巨大的惨烈的损失。 这一切做过头,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使我们几代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我们民族文化的不了解,使人们的心灵深处对传统有一种深深的隔膜,整整一代人割断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给我们带来的极大危害。 雪甫: 一些同志把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当成为“反传统”的过程,其思维方式就是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起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的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共时性,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继承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扬弃与丰富传统文化。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 出生于奥地利的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0世纪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思想家,为科学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波普尔,曾针对那种妄图“彻底清洗社会这块布,创造一块社会的白板,然后在它上面画出崭新的社会制度”的理论,指出: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这种毁灭将导致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 “没有比毁掉传统的构架更危险的了”。 说得何等深刻! 中华民族是最富于生命力的,五千年文明连绵不断,而维系这种文明生命的主线,就是一个礼义之邦代代相承的文明薪火,中国数千年传承的“礼义廉耻”尤为重要。中国历史上从老子、管仲、孔孟、欧阳修到孙中山、毛泽东等等 ,无一不珍视“礼义廉耻”。 “廉”字早見於《老子》:“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任继愈解释:廉,棱边,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老子新译》任继愈译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5年5月第2版)。管仲认为“礼、义、廉、耻”与法相比,比法更为重要,是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有一根断裂,政权就要倾斜。《管子•牧民》(《文白对照二十二子•管子》浙江文艺出版社)中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欧阳修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孙中山开创中华民国,作为国服的中山装,其所寓意义即是: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门襟五粒纽扣是区别于西方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服饰的设计中寓有治国的大道理。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和他的一个亲属谈话时说过, 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老百姓一定要当李自成。国民党是这样,共产党也会是这样。 历代的统治者和思想家,一但掌握政权而面对治国安民之要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民的首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根本,是国粹之精髓,丢掉了就有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很长时期,国人却对其采取摒弃的态度。几千年维系民众的优良的传统文化被驱赶腾出空间的时候,伴随着制度的缺陷,各种潜文化乘虚而入,一些历史的沉渣泛起、膨胀,同“大众文化”结合,大行其道,毫不遮掩地侵蚀国人的灵魂,比如,时下比较严重的有: 人情文化走向罪恶化。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是个靠血缘伦理关系维持的社会,缺乏法理契约型社会的传统,人情气氛很浓。不可否认,在传统社会中人情文化有它一定的善良作用,人情会给人带来温暖、安慰、依靠。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在缺乏礼义廉耻约束,缺乏制度建设下的人情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裹挟着人间所有的贿赂手段,成为行事的潜则,销蚀着社会的公正,使社会生活的公义严重缺失。比如,权力作为资源,原本是为公共利益设置的,但在人情的销蚀之下,变成某些利益集团的囊中之物。在许多地方,我们都看到,人情重于理、大于法,为了私人利益,规则的界限失效,法律的尊严丢弃,公共利益被严重损害,人民的感情受到严重的蹂躏践踏。人情背后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对大多数人造成更大的损害。目前人情文化正演变成为腐败文化,腐败让人窒息,人情文化走向罪恶化,时时改变着社会的善良愿望。 痞子文化泛滥。当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范失去作用,当正人君子处于被氛围嘲笑捉弄的地步的时侯,痞子文化不胫而走。所谓痞子文化指的是不敬畏天地良心的、不择手段不顾廉耻的“下三烂”的心理行为倾向。“我是流氓我怕谁”就是典型特征。下三烂的痞子文化演变为贪官的寡鲜廉耻,胡作非为,就变成“我就这么弄你把我能咋的”,“权在我手里我怕谁”,危害极大。有相当一些人,腐化,痞化、氓化并举,危害之处,人间的真诚淡漠,人的本真丧失,使许多事情变味走样,给社会风气带来恶劣的影响。 犬儒文化肆虐。当人们的传统理想破灭以后,容易从愤世嫉俗转向不负责任的处世哲学。文化的犬儒主义最初是公职人员、知识分子政治冷漠及其软骨症的体现,既有嘲弄真善美的玩世不恭,又有“装孙子”的味道。自古以来,中国从不缺乏舍生取义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在今天却有销声匿迹之势,而且这种犬儒文化在发酵,向社会演变,同一些文化媾合,变得非常恶劣卑鄙,“有奶便是娘”还有求生的无知,而这种犬儒行为在缺失脊梁、曲意逢迎的时候却能丧尽天良,类似卖妻卖友卖子卖父求荣的事,都能做出来,传染了社会,得不到社会的谴责,真善美的空间大为压缩。4 c- ]3 x% O1 q& L) G
厚黑文化风摩。在传统的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与“知耻而勇”的儒家文化完全相反,厚黑文化没有市场,通常不为历朝公开宣扬,隐匿在中国野史之中,讲究礼义廉耻的知识分子对其是不屑一顾的。但如今一本反道德的、不择手段的、专讲心黑脸皮厚的权谋之术的《厚黑学》,却被人们奉为成功之道的经典而风摩于世。日本人和韩国人常常惊讶中国人公开鼓吹厚黑学,势利的国人也很难理解南韩日本贪官和不法企业家败露后会因羞耻而自杀。以厚黑包装自己的一些国人是不会为不义不法而羞耻自尽的,因为“知耻而勇”已不多见了。对比韩国卢武铉先生,很多中国贪腐分子,在贪污腐败曝光后,不仅不会自杀,甚至根本不以贪污腐败为耻。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中华书局2006年09月)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83)如果真按孟、朱所言,这些贪官们已经不属于人类了。在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县域基层,不少人不是以贪腐为耻的,而是以不会贪腐、不能贪腐为耻,以能贪腐、会贪腐为荣的,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价值观已经完全颠倒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价值观的颠倒,是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反思的。 市侩文化兴起。市侩,最初指生意中间人。意近庸俗,即经济上唯利是图,政治上随波逐流,道德上伪善,作风粗鄙的不良品行。市侩主义者没有恒久高尚的价值观、传统观、信仰,他是软体的,会变形的,有一个核心就是利己主义放大。市侩主义者对待英雄也是从利己主义出发。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善待英雄的民族,传统文化曾经把孔子、关羽、岳飞、诸葛亮、张良、戚继光等等无数人物掀上神圣之坛;一曲古戏《三娘教子》,可以使没有文化的村妇把儿子教育成为英雄豪杰,然而,当“孔孟”等等一切“牛鬼蛇神、帝王将相”被横扫之后,当先祖祠堂的牌位被焚烧之后,民族突然没有偶像崇拜了,这是何等的可怕! 偶像倒在脚下,英雄失去神圣、失去光环,吃大户吃英雄变成一些人的心理的反面。于是小人好做,君子难当,英雄更难当,于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椽子先烂”,如此等等。英雄时代成为历史。 游民文化大行其道。游民文化不讲规则、没有是非、没有相对固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是一种常常被边缘化的底层文化群。他们游离于社会正规秩序之外、失去社会固定角色地位,表现为:首鼠两端、色厉内荏、自私怯弱、寻衅滋事、起哄和随机善变,不分青红皂白,不问真理或真相的混世意识和“于己无关”的心态。有权的,有钱的,都不顺眼,时时有一种破坏欲望等待发泄等等。 上述这些文化的总特点,就是“使一切人类价值漠不关心并使之瓦解。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其影响之处,传统文化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大大削弱。比如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就出现了断层,孝道观念淡漠。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经过历代封建统治者及御用文化的“改造”,有愚民性、保守性等消极的一面。但是,“五四运动”以来,在反帝反封建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矫枉过正、良莠不分。尤其是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进行了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出现了断层。现在,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传统孝道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大淡漠了,不少人的传统孝道文化观念淡化,同时受游民文化、市侩文化、痞子文化、犬儒文化影响,不孝父母,抛弃父母、虐待父母的大有人在,比比皆是。在农村再加上受经济困难影响,更为严重。 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到那时,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两倍于日本的总人口,其中80岁以上的老年人也将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可见,如何对待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国情一项重大任务。任何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一个“孝道”文化,这个社会的文明也就瓦解了,何况它哉!为此,我们倡导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老陈: 你对这个问题研究得好深啊。 雪甫: 同时要看到,文化的传承有自己的一般格律,跟自然界的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相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又扬又弃。人为地违背文化生存根源想去打到某种文化,人为地违背文化生存根源想去树立某种文化,都是不现实的。你想在沙漠里头植树,徒劳,你想烧毁草原,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革命中,旧的国家机器是要砸碎的,然而对传统文化就应另当别论了。传统文化非但砸不碎,而且也铲除不了。一百多年的片面的人为地反传统,虽然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杀伤了很多传统文化,但传统批倒了吗?没有。现在,儒道释学说依然是我们思想的重要原典,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而且还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诺贝尔获奖者国际会议上,75位与会代表经过4天的讨论,提出了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最近一个世纪孔子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很快很广,全球孔子学院星罗棋布。各种经典,包括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大餐。传统并没有被抛弃,它又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间。 老陈: 就在中国人年复一年地清算自己老祖宗孔子的时候,而在其他国家却在学习孔子传播孔子,就在国人年复一年地反自己传统文化的时候,在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非常注意利用传统文化凝聚自己国民的自信心。我们曾将自己的传统文化统统视作中国国力落后的根源,视作“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障碍,是何等的荒唐与愚昧。 比如,他们将王羲之奉为书法之师,文字之祖。近来,日本有人主张为求书写快速、清楚,而又大家都能看懂,不如积极推广中国的行草,呼吁将我标准行草体作为他国中必修课。而在我们国人当中,却有人欲企图消灭汉字而后快,建议用拼音取代汉字,将汉字及所有传统文化视作阻碍中国发展的洪水猛兽。在当前的书法界,对继承和发扬传统也有不合谐的论调,岂不痛哉! 雪甫: 书法必须继承传统,这是书法性质决定的。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而不应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是你外国人学习中国书法却必须继承中国书法的传统,不是我书法高人一等,是书法性质决定的。世界文明并非是某一个国家民族作用的结果,而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当然,由于各国具体条件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大小而已。任何一个国家,作为人类世界组成的一个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其存在与发展,不能不对别的国家有所影响;也不能不受到其他国家这样那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曾经给世界文明以重大贡献。西方许多先进科技管理文化也对中国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只有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对人类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世界文明的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证。 相反,一个国家不顾自己民族的特点,一味模仿或照搬别的文化(非科技类的文化),不仅不会有好的发展,甚至会走上灭亡的道路。其实,西方文化也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好的东西,也有糟粕,如“拜金主义”之类,即使在西方,也是被批判的。西方文化也并不等于世界先进文化,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世界先进文化是以它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对人类社会的意义为标志的。因此,学习与引进外国文化,必须作具体分析,一定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决不是全盘引进西方文化,而是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一面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一面对本国文化进行革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现代化水平。对于传统文化能否现代化,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弘扬,关键在于人们用何种思维方式对待传统文化。 2004年,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主办,共有72位著名人士参加的在北京举行的以“全球化与中国文化”为主题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 由许嘉璐、季羡林、杨振宁、任继愈、王蒙五位名义发起,在闭幕会上通过和公开发表了《甲申文化宣言》。 这是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的一个《宣言》。提倡了“文化多元化对于全球范围的人文生态,犹如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物种平衡那样必不可少。”“我们应当与时俱进,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长,以发展中国的文化。我们接受自由、民主、公正、人权、法治、种族平等、国家主权等价值观。我们确信,中华文化注重人格、注重伦理、注重利他、注重和谐的东方品格和释放着和平信息的人文精神,对于思考和消解当今世界个人至上、物欲至上、恶性竞争、掠夺性开发以及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对于追求人类的安宁与幸福,必将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 “我们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老陈: 学者们作了一件天大的好事情。你刚才说到文化的传承有一般的规律,我认为在知识爆炸,现代化迅猛扩张的特殊情况下,是不适用的。新的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是非对称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在社会变迁中,会存在一种文化滞后和道德滞后的现象。“文化滞后”这一理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奥格伯恩在《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研究美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时发现,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科技体系的变化最迅速、最强大,而文化体系变化则最缓慢。这就会出现一个“文化滞后”的问题。 有一种说法,认为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不断遭到破坏,用社会学的语言描述就是“解构”。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结构的重新建立,在社会学上称之为“重构”。中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价值观念还没有定型,旧的价值体系破坏,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健全。因此出现“秩序和混乱并存”的奇怪现象。此外,市场经济讲求效率,忽视公平,忽视人性,道德观念与财富观念相比,道德观念十分软弱。你是这样认识这个问题? 雪甫: 一个问题的联系是多维的。我们以后继续讨论。 (2007年5月1日—11月28日整理,2009年9月修改) 关于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文化问题的通信① 文凤同学: 信息收悉。多年不见,你进步好快,已成教授了,非常羡慕。咱们上学时,你爱摘吃校园外的野果,说是维他命丰富。其实你在学术研究上也是兼收并蓄,这是你的长处。 你要和我讨论的经济全球化和文化的问题,我在京学习时你来看我,当时见我正在写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文章,这次又要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是那次留下的影响对吧。你是搞传统文化研究的,我赞成搞文化的人研究研究经济,搞经济的人研究研究文化,大家都有好处。特别是现在总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全球化,这个问题搞不清楚,将关系到中华文化的命运,同时,要说清文化的问题必须把经济问题说清、吃透。 先介绍我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再谈我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文化问题的看法。我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不深,仅供你参考。 一、关于经济全球化 (略)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不少新的问题 (略) / E4 n3 w! m3 Q! K6 V
三、经济全球化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我们之所以喋喋不休地、较大篇幅地讨论经济全球化问题,是为了深刻地认识当代文化问题。 1、要看到西方国家在力促经济全球化化过程中同时也在极力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 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西方国家推动开启的,现在它们仍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也是以西方文明价值观为背景建立的,并在西方国家的掌握与控制中发挥着日益扩大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正在利用冷战结束后的有利形势,利用它们的巨大经济科技军事“硬权力”,试图将全球各主权国家,特别是非西方文明的发展中国家,纳入为西方国家所主导与控制的国际框架内,以此来规范、约束与控制广大发展中国家。 在文化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了用自己的“强势文化”反对所谓“多元文化的盛行”,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企图依仗自己经济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文化模式强加于人,建立自己意识形态的一统天下,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并曾担任卡特政府国家安全计划顾问,《外交政策》杂志发言人与主编之一,美国政治学会会长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坦言,要“千方百计吸引其他国家的人民采取西方有关民主和人权的概念”。他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渗透宣扬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发展中国家的某些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受到侵蚀。民族文化受到消极影响,极大地削弱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从而造成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与少数西方强国的文化交流的严重失衡,进而严重地侵蚀着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 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财力与投资去进行文化建设。这就造成它们在经济、技术、军事等物质“硬权力”与文化“软权力”两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扩张与文化扩张攻势面前,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处在劣势与被动地位。 西方国家凭借其“硬权力”优势,不断在文化“软权力”上追加新的投资,从而又进一步增加了其比较优势。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通过其几乎覆盖全世界的新闻生产与传播网络,不间断地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传播西方文明的价值观、时尚、风俗习惯等等,在有形无形中都在用西方文明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改造非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造成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在全球的应用与发展,电视、电影的普及,更强化了美国的文化影响,更加扩大了美国世界信息生产与传播中心的优势地位。 我们了解到,仅美国的电视节目和电影就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75%,美国的通俗音乐、时尚、生活方式在全球各个角落传播,美国的科学与文化期刊数量与影响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它接受来自世界各国的50万外国留学生,美国的语言(英语)是全球普适性的影响力最大的语种,世界各国学习英语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传播过程,美国每年在文化方面的投资额远非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投资规模所可比拟,创造的收入也非一般发展中国家所可同日而语。例如,仅电影《泰坦尼克号》就在世界各地赚取了18亿美元。目前,美国好莱坞收入50%左右来自海外。 在当今世界上的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新闻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控制的;美国的电影、电视生产仅占世界总量的6.7%左右,但占了世界电影市场50%以上,电视市场的70%以上。美国的影视和音像产品在2000年前后,已超过航天航空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 2、要看到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以及多种原因,确实使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基因”出现严重萎缩、破坏。 西方一些学者鼓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全球化”也必将随之而来,预言未来将实现“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单一的西方文化将取代世界多样性的文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的西方主流文化“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必将以牺牲多元的民族文化为代价。 全球文化产品趋向标准化和单一化,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整个物种的退化一样,带来全人类文化和文明创造力的逐渐衰竭。据学者们预测,在未来的100年里,世界上现存的6700种语言将会消失一半,另外的2000多种语言也会面临威胁。一些民族面临消亡。 在文化的对撞中确实有一些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在萎缩、消失。不看到这一点,就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 以新疆喀什为例,以往喀什街头司空见惯的以褐色头巾蒙面的神秘维吾尔族妇人,如今已经很少见到。很多旅游者也发现,在喀什,维吾尔民族传统服饰特点只是在中老年女性和儿童身上体现得比较普遍,但在许多未婚的年轻女孩子身上已经很难看到了。而许多维吾尔族青壮年男性着装则和汉族人的着装一样,只从服饰上很难辨认他们的民族属性。一些少数民族青少年开始舍弃本民族服装改而衣着西装、牛仔,不再听本民族音乐却对现代流行歌曲过分偏爱。当地大多数维吾尔族年轻人结婚时不再穿着富有本民族特征的传统服饰,而新郎多西装革履,新娘则是一身洁白的婚纱,此种服饰得到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年轻人的青睐。 一些民间艺术和手工技艺,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偷工减料,质量和材料降级,当地特有的传统制作工艺被舍弃,变成了大规模的机器制作、批量生产,民族手工艺品变成了简单的模式商品,丧失了其中蕴涵的文化价值,大量质量较差的民族花帽的出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随着电视、电影、电脑、录放像机等普及,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世纪50年代统计的368个,减少到80年代初的317个,到2005年又减少为267个,101个剧种消失了,绝不亚于倒闭101个银行!而且速度在加快。传统戏曲艺术不但逐步地退出城市文艺舞台,而且在农村的演出市场也日渐缩小。这么多剧种,连带着声腔、剧本、表演程式等许多文化现象,历史、文化、精神等多重价值,在市场大潮中被淘掉了,让人痛惜。民间的戏曲、音乐、舞蹈、曲艺、山歌、木偶、皮影等等地方民俗的、土生土长的表演艺术占有的娱乐市场份额已寥若晨星,无声无影地湮灭可能是迟早的事。艺术的发展说到底是根植于社会的,它受当代社会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影响。当一个社会受众被多元化的、高科技的娱乐媒介所占领,加上浮躁到把物欲和金钱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时,古老的、民俗的东西会逐渐消失,这些民间表演艺术也便无可奈何地被边缘化。当然,影响这些艺术持久生命力的因素可能还很多,比方时代的关注度,再是从业者的自身素质等。比如保护一个地方戏曲或剧种,单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一个剧团能够做到的,这需要政府做出总体规划,制定一些相关配套措施,拿出专项资金,作为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来对待。并通过对这些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对传承者的扶持,进一步提高社会受众的审美情趣,才会让它焕发出更光辉的异彩。 随着风俗习惯的改变、大量人口进城打工和转移、一些村落空心化、民间红白喜事的风俗变化、各种祭祀,各种庙会、节会断失、减少等等,使得伴随着这些活动的传统文化遗产逐步湮没。 不仅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现代化浪潮冲击着传统文化,而且,干部队伍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贫乏、各种腐败行为、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等等,都在破坏着传统文化,且在负面因素中居位突出。 在旧城改造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严重的毁坏文化遗产问题,如一些城市村镇的建设者们,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感。即使进入21世纪,他们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大破四旧,大立四新”的水平上,认为文化遗产是经济发展中的累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毫不顾忌地毁灭了优秀历史建筑,以便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如果是愚昧无知的人支配财富的话,那么富有比贫穷更不幸,因为它会比贫穷更强烈地使事物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如果是由有智慧和有知识的人支配财富的话,富有才是一件好事。有专家指出,“旧城改造”或“造城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损害从物质到精神上已远远超过了“文革”。前者是利益驱动,后者是意识形态驱动。一些人总是认为传统的古老的灰砖破瓦没有不锈钢玻璃水泥漂亮,如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们对于世界唯一从未间断的中华民族文化视而不见,有的甚至为了小团体或个人的私利,去损毁本已十分脆弱的中华传统文化链,其手段粗俗、卑劣、乃至丧失基本的道德底线。 有专家痛斥,即便是省级文保单位的归元寺、清代罗汉堂与宝通寺、大雄宝殿被人为拆毁后,也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人追究。某单位为了盖办公楼,竟然可以将张之洞兴建的唯一幸存的老房子拆除,诸如合记蛋厂旧址、大王庙 、电厂旧址、震寰纱厂旧址、洋行旧址、民居卢家老宅,等等,这些文化遗产在本世纪内通通拆光了, 对于毛泽东旧居,以前一直是以文物保护的方式存在,保持原有格局和实物,供人们瞻仰参观。但是,有关方面为期近一年的改造,彻底铲平了原有的风貌,进行了掏心挖肝的精装修,其功能将转变豪华型。它们与原中苏友好宫的炸毁一样,是这个城市不可弥合的 永久伤痛,……令人惊讶、令人痛恨、令人发指的事举不胜举!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看,告别野蛮,就是文明的展现,驱逐愚昧,就是文化的积累与形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其历史之链是不可斩断的。 有外国专家说:很多国家都有传统文化,在今天需要不断更新,使之有新的发展,但我们既要把古老的文化从“古董箱”里拎出来,同时也要避免城市无序发展带来的教训。以杭州为例,这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她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美感,有自己的传统,如果破坏了这些传统的景观,完全建设新的,就不会有这些深厚的根基。文化政策的建立在规划伊始就应该全面、综合地考虑好。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明珠,中国在许多艺术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可以联系在一起通盘考虑的。我希望把一切相关的因素都综合起来。 这些年全国各地不少开发商的金钱与不少当权者的权力结合,在旧城改造中为所欲为,有的城市动不动就砍树,50多年的大树说砍就砍,几乎所有的的城市临街的建筑全贴瓷砖,庸俗、掉价、不安全,把国人好面子、“驴粪蛋外面光”的劣根性展示得淋漓尽致。走遍欧洲10几国家,很少看见房子贴瓷砖。有不少城市在千年古道上,截一个“肠梗阻”为步行街,使城市交通大乱,城市规律紊乱,被迫花更多的钱再去改造。“旧城改造”这个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应该为“旧城维护与改造”。旧的不见得不好,城市没有旧的东西不是好城市,旧城市不见得不是好城市。总的看,各地城市的建设缺乏历史的厚重、继承,总是拆旧建新。走遍全国,个个城市风格都差不多,城市的地域风格、民族风格看不到,很微弱,有的不伦不类。 城市的病症、现代化的垃圾向乡村转移。有些农村搞的那些整体划一的房子,跟城里一样,贴上瓷砖,就以为是现代化了,是对农村文化多样性的颠覆,几千年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白白散失。我曾到某郊县去讲课,该县在发展城郊旅游,我对他们说,发展城郊经济,要在文化上保持同城市的反差,你那什么都和城里一样,院子、房子、桌子、凳子、饭菜花样、服饰、景观,没有古村落的民俗文化,没有田园风光,进了农家乐就像进了城里大大饭店,人们享受不到和城里不同的文化氛围,人家来你这里干什么!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多样性。古镇古村古街道缺乏保护,我知道的徽派文化古镇宏村、西递,目前保留下来的古址只有三分之一多,西递村的26座祠堂现在只剩两座。西部某村落,几十年来,就有一座大寺庙,一座神庙,一个戏楼,一株“洼洼槐树”(几百年龄),几座祠堂,各家各户的门楼、土地堂、石狮、栓马桩、大车、织布机、纺线车、诸多石碑、古书字画等等,其价值远远大于现在村落的地上财产价值,却不知不觉湮没了,那些古老的石碑,被砸成块烧了石灰。 古镇古村古街道如何保护,传统的各种祭祀活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还没有立法。 3、要看到坚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本身生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 为什么要坚持文化多样性? 首先,多样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中国古代先哲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其意即事物相异相合、相反相成,不同事物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相同事物简单相加,不可能产生新事物。也就是说,多样性有利于取长补短并促进事物的变迁和发展,单一性使事物没有活力并导致生机窒息。如果全世界的人说同一种语言、信同一种宗教、习惯同一种风俗、穿同一种衣服、吃同一种饭菜、欣赏同一种文艺,文化的生机也就停止了,这个世界的文化也就毁灭了。各民族文化有不同特点、影响大小之分,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处于较为不利生存条件下的所谓边缘社会、弱势族群的“弱势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不宜简单地、武断地将其文化界定为“先进”或 、“落后”。 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文化,人类获取自身安全、健康、繁衍的文化是在不断创新着。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文的、社会科学之类的文化,它的特点是愈丰富愈好、愈繁荣愈好,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和创作的源泉。它表现在两方面:文化创新或某种新文化的创造,在许多情况下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有不少是在吸收了异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创造的。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舞蹈、音乐、文学、绘画、工艺等,都是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产生的;许多民族的各类创作,如文学艺术和建筑艺术等,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离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鲜明的特色。 其三,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民族和谐的基础。各民族无论大小一律平等,都应该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并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只有充分保护各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其四,文化多样性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多姿多彩,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大量事实表明,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资源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必须搞清楚“创新”,否则很不利于文化的传承。 “创新”这两字表示:创立或创造新的。使事物有质的突破,量变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有利于人类文化多样性、有利于繁荣文化。文化的传承中有4种情况,分为:源于本体的创新,相关体的创新,本体的创新,不能创新。 源于母体的创新,比如利用钢琴原理技术和电子技术创新的电子琴,源于母体,并没有消灭母体,钢琴和电子技术还在,世上多了一个文化品种;米丘林把苹果和梨嫁接结出了苹果梨,并没有消灭母体,世上多了一个植物品种,是在丰富,是一种源于本体的创新。 相关体创新,演奏西方风格的音乐、西洋乐器加入伴奏,不改变二胡及其传统演奏基本方法的女子十二坊,就是相关体的创新;为守护文物的旧貌,文物保护手段的创新也是相关体创新。 本体的创新,比如中国书法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到草书,其线条的形质发生了变化,而且被全社会使用和承认。就是书法的本体创新。本体创新一般处于事物发展形成阶段,有社会群体的参与。 不能创新,对大量遍布中华和世界大地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埃及金字塔、中国长城、北京故宫、敦煌千佛洞等等,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就不能创新,守住它们的本色古旧是人们的使命。 人类获取精神感情的文化(属于人文板块),是复杂的,是不以新旧论好坏的,新的未必好,旧的未必不好。喜新未必厌旧,喜旧未必厌新,一般的说,喜新的有多少人,喜旧的就有多少人。人类是高级感情动物,愈是现代化愈是怀旧尚古,因而对这类文化,不能笼统的动不动就言创新、去创新。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各类文物古迹,就不能创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有很多首先是传承的问题,这种传承要忠实历史,保留和增加文化品种,不要改变这件事物的特征属性,若但改变其特征属性,这个品种就有可能被消灭。比如佛慈中药六味地黄丸,处方系北宋太医丞钱乙的滋阴补肾经典方,距今约1000年历史,因其滋阴补肾功效独特,历经千年而不衰,被后世誉为“补阴方药之祖”。 成份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全国市场年销十多忆元。这个古方历经千年,无人敢去修改、创新,因为它是被社会接受了的,谁大胆包天创新了这个国内外著名的、形成影响的千年古方,就是对它的破坏。 那么现在书法能否创新?一个书法家个人创作了一种新体,这是常见的,能不能说是创新? 一般的随便说说无妨,但在理论上严格的来说,是不妥的。因为没有社会的公认,没有书法线条形质的变化的社会公认,只能是个人的推陈出新,是个人风格的变化。比如上面说的中药,如没有社会的公认,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弄个方子,说是创新,你咋回答?创新不是随便说说的。 那么,就让社会去公认好了! 然而现在这种公认不现实,因为书法是一种成熟的文化,汉字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掌握的文字,书写现在已从实用领域退出,类似那种从篆书到隶书,到楷书,到草书,线条的形质变化的创新的全社会参与已是不可能的了。就叫做“推陈出新”吧,只要把字写好,叫什么无妨。 那么有人把书法和国画结合起来创作的似字似图的东西是不是创新? 是源于书法和国画母体的创新,母体仍在,不是书法和国画本体的创新。创新出来的东西不能用母体的称呼,必须另起名字。创新了一个新的文化品种。 不少人常常说,某艺术历史上曾经创新过,才有了兴旺,现在要发展,必须继续创新。 艺术有成长期,成熟期。在成长期,社会大规模参与的本体创新,是常有的。然而,进入成熟期后,它的艺术模式已在社会受众那里定了型,而且现今观众越来越少难以大规模参与,此时的本体创新很可能消灭本体。最好的办法是加大传承力度。目前在小学校普及是个好办法。 准确的理解“创新”问题,才能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找的准确的传承办法,文化品种才会越来越多,多样性才会实现。在含含糊糊创新思想的指导下,你在那里搞创新,有可能“创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消灭了一个正宗的,不利于传承,不利于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传承要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的视角出发,要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大众文化排山倒海冲击传统文化的现实出发,立足于保留文化品种,繁荣文化生态,推进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弘扬中华文化、为文化的发展打好基础。不能片面看市场效益。裸体舞的票房效益很高,难道你去传承?! 4、目前保护和发展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要有大手笔。 我们在审视经济全球化与当代文化问题的时候,必须正确地看待作为人类文明发展两大车轮的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虽然各具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但是它们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即经济对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文化对经济具有导向性作用,二者具有互动效应,并在相互作用中发展。经济自身也是一种广义的文化。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文化和经济总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经济与文化,本来不具有一方优于另一方的性质,同时也不存在为了追求一方就必须牺牲另一方的关系。今后经济上成熟的时代同时也蕴藏着一种可能性:成为高水平的文化时代,将来,文化产业必将进一步发展,并出现高潮。然而,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总是像以上所说的这样,有的时候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甚至成负相关性,即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不“自成逻辑”。 文化发达,与之并存的经济有可能非常落后。象我国魏晋时期,日本战后时期,文化发达,经济并不发达。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文化优势等同于生产力优势、经济优势。因为文化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变为经济优势还需要通过许多中介和环节,正的或负的先导作用的发生往往在一两代人之后。急功近利的人,缺少民族责任感的人,是有理由不重视文化的。 同时,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然而,就像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除了正面的效应之外,也有一些负面的效应。例如“快餐”式的“大众文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逐渐下降。应当看到,经济发展在促进文化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客观上也制约着文化建设的内容和质量。 经济发展的自成逻辑并不能证明文化发展的自成逻辑,正如生产力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却并不意味着文化也是由低向高渐次发展一样。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非自成逻辑性,也即负相关性,正是说明了两者关系的复杂性,也就是说,文化繁荣并不意味着同期的经济繁荣,同样,经济发达也并不意味这文化发达。 因此,我们必须丢掉“只要经济发展了,文化也会发展”的幻想。 我们实在不能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一类浅显的道理来说服人们,维护文化多元化的问题实在是一个对人类人性本质的检阅证验。 当前,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却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首当其冲的课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 1、必须树立“一切为了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发展观,抵制为经济而经济、为文化而文化的发展观,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不仅关乎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平等,而且关乎人类共同的命运和前途;2经济全球化如何化,还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它带给世界科技的、自然科学的财富、文化,无疑是各国人民需要敞开胸怀接纳的,学习的;3经济全球化和大众文化对各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和种种弊端,使民族的、本土的文化面临萎缩、消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如果听之任之,就像自然界的单一物种会使自然生态发生危机与荒漠一样,也会使人类的文化生态发生危机与荒漠化。4、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全人类和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共同保护和发展自己地球的文化家园,在联合国科技文组织设立全球文化生态抢救基金;5,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大众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处于非对称状态,保护和弘扬后者,必须施之“倒”非对称的力度;6、各国各级政府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把发展经济与发展文化割裂,迟早会得到文化的报复;7各级政府决策者的人文知识与人文品格,是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这方面能否得到重视的首要条件,要学习全球著名自然科学家谢和平院士不断提升人文知识的历史使命精神,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广博的胸怀,增强人文知识从书法开始。8、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氛围,是否有正确的传承和创新思路、有正确的办法和措施、有各国各级政府财力的支持,是否形成立法,形成专门队伍与群众的互动,是这方面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大力提高干部的人文素质,加快立法的速度。县一级尤其关键,应充当挖掘抢救传统文化品种的急先锋。总之,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会消亡,那是在消亡人类,人类会消亡吗? 5、中国书法在全球文化多样性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毫无疑问,中国书法在当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反映到一个基本点上:中国文化能否保持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的独特性,是中国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去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通过了一个决议,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书法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是一支重要力量,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我们的一个遗产,我们不要轻易去改变它。 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的时代,由财富形成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构成子一种艺术和美学的新潮流,在生活审美化的潮流中,书法之美将显出它的巨大魅力。全球化时代又是一个人类在文化差异之中把握和而不同,在差异寻求沟通,取得和谐共感,使文化多样性彰显巨大魅力的时代,一方面在于对不同文化具象的尊重,另方面在于对不同文化具象后面的本质共性的细致体会、品察。书法就其所具有抽象形式来说,最能把那不同文化具象后面的本质、韵味、风神体现出来。在全球化的大众文化对个性的冲击下,书法所具有的独特个性特征,让一种与世俗气味相不同的文化多元艺术精神大大彰显。 在古代中国,以浓淡枯湿的线条构成的书法与《周易》描述的宇宙有一种对应关系,现今书法仍然没有脱出这种与宇宙深深契合的轨迹。 中国的书法和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与日本的书法,是西方艺术体系中没有的,是世界视觉艺术中最特别的门类,是东方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部分。 由于书法在东方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东方和西方这两大文化圈的核心精神。因此,通过书之道来彰显文化之道,进而以一种可以由书法来体现的文化之道,去建构一种在全球化时代遵重文化多元化的丰富多彩而又共创和谐的新的世界文化景观。这里并不是说,只有书法艺术才能达到这一目的,而是说书法给了我一种较好的思考入口。人口的大门上写着:“师法自然”。 当书法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全球化时代的多种内在需要相契合的时候,书法艺术的个性特征将有可能表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艺术。 此致 敬礼 写于2001年11月---2007年6月 修改于2009年8月 —————— ①这篇文章是作者将5封邮件进行了技术性合并,并有一定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