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鑫启高 于 2013-1-18 13:55 编辑
≈≈≈≈≈≈≈≈≈≈≈≈≈≈≈≈≈≈≈≈≈≈相关报道≈≈≈≈≈≈≈≈≈≈≈≈≈≈≈≈≈≈≈≈≈ 又一件王羲之“墨宝”在日本露面 堪称“世纪新发现”
电视报道截图
东方网记者方翔1月8日报道:据日日本放送协会(NHK)今天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正是“最爱”他的唐太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后又以其作品陪葬,使得后世再无得见“大王”真迹的机会。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其实都是高古(唐宋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数量也只不过十几件,最为著名的有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流失日本的《丧乱帖》等。
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作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最终,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当时君王喜爱王羲之几乎尽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只字难求。
到了明清两代,书法的兴盛程度远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袭了推崇王羲之的余波,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到清代康熙、乾隆,都无不视王羲之的作品为珍宝。但是,到清代已经鲜有王羲之真迹留存,尽管乾隆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藏是真迹,但是后来考证,也大多是高古摹本。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天价成交,这就是一件双钩摹本,最终被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所得。
王羲之的真迹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所以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其中流传在日本的有《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孔侍中帖》、《游目帖》等等,而此次新露面的摹本,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足以堪称为“世纪新发现”。
这件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而此次展现则是其第一次公开展示,并将引起书法界巨大的轰动。
来源:东方网 2013-01-08 09:22:00
≈≈≈≈≈≈≈≈≈≈≈≈≈≈≈≈≈≈≈≈≈≈相关报道≈≈≈≈≈≈≈≈≈≈≈≈≈≈≈≈≈≈≈≈≈≈
日本发现王羲之书法作品唐代精摹本
人民网1月8日讯 据共同社消息,日本近日发现了被称为“书圣”的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作品的精摹本。
摹本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的纸上。文字为“(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共3行24字。纸张为画有竖线的纵簾纸,和摹本一起的还有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古代书法鉴定大家古笔了仲写有“小野道风朝臣”的鉴定书。位于东京台东区的东京国立博物馆对其进行了鉴定。从运笔和书写内容来看,该作品为7至8世纪唐代宫廷书法作品的一部分。王羲之真迹至今未被发现,这份摹本将成为体现其书法真髓的宝贵资料。
该摹本是日本国内的私人收藏品,去年秋天由中国书法史专家、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品管理课长富田淳对其进行了鉴定。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2013-01-08 13:14:00
≈≈≈≈≈≈≈≈≈≈≈≈≈≈≈≈≈≈≈≈≈≈相关报道≈≈≈≈≈≈≈≈≈≈≈≈≈≈≈≈≈≈≈≈≈≈
《大报帖》为唐摹本:故宫专家存疑
该摹本是日本国内的私人收藏品,并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文字为“(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和摹本一起的还有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书法鉴定家古笔了仲写的“小野道风朝臣”。
■ 日本称新发现王羲之唐摹本《大报帖》
早报记者 江村
说起中国书法,王羲之无疑是永远热门的话题。据日本放送协会(NHK)、日本共同社等媒体报道,日本近日发现了被称为“书圣”的中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作品的最新唐摹本《大报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对其进行了鉴定,认为该作品为7至8世纪唐代宫廷书法作品的一部分。该作品将于1月22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特展“书圣王羲之”上首次公开亮相。知名碑帖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昨天对东方早报表示,在看过网上公示的图片后,对于是否唐摹本,他仍不能下任何结论。
据悉,该摹本是日本国内的私人收藏品,并不见于中国历代著录,去年秋天由中国书法史专家、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品管理课长富田淳对其进行了鉴定。摹本写在长25.7厘米、宽10.1厘米的纸上。文字为“(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共3行24字。纸张为画有竖线的纵簾纸,和摹本一起的还有幕府末期至明治时期的书法鉴定家古笔了仲写的“小野道风朝臣”的鉴定书,因起首有“大报”二字,此帖也被称为《大报帖》。
王羲之(303-361)被尊为“书圣”,其书风与两汉、西晋相比,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最大的成就则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书体。
因时间太过久远,王羲之并没有原迹存世。一种说法是唐太宗生前极爱王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难求,唐太宗去世后又将不少王羲之法帖陪葬。虽然没有原迹存世,而其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得示二谢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等。
由于并无真迹存世,王羲之的唐摹本可以视为下真迹一等的稀世国宝。台北故宫藏的《快雪时晴帖》、《远宦帖》、《奉橘帖》等,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上虞帖》、北京故宫所藏《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均是唐摹本,而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的《丧乱得示二谢帖》是唐代内府的双钩填墨摹本,奈良时期由遣唐使传入日本,2006年3月来上海博物馆展出。2006年同时到上海展出的还有一件日本私人收藏的《妹至帖》,但对该帖是否唐摹本,书法鉴定界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该帖次年亮相佳士得拍卖时,虽然估价仅2400多万港元,但遭遇流拍,也反映收藏界对日本私人收藏王羲之书法的谨慎心理。
对于此次在日本发现的《大报帖》,知名碑帖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昨天接受早报专访时表示,他仅在网上看到图片,并未见过实物。对于日本所言的唐摹本,他表示,如果仅从网上公布的图片看,或有疑问:“不少字的笔道都比较肥,与以前被确认的王羲之书迹唐摹本还是不大一样,与《姨母帖》的肥瘦匀称也不一样。”王连起认为,如果有当时日本遣唐史带到日本去的证据,那是可以认为这是唐摹本的。而早报记者浏览东京国立博物馆官方刊载的信息,并无这样的证据公示。尽管王连起表示对是否唐摹本不能下结论,但他也表示,对这一书帖作出鉴定的富田淳是他的老朋友,是一位比较严谨的学者。
《大报帖》的出现也在书法爱好者中引起热议。在一知名书法网站,有书法爱好者将此次发现的《大报帖》与此前流拍的《妹至帖》相比较,结果发现二者若拼合在一起,或同出一纸,于某一时间被裁割为两片。
来源:东方早报 2013年01月10日 07:22
≈≈≈≈≈≈≈≈≈≈≈≈≈≈≈≈≈≈≈≈≈相关报道≈≈≈≈≈≈≈≈≈≈≈≈≈≈≈≈≈≈≈≈≈
王羲之《大报帖》精致摹本现身日本
1月8日早上,日本NHK电视台发布新闻,称一件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被称为《大报帖》。这件堪称“世纪新发现”的作品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
疑为遣唐使带到日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宣布,其研究人员经过鉴定,根据字体和字面意思,这是7至8世纪时中国唐代宫中制作的摹本的一部分,这将成为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
据媒体报道,这个摹本是五岛美术馆(位于东京都世田谷区)理事兼学艺部长名儿耶明收到个人收藏者的鉴定请求后,又委托东京国立博物馆进行鉴定的。东京国立博物馆陈列品管理课长、中国书法史专家富田淳等人进行鉴定后,认定这是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摹本,并认为这个摹本有可能是遣唐使带回日本的。
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在微博上记录了此事,原文如下:
“今晨,NHK电视台的新闻大篇幅报道了王羲之唐代的精摹本在日本被发现的消息,因王羲之真迹早已不存于世,因此备受世人瞩目。据专家鉴定,该精摹本是由遣唐使带回的,随后一直留存于民间,保存状态完好。”
24个字均做“笔迹鉴定”
此次发现的摹本长25.7厘米,宽10.1厘米,分为3行,共24个字:“便,大报期转呈也。知不快,当由情感如佳。吾日弊,为尔解日耳。”这被认为是书信的一部分,可以看出王羲之的日常生活和心情。根据摹本开头的文字,富田淳等人将其命名为《大报帖》。
为何鉴定为王羲之摹本?富田淳介绍,首先,文中有王羲之儿子的名字“期”的字样,而且有“日弊”等王羲之经常使用的措辞;其次,与1973年公开的《妹至帖》(日本个人收藏)等王羲之的摹本酷似;再次,确认存在“双钩填墨”的痕迹,即利用很细的笔描出文字的轮廓,然后将内部用墨仔细填满。目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羲之“平安三帖”,即《平安帖》、《何如帖》和《奉橘帖》,真迹无留下,人们所见的就是唐人的双钩填墨本。
另外,该摹本所用的纸张是“纵簾纸”(纸上存在竖的条纹),与以前发现的摹本一样。摹本旁边还附有德川幕府末期到明治时期的古书法鉴定权威“古笔了仲”的鉴定纸条,上写“小野道风朝臣笔”。
唐太宗时曾制大批摹本
书圣王羲之没有留下真迹,只能通过摹本来了解其字体。据传,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曾命令宫中的专业匠人制作了大批摹本。日本目前存有《丧乱帖》、《孔侍中帖》和《妹至帖》等精致的摹本。
NHK电视台称,《大报帖》是全世界屈指可数的有关王羲之书法的珍贵资料之一,有助于研究王羲之的书风,将在22日于东京国立博物馆开幕的特别展览“书圣王羲之”上首次公开。
据了解,除了这件被称为“世纪新发现”的作品外,还将有前田育德会藏品《孔侍中帖》、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品《丧乱帖》、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行穰帖》、私人藏品《妹至帖》以及各方所藏的《兰亭序》,除此以外,还将有赵孟頫、宣统、智永以及王铎等所临的王羲之书法。本报记者 刘冕
本报连线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研究员刘建业介绍,唐代我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非常旺盛,当年很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品被友好人士带到日本。因此日本本土发现唐代遗存是有可能的。但是,近年来日本曾多次表示发现了中国珍贵拓本等。但是经过中国文物专家考证后发现,存疑较多。这说明日本专家在对中国文物的断代上并不权威。
一家著名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认为,王羲之书法作品如今已无真迹流传,其唐摹本即是目前存世的王羲之墨迹的最高境界。理论上讲唐代纸本文物留存至今是有可能的,经常到访日本的一位文物收藏者坦言,由于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经历过战火,所以很多文物保存状况比较好。他说:“我国古代的颜料多为矿物质原料,而且造纸水平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只要保存得当,唐代文物完全有可能存在。”
“如果真的是王羲之唐代摹本,价值毋庸置疑,肯定非常珍贵。”刘建业说,“但是仅凭现在的信息量仍无法判断,必须见到真迹后经过鉴定才能最终确定。”
延伸阅读
40年前日本曾发现王羲之摹本
此次《大报帖》发现之前,日本还曾发现过《妹至帖》。两帖发现相隔了约40年。《妹至帖》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拓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2行,17字。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 1973年发现于日本一名家流传下来的手鉴中,在“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
富田淳撰文介绍《妹至帖》:“被贴在‘手鉴’上”的“手鉴”,是鉴定家鉴定古代墨迹时的比较资料。鉴定家将历代著名书迹分割成数行,收于册页,作为比较资料。相传,该帖与《丧乱帖》类似,是奈良时代于唐朝传入日本的。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卖会上,《妹至帖》亮相,起拍价2000万元,叫价经2100万至2200万后无人继续喊价。由于该价位尚未达到拍卖底价,最终导致流拍。
新闻资料
双钩填墨: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来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高,失败率也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来源:北京日报 2013年01月10日 0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