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174|回复: 1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彭双龙】入古出新尽显方略——彭双龙书法赏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11-6 10:10 编辑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

入古出新尽显方略
——彭双龙书法赏析


文/贺进

无论是70年代还是80年代的年轻书家,写“二王”的越来越多,所以我们在看现在的全国书展或者各种各样的专题展的时候,发现“二王”军团越来越多,魏晋书风在当今呈现出“盛世”之举。关于“二王”的学习话题,在书界一直是争执不断,这个矛盾的主体就在于对“二王”的把握程度,这也就上升到对魏晋书风的讨论范畴。魏晋书风的把握程度,多有评论界人士曾探讨过,于“二王”的体系研究,更多人倾向于在把握其基本气息的情况下进行“量化”学习,也就是说对二王不必描摹尽致,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我是比较赞许这种观点的,因为于魏晋,或者“二王”,或者其它,追其形尚可观,得其“气”则有失余力。形是摆在桌面上的,我们可以看到,假使魏晋书作到目前无一片真迹,但是唐以来的描摹本足够将魏晋时期的书法呈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魏晋人书写的形态变化、用笔痕迹。但是关于“气韵”,我觉得倒是有些牵强之意,书史曾多次提到“晋尙韵”一词,关于“韵”一词我略有微词。到目前为止,请各位讲“韵”为何物?恐也无几人能阐明其要义,更何况来谈魏晋的“气”的话题,但凡将“气”延伸开来似乎还有所可得。我们可以理解为魏晋“士族”的养生与其书法的相关性。

对于当今书写“二王”体系的书家来说,我认为更多的人趋向于形质的把握,关于有些人谈学二王要学“气韵”等观点,我想大抵是模糊化的思维表象,正因为它模糊,所以怎么说、说什么都可以。我们观赏一幅书法作品,最初打动我们的可能是整体动荡的体势,然后走进观赏会注意字组的变化,再细看则关注于单个字的结体变化,最后才是用笔变化。这是观赏一幅作品的过程,创作一幅作品正好相反。我们可以把自己设定创作者,或者设定自己就是“王羲之”,如果写一幅字,可能就先从用笔开始,然后是结体变化,字组变化后来是整体把握。所以说对于二王的作品我们可能主体有了变化,所以才会将真正的主体主观化了。王羲之写一幅字没有想到那么多,是后来人想得多了。理顺这样的思路我们再来看“二王”,看魏晋书风,学习他们其实还是要把握形质上的东西,这是真正学习魏晋的法则。

我不敢说双龙在学习“二王”的过程中有多高的水准,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从“二王”中学到的体势足以能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从临摹走向创作其实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多少人都在学习“二王”最终无法走上创作的路程。临摹是“量化”的积累,创作才是“质变”的磨合。在积累与磨合的过程中,需要书写者有敏锐的眼光与开拓的思维,我想双龙做到了这一点,或者说想到了这两者的关系。我看过双龙临摹“二王”的作品,点画、结体都在体系之内,做到了“精临”的功夫,他学习前贤,我想是有尊崇心、敬畏心的,力争在临摹的过程中往“二王”身上靠,我觉得双龙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他懂得将自己的标准定位在“二王”,且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想法。点画变化在二王的形态上尽力揣摩,是双龙走上创作的必经道路。我们看双龙的临摹作品,点画精准,有放有收,有开有合,有提有按,这就是对二王“精临”的功夫下得足才能表现出来的。

我们来谈一谈线的问题,从几年前我就比较反感“线条说”,关于中国书画艺术,我们在画史、书史的阐述中,或者画论、书论的阐述中,很难发现有“线条”的概念,至少说清以前的著作,几乎看不到这两个字,关于为何到现在很多人都在讲“线条”?我不知从何而来。“线”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灵魂的东西,线的运用造就了书画作品的气息表现。而“线条”则是舶来品,西方油画艺术可以说“线条”,因为它需要更直观的表白。把“线条”运用到书画中,当然可以,但是不足以表达出书画的深刻内涵来。所以说“线”与“线条”,一字之差可能就差之千里。双龙的线的运用我觉得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平铺的延伸,还有一种就是上下的跳跃。平铺就是体现出线的厚实,跳跃则是表现线的提按关系,双龙在书写中我想是二者合二为一,所以我在他的作品看到的是“掷地有声”且“跌宕起伏”的线的表现。线的丰富性体现在点画的组合中,这也是我提倡的一种思维角度,点画的组合是不规范的合成,只有有机的组合才能体现出线的千变万化,我们来看双龙的点画组合是在有意无意之中变化,提按转折中来丰富线的运用,这是双龙的高明之处。有的人在书写中强调构成,其实我觉得构成是在点画之下的表现,双龙并不是不强调构成,他是在线的丰富性之上寻求一种对构成的表现。

双龙的楷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对于他的楷书我觉得从褚遂良进入二王体系是正确途径。他临摹褚遂良更沿袭线的表现,笔笔沉实,在沉实中有所提按变化,学习褚遂良最忌讳线的软绵无力,因为褚遂良的楷书线是很细的,所以有的人在学习中极力表现细的程度,从而忽略了细的力度。我们看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如果看字帖临习可能并无什么,但是你再往上推,推到拓片来看,推到原碑来看,其实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那就是逐渐觉得褚遂良的用笔在逐渐沉实,并不是临本上的细细的东西,只有对原碑我们才会觉得褚遂良的线质是何等之高。我看双龙的褚遂良临摹,大多是参悟了真正的褚遂良,并不是摹本的褚遂良。他的线没有很细的,但是线的起始都是有始有终,双龙用心观摩了。

双龙很年轻,他的路子也很正,我真的不敢想象他的潜力有多大,我真心希望他能在传统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发表于 2012-11-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