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8897|回复: 37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2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这个贴子最后由书法网在 2005/12/26 06:23pm 第 6 次编辑]


[equote]编者按:
朱中原先生的这篇文章也是书法网为配合【书法网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而特邀的专稿之一,从整个篇章构成我们可以预见,作者将以系列评书的形态逐篇发布,这种形式也是针对网络的特性而确定的,也将由此而形成讨论的空间,形成互动氛围,期待作者更精彩的文章也更期待广大的网友能够参与进来,而有更精彩的观点和言论
书法网
2005.12.23
[/equote]
[fquote][watermark]年终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

朱中原
2005年的中国书坛,同样风云变换。启功、刘炳森驾鹤西去,刘正成冤案平反,赵长青新官上任,张飙灰溜下台,沈鹏安然离任,张海荣登宝座,王镛频繁炒作,唐双宁迅速窜红,书呆子网络成名……这一系列的书法领域的非书法事件构成了中国书坛的热闹景观,也构成了中国书坛十大新闻看点,使得书法人的神经被频频挑动。
启功:大师时代的终结?
2005年夏,启功先生驾鹤西去,中国书坛再一次引起震荡。
启功先生躯体及灵魂的消失,使中国书法界再次沉浸于回味大师、呼唤大师的沉重氛围之中。本来,当代书法界就已经离大师时代越来越远,而随着启功先生的离去,中国似乎也已经彻底告别了大师的时代。启老之后,当代书坛已经没有大师似乎渐成共识。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此。当这位被众多书法家们、书法爱好者们追捧的书法大师被盖棺之后,关于“大师”的讨论就迅速地覆盖于各类书法媒体。上海《书法》杂志首先打破沉默,面对沉寂的书坛首先叫板。在2005年的几期《书法》杂志上,连续刊登了一些讨论大师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相当篇幅就直接涉及到关于启功先生、刘炳森先生的讨论和评价,文章观点鲜明、尖锐,颇有思考力度和冲击力,尤其其中一篇徐建融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徐建融先生在文章中首先肯定了启功先生的人品、学术贡献、社会影响、书法影响等等,但同时,徐建融也追赶时髦,他提到了关于启功先生地位评价的问题。针对于书法界追捧的“大师”,徐先生首先发难,他认为,启功先生学问、人品、书品、影响、社会地位俱佳,甚至在当代书法界无人能及,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但是,这是不是就是说启功先生就是“大师”了?如果说启功先生在古文字学方面有较大的贡献与造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称他为古文字学“大家”,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恐怕够“大师”地位尚差一截吧;如果说我们称启功先生为当代书法“大家”,这一点恐怕无人会反对,但是这又能不能说他是“大师”呢?什么是大师?大师显然是在某一领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开宗立派的显赫人物,而且必须有学术、艺术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比如王国维、鲁迅、齐白石等我们可以称他们为大师,但是启功先生能不能称为大师?不错,启功先生的确在古文字学方面造诣精深,但是在古文字学方面造诣精深的在世人物不止启老一人,而且无论学术成就、学术贡献都远比启老大,只是社会影响略逊于启老,所以我个人认为,称启功为古文字学大师不妥,至于其在书法方面,启老书法影响众人皆知,无须我赘言,而且其确实开创了当代的“馆阁体”书法的先河。“馆阁体”书法无论怎样被人贬低,但是其历史影响力都是不可抹杀的,如果要抹杀馆阁体,那么就是抹杀从明到清的整个中国书法史,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所以,单就这一方面来说,启老在书法领域开宗立派,称书法大家无可辩驳。但是,称书法大师仍然不妥。既然“馆阁体”书法格调不高,那么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就会相对偏低,而“大师”之称谓首先一点就是对其艺术史地位的评价。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能轻易以“大师”谓之。我这样说,并不是贬低启老的社会地位与历史影响,而实在是出于对启老的尊敬。因为,大师的称谓是经过千百年历史检验的,即使是现在暂时被称为大师,而如果千百年之后其地位又降下来了,那么我们该如何告慰其灵魂呢?我相信,若启老在世,也不会轻易反对我这一说法的。
无论如何,大师都已离我们逐渐远去。当当代书坛没有大师时,启老便成了大师,当当代文坛没有大师时,巴老便成为了大师。这究竟是对二老的尊敬还是对二老的随意拔高?这究竟是对中国文艺事业的尊敬还是对中国文艺事业的嘲讽?

刘正成:后极权时代的书法悲剧
无论如何,刘正成都是一个悲剧。时代的悲剧,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政治的悲剧,文化的悲剧,书法的悲剧。
或许,刘正成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文学家的,但却无意中成了一个书法家。但是无论是作为文学家的刘正成,还是作为书法家的刘正成,在我看来都不会逃脱历史所强加给他的个体命运悲剧。刘于中国书坛来说,是中国书坛之幸,于刘自身来说,是刘之不幸,书坛之幸与个人之不幸,恰好构成了当代中国书法政治的一个悖论:权力角逐与政客操纵下的书坛及书法,已经成为了一种权力的衍生物,在权力与物欲横行的时代,纯粹的艺术人与文化人势必会成为权力与物欲的牺牲品。文学如此,书法亦如此。古代如此,现代如此,当代亦如此。
刘的悲剧性是注定的。刘的平反,也是注定的。前者的注定是一种中国特殊政治文化本身的体现,后者的注定是中国日益强大的民间意识形态的使然。只要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特征不改变,那么诸如刘此类的书坛悲剧、文坛悲剧将会继续重演,只要中国民间意识形态继续强大,那么存留于世的冤案将会被逐一平反。
刘被引起广泛争议,是注定了的事,只不过2005年因刘正成冤案的平反,而成为尤为敏感的话题。其被引起广泛的争议,一是对其下台原因的争论:一部分人倾向于书坛权力之争,一部分人倾向于其个人性格悲剧,一部分人倾向于书坛政客之陷害。然而在我看来,不如说是在权力与利益纠结的时代的时代性因素与个人性因素的一种综合作用下的必然结局。二是对其书法书风的争论,大部分人认为刘之书法学术、书法活动引领了20年中国书法的发展,另有一部分人则强烈反对其书法书风,将其定义为“丑书”。毋宁说这是学术艺术之争,不如说这是书法权力与利益之争,因为书协有人倡导回归传统,批评“流行书风”和“丑书”,名为批评“丑书”,实为打压书法家。
关于刘正成的评价,我个人以为,刘对中国书法的贡献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其推动、引领了当代书法运动,无论是“中青展”,还是“全国展”,其功劳都不可磨灭,20年来的中国书法发展,与蓬勃发展的“全国展”、“中青展”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二是其学术研究成果,这突出表现在其对书法史学的造诣与贡献上。“书法史学”与“书法史观”的确立于刘正成来说,当代书法学术界几乎无人能比;三是编撰《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杂志能够成为一份核心学术期刊,并得到海内外的广泛认可,刘正成功不可没;四是编撰《中国书法全集》。我以为这是刘正成最大的学术贡献,《中国书法全集》确立了对书法家“历史时空定位”的史学研究范式,其学术贡献和学术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史学界,而且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一项浩大学术工程。
关于刘正成冤案,其影响早已超出书法界,而广泛延伸到民间与官方,被多家媒体关注,甚至引起了官方高层的注意。著名文化评论家朱健国先生一篇《刘正成冤案:呼唤还社团于民》在海外媒体的发表,曾引起民间的一些震动,也在书坛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但是远未引起书坛人的广泛关注。2005年10月,我于上海《书法》杂志发表《当代中国书法运动的民间化倾向》一文,提出书法运动的“民间化倾向”观点,实际上也是对朱健国先生“还社团于民”的间接响应。
(未完待续)

[/watermark]
[/fquote]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徐建融也追赶时髦”

由于疏忽,文中少了一个“不”字。应为“徐建融也不追赶时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2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望眼欲穿地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2 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深切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2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刘炳森:高雅艺术与大众效应的背谬
2005年的中国书坛,有两个人物无论如何都是绕不过去的:一是启功先生的仙逝,二是刘炳森先生的病势。这两位人物的去世,不仅导致了书坛资源的严重流失,而且引来了民间的广泛争议。
当然,关于启功先生的争议明显要小得多,因为大家对启老评价的共识要大于分歧,而对刘炳森先生则是分歧大于共识。刘炳森先生病势引起书坛震荡的原因就是导致书协换届的骤然变化,因为若刘炳森先生在世,无论如何,书协主席都非他莫属。然而,刘炳森先生的去世给书协换届罩上了层层迷雾,有传言是张飙的,有传言是林岫的,有传言是张海的,有传言是尉天池的,还有其他很多很多的版本。
关于刘炳森先生的讨论,一度成为敏感话题,甚至在网络上都是个敏感话题,就更别说平面书法媒体了,无论是在刘炳森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几乎都没有人敢公开地在平面媒体批评其书法艺术(而只能私下里讨论),就连一向敢言的《美术报》也似乎保持沉默,而唯一打破这个沉默的,仍然是上海的《书法》杂志。就在刘炳森先生去世后不久,上海的《书法》杂志就一连做了几期刘炳森的专题,这个专题在形式上其实与其他书法媒体的刘炳森专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内容和品质上却大有区别,那就是,上海的《书法》杂志敢于挑起学术批评的大旗,能够在尊重客观事实、不搞人身攻击的前提下,对刘炳森先生的书法艺术进行客观、公正的批评。我认为这种艺术、学术的批评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领域都是值得提倡的。
关于其为人,由于我与刘炳森先生并无直接交往,所以不便评价。但从另一些人的反映中大致可知,刘炳森先生为人谦和、诚恳,不摆架子,而且具有忘我的工作精神,我想,任何和刘炳森先生接触过的人恐怕更为了解其人格品性。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提及,刘炳森与张飙共事时,其对“流行书风”、“丑书”及其代表性书家的打压,无论从艺术、学术角度还是从书协领导这个角度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说“流行书风”本身是好的,那么去打压它就是一种违背艺术、违背学术的举动;如果说“流行书风”本身是不好的,那么也应该从学术角度去批判它,而不是通过政治权力斗争去压制它。
关于其书法,刘炳森先生的书法造诣主要表现在隶书上。从隶书的发展分期来讲,汉代既是隶书的勃兴时期,又是隶书的高峰时期,汉代之后一直到清代以前,中国的隶书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有倒退的迹象,直到清代碑学的复兴,才使得隶书水平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我们可以发现,清代隶书大家几乎都是碑学大师,如伊秉绶、陈鸿寿、黄易、邓石如、赵之谦等等,其中以伊秉绶为最。而清代以后直到今天,虽然碑学一直在倡导,但是在隶书造诣上并没有突破清代的发展水平,虽然当代隶书家举不胜数,但是要论开宗立派,这几乎是不存在的。若抛开隶书发展历史,单从横向上说,刘炳森的隶书或可自成一体,但仅仅是自成一体而不是自成一家。称“炳森隶”未尝不可,但是要论其艺术格调,我以为总体是不高的或者说其艺术格调是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但是遗憾的是,刘炳森先生并没有等到这一时刻就已驾鹤西去,给书坛留下遗憾。这是从横向上来说的。从纵向上来说,即把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艺术放到整个中国隶书史来说,则更不足观,就即便是马一浮这样的不以书法名世而以学术名世的学术大家的隶书艺术,也远远胜于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艺术(甚至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更惶论超过清代水准了。所以,任何人为地拔高刘炳森先生的书法水平或历史地位的做法,都是有违历史的,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得人心。
然而,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为什么刘炳森先生那种格调不高的隶书却能赢得大众的喜爱,而且价格居高不下(现在其书法价格已明显下降)?这个问题我在前面一系列的文章中的一些学术观点已经详细阐述过,余不多赘述。但我要补充一点的是,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之所以能赢得大众的喜爱,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其隶书笔画简单、变化较少,方便易学;二是其隶书表面看起来美观大方,适合做“实用书法”,所以大众喜欢;三是其社会地位、个人影响深远,名望较高。此三点,足可以使其隶书价格居高不下,这也是中国社会的独特之处。另外有一点我不得不说的是,中国虽然喜欢书法的人比较多,但真正懂书法的却寥寥无几,连一些自称为书法家的人都不懂书法,就更别提普通大众了。所以,刘炳森的走红并不意味着其作品的艺术水准的上乘。这种现象其实在当代书坛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了。不足为怪也。
其实,作为一个当下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刘炳森先生何尝不知道自己的艺术水准,又何尝不想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准?但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刘炳森先生也时常会陷入一个深刻的悖论与困惑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不断变换自己的书法风格,这是作为一个艺术家最起码的要求;然而,作为一个已经获得公众认可的艺术家,他也深知道,他的“炳森隶”已经定型,已经获得公众认可,不能再轻易变换艺术面貌,如果他再提升、再变化自己的艺术风格,那么公众就可能会不认可,甚至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市场价格。所以,深知这一奥妙的刘炳森,宁愿牺牲艺术性这个代价,也不愿以改换艺术面貌而影响其作品价格。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文风泼辣,观点鲜明!读来有痛快淋漓之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感谢书法网邀来高手捧场!果然是高人高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好!过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但是有一点我不得不提及,刘炳森与张飙共事时,其对“流行书风”、“丑书”及其代表性书家的打压,无论从艺术、学术角度还是从书协领导这个角度都是说不过去的。如果说“流行书风”本身是好的,那么去打压它就是一种违背艺术、违背学术的举动;如果说“流行书风”本身是不好的,那么也应该从学术角度去批判它,而不是通过政治权力斗争去压制它。
---------------------------------------------------------------------------------------
这段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23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山雨欲来风满楼,相信在以网络为起端的新世纪的书坛 将真实的回归到她应该的位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