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835|回复: 6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6-1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确切地说,中国书法在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倡导碑学之前,只有“碑”、“帖”之目,并无“碑学”、“帖学”之分。自来人们学书,都是从法书墨迹(或其临本、摹本)入手,这类墨迹,统称为“帖”。
随着书法艺术的普及,人们对字帖的寻求量日益增加,又无照相和复印技术,故自宋初开始兴盛刻帖之风。以《淳化阁帖》为刻帖之祖,化身千百,从而使历代名迹得以广泛传播。这种籍以传播、临习的拓本、拓片即是后来广义上的“帖”。
从墨迹着手学书,犹如写生面对真人,神采毕现,毫发可察,不论笔法、结体,墨法、章法都容易学得。但经过翻刻的墨迹,即使刻手再好,原貌也会大打折扣。倘若刻手低劣或再三翻刻摹勒,便不免模影度形、去宗愈远了。明末清初,学帖之风大盛,但书风日益怯薄流滑,加上“馆阁体”充斥书坛,使传统书法到了江河日下的地步。
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相继先后,倡导从秦汉和北朝碑版中挖掘雄强朴茂的内涵,追求金石铸刻的气息,掀起“碑学”书法的浪潮。当其时“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魏,写魏体”,“碑学”在理论与实践诸方面对传统“帖学”(与“碑学”同时产生的名称)进行了强烈的冲击,直到清末民国,碑学在舆论上一直有着压倒的优势。从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看,碑学的兴盛对于突破“馆阁体”的束缚,开拓人们的视野,活跃艺术空气,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矫枉过正,在碑学倡导者们的意识里,在碑学风气所及的范围内,同样潜藏着一种新的偏面倾向和弊端,它将从另一方面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面对这一点,直至今天,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人们依然缺乏对它的应有正视。
纵观碑学发展中掩盖在新型旗号下的两个方面倾向:1。凡碑皆好。2。无视帖学的优秀传统与成就。由这两种倾向引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者往往拘泥于形而黯昧于意,从而带来笔法上的困惑和破坏。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优秀的历史范本作为师法对象的,不能简单的以进步和倒退来论述。碑学与帖学的发展过程中,都有精华和糟粕的成份,不同的个人在具体吸收时也有不同效果,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方面的力量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作用。对于此,都应该持一个科学的态度。
当代书法发展的轨迹表明,以赶浪潮、搞运动等简单化的方式对待书法艺术,很快就走向了人们主观意愿的反面。任何个人,希图靠一下子的短期行为,来解决书法史上的某些分歧,实现对重大学术问题或个人艺术进程方面的突破,不仅无益于事,而且必然造成混乱与破坏。
以上观点引用了上海沈培方、戴小京2位先生的有关论述。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由翰林累官至体仁阁大学生。先任浙江学政,后任浙江巡抚,又任漕运总督。善书,精研金石,参与修《石渠宝笈·二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宝集》、《积古斋钟鼎款识》、《浙江金石志》等著述。嘉庆十六年(1813年)阮元编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 另外有:《两浙金石志》十八卷,补遗一卷。《粤东金石略》十八卷 。《积古斋藏器目》一卷 。《两浙金石志》十八卷,补遗一卷 。与毕沅同撰《山左金石志》二十四卷。
  阮元善长历法、算术,并注重考注古代经典、研究中西数学的异同。而且还组织了当时的名家对天文、数学及科技书籍进行整理与疏注。阮元之主要功绩是与李锐等编纂了<<畴人传>>46卷,该著作以人为纲,用传记体裁记述了由黄帝以来,280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主要成就。于1799年编写成书,开创了为科技工作者立传的先河。 清代经学著作中的《十三经疏》、《经籍篡诂》两部经典皆出自他手,主编著作计八十多种。
  阮元精通金石考据,著有《中州金石记》,以《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部著作奠定了其在书法史上的一流理论家地位。在碑学自金农导始,至邓石如、伊秉绶而灿烂的实践过程中,对碑学的认识尚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更未提到理论的高度,以与二王体系相颉颃。阮元以学问家客串书法家的姿态,完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大转折:
  ①澄清了传统的两大内涵:一是二王为首的帖学体系,一是汉魏碑版、石刻的北碑体系。且明确指出,学习北碑一系才是学习真正的古法。脱却古法,一片俗媚。
  ②将汉晋墓志、山野碑崖提高到书法的层面,并加以赞尚,使向为文人不齿的民间书法并入书法传统,为后人的取法找到了一个新的亮点,这将兆示着一种新的伟大书法实践运动——也即他所预示的北碑必兴:“所望颖敏之士,振拔流俗,究心北派,守欧、褚之旧规,寻魏、齐之坠业,庶几汉、魏古法不为俗书所掩,不亦袆欤!”
  ③指明了帖碑之长短,辨别碑帖之渊流,为其后的书法发展明确了方向—— “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历代书家都未重视,直至清朝的中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受到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附和,遂取代帖学。北朝承赵、燕之后,书体则出于崔悦及卢谌二家,这两个人皆传钟繇、卫瓘、索靖的遗法。因为没有禁碑之令,又民风纯朴,而演变出北碑特有的书体,与南朝的风流蕴藉大异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题记与摩崖刻经,所以传世书迹特多。这种书体是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居汉分至唐楷的枢纽。大体来说,丰碑和造像记大部份方峻棱厉,墓志铭蕴藉姘美,而摩崖书则雄伟奇绝,惊心动魄。北碑作为介于分隶和楷书之间的过渡书体,并没有正式的行书。自碑学兴起以来,碑学的倡导者们,无不欲以北碑体作行书,硬指几个极个别的略带行意的北碑体作为模式,但因楷不楷、行不行,牵强附会,大都只落得一个油滑的下场。即使在北碑全盛时代,仍然遭到不少人的反对。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官至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安徽提学使等职。曾与康有为等开强学会于京师,主张维新,并受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主讲两湖书院。学识渊博,精于刑律、辽金元史、西北南洋地理,其诗被推为“同光体之魁杰”。辛亥革命后隐居上海,遂以全部精力投入书法艺术的研究和碑帖版本的考证。
沈氏书法初学晋唐,以钟繇为宗,后取法北碑,并以包容兼赅的姿态反对执著一端的褊狭,其书学理想在于融冶碑帖,化合晋魏。晚年创作融汉隶波磔、北碑斩截之势与章草的笔断意连为一体,形成了既含篆隶遗意,又具章草体式的独特行草书风,方入圆出,欹侧多姿,矫健凝重,自成一家。他的用笔变化诡谲,神秘莫测,充分发挥了方笔的凝重和圆笔的婉转之长,在以方笔作行草书方面作出了成功的尝试。

沈氏以碑帖结合,博取厚积的大胆探索,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其书学理论与创作实践对马一浮、谢无量、沙孟海、王蘧常、潘天寿、陆维钊等现代书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8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对一些历史重大学术问题的争论,我想,这也是书法吸引我们的魅力之一。何去何从,是当今每个学书者必须面对的,不管哪种方向,当代作为书法发展长河中的一个阶段,也毫无例外的必将给历史交上一份我们的答卷,由后世来批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老僧常谈,毫无新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6-19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当今书坛亦是以清代以降的“碑帖”之争为主流焦点,在网络盛行的今天,评书之风盛于网上,我想,在评他人之书时,首先应该搞清这些基本的概念,评书亦应首先站在书写者所学体系的角度而论,否则只凭个人感觉,妄论他人,岂不偏颇?!当然,有些学书者偏于自己所学,执著一端,就是另当别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1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艺术发展方向的思考

    事物有其自身发展的大趋势,当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大家的观点往往也是互有偏颇,各执一词,我们总不能看谁名气响就相信谁吧。还是有些内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