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3867|回复: 0

[展览] “朱痕积萃——中华印谱珍品联展”9月7日隆重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jpg

2012年9月7日,由西泠印社、中国国家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隆重开幕。三大重量级的国有收藏单位强强联手,遴选出80部凸显历代印谱风貌的珍贵藏品,共同奉献出有史以来最顶级的珍善印谱展览,为广大观众呈现中华印谱史的恢宏图卷。

开幕式上,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发表了欢迎辞。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参加开幕式的领导还有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化厅巡视员鲍贤伦、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杭州市大人常委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主任魏皓奔、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先生等。


本次展览按照印谱钤集的年代分为明代、清代和民国三个部分,上迄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下止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多数为首次公开展出。


其中,《顾氏集古印谱》是我们现今所能见到的年代最早的印谱,它成谱于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是顾从德托王常将所其搜玺印钤辑而成的。这部印谱首创以原印沾朱泥钤印的手法,完美地再现了古玺印的原本面目,对当时及后世篆刻艺术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卷册的《顾氏集古印谱》,当年共制作了20部,现在只有1部完全本存世。本次展出的4册残本,是褚德彝的旧藏,后归入张鲁庵之“望云草堂”,经其捐赠后,现收藏于西泠印社。

《墨雨堂印余》则是清乾隆年间贵为王公的“菊素主人”,将僧侣印人湛福的篆刻印蜕剪贴在特制册页上,并由湛福一一加注而成的,全本为耿绢镶裱,在洒金笺上又金描了花卉,富丽堂皇,贵气尽显,是当世唯一的孤本。


《锦囊印林》由清乾隆时期的“印癖”汪启淑集辑,开本仅有七点二厘米高,五点三厘米宽,可以从容地端卧于纤秀的掌心。它钤印精湛,书法雍容,以宋锦为函套,由特制紫檀木盒收纳,令人倾倒引人赞叹,是传世印谱中最为袖珍精致的名物。


《吴让之印存》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仁和魏锡曾集辑的,与吴让之的熠熠朱痕相辉映的,是众多名家璀璨的诗文翰墨:赵叔孺题签,胡澍题扉页,再有赵之谦《书扬州吴让之印稿》,魏锡曾录吴让之自记,丁卯吴昌硕题记,丁辅之二绝句,赵叔孺题记,庚午方岩观款、张嘉保观款,丁卯褚德彝题记、曾熙题记、任重题记,庚午王禹襄题记、黄宾虹题记、高时显题记,辛未叶丰观款,庚午王禔题记,辛丑唐云观款,庚子高式熊观款、钱君匋观款,以及甲午沙孟海观款,共计二十余处,蔚为壮观。


《十钟山房印举》是近代金石收藏最大家陈介祺,倾其毕生心力所集辑的。展出的版本是他为神交10年的金石考据大家吴大徵精心拓制的100册大开本,版本价值一时无两。民国时期,西泠印社社员张鲁庵为了从吴湖帆处购藏这部印谱,花费了800两白银,后捐入西泠印社。

这些年代久远、印制稀少、钤拓精良、名家递藏、名人题跋的珍善印谱,通过朱钤印面、乌拓边款、墨书题跋,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艺术审美享受,也为我们记录和见证了丰富的历史存在。从内容上讲,其中出现的姓名、字、号、乡里、祖籍、处所、官职、鉴别和记事等,有裨于历史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其中呈现的告诫、言志、诗词、歌赋等内容,寄托着印人们的思想、意愿、志趣和修养,令人读来,意趣盎然、醍醐灌顶。印谱中的名家题跋,既是非凡的书法作品也是精彩的印学评论,蕴含着的不可多得的印学文献价值;从文字造型上讲,印谱中保留的多种文字形态,还有裨于文字学的研究和书画鉴定等。在9月7日下午召开的“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学术研讨会”中,来自三家主办单位和社会上的专家,对中华印谱的博大内涵和深远意义,进行了更为深入的阐述和生发。


据悉,“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今年是花落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杭州,明年7月还将移师大运河的北端,在北京继续向公众展现谱海遗珍。虽然两端的展品会各有侧重,但两处展览的水准高度和精彩程度是毋庸置疑的。


印谱小贴士:印谱是汇集历代印章、名家篆刻的书籍。枚枚朱印或质朴古拙,或细腻温润,或文采风流,或宽舒畅达,自有一种大气象蕴含于方寸之间,引得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辑谱刊行,或供自己,或供他人欣赏、临摹和研究,乐此不疲,流风不泯。但事实上,印谱的编制,系统庞大、劳神费力。集辑者往往需要煞费苦心、大费周章,甚至终其一生地来收集、借用印章,然后再精心编排,悉心钤拓,延请名流题写序跋。加之他们对印谱所采用的纸张、印泥、版式和装帧设计也都有着很高的追求。所以由原印钤拓的印谱,当时行世的数量就很少,往往只有几部,多也不过几十部。还有一些仅作为篆刻家自留的稿本,并不面世,甚至制作之时就是唯一的孤本。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战火烽烟、人事更迭之后,现在尚能存世的明清善本印谱,可谓寥若晨星,一册难求。近些年来,印谱逐渐成为拍卖市场上的新宠:2004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清康熙皇帝御制印玺《宝薮》(即皇帝御用玺印的印谱)以近5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05年上海天衡拍卖,明汪关《宝印斋印谱》以88万元的高价成交;近两年推出的印谱专场拍卖会,也都实现了较高的成交率,甚至出现成交价高过起拍价20余倍的情况,发展势头令人刮目相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