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ejichang 于 2012-9-14 17:01 编辑
{:1_296:}{:1_296:}
师古守正 ——“沈门七子”的成功对当代书坛的启示 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主办,湖南隆回恒丰实业协办的“2012.北京——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隆重举行了。这是一件书坛的盛事,也可以说是“沈鹏精英班”精英中的精英的汇报展、学术展。沈鹏先生曾在精英班确立了以“原创性”为核心的学术主张,并制定了“宏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的十六字教学方针,精英班以方针为宗旨开展教学,学员视野开阔,入古能新,个性风采更加突出。沈门七子书法展的七位作者即为表率,他们都是中书协举办的全国书法大展的一等奖获得者,都是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 的中青年书法家。 王厚祥先生擅长大草,他对大草的研究和创作在近年来显得尤为可贵。其书用笔爽利纯净,疏密有致,变化自然,方圆兼济,气韵流畅,法度严谨,格调高古。先生使用圆笔得心应手,充分地运用了帖学的委婉妩媚,加上丰润不,每一个字都呈现出一种包裹、回护、环绕的倾向,使之圆、敛、收,很少直露、突出。他动笔的动作整体感觉很爽快,利落的收讫。作品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跳荡流畅,极具音乐性,那倏忽之间的变化无常,急风骤雨般不可遏制,与人痛快沉着、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之感。先生的小楷也曾在国展获奖,精妙非常。 刘京闻先生以行书见长,在研习技法的基础上,他深入探索晋唐帖学中“沉静萧散”的气息,灵动洒脱而不失质朴沉静。先生的作品多为“神行意草”,作品以草意贯穿整体,反映出的却具行书神韵,这使他的作品活脱而不失端凝,“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也是先生精研二王后,创作中自然流露的晋韵感。在用笔上动作很大,有一种造势的状态, 因势利导,贯穿全局。细看他的行书作品会发现在线条的处理上他运用魏晋妍媚婉约的笔姿,侧锋与中锋在一个线条组合、一个字、一组字的交替使用,使得用笔变幻莫测。用笔上比较扎实丰富,在挥洒纵横时能自在调整中侧锋的转折,于人明快之感,点画凝炼。他的书法格调气性表现为一种风发峻茂、清朗道逸的特点,不傲不厉,不卑不亢,不俗不僻,不媚不陋,刚柔适中,充分体现魏晋人的书以合自然人文之道。 龙开胜先生善作行草书,精通楷则,书法追求用笔干净、清雅、刚健、深厚,具有浑然天成之风。先生的行草书书风风雅、韵致清新,字里行间有一股“冲和”之气。行草书宗“二王”,取晋人法,其书作出古化新,注重点画使转,强化用笔,畅而不滑,经营得淳然有味。他的行书笔法侧中锋并用,突出线条的力度、厚度与爽快。作品点画的揖让向背,墨色的枯湿变化,字形的大小安排等则表现了他对形式感的追求。正如序言中所言“用笔结字精熟,雅俗之间,拿捏高妙。” 周剑初先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五体书展曾经轰动书坛,足见先生才情出众。他对小楷的梳理和演绎,看似熟悉实则迥异时风,在理性继承的基础上,更是强调了个性的挥洒和情感的释放,对前贤的深入挖掘使得其在创作中从容不迫、自信洒脱,体现了他高超的创作能力和才情。他的作品字形典雅,线条古拙,提按分明,使转灵活,劲健疏瘦,似癯实腴,细微处尤为体现他对书法技法的深刻理解。 李明先生先生的行草书由二王一脉派生而出,书风清雅温润、秀逸蕴藉,真率潇洒。先生用笔俊朗、挺拔,使转自然,提按灵动,笔力遒劲,意趣横生。其书到用笔精到,侧中取妍,方圆并用,清新洒脱,气韵高古,显现出极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突破传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先生的小楷作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利用他独特的感悟形成他自成一格的书风。大楷作品百味杂糅,萧散中时见严谨的法度,清逸中时显随意与张力,点画之间似有古人的身影,又强调自己的感悟。 张志庆先生醉心二王,整体风格萧散俊逸,干净清雅,刚健多姿,字与字之间气脉贯通,随势赋形,俯仰生姿。先生用笔惊矫纵横,力量内联,转折处亦无懈笔,潇洒流畅的帅气流淌笔端。在章法布白上,先生注重灵动多变,时宽时紧,时疏时密,结体常欹侧取势,抑左扬右,稳重自然,表现出内涵丰富而又灵动秀美的书卷之气。轻松的线条、疏朗的章法、悠然的笔意、清雅的意趣都显示了他的轻松自由的书写状态。 方建光先生的书法作品用笔干净利落,意韵湿润超逸,格调高古空灵,那疏宕雅致的韵味,舒卷飘逸的情趣,气度安详,已深入传统经典作品之中。近来学术上的用心使出作品的书卷气愈发浓重,格调高雅。整体看来清新、简约、幽远,但不失纵逸、奇宕、豪放之风格,其具丰润与弹性之美的线条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张力,整体来看他笔下的线条具有一定体量感,沉着凝重是其线条的本质,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深厚的传统功力,也体会到先生书写的怡然自得和自信。 纵观“七子”作品,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崇尚传统,入古能新,个性突出。七位先生师古守正,在浸淫传统、上下探求的基础上,谨记沈鹏先生“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之教诲,个性突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代书坛很多人觉得很浮躁,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坐不住板凳,空谈创新。传统是一座宝藏,如果只是走马观花,便以为传承了,是可笑的。李可染曾经说过:“用最大功力打进去,用最大勇气打出来。”要把这些传统绝精华真正拿到手,真正会用,是需要时间的堆砌的。传承最重要的方法便是临摹。临摹犹如绘画学习中的写生,几日不临古帖,自己的习气、毛病便会冒出来。不同的人对临摹的见解也不同,笔者拙见,在打进去阶段,务必追求如灯取影,形神兼备。唯有如此,才能有亲近古人的机会和可能,才能真正地读懂古人,体味他们的匠心。“七子”师古守正“一点一划,必分项背,笔无苟下,务必勾探古法之精微”,入古之深当世有几人能够做到。“师古守正”是七子给予当代书坛的最重要的启示。 愿七位书家能坚持不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希望得到作品集学习,谢谢! 132500
吉林省蛟河市财政局办公室 谢吉昌 电话:1389428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