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南山道人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侗歌世家“多声部和弦”延续民间文化精华
                                     作者:罗梅 杨春凌        时间:2004年4月24日2:5
金黔在线讯: “幕落音犹在,回味有余音”的侗族大歌走出国门、蜚声国际已有50个春秋了,而当初是谁把有如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第一次唱出国门呢?10月13日,记者走进了由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命名的“侗族大歌保护基地”——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拜访了把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第一人吴培信的家人,亲身感受到了他们全家坚持不懈传承、传播侗族文化的精神信念。
在一栋古老的吊脚楼中,记者见到了已90多岁高龄的吴培信父亲吴启玉老人,尽管听力已经不行了,可是唱起侗歌来依然抑扬顿挫、韵味悠长。作为岩洞村有名的老歌师,他带出的徒弟已不计其数,有四个还代表中国出访了日本、法国、德国等地。老人七八岁就师从母亲学歌,十六岁名声大噪,成了四邻八方都知道的“歌王”。
儿子吴宝社说,侗家人历来讲究“饭养命,歌养性”,这在父亲身上得到了诠释,每当父亲身体稍有不适,他就叫来徒弟唱歌给他听,奇怪的是,听完歌,第二天他就能起床下地了。
提起把侗族大歌唱出国门的姐姐吴培信,吴宝社充满了崇敬之情。他说,虽然姐姐大字不识一个,又不懂汉话,可是她天资聪颖,不仅生了一副夜莺般的歌喉,记忆力还特别好。刚咿呀学语时,母亲和姑母就一字一句地传授她侗歌,到了八九岁时,她烂熟于心的不同种类侗歌已达几百首,不仅平常的情歌、酒歌、踩堂歌等能随口就来,上千句的侗族叙事歌她也能一字不漏地唱上几天几夜。成为侗族姑娘中当之无愧的领唱。
1950年岩洞村刚解放时,年仅14岁的吴培信冲破封建束缚,把解放、土改等内容编成歌词,带领姑娘们四处唱侗歌宣传***和解放军,以歌唱这种独特的方式加入到了革命。
1953年,吴培信光荣地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人民赴朝鲜慰问团,她用优美动听的侗族民歌慰问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在朝鲜的两个月,她们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热烈欢迎。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她再次将侗族大歌在世界舞台唱响。
1954年,吴培信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从歌手走上了领导岗位,她曾担任过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虽然吴宝社没能像姐姐哥哥们一样成为侗族歌师,但他也有一样了不起的手艺,他建造的岩洞村独木支撑鼓楼,一改过去鼓楼的修建模式,独树一帜。记者数了数鼓楼高达13层,却没用一颗铁钉。他也因自己造鼓楼师傅的身份受到乡亲们的尊敬。
吴宝社说,自己的祖母、姑母、姑父、父亲、姐姐、哥哥都是有名的歌师,大家不但爱歌,更想把这份珍贵的侗族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所以他们不仅传授自己的子孙,更传授所有想学歌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山道人在 2004/09/24 09:55pm 第 2 次编辑]

贵州黎平:侗乡听歌
作者:姚曼 谭芸 时间:2004年4月24日2:15
凡有大歌流传的村寨,必有鼓楼和花桥,花桥既是侗乡的交通枢纽,又是侗家的文化纽带

金黔在线讯: 侗族善歌,侗歌的种类也很多,除了最出名的侗族大歌之外,还有古歌、礼俗歌、坐夜歌、琵琶歌、牛腿琴歌等民歌。
在侗族大歌申遗启动之际,我们在侗乡黎平原始古朴的村寨、山道弯弯的乡间小路,在县城古老的木屋里……听到了宛如天籁的美妙歌声,一次又一次被这如清泉般清澈悦耳的音乐所感动,一次又一次被这世世代代演绎着古老沧桑的无字文明的歌唱所折服。

地点:黎平地扪侗寨   演唱者:地扪村民
地扌们是黎平县西线最大的侗族村寨,“地扌们”是侗语的音译,意为源源不断涌出的水。在地扌们,我们听到了原始本色的侗族民歌。
风雨桥是侗族人迎宾接客、送往迎来的重要场所。在地扌们的风雨桥,当地村民以真诚朴素的歌声让我们心中充满了对乡土田园最纯粹最温暖的感受。几个青年男女,唱了不少歌。大歌、琵琶歌、坐夜歌、月堂歌。他们唱得认真而投入,正午阳光酷热,坐在风雨桥上,轻风送来稻花香,这般纯净的音乐、清丽的歌声不由让人平心静气、让人感叹。这样的青山绿水孕育了这样撼人心魄的音乐。
都说侗人爱歌,“饭养身”、“歌养心”,侗寨里男女老幼都会唱歌。将信将疑的我们拦住3个过桥的小女孩(大约四五岁的光景),想要考证一下传说的真实性。得知我们的意图后,3个孩子有点腼腆,经不住我们的再三恳求,她们站在桥中间,用稚嫩的童声唱了起来。很显然,这是一首儿歌,中间有模仿羊叫的声音。3个孩子,一人领唱,两人和声,没人指挥、不要伴奏、不需起头,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水到渠成地结束。
到了傍晚,我们又在村里的小学校内听了一出侗戏,它音乐别致、表演技艺纯朴亲切,可谓大俗大雅。
17岁的侗家少女吴珍珠告诉我们,听到了侗族大歌要“申遗”的消息后,村里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唱歌了。尤其使我们感动的是,这个民族实在是太爱唱歌了,以至于当我们走在乡间土路上,小河对岸的几个侗家儿童看到了我们这些客人远远地就唱起歌来,没有任何修饰的童声质朴而嘹亮,虽然我们听不懂他们的侗语,但从这些孩童的身上看到了侗族大歌的希望。
地点:黎平县城两湖会馆旧址老木屋    演唱者: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
曾经听过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的演唱,印象深刻。在县委宣传部办公室碰巧遇见了艺术团的陈治强团长,这位13岁进团的老演员给我们讲了不少艺术团的轶闻旧事,28岁的他,如今是这个25人团队的带头人。我们约好晚上到艺术团的住地去看看。
适逢全国70多家经济广播电台在黎平采风,陈治强带领艺术团的姑娘们在做服务接待工作,姑娘们热情婉转的敬酒歌让那个晚宴气氛热闹了许多。匆匆扒了几口饭后,陈团长领着我们到了艺术团的住地——两湖会馆旧址,用他的话说:“我们是住在文物里。”(因为经费等原因,艺术团暂时栖身在此。)后来他又告诉我们,他们不久会搬到一个新地方去。
两湖会馆是嘉庆年间修建的。艺术团去年招来的几个女孩子住在一幢破旧的木楼里,我们摸黑前进,陈团长一路招呼大家要小心,一楼人家昏黄的灯光透过板壁间的缝隙洒在楼梯上,我们上了楼,楼板吱吱地响。

侗族大歌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和友谊
姑娘们很爱干净,我们学着她们赤脚进了屋,房间不大,二十来平米,铺了四张床。陈团长把隔壁房间的女孩也叫了过来,她们全是去年进团的,最大的也不过19岁,都很喜欢唱歌。在自我介绍后,我们记下了她们的名字:杨国英、杨丽、吴宇珍、吴仙梅、吴文梅、吴惠、吴宪英。她们先为我们唱了一支侗族大歌《蝉之歌》,接着又唱了一首《每唱一支歌都在呼唤你》。优美的和声在这个炎热的宁静夜晚传得很远很远。闻声而来的南京经广台的主持人小路一再对无伴奏的多声部的合唱发出惊叹,她说一定要向南京的听众介绍如此动人的音乐。
吴永英是侗族大歌艺术团的台柱子,多次获奖,她谢绝了不少地方的邀请,坚持留在家乡,现在是艺术团的歌师,是年轻人尊敬的大姐。黎平县文联的石主任对我们说过,应该去和吴永英聊聊,她是个艺德双馨的演员。
我们注意到,当吴永英走进这间小屋时,艺术团的小姑娘们热情地用侗语跟她打招呼。随后有人给我们介绍说陈团长的牛腿琴拉得很好,陈团长说牛腿琴是侗族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只有两根弦。牛腿琴歌在夜深人静时响起,琴声低回苍凉,歌声婉转深情,很是感人,会让人落泪。最适合表达思念和失恋的心情。在我们的一再邀请下,陈团长执琴,与吴永英对唱情歌《好情郎住在遥远的地方》,歌声中的忧伤与无奈已经冲破语言的藩篱,冲击每一个倾听者的心扉。最好的情歌,就是让闻之者动容。从在场每位听者的神态来判断,这是最真情的歌,是最动人的声音。
地点:黎平县民政局招待所    演唱者:吴家三姊妹
在艺术团的木屋里,我们还听到了吴永英姐妹三人的多声部合唱,十多年没在一起唱歌的她们,在我们的怂恿下试着唱了一首侗族大歌《知了歌》,一气呵成非常默契。简直让人无法相信她们这么多年没有合作过。
当年,吴家三姐妹都曾是这个艺术团的演员,因为出色,大姐吴永琼被凯里宾馆看中,小妹吴永兰也到了贵州饭店工作,只剩下吴永英留在团里。虽然工作环境变了,但她们对唱歌的喜爱一点没变,那天,三姐妹好不容易团聚,姐妹们听吴永英说有记者采访,按捺不住好奇,也跟着来了。我们在听了她们的故事后连说可惜,这三姐妹是个多好的组合,个个天生好嗓子,如果能一同登台亮相,真是不错。大姐吴永琼快人快语:行,有机会,我们三个一起上。她接着说:中国社科院的邓敏文教授想见她们姐妹。说话间便要告辞,我们一听,便跟着她们一同前往招待所拜访这位为抢救和保护侗族大歌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的学者。
吴永琼在上世纪80年代到北京演出时见过邓教授,她的歌声给邓教授留下难忘的印象,邓教授说,这三姊妹的歌声真是好听,让人激动。她们的家乡岩洞就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他把侗族大歌保护、考察基地建在那里。
贵州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那晚也慕名找到了邓教授,他感叹道:侗族大歌真是奇妙,太好听了。特别是那首《丢久不见常思念》,一听那开场,就让人心发颤。我真是想在这里多呆些日子,这些歌怎么也听不够。
吴永琼笑了:“那好,你爱听我们就唱给你听。不过我们十几年没有一起唱了,唱不好你莫怪哟。”三姊姐商量了一下,便唱了起来,唱毕介绍这是儿时奶奶常教她们的一首歌,她们的奶奶,如今90多岁了还在唱歌,每逢姐妹们回老家,奶奶总是拉着她们要她们唱歌给她听,常常是唱到深夜。
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三姐妹又唱了几首歌。
唱完后,大家都不敢鼓掌,生怕惊扰了那些飘散在空气中的旋律。邓教授说侗族人民在长期、丰富、优美的集体而和谐的多声部合唱中,熏陶成了温厚谦逊、互敬互爱、勤劳勇敢的品德和情操,侗族大歌与侗族人文精神已融为了一体。这位热爱侗族文化、倾力拯救大歌的专家那句热切的话语“我们决不能让侗族大歌失传。”让我们深受震动:如此美妙的音乐应该长留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民间文化保护:永恒的侗族大歌
作者:CCTV国际         时间:2004年4月24日1:44
  CCTV.com消息(文化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我们今天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春节特别奉献节目,就将与您一同领略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民族的历史和生命
  侗族早先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歌就是民族的生命。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就由他们的歌声世代相传。
  在中国西部贵州山区,居住着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民族---侗族,一个歌的民族。侗族是我国一个拥有100多万人口的民族。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依山傍水,建造了山寨、鼓楼、风雨桥。他们以族姓聚寨而居,整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由他们的歌声世代相传。当孩子还睡在母亲的怀里,吃着母亲的奶,就吸饱了歌的乳汁,他们是歌里成长的孩子。在这源远流长的歌声里,一代又一代侗家儿女走向了人生,走向了世界。
  侗族是一个平和而细腻的民族,蕴涵着山一样高贵的忧郁,水一样明亮的欢乐。侗族的音乐因其平和细腻而丰富微妙,文化的丰富和情感的微妙,是来自于侗家人真切的生存体验,来自侗家人从容而淳朴的人生。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是侗族社会固有的习俗。千里侗乡处处有歌声,事事有歌声。侗乡是诗的家乡,歌的海洋。
  侗族大歌:生命中永恒的歌
  爱情和友情是各民族文化永恒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却各不相同。侗族独特的表达方式就是以歌叙情。
  行歌坐夜是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风俗,而鼓楼对歌是侗族男女老少都参与的歌唱聚会,形式多种多样,有歌师摆古叙事,有男女情歌对唱。
  侗族大歌民间多声复调音乐,大歌的节奏自由,和声完美,旋律古朴优雅,有者高贵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侗族大歌因此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支璀璨的花朵。歌越唱越长,夜越坐越深。歌是恋爱的火焰,歌是节日的欢乐,歌是节日的欢乐。有了歌,生活就有了光彩:有了歌日子就有了希望。
  早晨的雨雾洗亮了侗家的每一片青瓦,寨子里升起了炊烟,吹期取乐芦笙,乡亲们都知道,今天有客人远道而来,家家户户都准备迎接客人,姑娘们穿着盛装,小伙子吹起芦笙,他们来到村口的风雨桥上,摆起拦路的家什,倒好拦路的酒,等客人一到,就有唱不完的拦路歌。这种拦路迎宾的仪式,是侗家人热情待客的一种风俗,这隆重的迎宾仪式,只有在结群交往和远客到来时才举行。侗家人用歌声和美酒款待客人。
  侗族大歌:属于全人类的音乐
  对于侗族人来说,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象征,侗族大歌则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音乐形式,大歌属于侗族人民;作为音乐,它又属于全人类。因为,艺术本无国界。
  一场细雨给侗乡的秋天带来了诗意和悠闲,侗族鼓楼文化艺术节拉开了序幕。侗乡的每一个村寨,都选出自己最好的歌手,组成最好的歌队,来参加这盛大的节日;他们将在这里举行三天三夜的大歌表演和对歌比赛;节日的侗乡仿佛是一个古老的神话世界、一次民族艺术的博览会。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沉浸在自由的歌声之中。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都得到了最完美的展现。
  在节日的夜晚,侗价取得歌队、芦笙队,穿着节日的盛装,登上了明亮的舞台;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展示侗族大歌的神韵,展示侗族琵琶歌的风采。
  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割,作为音乐、作为艺术,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人与山水的和声,凭着坦诚亲切的倾诉,把我们引向入神的聆听。谁不想永远聆听这古朴的旋律,谁不想永远聆听这古朴的乡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天籁般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出版
作者:何光渝      时间:2004年4月24日2:2
贵州日报 2003年10月
  侗族的文化十分丰富,十分精彩。
  在我的认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文化符号有三:一是鼓楼,一是风雨桥,一是侗族大歌。
  我还记得第一次听侗族大歌时的情景。
  当然,在此之前,我知道那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是一首很著名的侗族“无字天歌”。
  ……委婉而自信的歌声响了起来。似乎没有一句歌词,或许是因为我一个侗语字词也听不懂,可是闭上眼,就好像听见微风正轻轻掠过,树叶“沙沙”地响,小草柔柔地摇,花儿盈盈地笑,在哪儿的树梢上,秋蝉在一声声、一串串地吟唱……随着女歌手们微微摇动的身姿,身佩的银饰丁冬在响,仿佛是淙淙流淌的小溪,清脆而婉转,节奏徐缓地讲述着侗家人的故事,清醇、宁静而神秘……
  我的确没有预料到,一曲来自山野的朴实无华的歌唱,会给予我如此抚慰心灵的天籁般的享受。在后来的日子里,我有过不少接触侗族音乐的机会,听到过更多种组合形式的侗歌:男声多声部、女声多声部、男女声对唱、男女声独唱……有的讲述着古老的历史,史诗般的庄重;有的歌吟着美好的爱情,质朴而轻灵。但印象最深的,仍然是第一次听到的那首《蝉歌》。
  在民间,文化并不是抽象的观念或文人墨客的专属。它始终存活于日常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生之中。贵州地处中国的西南腹地。复杂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原因,使贵州的侗族聚居区曾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但也因此,使得侗族的文化最大程度地以多种形态保留下来。在“饭养身,歌养心”的侗家人心中,歌唱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因此,在充斥于世的浮华、喧嚣和虚伪的“歌唱”之外,能够聆听到侗家人边缘的、但真正充满感性、生机、亲和、神秘而诗性的侗族大歌的人,真是有福了!
  于是,许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贵州民族音乐学者,年复一年地去到侗乡,到侗寨的歌班中,到歌师的家中,搜集、学习、整理、研究侗族音乐,特别是侗族音乐中的瑰宝“大歌”。正是在他们与侗族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侗族音乐、侗族大歌才得以走出侗乡,为人所识,成为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民族音乐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明珠,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
  在这本论文集中,读者不难发现,这里记录下的,既是侗族大歌中最令人心醉的精华部分,也是多年来贵州和海内外学者们探索侗族大歌奥秘孜孜不倦的足迹。其中,有研究侗族大歌的肇始之作,也有对某些学术问题的不同声音。从中,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作为侗族大歌研究发端之地贵州的学者们,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孜孜以求的海内外学者们,在这些论文的字里行间,总是倾注着对于创造了如此美妙音乐文化的侗族人民的热爱、甚至感激之情。
  我特别注意到,其中的某些篇什,不同程度地涉及侗歌、特别是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作为侗族精神文化重要象征的侗族大歌,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据我所知,如今,除少量村寨和某些特殊场合(如节庆时、旅游点上的演出),已经难以找到自发组合的大歌班子,自愿从小开始学唱侗歌的男孩女孩,也已经难以在村寨中听到自发演唱的美妙的大歌旋律。历史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间总会无情地淘洗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样式。在现代化和现代性作为人们普遍诉求的理想模式和价值观念的今天,包括侗族音乐文化在内的侗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样,也都同时面对着诸多的诱惑和选择。像侗族大歌这样的原生艺术样式和古老传统,在今天是否就必然会失去它传统的生存空间,就没有其得以延续和承继的合理性?是否就真的不能够为现代艺术的、文化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在我看来,问题的另一方面还在于,自然物种的灭绝,是因为人类对自然界的过分掠夺;而某种文化形态的灭绝,则完全取决于人的自我选择。当我们保护自然物种的时候,其实已经很难让它们都恢复到过去的自然状态。当我们下大力保护比如侗族大歌这样的文化形态时,是不是就能够让它重现过去那种“侗家男女老幼都会唱侗歌”的自然状态?这真的很难说清。因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人自身,人的思想是不会因为某种文化形态是否被保护而产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从内心厌倦了某种文化形态,那么,维系人们延续这种文化形态的惟一目的,也许就只剩下了经济动力————比如,为旅游者的钱袋表演,到“外面”进行商业性的游演。这就关涉到在地区发展的同时,如何保护、推广与可维护性保护无形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了。
  这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悖论,是一柄“双刃剑”。我想,这也许就是侗族大歌目前的生态环境。是需要正视,也需要研究的。当然,这也许不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畴之内。那就是题外的话了。
  (本文为书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CCTV—从山沟飞进《刘三姐》的侗族大歌
作者:CCTV国际 时间:2004年4月24日1:33
  CCTV.com消息(文化报道 2004年04月07日):无无在日前开始公演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当中,有一群小女孩用天然的和声唱响的时候,观众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这就是从山沟沟里飞出的侗族大歌。   这些唱侗族大歌的小女孩一共14名,来自贵州从江县的小黄村,在贵州的小山沟里,她们生下来似乎就是天然的歌手。  小女孩们现在每天晚上都要换上她们过年过节才穿的漂亮衣服,唱起她们熟悉的山歌,除了山歌,她们最喜欢唱的歌就要数《印象·刘三姐》里齐秦、齐豫所唱的“山中只有藤缠树”了。  14个侗族小姑娘现在已经是不但歌唱得好听,人也变得落落大方了,可刚开始,《印象·刘三姐》千里迢迢到贵州招人的时候,她们却是一个个金口难开,让招生的工作人员大为苦恼。   告别了小山沟,14个小女孩飞进了印象刘三姐,在这里,她们白天练唱歌,晚上参加演出,生活得很快乐。  贵州小女孩的老师们说,不仅要让小女孩们飞出小山沟,将来还要把她们培养成飞向全国的金凤凰。   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校长胡庆玲也说:“我们不收她们的学费,我们就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使她们以后不但在我们《印象·刘三姐》里头,应该在我们广西、在全国都有发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贵州黎平6位侗族姑娘赴乌克兰演出归来
作者:吴家宁\吴家贤 时间:2004年6月6日20:4
    5月22日贵州黎平6名侗族姑娘从北京国际机场飞往乌克兰首都基埔 ,参加由乌克兰国家文化艺术部组织的“中国文化日”。她们的第一站是乌克兰首都基埔,在基埔的演出,许多的外国朋友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惊叹道:“没想到在这里竟然可以看到如此纯正的民族民间艺术,真是太高兴了,这样的收获实在是太意外了。”
    接着,姑娘们又从基埔来到了乌克兰重要城市敖德萨,在那里作第二场表演。在敖德萨的演出时.有的观众冲上来将姑娘们紧紧抱住,有的抓住手不放,虽然语言不能沟通,可那种情景已不需要言语的表达。
    五月三十日姑娘们返回到北京。在北京,国家文化部领导迎接了凯旋而归的演员们,并肯定了此次乌克兰之行的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这个贴子最后由南山道人在 2004/09/24 09:44pm 第 2 次编辑]


[UploadFile=C7EFCAD5B5C4CFB2_1096033473.jpg]
秋收的喜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UploadFile=D7D4D3D7BCB4B8E8_1096033533.jpg]
自幼既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UploadFile=B9C4C2A52020BEDB_1096033616.jpg]
鼓楼聚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9-2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来黔东南做客

[UploadFile=D2D4B4CBCBCDBFCD_1096033688.jpg]
以次送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