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李婷

祝贺陕西---魏杰 童辉 陈华春参加《京华雅集》当代篆刻家北京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陕西的篆刻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篆刻文化遗产也是极其丰富的,秦汉印、封泥、秦砖汉瓦、青铜铭文等等为陕西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是当篆刻史进入石章时代,文化中心东移之后,陕西的篆刻也由此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沉睡时期,直至1979年6月3日终南印社的成立,陕西的篆刻才开始走出低谷并且开始朝前发展着,而且是实实在在取得了突破.
随着陕西印坛老一辈篆刻家在篆刻活动中的逐渐淡出以及傅嘉仪先生的过早去世,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的赵熊先生和魏杰先生则无疑是当今陕西印坛的领军人物,尤其是魏杰先生,由于近年来频频获奖,使得其在全国书法篆刻界的认知度已渐渐超过了赵熊先生.假以时日,其则必将成为陕西印坛的执牛耳者无疑.
赵熊先生作为如今陕西印坛的领军人物和已归道山的傅嘉仪先生一起为陕西印坛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今陕西青年印人中的佼佼者如魏杰、崎岖、赵开平、李光、伏海翔、张哲等等皆出自两位先生门下。他的印根植秦汉,笔意盎然,在方寸之间含蕴了大千气象,将秦人雄浑博大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此次展览中他的作品比之第二届的作品来说更具隽永的内质和大巧若拙的审美意趣。以先生的水平和其在全国的是不对等的,这或许也和先生一直淡于名利有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杰先生作为陕西青年印人的代表人物,在全国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前多年他的风格受砖瓦文字的影响较大,近些年来他对古玺印及古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借鉴,使得他的作品从形到质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次展览中他的作品中的朱文印的粗边细文形式与古玺印似而不是,具有很强的秦印遗韵和现代感,但是“得到多助”则多少有些薄气之嫌。但这并不影响其作品的整体水平。
“由于有着明清流派印的巨断层,所以元朱文形式并不是三秦印坛的强”①,的确,众所周知,流派印(包括元朱文)是从南方发展起来的,故而其积淀也是在南方(尤其是江浙)而非北方。在江浙由于有着王福庵、陈巨来、韩登安等元朱文大家的泽被及影响,所以出现了许多擅长元朱文的高手。而陕西印人在这一方面就明显的存在着先天的营养不足,由于这不足,所以对于陕西印人来说走元朱文一路就要比走秦汉印一路要难得多。但即使如此,从本届展览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陕西印人对于元朱文的关注正在增加,诸如张哲、高建军,史建军,王健,刘树勋等人或取法铁线篆,或师法陈巨来,皆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对丰富陕西印坛的多样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流行印风在这几年是一个倍受关注与争议的话题。在本届展览中我们也可以强烈的感受到时风对陕西印人的影响。其中董扬与郑颉可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了,此外诸如韩春涛,徐伟聪,林浚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流行印风尤其是北京“小刀会”及石开等人的影响。至于这种现象是好是坏,现在尚在争论之中,还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过滤与沉淀才好说。“以汉印为代表的古代篆刻艺术是后世篆刻的典范。明代的吾丘衍在《三十五举》中就明确提出宗法汉式的篆刻创作思想。之后数百年的明清流派印在‘宗法秦汉’的旗帜下变化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篆刻艺术风格与流派。汉印成为后世篆刻创作形式语言的基础,成为中国篆刻艺术审美的基础。”②历代浸淫汉印而卓然成家的印人不记其数。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推崇个性的时代,‘印宗秦汉’仍然是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在这一方面由于有这深厚的历史积淀,所以陕西印人在秦汉印的学习上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广阔的范围。就如赵熊先生说的那样“秦汉印,特别是汉印形式,一直是陕西印坛生存的基础。”③但是“笔墨当随时代”,一味的复古只能导致愈来去古愈远,愈来愈赢弱,直至陈陈相因,走入程式化的死胡同,把秦汉印变成了呆板,乏味的代名词。因此“探寻新的基因,转换新的思路,给秦汉印以新的生命,可谓今日印坛当务之急。”④陕西印人对秦汉印的继承与学习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摹古与复古的层面上。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也在发展着秦汉印的精神,而且都有着明确的思路。韩钧在汉印的基础元素上砖瓦文字的气息和精神,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和形式,所以其作品平和、简明,颇具空灵之感;张英群则在封泥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印面的视觉效果,古拙生动,但稍显刻意;史江鸿的作品行刀果敢,线条爽利,印面弥漫着浓郁的汉印气息,虽然其印作还具有明显的刻意的感觉,并且线条还显的脆了一些,韧性还有待提升,但作为一名八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印人,他是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其他如申春阳取法但过于平正,缺失了秦印的自然与多变之姿等等不一而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章在古代首要的是实用性,其他的一切都是基于实用的前提的,是服务于、从属于实用性的需要的。而流派印时期由于篆刻家的艺术自主意识的觉醒,使篆刻艺术的着眼点更多的倾向于其艺术层面,艺术的自觉性较之秦汉印就明确多了。对于流派印,陕西印人的学习应该说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浙派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这在本届展览的作品集有着很明显的体现的,虽然浙派发展到了赵次闲之后开始出现了程式化的弊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浙派,认为浙派没有可取之处。而对于来楚生这样一位写意印风的代表性人物,陕西印人的关注也是很不够的。本届展览中王凯师法来楚生但在气息上则距来楚生还差了很远,缺少了来楚生的质朴、老辣和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把来楚生平和化了。而如邓完伯与吴熙载一系的笔意的表现极其强烈的印路,陕西印人取法的也没有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以来形成的流派印,是继秦汉印以来篆刻艺术的另一座高峰。以秦汉印为代表的古代篆刻艺术更多的是从实用的层面着眼的,艺术性是不自觉的,这是因为古代篆刻艺术是伴随着印章制作而生成的,而印章在古代首要的是实用性,其他的一切都是基于实用的前提的,是服务于、从属于实用性的需要的。而流派印时期由于篆刻家的艺术自主意识的觉醒,使篆刻艺术的着眼点更多的倾向于其艺术层面,艺术的自觉性较之秦汉印就明确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以来形成的流派印,是继秦汉印以来篆刻艺术的另一座高峰。以秦汉印为代表的古代篆刻艺术更多的是从实用的层面着眼的,艺术性是不自觉的,这是因为古代篆刻艺术是伴随着印章制作而生成的,而印章在古代首要的是实用性,其他的一切都是基于实用的前提的,是服务于、从属于实用性的需要的。而流派印时期由于篆刻家的艺术自主意识的觉醒,使篆刻艺术的着眼点更多的倾向于其艺术层面,艺术的自觉性较之秦汉印就明确多了。对于流派印,陕西印人的学习应该说还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浙派的学习更是少之又少,这在本届展览的作品集有着很明显的体现的,虽然浙派发展到了赵次闲之后开始出现了程式化的弊端,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浙派,认为浙派没有可取之处。而对于来楚生这样一位写意印风的代表性人物,陕西印人的关注也是很不够的。本届展览中王凯师法来楚生但在气息上则距来楚生还差了很远,缺少了来楚生的质朴、老辣和酣畅淋漓的痛快感,把来楚生平和化了。而如邓完伯与吴熙载一系的笔意的表现极其强烈的印路,陕西印人取法的也没有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女性搞篆刻的自古以来就屈指可数。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千余年的思想体系以及女性自身的一些特殊性有关。本届展览中虽然女性作者的人数较上届没有多少变化,但总体水平却有所提高。其中童辉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刀随心走,一任自然。虽然女性作者的人数还较少而且水平还不持平,但这是好的开端,假以时日,三秦印人的队伍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靓丽身影的。
至于其他印人,田天义的甲骨文印不刻意描饰甲骨文的字型,更着意于精神的吸收;李小明的“印外求印”借鉴唐宋官印样式而别具一格;陈三强的鸟虫篆印虽然还缺少个人面貌,但业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具有很好的拓展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创作方面陕西印人无疑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但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虽然傅嘉仪和赵熊先生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陕西印坛总体的理论研究现状并不能让人乐观。本届展览征稿时还有论文一项,但到最后只收到了五篇论文,论文评选之事也就只好不了了之了。即使如魏杰、崎岖、张哲等在创作上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作者,其在篆刻理论上也是缺乏建树的,这或许对他们的对外影响方面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如果与江浙、京沪和他们同期成名的印人相比就比较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宋国琦先生在研讨会上提出的要重视理论研究,今后凡是要进入终南印社理事会这一层面的都必须有相关论文提交的建议也就不失为提高陕西篆刻理论研究水平的有效办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0 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时从本届篆刻展也反映出了陕西篆刻发展的地域的不平衡和基础广度的不足。目前除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带以外,发展现状比较不错的也就汉中和宝鸡了,其它如榆林、延安、商州等地区的发展现状就不甚乐观了。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陕西篆刻的整体水平,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创作和理论研究之外,还应该搞好普及性的基础工作,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先把塔基做大,这样才有可能使塔建的更高。这方面河南当年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是颇值得我们借鉴的。河南当年为了推动书法发展,先从“俗”开始,举办了“中原书法大赛”等活动,使书法艺术走出书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融入到整个社会中去,迅速烧热、推动了河南的书法的发展,对此李刚田先生这样说道“尽管这个起点是从民俗开始,从基础开始,从普及开始,但它为日后河南书法的兴起创造了一片热土。”⑥
篆刻曾被认为是“壮夫不为”之“小技”,但这“小技”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在这方寸之间展现着大千气象和精神、情感以及技巧的表现,形式的构成,包括意蕴的阐释都是通过这小小的印面来完成的,这并非容易的。作为陕西印人来说,当以此届展览为契机,更好的立足于深厚的秦汉印遗产,进一步开阔眼界,则陕西篆刻必将迎来新的局面,到了第四届篆刻展时必将会是一个更绚丽多姿的局面。
                                                                                           2006。2

注释:
①③④  赵熊《多元的展现   丰硕的收获—陕西省第三届篆刻艺术展述评》  《陕西省第三届篆刻艺术展作品集》中国艺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②  李刚田《古印评改二00例》 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⑤  薛明辉《学海浩茫见精微—访书法家李刚田先生》 《翰墨林》2006年第1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1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em1
曾醉先生点评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