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66|回复: 2

墨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1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转帖:墨池体味

(一)书作打动人的是精神
一件成功的书法作品,首先打动人的是精神。因为它蕴藏着许多内在的东西。比如徐渭风流倜傥的近乎满不在意的大草书后面,却包含着一种积累了多年的严谨高超的技巧和广博的学识,故其作品既错落有致,势随笔生,又严谨精到,自然潇洒,人们终于赞之曰:真神。

后来的学徐谓者,最多只能临摹其表,在笔法、结构、章法、墨法上可以竭力表现之,但这种表现只能是一种外表上修饰、造作。世界上没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的书法。任何刻意安排、模仿造作,都会失去自个儿的"风度"。"精神"这东西,不可能照搬、照抄、照套。
平时我们看到一些学书者的字幅,也真够"安排"的。有位学颜真卿的,其点画粗细,字形结构,章法布局都尽其形,可就是品不出什么"颜"味来。人们只能在外表上作"像"与"不像"之分,却很难感受到一种"使人振奋"或激人情绪的东西。说穿了,就是"不活",有点画而乏意趣,不是一束活脱脱的生命之花,而是一簇塑料花。分析其原因,在于这类作品缺乏"创造",缺乏神采。
姑娘有一张好看的面孔和一身华丽的服装,不一定美得耐看,有着独特的气质与风度,才是重要的。书法正如此。光有点画的精到,法度的森严,而缺乏气质、个性的表现,会使书法作品的时代感消失,生命力窒息。缺乏精到的点画、严谨的法度,当然不可能在书法作品中表现风度与个性;寓气质、个性于精到的点画、严谨的法度中才可以表现出书法的精神美。

(二)书法点评贵讲个"道儿"
一个有作为的书法家,首先应具有饱满的"书法精神"。要尽可能地将中国书法的精粹吸收为自个儿的书艺营养,并表现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使其作品"得其神"。

书法批评是一门学问。它既指对书法发展趋向的述评,也指对某件作品的点评。对于前者,是有大学问,许多人不会,我也不会;对于后者,许多人会,我也试着学。书法作品一旦展示于人的眼前,看者总要发表一点议论。如曰:该件作品哪里好,哪处不妥,既可谈总体感受,又可作局部剖析。各人按其自己对书法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发表意见。

当然,"点评"这玩艺儿要是认真起来,讲出个道道儿,可鉴可服,并不简单。书法作品里没有人物,没有场景,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艺术构成的直接现实根据,反馈给人的思想感情不象小说,音乐那么强烈,那么有血有肉。于是,有人往往单从字形结构,或用笔,或章法布局上给予评述,纯粹从技巧上把握点评要求。书法需要技巧,但技巧不是书法的全部。书法从本质上讲在于表现人,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书家将主观感受到了的东西经过笔墨功夫,或者说借助线条表现一种心迹。点评者如果能从这一层次上去把握,也算是进了门道儿了。

在一幅作品面前,欣赏者可以感受到或部分感受到书者的某种 "心迹"。但也可能完全无法感受到书者的"心迹",单凭个人的理解进行点评,是不全面的,甚至曲解。我感受到的东西不等于别人同样感受得到;反之,别人感受到的东西不等于我感受得到。这种情况倒也不奇怪,关键是,点评者要会点评,要区别于一般地欣赏,要能点出作品在"追求"什么,评出这种追求的效果。故点评者要比一般地欣赏者更具理性思考,能讲出个"道儿"来才好。

当然,点评一件作品不一定也不可能一次定性,也不必一人定性,还可反复点评,还可多人点评。点评亦宜批评和反批评同存。

一件书作放在点评者面前,点评者对其点评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水平的测量过程。自身水平不高,即使带着公正的心理,评书作也会失其偏颇。书法点评,要求点评者通技法,精书理,又要求明心迹,能会意。

(三)书法评选宜用"对比法"
书法展览,书法比赛,要搞评选、参展。参赛者往往很关注这种评选,但又无法掌握"亮分"的标准,因为这种评选本身就不像体育场"跑步记时"那么硬碰硬与客观性。它不能借助于计时表"亮分"报成绩,而要碰运气,看评委的画圈。有时连评委自身或许也讲不清楚这一点。还有一种现象,某参赛者写了一大堆作品,自己想从中选一件投稿,可选来挑去确定不下来,够伤脑筋的。

从书法作品评选的方法论上看,我以为运用"对比法"是奏效的。对某作者的数件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以其线条波动产生的美感为基础进行分析,大略是比较容易分出甲乙丙丁的;对众多书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大略也可以比较容易分出不同档次来的。

每件作品都可以点出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至于这件作品达到了哪一个层次,缺乏与其它作品进行比较,是难以指出的。有位作者想创作出参加省级书展的作品,他又无法确定自己作品的水平够到了哪个"准"儿,此时,就自己一大堆作品进行评选往往是"篮里挑花,越挑越花",如果把以往省展的一些作品(作品集)拿来分析对比一下(但不是照套),就容易发现自己作品的档次了。当然,搞作品不能单单为了参展,但借别人的作品进行观照,测量自己的水平,总是有好处的。古人云:"比较就是签别",在书法评选中多参与一些比较法,对于学书者来讲,是十分需要的。

当然,成熟了的书家不必使用此法,他(她)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不必顾及旁人或评者而大胆地创作,大胆地离异他人而尽情地挥洒和超脱。但此种人毕竟不多。何况他们也是从多少次被"评选"中打滚出来的。

(四)学书不可单羡"书名"
有些书家,社会上名气不小,到处题词写匾,但作品的质量确实不敢恭维。可为何他的作品颇有市场?这里牵涉到一个社会问题。

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品价格并非一回事。卖价高的书作不一定艺术价值高。有的人靠拉关系挤进书家行列,并"勤"于东题字西挥毫,以成其名;有的将书法商品化,吹一阵卖一阵扬起"书名";有的靠广告公司抬举,到处题字写牌以求显现;有的是当"官"的,出展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书法艺术佳而在于"官名"。久而久之,错综复杂,一块招牌就是一则广告,一次题字就是一次宣传,"名声"鹊起实在不算奇怪。"名气"之下,书作的商品价格自然上扬。

学书者如果不分清此种情况,盲目向此类"名家"学习书法,恐怕会失之交臂,贻误书艺的。学什么书,择什么师,须凭眼力。不要眼睛长在耳朵里,把听到的当作自己看到的;也不要眼睛不长珠子,看不真切。
"书名"大者不一定出"名作",盲目羡"书名"而求书拜师,不能认为是真正的学书者。

(五)要尊重自己的创作
今人说好的字,不见得后人说其好;
今人说不好的字,不见得后人说不好。

为什么?
a、复杂的充满活生生人际关系和等级观念的现实生活,制约着每个说话人。"言不由衷"是常有的事。

b、每个时代真正留下的好书作,都经历史筛选过的。当时的人们如果没有好眼光,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而有"好眼光"者,或许站不到"讲话席"上。而历史,总是公正的。

c、书作作为书者的精神产品,总是以显其独特的风采而见世并得到留传的。某书家抑或在超前意识主宰下,凭借超人的天份与勤奋,创作了不同于"时尚"的书作,当代的评论家、说话人,可能接受不了,作不出公正的评价,甚至给予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当时的人们往往无法断定当时的书法具有历史高度,即历史长河中的位置。

所以,书法家既要尊重旁人、他人和评论家的批评意见,更要尊重自己的创作***和实践成果。自己认准了的路子,得坚持走下去。别人怎么说,尽可不理会。书法的新路子,靠勇敢者走出来,但这条路应是能连接过去,伸向未来。

(六)善采众长方为"灵"
著名武术家李小龙,利用各种机会,在美国、香港与空手道、柔道、拳击等各种技击拳手进行较量与交流,使他逐渐地认识到各派传统格式,固定名称及打击点的威力,也同时认识到各派格式、固定名称及打击点的限制碍于搏击技术的发挥。他不满足于某种单一拳术的技法,经体验、思量、磨炼,终于创立了"截拳道",于是雄风大振,出人头地。我想,这对于书家搞书法创作也具有启迪意义的。书法中,真草隶篆各体各有长处,某一书体中的各种流派,颜柳赵董诸家的书风各有优胜处,但如果学书者光学其中之一家是不够的。各家各路都要去学,去体验、去吸收其长处,认识其短处,扬长而避短、为我所用。博学须多思,学书的真功夫在于采百花而酿蜜。

书法需要发展。但它不可能凭空发展,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生长点。这个生长点起点必须高。不善于采集众长是不可能成功的。照抄照搬古人面目,对古人书迹抱残守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学书者要讲究一个"灵"字。通"灵"百家,汇于己身,创出一格。艺术的本性在于灵,在于创造,创造才是发展。单守一家,不善通汇,要想创造也会感到力薄势单,功夫难以深厚。

(七)无墨迹处求妙境
虚实相生,动静互参,本是中国的哲学思想,它无疑适用于书法创作的实践。一幅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草书,对一个书家来说,未落笔书写之前就是一个浑沌未开的世界,而一旦笔落宣纸、书写起来,就是一个石破天惊、万物化生的过程。这时出现在人们眼前的,即纸面上的实的形象乃黑色墨迹,虚的则是空白,两者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共同结合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黑白世界。

对书法作品,善品者不仅在于看其黑色墨道、行笔点画,而且十分看重空白。因为书法有"虚实相生,无墨迹处皆成妙境"和"以白计黑"之说。无墨迹处的空留得好,可以极大地丰富书法作品的内涵。书作中之黑白如宇宙间之阴阳。浓淡干湿有序,黑白相间得体,则阴阳和顺,虽然不如画那般有色,然而可胜于朱黄青紫。

书者在书写活动中,切不可只顾笔墨不顾空白,须注重"黑白相间,气息相联",通过走墨与留白,表现思想情感,取得艺术效果。草书尤讲空白,有笔墨处是有限的,无笔墨处是无限的。计白当黑,于无笔墨处多用心思、化功夫,其书可得玄妙。

(八)书法锻炼不光靠写
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今年70余岁,有50多年的书写历史了,不知写了多少纸,用秃了多少笔,在家乡也算是一位"老书家"了。但书法作品就是不怎么样。每每送到省、市皆落选,难以展出。就我看来,其字也确实不行。看他写字,架势放得相当险劲,笔管握得甚紧,瞪眼摒息,认真之态不可不恭。写出来的字幅还是贫乏、杂乱,有时粗野、火气大。愈是刻意书写则距化境愈远。

在我看来,他还是放下笔来,多走动走动,游游山水,看看景物,浏览一些名书名画,多领悟一些自然界的"美"为好。书法这玩艺,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属文养性,抒发胸臆的"游艺"性活动,因为它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线条造型艺术。写字不光讲谁的毛笔字写得时间久,笔管捏得紧,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三五年差不多掌握技巧的基本要领了)后,就靠修养。写字是在写修养,胸罗诗书千万卷,笔下方可奔惊雷。书法锻炼不光靠写。

(九)玩味笔墨不做苦役
书家在选择了某种人生哲学之时,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寄情于书法,即将书法作为某种理想化人格的化身,从中直接欣赏自身人格的个性之美。晋人奉行玄学,注重理性思辨,简约玄远、超尘绝俗的人格及清淡尚韵,悠然自得的审美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隋唐以降,书坛流露出较多的禅光佛影。"无心自达"、"无意皆意",不少书家在笔墨中做佛事,以书法表现禅意与人格。

文人使弄笔墨,还有一层意思,是为了让情绪轻松轻松。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工作之余,会有郁结纳闷之时,或意不能静,或情不能发,工余弄弄笔墨,全神贯注于体味"黑白"之趣,洗涤心灵的宿垢,求得一时的惬意,摒除恼人的尘梦,由暂时的解脱,悟永恒之禅境。书法所具有的这种深奥玄趣,非书家是无法享受的。

总之,书法是抒情的,写意的,表现人格的;也是理疗精神和寻得玄趣的。书法乃高雅之举。但书者如果出了点小名, "苦役"就会相伴不离左右。各方索书,为人题签,写标语口号,抄名单报表,写奖状奖牌……烦腻得很。找上门来还得开门揖迎,写封信来还得贴纸贴墨贴邮票"飞"回去,否则说你架子大。官差私索,或受制于外力所压,或碍于情面,心理上负担甚重。"书者弄翰",此时雅趣无存。

发表于 2005-7-17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墨池

我看来,他还是放下笔来,多走动走动,游游山水,看看景物,浏览一些名书名画,多领悟一些自然界的"美"为好。书法这玩艺,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属文养性,抒发胸臆的"游艺"性活动,因为它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线条造型艺术。写字不光讲谁的毛笔字写得时间久,笔管捏得紧,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三五年差不多掌握技巧的基本要领了)后,就靠修养。写字是在写修养,胸罗诗书千万卷,笔下方可奔惊雷。书法锻炼不光靠写。
有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4-26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handshak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