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7799|回复: 18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5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1
    康有为是清代“碑学”的代表人物。近人马宗霍称:“南海书结构在六朝中,脱化成一面目,大抵主于《石门铭》,而以《经石峪》、《六十人造像》及《云峰石刻》诸种参之。”应该说康有为的书法较多地受到《石门铭》的影响,点画瘦劲舒展,比较率意。但不可忽视的是,康有为鄙薄北齐碑,却独尊《泰山金刚经》。分析他的书法,虽作行草,但笔画一反左低右高的习惯,提按幅度并不大,而是取横平竖直、左右开张之势,转折处笔转势圆,颇有《泰山金刚经》之风韵。
    清代的俞樾以篆隶之笔为真书,尤工大字。从他跋《泰山金刚经》墨迹看,字形方扁,用笔中锋,行笔迟涩,虽为隶书,但“蚕头燕尾”,并不明显。沉着古雅,既有《泰山金刚经》笔意,只有一番新韵味。
    反映《泰山金刚经》面貌比较突出的要数当代乐图南和武中奇。
    乐图南擅长隶书和魏碑,出版有《榜书字帖——经石峪笔意千字》。该帖更多地融入了《石门颂》的放纵和行草书的浓淡枯湿,强化了提按,动势更强烈。
    武中奇擅长榜书和行草书。1988年所书《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近千字,字径约20厘米,以《泰山金刚经》笔意为主,参以《郑文公》笔法,用笔中锋,积点成画,战掣涩行,结构端严凝重,实为不多见的上石榜书精品。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2
二、《泰山金刚经》的笔法
元赵子昂说过:“书法以用笔为止,而结字亦须用工,善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这就道明了无论何种书体、何家面貌,其笔法是相通的。但相通不等于相同,不同的书体和书风,主要取决于不同的用笔。《泰山金刚经》初看笔法简单,横平竖直,形态憨拙,但细加分析,会发现其用笔幻化无穷,入笔之藏露、行笔之中侧以及提按顿挫和收笔之回放,形态各异。这里仅择其要者作简要分析。
1.点
南宋姜夔《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同时,点又是其他笔画的发笔,所以写好它对于写好其他笔画也很重要。但由于隶书早于楷书,故隶书中的点不像楷书中的点那样丰富。隶书的点一般比较厚重,更多地采用“截线成点”的形式,从取势上可分为独立点和呼应点。独立点的形态有直点、侧点、横点以及在此基础上辅以用笔轻重和出锋方向不同的上挑点等。呼应点是指两点以上相互关联照应的点,其变化主要有两点的向背、三点的呼应、四点的开合以及多点的参差。在用笔上,点又有方笔和圆笔点之分。典型的方笔点像缩短的或垂直或斜侧的短竖。方笔点的写法,可用藏锋切入的方法写成方头,收笔处往往与其他笔画成连接状态,所以不一定严守回锋的规矩,提笔收驻即可,如“我”、“摩”二字的点画。《泰山金刚经》圆笔居多。形体较圆的圆笔点的写法,用藏逆法入笔后原处顿挫提锋收笔;形体稍长的,则视为其他相类笔画之缩写,以相应笔法书写就可以了。
(1)直点。直点多居中使用,有时在左侧使用,颇似短竖。其写法是藏锋起笔,蓄锋后顺势向右轻轻按笔,然后调锋下行,够一定的长度即收笔回左上,锋归画中。因直点多与横画相交,故也可自然收笔。如“应”字的上点、“说”字言部的上点。
(2)侧点。侧点多用于上中点、左下点或右上点。其写法是逆锋起笔,顺势向右轻轻一按即调锋右下行,成形后锋回左上收归画中,形如杏仁或半蚁状。如“说”字右上点,“意”、“妄”二字的首点,“心”字的右两点,“得”字的下点。侧点可以根据需要决定其欹侧程度、长短和出锋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5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3
(3)横点。横点用于中上点或左侧、右侧上点。其写法如短横,即逆锋起笔,右下顿笔调锋,右行笔,至收笔处回锋至画中。如“度”字首笔横点。“谓”字左上点的写法是先作横势,再转笔下行,走“S”形轨迹。这一笔在竖笔、撇笔中也偶有使用。
(4)上挑点。上挑点多用于左下点、立刀点。如“别”字。其写法是露锋起笔,右下轻按,成形后蓄势向右上方含蓄出锋,不宜过于锐利。
(5)曾头点。曾头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上开下合式如“义”字,左点如左侧点写法,逆锋入笔,轻按调锋后右下行,到合适的长度后收笔,顺势写右点,其写法如短撇;另一种是上合下开式,如“尊”字,左上点如上一种之右上点,右上点如上一种之左上点。
(6)其脚点。其脚点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相向式,如“其”字,首点逆锋入笔,左下按,向右上方回锋收笔,顺势写右下点,右下按,向左上方回锋收笔。另一种是相背式,如“愿”字左部下两点,左点逆锋入笔,右下按后左下行,到合适的长度后出锋或右上回锋至画中,呈钝锋;右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有出锋、回锋之分。在两点与横的关系上,左点高一些,与横似接似不接,右点稍低一些,与横不接。
(7)冰点、火点。冰点也叫两点水,其上点写法如侧点,收笔时顺势写下点,右上行笔,至收笔处自然出锋收笔。冰点的两点延长线一般呈90度夹色,如“次”字。火点也叫烈火点、下四点,其写法有如短撇、侧点和中点三种形态。火点在布局上变化较多,有的中部两点居中且正,左右两点向左右方向两分,还有的三点都在左侧。总之,四点之形态各有面貌。如“然”字,第一点向左侧,其他三点向右侧。
还有一种“小”字点,多用于绞丝,写法基本同于火点,只是由于一般在偏旁上使用,因而三点之间比较密集,如“经”字。
(8)三点水。其写法约同两点水,不同之处是中点多呈短横状,上下两点形成的夹角大于两点水。当中点是侧点写法时,应处理得小一些,与上下两点之起笔构成弧形布局,中点收笔在上下两点起笔的连线上。由于三点水作为偏旁要与右部搭配,故常常因右部的参差需要出现穿插,其穿插程度和三点水的弧度大小主要根据左右关系而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6 0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4
三、《泰山金刚经》的结构
1.    因字立形,取势横阔,暗合黄金分割率。《泰山金刚经》虽然不具有“蚕头燕尾“的特征,但波磔分展,字形以宽扁为主,隶意突出,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皇皇千字巨制中,字形较扁的单字占了绝大多数,且这些单字,其主体部分多符合黄金分割率,因之看上去稳如山安。如“我”字窄长,“付”字宽扁,“多”字欹侧,“善”字端庄等,都符合黄金分割率的要求。
2.    布白匀疏,以正为主,正中有侧。《泰山金刚经》的横画大多呈现水平之势,点画之间的布白疏朗均匀,无大疏大密,整体给人以平正之感。但是,由于石面凹凸不平,使得有些笔画和构件在书刻后呈现出欹侧形态。如“罗”字,虽然在构字上无可取之处,但石材的构造对字之结构的影响可见一斑。由此,比较常见的如“给”字,整个左部绞丝是右倾斜的,但下三点支撑得比较稳固,特别是通过右部“合”字中“口”部的左倾,使整个字复归平正。又如“但”字“日”部右上斜置,而通过短撇和一横的左置,使得该字有惊无险。
3.    主笔突出,收放在致,擒纵和谐。《泰山金刚经》有典型的隶书构字技巧:一字当中,突出主笔,主横偏长,波、磔、钩等笔画多作纵放处理,其他则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尽管它横平竖直、点画疏阔,但由于主笔张扬,点画富有变化,虽长篇巨制,字多重复,却字字神采飞扬。例如,同是一个“心”部,在“听”字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极尽放纵。正由于这一笔的放纵,使“听”字具有了动势。而在“念”字中,由于一二笔开张,使得“心”部处于辅助地位而取了敛势,这样就有放有收了。在“岁”字中,将下部左撇清劲缩写,而将戈钩放纵,一收一放,一曲一直,就妙趣横生了。再看“是”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左右揖让,善于穿插,巧用伸缩。汉字结体,无论何种书体,都有“争让”和“避就”之说。苏轼云:“大字当使结密无间。”对比,清康有为说:“此非榜书之能品,试观《经石峪》,正是宽绰有余耳。”那么《泰山金刚经》点画瘦劲疏朗,结体空灵虚和,打破了传统的“结密无间”之法,是什么技巧使它获得了“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殊荣?恐怕是长于运用左右揖让和穿插以及伸缩得势的结果。在这方面,《泰山金刚经》创造了许多经典构字。如“敷”字右让左,“谛”字左让右,而“唯”、“灭”则左旁抬高,右部长撇伸于左下,结合紧密,十分得体。类似这种偏旁揖让的结体方法还有很多,如“福”、“类”、“提”等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5
5.上下错落,守住中线,寓正于斜。结体上,《泰山金刚经》除在左右结构中巧妙运用伸缩、揖让之法以外,还在上下结构的字中大量使用了错落布局。从而使得累叠之字端庄中富有灵气。如“章”字下部右移,但最后一笔用右弧竖取得了平衡;“湿”字除三点水抬高、右部上中下错落布置外,还使最后一笔重按出锋,稳定了重心。
6.笔画增省,不拘一格,工于详略。《泰山金刚经》虽为隶书,却篆意草情俱备,构字中大量运用了笔画增省的俗体字。俗体字是流传于民间的不合规范的习惯性汉字形体。与正体字相比较,俗体字往往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还有的是生编硬造的字。在《泰山金刚经》中,这类字不少,如“量”字多用了三笔,“触”字省了一撇,而“无”字用了简化字“足”字颇有草意,“他”字用了耳刀旁等。
7.正欹互用,服从章法,静穆虚和。《泰山金刚经》左右结构的字,凡各部无相碍者一般各自居正构字,有相碍者则避让有致。如“卫”字,左中右三部结构互不相犯,处理得相对独立。也有个别的字,为达到灵动效果,大胆地运用了欹侧之势,因之各部之间欹侧自生,别有情趣。如“复”字在左竖外展的同时,右部左欹,且用行书笔意极力张扬,使得该字空灵虚和。
8.主笔单字,时有张扬,冲击视觉。在《泰山金刚经》个别字中,主要是少笔画的带横、捺的字,偶尔出现重按的精重之笔,极富视觉冲击力。这些数量不多的有着特殊意味的字。在整部刻石中不但没有不和谐之感,反倒颇具装饰效果。如“受”字。也有的单字,从章法需要出发,极力重按或放纵,在整篇布局中十分醒目。如“一”、“心”二字。
9.开合聚散,俯仰向背,变化较多。《泰山金刚经》吸收了行草书的结体技巧,在单字的点画和结构处理上较多地表现为开合聚散与俯仰向背,这使得它在庄严肃穆中又不乏灵动飘逸。如“德”字,左右部分的安排总体上是相背的,而右部中间的“口”框左右两竖又是相同的。
10.偏旁部首,轻重搭配,对比强烈。《泰山金刚经》中的单字,若是左右结构,不少表现为左轻右重,如“何”字;有的则相反,表现为左重右轻,如“取”字。上下结构的字中,一般表现为上轻下重的,如“是”字。即便是独体字,其结构也有轻重对比,临习者须仔细观察,这里不再具体释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6
2.横画
在《泰山金刚经》中,横画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平画,一种是波画。
平画是指不做主笔的横画。也有其他笔画(如“点”)写作平画(横点)的。平画一般都写得比较平直,这是由《泰山金刚经》体势比较宽扁的特点所决定的。《泰山金刚经》中的平画,大致继承了篆隶书中横的书写技巧,一般具有藏头、护尾、盈中三个要素。平面的用笔特征是入纸藏锋和露锋两种情况都有,以藏锋入纸为多,正锋直入,行笔端凝饱满,神全力足,收笔提锋迅捷,有斩钉截铁之势。如“应”字五横,第一横长且行笔果敢,犹如横空出世,为该字的稳定打下了基础;以下四横看似平正,实则平中见欹,左散右聚,起收的位置、方圆、提按都同中有异。还应注意,这个“应”字右竖下探,与“心”字右两点结合,别有情趣。
波画在隶书中是作为调节结字取势的主笔。《泰山金刚经》虽为隶书,但典型的波画不多,而有波画笔意的各种形态的长横不少。为便于掌握这一笔画,下面说明一下波画的技法。
早期隶书中,波画的起笔大多是以锋的各种方向逆入来完成,如正锋逆折、上侧锋逆入、下侧锋逆入、钝笔直逆等。这种起笔上的逆锋,在实际用笔中,又可分为实逆和虚逆两种方法。实逆指笔锋在下落纸面时,需要作一个“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逆反动作,待纸面上留下逆笔痕迹时再翻笔运行。其优点是因纸面上留有“逆锋”痕迹,能有效地控制铺锋的范围,比较轻松地写出具有各种形质的点或圆润的中锋笔画。虚逆与实逆用笔相同,只是逆锋己在触纸前完成,笔锋在触纸时己经成为露锋之势。
〈泰山金刚经〉中常见的横画技法如下:
(1)藏锋横。藏锋横有方、圆两种起笔。方起笔时欲右先左,逆锋入笔,略下行后右行,至收笔处提锋收笔,如“三”字。这种起笔方法称“筑锋”,具体写法是,竖锋入纸,跪锋(笔锋折倒)向左上角逆入,继而向左下角运笔,行墨充实两角,然后翻锋右行,注意令笔锋在画中行走,至收笔处拢锋提笔。圆起笔有两种:一种是逆锋入笔,作圆后调锋右行,至收笔处拢锋提笔;另一种逆锋时先左下轻按,再调锋右行,至收笔处拢锋收笔。前者如“五”字的下横,后者如“五”字的上横。
(2)露锋横。露锋横多用于字之主横。 其写法是虚逆露锋下笔后右下轻按,调锋顿笔右行,中间略提笔并呈上弧状,至收笔处作燕尾笔意收笔,即轻按笔锋走上侧出锋,但笔锋不锐利且不上翘。这是一种非典型波画的写法。如“者”字之长横。而“子”字之横起笔有魏碑笔意,收笔有隶书笔意,实不多见。
(3)短横。短横起笔和收笔有方圆、藏露之分,形态有上弧、下弧之别。其起笔方法如藏锋横。如“说”字之“言”部,上横藏起放收,中间两横斜置,“口”部上横上弧,下横下弧。
(4)长横。长横多用于一字之横担者,其起收有方圆、藏露之分,行笔有提按、快慢之别。长横居上明则皆覆其下,如“不”字;居下时皆承载其上,如“五”字;居中时对结体起重要架构作用,如“寿”字。从形态上看,长横有细长横(如“五”字)、曲长横(如“善”字)、燕尾横(如“万”字)等。《泰山金刚经》“燕尾”不多且不上翘,装饰性不强,收笔自然,无夸张之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7
5.捺画
捺画是楷书笔画的一种称谓。在隶书中,所谓捺画,其实就是波画的另一种形式。可以说,每个捺画都是一笔被斜置的隶书波。在《泰山金刚经》中,捺画是分量较重的一个笔画,经常处于主笔地位。特别是它有一种夸张的写法,是在其他碑帖中不多见的。
捺画的写法与波画基本相同,一般来说,参考波法即可达到要求,只是行笔须取右下之势。走之捺多带“蚕头”,故落笔逆入时有明显向左或向左下下探之势。笔锋翻转后,先向右上作拱状,继而向右下行,多顺承逆势,逐渐重按,极尽铺毫,然后构筑捺尾。整个行笔过程要充分展现一波三折之势,各种形态的捺画写法如下:
(1)三折捺。其写法是逆锋入笔,稍右行即向右下方行笔,同时逐渐下按铺毫,使笔画由细变粗,到适当长度和宽度,稍转向右上,逐渐上提,使笔锋收拢(写大楷时要以捻管配合,写榜书时要配合以腕臂动作),最后在右上部平出收笔。如“入”、“数”及紧接着的“以”字。
(2)大折捺。其写法如楷捺,只是写到一定宽度出捺笔时,向右加重铺毫力度,稍作平出再出捺尾。这一笔比较夸张,能够构筑字的横势。如“故”字。
(3)曲线捺。其写法基本等同三折捺,只是由于缺少提按,其形态犹如曲线,圆劲有力。如“还”字。
(4)反捺。反捺如同长点,其写法是逆锋入笔,边右下行边按笔,然后边提边行,至收笔处回锋收笔。但仔细分析,每一个字的提收位置多有不同,这正是它们变化之处。如“于”字。
(5)燕尾捺。其写法是逆锋入笔,右下边行边按,然后边行边提,至长成反捺,然后回锋至中部再向右上边行边出锋,在捺之底部出现一个燕尾状缺口。如“人”字及后面的“以”字。而“以”字燕捺己开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楷书之先河。
6.转折
   转折是指连续的一笔在方向发生变化时的用笔,包括转笔和折笔。把两者合并介绍,是因二者笔法经常合在一起使用。古人云:“转以成圆,折以成方。”实际的笔画形态往往是方中带圆、圆中带方,故而用笔上常常转折互用。如“实”字,上、中部两笔用转,下部用折。
转折笔一般简称折笔。转笔用捻管完成,折笔是两笔相接时折角处或转角处的写法,一般要提笔换锋。比如写横折竖画,方法是先作平画,至折角处是锋换向,原处入纸,再写竖画。初学者也可以将此法理解为横竖两笔分写,待熟悉后,随其笔势微驻转笔而行即可。至于圆折之画,可于转角处用捻管法提锋换向即可。《泰山金刚经》的转折,最忌讳在折角处出现明显的顿挫用笔痕迹。
转折的形式大致上可分右上折、左下折、横连折几种。在《泰山金刚经》中,转折处一般都是笔画相连的,不出现典型汉隶有时笔画断开的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

怎样临习《泰山金刚经》8
《泰山金刚经》中几种折画的写法:
(1)右下折。此折由一横一竖或一横一撇两笔连写而成。其写法是先作横法,至竖或撇处,用篆法或折法写竖或撇。其弧度、角度因字形而有不同,竖画或撇画短者弧度、角度常大,反之则较小。转折处,其轻重也因字而有区别。如“为”字。
(2)横连折。此折由横撇折撇或横撇弯构成。其写法是先作横,至折处用篆法作弯,成形后顺势按笔再作弯,弧度因字形需要而定。一般左耳旁第二弯弧度较大,独体字“乃”的第二弯,则弯大而弧小。
(3)左下折。此折由一竖一横或一撇一折两笔连写而成。其写法是先作竖法或撇法,至横或折处,用篆法或折法写横笔或折笔。其弧度、角度因字形而有大小之别,竖折中横画短者常作折,横画长都常作转。转折处角度也因字而有区别,由竖提变化而成的竖折多见方势。如“食”、“如”二字。还有一种复折,由连续的右上折和左下折连写构成。“凡”、“第”二字。
(4)竖小折。有的竖弯钩写作竖小折。其写法是先作竖笔,至长,用篆法中锋右转或右下转,收笔时或回锋或出锋,写成隶书燕尾状或自然收笔。如“洗”、“说”二字。
(5)竖大折。竖弯钩有时放纵横画形成竖大折。其写法是先作竖笔,至长,用篆法或平出或下弧右行,最后用篆隶书笔意收笔,且可平,可翘,可挑。如“己”“色”二字。
7.弯钩
《泰山金刚经》弯钩的写法与部分转折、竖法有相近之处。它们多作弯形,也有少量作钩形的,但形态与楷书钩有较大区别。在框架型结构的字的左边,竖往往作弯尾状,称弯尾竖;在右侧时,竖钩多蜕化不出或隐约示意,或略成钩势。
(1)横钩。该笔画由横和短竖构成。其写法是,先作上弧横,至钩处用篆法下行作短竖,至长,笔锋左下行,在画之左下出锋收笔。钩因需要可长可短,可轻可重。轻者如“定”字,重者如“当”字,均指向字之中宫。
(2)横弯钩。其写法是先作上弧横,至折时用篆法作竖弯至长后,根据情况或作弯钩或作收笔。作弯钩时亦用篆法至长左转,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作钩时上行笔出锋轻收。如“佛”字。钩的弯度也有大小之别。如“佛”字弯钩大,“为”字弯钩小,“尚”字不作钩。
(3)竖钩。《泰山金刚经》隶意犹存,竖钩多作弯形。其写法是,起笔或藏或露,中锋竖下,至长作钩。其形态有两种。其一为显钩,至钩处驻稍蹲,向左下出锋作钩。如“时”字。有的竖笔作竖钩写法。如“闻”字左竖。其二为意钩,竖至钩处不明显作钩,稍驻后在左侧下作意收笔。如“则”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