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3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3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西泠印人---段玉鹏壬辰新作《心经》展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5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邱茗


    词  35x35cm  2011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邱茗


    照片 114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 邱茗


    徐福记事碑  207×232cm  2007年.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邱茗


    照片 117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片 117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邱茗


    照片 117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邱茗



照片 117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邱茗


    照片 1168.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邱茗


   


段玉鹏先生的艺术世界



郑训佐



作为在现代艺坛有着重大影响的书画巨匠,朱复戡先生在山东的一段岁月是最耐人寻味也最不容忽视的,这一方面固然因为他的许多代表作恰恰产生于这段对他九十年的人生而言可谓备尝艰辛的时期,但更为重要的是在这近乎于流放的二十多年间,他凭藉对艺术的精诚、身处逆境而绝不妥协的胆魄以及巨大的人格魅力,聚拢了一批艺术青年,从而为齐鲁艺坛积蓄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潜力。而在复戡先生所青睐的后学中,段玉鹏无疑是一位佼佼者。

我记得早年沈尹默先生在给一位友人的书信中曾附言叮嘱当时还很年轻的蒋峻斋(维崧)先生,不要学他的书法,而应学他的用功与勤奋。这一番话可谓简单明白之至,但却颇有弦外之者。在我看来,前者多少含有谦虚与客套,本意应是不要胶柱鼓瑟地学习;后者实质上是人格上的勉励与引导,因为信中还有担心峻斋先生堕入名士风流一路之类的警示。尹默先生的叮嘱中所涵融的精神在其他艺术大家的话语中也不少见,诸如“学我者死”之类的感喟。但有一个历史的情结却是挥之不去的,即任何一位或境界超拔或特立独行的艺术家在潜意识中都希望自己不是一座历史的孤岛,而应是一块峰峦迭起、江河纵横的大陆。这种丰富性从何而来?当然除了有一批能承续血脉的后学则别无他途。那么应如何承续?一言以蔽之,人格精神的延长而已!这也是尹默先生叮嘱的含蓄所在。以之观照玉鹏兄与复戡先生的师承关系,其要害也正在精神二字。在同辈大师中,复戡先生以多能著称,跨了诗、书、画、印几个大类,其中篆书和篆刻是其轴心。这既说明他是一个天才的多面手,同时也意味着以多重艺术因素强化单类创作的初衷。因此,观复戡先生之艺,譬如行草,画韵、隶意、篆痕可谓交相辉映,真似花雨缤纷,体现了一种单纯中的丰富。玉鹏兄于书法则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而尤长于隶书;至于印事,更是本色当行,为当代印坛翘楚。这种宽口径的艺术选择,隐然可见复戡先生影响的烙痕。去年适值玉鹏兄花甲之庆;在贺寿书展上占据最大空间的当然是他最拿手的隶书,但同时也展出了以往从没见过的小楷。你看了这些作品后绝对不会认为是为了展览形式的多样所作的急就章,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隐约的醇厚。如果你展开遐想,便会进一步与他的擘窠之书联系起来,从而会恍然而觉——这一份大气显然得力于大字的沾溉;当然,他的大字之所以避免了一般写手难以避免的粗糙,却是受惠于小字的训练。至于篆隶中有行草意,行草中存篆隶味,更是他艺术追求中题中应有之义。所有这些,都是复戡先生的法乳滋养的结果,其中可见精神基因的遗传,人格结构的承接;既是目击道存,也是直探本源。

当然,以上所云,可谓方法与方向上的引导和追随。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玉鹏兄还有更为深入而细致的自我设计。譬如,他一方面通过对各种书体的全面涉入提升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又确立了以隶书为重心的目标。这一选择看似毫不经意、十分平常,但实际上却包含着试图寻求最佳的美学对应的良苦用心。因为对复戡先生来说,隶书是他相对倾力不多的一种书体,以之为准的,既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突破;还有,隶书承篆书而来,又开启了楷行草的历史端倪,在客观上突显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艺术命题(从历史上看,相对于楷、行、草,隶书巨匠可谓少之又少,这似乎是不容回避的悲剧性暗示,这种悲剧性使许多才情纵横者在隶书面前望而却步,这更强化了古典时代隶书的薄弱),而在主观上则为书学修养相当全面的玉鹏兄提供了一个能够发散艺术提淀的对象。的确,在诸体中,玉鹏兄于隶书投入的心力最多,也最具原创性质素。从书法艺术的特质考虑,隶书创作的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于平衡中现跳宕,在整饬中求险仄,因此,这也使呆板僵化的碑志习气成了许多书家难以逃避的宿命。玉鹏兄对此极为明暸,因此他一方面尽力保留隶书的雍穆安详之长,另一方面在用笔上又掺入了楷书的斩截和行书的流宕跳跃,如此,便支撑起了这样一个表里互补、形质相映的世界:整饬的形式背后流淌的是一汪放达不羁的生命之泉,它以其琤琮之声,奏起一曲美的凯歌。写到这里,笔者不觉勃然心动,联想起目前流行书风中的“隶变”。一些前卫者为了在瞬间与古人拉开距离,甚至不惜以牺牲知识与理性为代价,展示所谓“艺术的原创性”。如将新出土的篆书中的一些写法融入创作中,以体现结体的独异。的确,面貌是“新”了,但却演了一出关公战秦琼的闹剧。如果将这个背景与玉鹏兄颇富深意的探索相对照,自然有上下床之别,甚至有判若云泥之感。因此,这里又不能不提到所谓的原则性。我们应该承认,对任何文化活动乃至一切社会行为而言原则性几乎是抵抗一切毁坏性力量的基石,而这一基石的根源则来自于人格的原则性。在笔者与玉鹏兄的相处中,感觉到他随和、活泼甚至带有几份谐趣的外表下,潜伏的正是这种冷峻的素质。山东省书协曾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办研究生课程班。身为省书协副主席的玉鹏兄率先报名,而且几乎从不缺席。这大概不仅仅涉及到“表率”问题,应该还关乎文化伦理这样一个大的原则。再者,原则性固然是对散慢人生的制约,但同时也是以肃穆的方式对温情人生的补偿,玉鹏兄身上洋溢着的古道热肠即来自于此。记得曾担任研究生课程班教学的鲍思陶教授病重时,玉鹏兄率济宁全体学员前去探望,并给予了经济资助。以上这些细节,可谓方整中见性情,性情中见方整,正是它支撑起了玉鹏兄沉著而又烂漫的人格世界。

玉鹏兄正当花甲之年,对一个成功的书家而言,这正是能够进一步形成突破与变异的最佳时期。是的,在经历了一番与古翱翔的历史沉醉,一番朱门皈依的严格师承,一番高楼凝望的苦苦期盼,玉鹏兄一定会悠然地步入一个飞花满路、柳暗莺啼的胜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25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邱茗


   


法无定法 气概成章
——段玉鹏先生书画印小品展印象
刘春雨

当我们一行三人赶到济宁观摩段玉鹏先生的书画印小品展的时候,已近傍晚,在晚霞的催促下我们便行色匆匆的赶到为段先生举办这次展览的那家画廊。迈进画廊,我们几乎被震撼了。此次展出的段先生的书法、绘画和篆刻作品都是不足一尺见方的小件,所以名之为“小品展”,名副其实。但当你驻足在那尺把见方的或书法或水墨画或印屏的小件作品前,却似乎被一种莫名其妙的力量牵引。这力量来自作品中所表现的笔墨情趣还是超出笔墨的某种气概?抑或二者兼有呢?的确,很费人思量。
段先生自上个世纪70年代师从朱复勘先生学习书法和治印以来,取得的成就在书法圈内和圈外有目共睹,但段先生画作却在这次小品展上第一次向公众展示。其中几帧水墨小品,或荷叶菡萏,或山水小景,或虾鱼螃蟹,无不墨色氤氲,气息雅静,堪造胜境,尤其引人瞩目。据段先生自谦地说法:都是处女作,第一次画,涂鸦而已。当然,段先生的水墨小品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但求自娱罢了,在他自己看来也确实是些戏墨之作。但这似乎正是传统文人水墨画的旨归所在吧。段先生画作中所表现的笔墨感染力,也正恰恰是中国书画的精髓。笔墨在中国书画中的价值永远是一个无限大的数值。书法、水墨画和篆刻作为传统文人的雅玩,都是笔墨造化的艺术。艺术家们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参悟和思索,凭借笔墨赋予书法、绘画和篆刻以活的灵魂,创作感人至深的艺术作品。当然,书法和水墨画似乎更接近些,篆刻看起来离得稍远;不过,据段先生说当年朱复勘先生都是以“铁笔”来比喻他手中的篆刻刀,给他和其他学生强调篆刻的书写性效果。他似乎在给我们也透露了他自己的富有秦汉气息的篆刻作品的特性。

段先生此次展览所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正在于笔墨所营造的感染力,这似乎是一种可以以空气为媒介而传播至每位鉴赏者的力量,足以启迪心智,涤荡灵魂。段先生早年受家学熏染,开始学习书法以练习《礼器》为日课,继临《张迁》他自己说,相当枯燥,如同嚼蜡,只觉着被逼无奈而已。忽然,有一天在练习过程中他被碑帖上的“焕”字所打动——“焕”字的绮侧姿态和刻工们精致工作所表现的用笔之痕迹以及虽经岁月漶泐而尤显可爱的“墨色”情调,搨工把它们挪移到纸上 ——他说他当时一下子被震撼了。“地动天摇,电闪雷鸣”,段先生谈话总是很风趣,兴致到处,眉飞色舞。他对笔墨的追求就是这样开始的,历经了几十个春秋。这此展览算是他几近半个世纪追求中所收获的又一批果实吧。在我看来,他的水墨画小品在这批果实中最红艳诱人。

我无意强调突出段先生的水墨画格调之高来把他的身份从书法家和篆刻家转移到画家上来,也无意通过这种转移给段先生增加一个画家的名头。对于虚名,他并不在意。他作画的动机只不过等同于倪瓒的“墨戏之作,……适一时之兴趣”罢了。然而,段先生六十岁以后开始作画,而且手段高明,这实实在在是几十年书法和篆刻积累以至于今天的新突破——如种子在他的艺术的土壤中冒出地面来长成新的植株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成。书、画、印本来就是一体的,只有化境中的高手才会自如的转化它们的表现形式。以意趣为旨归以笔墨为基础的书法、绘画、篆刻之间相得益彰,段先生在永无止境的探索,铸造自己的新的艺术魂魄。

在段先生笔墨艺术的高格之后,清晰可见他的气概。段先生是朱复勘先生的弟子,每提及朱先生,言必称“老师”,话音语调,既恭敬又眷念。济宁的朱老诸弟子感念朱先生的赐教之恩,建起了朱复戡艺术研究会,研究整理朱先生墨迹遗存和论书遗稿,并多有结集出版。其中,段先生总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老师做些事情。作为济宁书法家协会的领头人,段先生居于主席位置,他以一方的书法事业为己任,推动前进。这些年,在省书协和中国书协举办的各项展览中,济宁的书家总能屡创佳绩,也给济宁的书法事业增加了不少光彩。我也不止一次听段先生说:在济宁有几位书画的高手,刘之、胡玉堂和潘汉篪先生是很有代表性的。并勉励我们在外地求学的学生要关注济宁的书画艺术家,为家乡书法艺术事业作贡献。他没有故意推举那位艺术家的意思,他只是站在某一高处。段先生与当下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的人是不同的,他拥有独特的气概,这种气概来自宽阔的胸襟和涵养。因为他真正的热爱他所从事的艺术,他视之为生命,只有这样解释吧。而对于后学他总是关怀和提携。有书法专业的学生读大学,家境吃紧,他跟乌峰先生二人总是跑到前头,带领书协的其他书法家写字换钱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生活的修行和艺术的锻造是一个彼此开放互动的结构。艺术家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体悟一切都会内化为属于艺术家自己的气概,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气概的具体形式,也是气概的内容。这一切都会体现在笔墨之中,段先生以此阐释自我,也赋予他作品另一种力量。

艺术的路有如生活的路,是一种选择。《中庸》中所谓:“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是先贤们的智慧。选择在我,但成就者却在造化。然而,我们依稀可见段玉鹏先生走在自己路上的坚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