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6427|回复: 14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10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研习书法,最主要的是对笔法、章法等课题的深入研究,这无疑是提高书艺的一条捷径。在我们反复揣摩古人书迹的同时,对一些杰作的创作背景、过程作一些研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正、草、篆、隶,行书也许是这其中最能抒发作者情感的一种书体。行书“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没有定法,孙过庭在《书谱》中讲:“趋变适时、行书为要”,意思是行书介于楷、草之间,最为实用,伸缩性大,体变也多,笔法上又可借鉴其他书体的体势加以运作。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书法史上行书艺术最为杰出的代表作品,既是后人学书的起点,更是人们仰止而无法企及的目标,沐泽其后千余年的书法艺术。
  《兰亭序》创作于东晋永和九年,身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东土文人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道林等41人,在山阴兰亭雅集,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人生得意须尽欢”,王在写此序时,已不胜酒力,人醉心醉,情绪激动兴奋下,落笔格外有精神。酒醒后面对书稿大感惊异,他日更书多次,终莫能及。此篇文章、书法俱佳,书法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作品纯正典雅,书艺的特征契合了儒家“中和”的观念,至自然和谐的境界。
  颜书《祭侄稿》作于唐乾元元年,是一篇追悼亡侄季明的草稿。时值安史之乱,颜真卿兄长颜杲卿父子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叛军,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侄季明正当英年,归葬时仅存头颅。在这种背景下,颜真卿心情悲痛激愤,因此作品字势飞动,遒劲郁勃,成为千古绝调。此稿援篆入行,圆笔中锋,善用枯笔、苍润而有质感,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纵观以上两篇名作,一悲一喜,其显著的特征是作者的情感对艺术作品魅力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特定的情感和气氛下,造就了特定的不可再造的作品。喜与悲的极致即大喜、大悲。“得好友来如对月,有佳书读胜看花”,修身养性的文人把好友相聚、饮酒赋诗看成是十分欢悦之事,何况兰亭雅集,于是王羲之醉了,在大喜之中将自己的艺术推向了顶点,完成了一次“和平简静,遒丽天成”的质的飞跃。颜真卿也正由于失侄之痛,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大悲痛里血泪交进,情不自禁,顿挫纵横,一泻千里,写就名篇。大喜、大悲是强化了的感受,它们将作者的创作***推向了高潮,是作者由理性进入非理性,到达忘我境界的一种媒介。而这种非理性使作者对作品的把握界定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忘却了技巧的过分约束,将技巧的存在仅仅是作为抒发情感的一种工具,使跃然在纸上的那几根、几组线条,在特定的组合下,表现的是特定时刻纯粹的精神写照,造就出连作者自身在常态下都无法超越的艺术高度,使艺术美得到了深层的挖掘。而这种大情感在客观上又为技巧的某些层面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祭侄稿》中表现为有一种气,一种怒气,贯穿通篇,使作品筋脉、血脉通畅,神气充沛。古人云“书之大局,以气为主”,气得则形随势生,点画则有所依附,因此作品点画间顾盼呼应,字间逐势瞻顾,行间递相映带,通篇气振神跃,生机勃勃,使观者从凝固、静止的纸面上,领略到生命的律动。陈深在《广州书跋》中说“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研究古人,开拓未来。在当下的创作中,我们应该撷取精华,多一些真情流露,少一些无病呻吟。
发表于 2003-3-1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以喜怒来论书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4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为何不从笔法、字法、章法上作一细致的分析呢。谁能这样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18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我喜欢祭侄稿多一些,可临习多遍仍不得要领。哪位仁兄能否指点一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4-19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不妨把临作发到论坛,请大家提提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5-16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喜之极与悲之极——《兰亭序》与《祭侄稿》之比较

陈词滥调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秋水回波”兄商

情绪对书法作品的确有着很大的影响,我想这点是不可否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16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怒哀乐影响书法,山人深以为然.曾效先贤微醉临"兰亭",怒极书"祭侄",然终未奏效.久之,乃悟心平气和为书法最佳状态.所谓"醉书""怒书"属偶然,决非必然!匹夫效仿,浪费纸墨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18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就是主要从书着手!!!和人品和性情虽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影响书艺高低的主要评判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得极是,只是有些人不能领会深意罢了!支持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