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125|回复: 0

碑帖的种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4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广义的碑是刻帖以外所有文字刻石的总称,所以广义的碑中包括多种具体的形制。
??1.刻石 刻石之名由来已久,比"碑"更为古老。宋初出 土的战国时代秦国的《诅楚文》应该属于刻石,文字属籀文系统。《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始皇 ??《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公元前208年),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唐张怀瑾称颂李斯的小篆是:"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泰山刻石
东行郡县,上邹峰 山,立石,与鲁诸生议,刻石颂秦德。"此后就把秦始皇为了使自己的公德万代流传而刊刻的6块石头称为"刻石",即《泰山刻石》、《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之罘刻石》等。《说文解字·叙》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承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泰山》等刻石上的字体就是小篆,据说出自李斯之手笔。小篆是秦始皇在李斯的帮助下对古文字进行的第一次官方的整理和改造,所以《泰山》等刻石上的小篆无论在汉字史上还是书法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
??小篆虽然是秦代由国家规范的正体文字,但它并没有摆脱古文字线条繁复、体势拘束的格局,不便书写。故与小篆同时,民间却开始流行一种"解散篆体"的隶属。汉兴而承秦制,隶属得以更快地发展并广泛应用。但西汉时无论较少见的篆书还是多见的隶属,一般用于匾额和简策,刻石很少见。其中最早的是《群臣上寿刻石》,是一竖行篆书,字已含有明显的隶属味道。此外的西汉刻石皆为古隶,即无波磔的隶属。《莱子侯刻石》全文35字,是西汉刻石中字数最多的。另外还有《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霍去病刻石》、《广陵中殿刻石》、《麃孝禹刻石》、《杨量买山刻石》等。
??汉代大型隶书摩崖石刻。全称为《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刻。结体大小不一,笔法瘦劲恣肆,雄健舒畅,颇饶趣味,今人祝嘉论此石刻曾说:"石门巧多于拙,瘦处多,肥处少,且喜用长势,多用圆笔。布置巧妙,错综变化。"(《书学论集》)

石门颂
??2.摩崖 摩崖指的是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文字,就是在需要叙功或记事的地方,就地铲平一块石壁勒刻文字。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的加工,所以字的石底都不很平整,而且摩崖的字一般都较大。有人认为秦之《碣石刻石》即是摩崖,但因已没入海中无法得见。其他如贵州的《红岩刻石》、河北的《坛山刻石》,前者文字至今不识;后者仅四篆文,传为周穆王所书,从其字来看绝不可能,且原石久佚。现存最早的摩崖文字是陕西褒城的《开通褒斜道刻石》。褒斜道是连通褒水、斜水两条河谷的一条人工架设的栈道,长200余里,用工70余万人,历3年而成,于是在道中摩崖上刻此铭文以记此事,时在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字体为古隶,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既有天然的韵味,又有雄强的骨力与威势,被称作"神品"。
??其后出现的摩崖还有东汉隶属的《石门颂》、《四狭颂》、《郙阁颂》(以上3种人们合称"三颂")、《杨淮表记》,北魏至北齐间今山东境内的云峰、太基、天柱、百峰诸山上的《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登太基山诗》、《东堪石室铭》、《尖山摩崖》、《岗山摩崖》、《葛山摩崖》、《铁山摩崖》(以上4种合称"四山摩崖")、《石门铭》、《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南朝梁刻于今江苏镇江焦山的《瘗鹤铭》,等等。
??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为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状,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诗一首,共十首,其内容为记述秦王游猎之事,故石鼓又称为猎碣。字迹磨损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石鼓文》在书法史上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它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并对后来秦朝小篆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其本身的艺术成就也很高,它的结体方正匀整,舒展大方,线条饱满圆润,笔意浓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间已经找不出象形图画的痕迹,完全是由线条组成的符号结构。本图为《石鼓文》局部。

东周石鼓文
??3.碑与碣 狭义的碑当然会有大小和顶部形状的区别。如果不加区分,统统都可称之为碑。如果分开来说,则有碑和碣的区别。流传最广的是唐代李贤注解《后汉书》时的说法:"方者谓之碑,员(即"圆"本字),者谓碣。"这就是说,从正面看,上顶为圆弧形的是碣,上顶平,正面呈长方形的是碑。还有一说,出自《唐律疏议》引《丧葬令》:"五品以上听立碑,七品以上立碣。"既然从官位的高低来规定,显然大者为碑,小者为碣。但具体的尺寸之别没见记载。历史上直接称作碣的甚为少见,如东汉永寿元年的《孔君墓碣》、柳宗元撰文的《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唐代出土的10个春秋时代秦国刻石"石鼓",有人称为"猎碣"、"陈仓十碣"。这是因为其上文字记载的是秦国国君出猎的事,出土的地点在陈仓。其石形似鼓,与碣略近,但它并不栽理于土中,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碣。原石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张通妻陶贵墓志
??4.墓志铭 东汉末年,曹操下令禁碑,其后魏晋两代也因循此令,所以碑版稀少。但人们悼念亡者之情仍望有所寄托,于是产生了这种埋放于墓中的刻石形式。其先以平常的叙述性语言记死者姓名、籍贯、郡望、官爵、生平及生卒年月,称为"志";末有几句押韵的文字加以概括并表达悼念之意,叫作"铭",合称为"墓志铭"。定型后的形制是两块一样大的正方形石头,刻有铭文的一块在下为底,刻碑额内容的在上为盖,多用篆书,有时四周还有花纹装饰。禁碑之令废除后,此风不改,墓碑与墓志铭兼而有之者多见。
??在墓志铭定型之前,有多种样子。如清乾隆年间出土的晋代《刘韬墓志》,只一石,长二尺余,宽尺余,上尖下平,形似玉圭,称"圭形墓志";方趺圆首与碣无别的,如《刘宝墓志》。定型为有底有盖二石是在北魏时期。如果底、盖俱全,称为"一合",如北魏的《元显隽墓志》、《冯邕妻元氏墓志》等。
??墓志盛行在隋唐,特别在唐代非常广泛,数量远过六朝,至今著录的就有两前余种,仅张舫的《千唐志斋》所录即达1250种。宋元及以后则锐减。
??即《经石峪》,在山东泰安。南北朝时刻于泰山一小瀑布下的大块平整山石上,藏于水下约千年,后经发现,使泉水改道,才暴露出来。何人所作,至今尚无定论。字径由一尺二,三到一尺七,八寸,现存一千零六十七个字,前人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康有为评为"榜书第一"。字形在楷法中兼含隶意,故有人称为"隶楷书"。

泰山金刚经
??5.石经 石经是指刻石的文字是儒家、佛家或道家的经典,所以它是从内容的角度来命名的。
??在古代印刷术尚未发明以及广泛应用之前,文字的传播只能依靠手写,不但效率低,而且展转传抄往往导致错误频出,大大影响文字的准确性,特别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后,儒家思想已经占到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于是儒家经典准确地普及已成必须。《后汉书·蔡邕传》曰:"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公元176年)乃……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熹平石经》的刊立对校正古籍以及对文字、书法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可惜不久即遭兵火而毁损散落。宋代以后偶有残石出土。煊赫一时的46块碑石,今天只能见到寥寥数块残石。
??其后相继出现的儒家经典刻石还有:曹魏正始年间的《正始石经》,以古文、篆、隶三体刻《尚书》《春秋》二经,故又名《三体石经》。唐开成二(837)年所立的《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因共刊物12种经典,还称《石刻十二经》。后蜀广政年间(938-965)所刻立的《广政石经》。北宋嘉祐二(1057)年刊于汴梁太学的《嘉祐石经》,因以楷、篆二体刻制,又称《二体石经》。
??佛教经文刻石的风气盛行于北朝,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所刻经典以《金刚经》、《心经》、《般若经》、《华严经》、《陀罗尼经》、《四山刻经摩崖》和北京房山的《石经山刻经》。
??道家经典常刻石的一般为《道德经》、《消灾护命经》。有赵孟頫所书,三次上石的茅绍之木,墨池堂本和安素轩本《道德经》,有传为柳公权书的《消灾护命经》。
??6.造像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始于龙门开凿石窟刻制佛像,有些附有造像题记,记载出资造像者,即"供养人",造像的因由,即为造像记,总记有两千余块。著名的造像记有所谓"龙门四品"、"龙门十品"、"龙门二十品"、"龙门三十品"之名。
??"龙门四品"包括《始平公》、《孙秋生》、《杨大眼》和《魏灵藏》4钟造像记。"十品"包括《孙保》、《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夑》、《大觉》、《牛橛》、《高树》、《元详》、《云阳伯》。"二十品"名声久负,它包括"四品"全部,"十品"中的《侯太妃》、《贺兰汗》、《慈香》、《元夑》、《高树》、《元详》,另加《马振拜》、《高太妃》、《道匠》、《尉迟》、《一弗》、《解伯达》、《惠感》、《郑长猷》、《法生》、《元祐》20种"三十品"乃"二十品"之外另选的30种。这些造像的书法都属于魏碑书的代表作品,体现出一种浑厚、朴拙、自然、雄强的阳刚之美。
??除以上6种外,属碑类的刻石还有界至(界碑)、经幢、桥柱、井栏、石阙、题咏题名、医方刻石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