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6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6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网站编辑

【全纪录】“城市山林——何国门书画印展”在北京元象艺术空间开幕(评论得重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5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1_277:}{: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5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1_3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祝福何国门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顶{:1_27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听石头的歌
----何国门先生篆刻写意

知何国门先生是始于九届书法篆刻国展,并为其作品所感染,从那时起在书法界我就对何国门先生多了一分关注和期待。
      从我对何国门先生了解来看,何先生是一位值得所有印人都尊敬的刀客!何国门先生不虽是大师,但他却是印道中的一个举足轻重“名人”,按照时下风习,可称为锋芒初露的青年篆刻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任凭心灵与石头的沟通,用刀与石头碰撞出了一曲动人的歌。
            看了何国门先生的篆刻展,深深的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试问现在有些所谓的篆刻名家又有多少能把印章刻的这样到位,刻的这样精神,刻的这样充满了古风呢? 何国门先生对刀法厚重、气韵古穆的传统印风特别钟情。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印风,也能豁然窥见刀法多变,转折灵动的神采。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如此年轻刻印的人,竟能在这方寸之间参以各家各派的技法,从而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和闪光点。需要指出的是,身处浙江的何国门先生在印作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浙派之继,而是在走向承法----破法----创法---立法的道路上,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谨慎的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根基,博采约收,努力雕琢具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篆刻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艺术。篆刻的文化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易”、“儒”、“道”、“释”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包容性极大。它几乎囊括了诗、书、画诸艺术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精神。何国门先生的印章就是这种文人精神味很浓的作品,那种儒雅高古,那种道法自然,那种清净无为体现在印面上是那样的富有睿智与灵气,观何国门先生之印大有“游艺方寸,巧夺天工”之感,果然名不虚传!
      明代中晚期重要的篆刻家金光先在其《印章论》中说过:“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刀法运之。斫轮削镌,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事实:明人尤重印之书写的格调与趣味,即让篆刻显示出文人化。大约到了清代的汪关、朱简,篆刻已求专业化与系统化了。学习汉印即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旨在于寻求篆刻形式的生存基点。窃以为,何国门先生在汉印上再多下些硬功夫,真领其要,真得其髓,抑或更能增加其篆刻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而从现在的印坛“名人”走到“名家”而后攀至“大家”的,或可成为“大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云:“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何国门先生目前的水平看,窃以为甫达“衣带渐宽”之境了,因为他毕竟尚未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治印难,创新更难,评印难乎其难,对我来说确实如此。篆刻作为一种最具传统色彩和保守意义的艺术,难就难在它太深奥,不易理解和把握。尽管如此,它还是最让人小觑和不屑,历来被视为“雕虫”。
                   由是可见,篆刻是一门难度很大又充满矛盾的艺术。篆刻虽难,吾辈印人仍对它乐此不疲,因为它实在很有趣!我愿何国门先生咬定传统取诸家,由技而理,由理而道,由道而艺,终得其获。
      能否赠作品或题“萤灯雪屋”斋号一幅,不胜感激。
      地址:安徽省金寨县财政局张任东
      邮编:237300
      电话:138564265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听石头的歌

----何国门先生篆刻写意

      知何国门先生是始于九届书法篆刻国展,并为其作品所感染,从那时起在书法界我就对何国门先生多了一分关注和期待。
      从我对何国门先生了解来看,何先生是一位值得所有印人都尊敬的刀客!何国门先生不虽是大师,但他却是印道中的一个举足轻重“名人”,按照时下风习,可称为锋芒初露的青年篆刻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任凭心灵与石头的沟通,用刀与石头碰撞出了一曲动人的歌。
      看了何国门先生的篆刻展,深深的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试问现在有些所谓的篆刻名家又有多少能把印章刻的这样到位,刻的这样精神,刻的这样充满了古风呢? 何国门先生对刀法厚重、气韵古穆的传统印风特别钟情。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印风,也能豁然窥见刀法多变,转折灵动的神采。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如此年轻刻印的人,竟能在这方寸之间参以各家各派的技法,从而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和闪光点。需要指出的是,身处浙江的何国门先生在印作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浙派之继,而是在走向承法----破法----创法---立法的道路上,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谨慎的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根基,博采约收,努力雕琢具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篆刻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艺术。篆刻的文化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易”、“儒”、“道”、“释”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包容性极大。它几乎囊括了诗、书、画诸艺术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精神。何国门先生的印章就是这种文人精神味很浓的作品,那种儒雅高古,那种道法自然,那种清净无为体现在印面上是那样的富有睿智与灵气,观何国门先生之印大有“游艺方寸,巧夺天工”之感,果然名不虚传!
      明代中晚期重要的篆刻家金光先在其《印章论》中说过:“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刀法运之。斫轮削镌,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事实:明人尤重印之书写的格调与趣味,即让篆刻显示出文人化。大约到了清代的汪关、朱简,篆刻已求专业化与系统化了。学习汉印即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旨在于寻求篆刻形式的生存基点。窃以为,何国门先生在汉印上再多下些硬功夫,真领其要,真得其髓,抑或更能增加其篆刻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而从现在的印坛“名人”走到“名家”而后攀至“大家”的,或可成为“大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云:“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何国门先生目前的水平看,窃以为甫达“衣带渐宽”之境了,因为他毕竟尚未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治印难,创新更难,评印难乎其难,对我来说确实如此。篆刻作为一种最具传统色彩和保守意义的艺术,难就难在它太深奥,不易理解和把握。尽管如此,它还是最让人小觑和不屑,历来被视为“雕虫”。
      由是可见,篆刻是一门难度很大又充满矛盾的艺术。篆刻虽难,吾辈印人仍对它乐此不疲,因为它实在很有趣!我愿何国门先生咬定传统取诸家,由技而理,由理而道,由道而艺,终得其获。
      能否赠作品或题“萤灯雪屋”斋号一幅,不胜感激。
      地址:安徽省金寨县财政局张任东
      邮编:237300
      电话:138564265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倾听石头的歌

----何国门先生篆刻写意

      知何国门先生是始于九届书法篆刻国展,并为其作品所感染,从那时起在书法界我就对何国门先生多了一分关注和期待。
      从我对何国门先生了解来看,何先生是一位值得所有印人都尊敬的刀客!何国门先生不虽是大师,但他却是印道中的一个举足轻重“名人”,按照时下风习,可称为锋芒初露的青年篆刻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任凭心灵与石头的沟通,用刀与石头碰撞出了一曲动人的歌。
      看了何国门先生的篆刻展,深深的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试问现在有些所谓的篆刻名家又有多少能把印章刻的这样到位,刻的这样精神,刻的这样充满了古风呢? 何国门先生对刀法厚重、气韵古穆的传统印风特别钟情。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不难领略到婉约清新、精巧浑成的印风,也能豁然窥见刀法多变,转折灵动的神采。
      令人惊讶的是,一个如此年轻刻印的人,竟能在这方寸之间参以各家各派的技法,从而三合一,四合一,多合一的塑造着自己的“形象”,这一点也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和闪光点。需要指出的是,身处浙江的何国门先生在印作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浙派之继,而是在走向承法----破法----创法---立法的道路上,亦并非亦步亦趋,而是谨慎的吸收前人的经验,不断的积累自己的根基,博采约收,努力雕琢具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风格。
      篆刻首先是一种文化,然后才是艺术。篆刻的文化性体现在,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易”、“儒”、“道”、“释”等古典哲学思想的包容性极大。它几乎囊括了诗、书、画诸艺术的所有内涵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他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文人精神。何国门先生的印章就是这种文人精神味很浓的作品,那种儒雅高古,那种道法自然,那种清净无为体现在印面上是那样的富有睿智与灵气,观何国门先生之印大有“游艺方寸,巧夺天工”之感,果然名不虚传!
      明代中晚期重要的篆刻家金光先在其《印章论》中说过:“刻印必先明笔法,而后论刀法。今人妄为增损,不知汉法,平正方直,繁则损,减则增,此为笔法。笔法既得,后刀法运之。斫轮削镌,知巧视其人,不可以口传也,”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事实:明人尤重印之书写的格调与趣味,即让篆刻显示出文人化。大约到了清代的汪关、朱简,篆刻已求专业化与系统化了。学习汉印即专业化的一种表现,其旨在于寻求篆刻形式的生存基点。窃以为,何国门先生在汉印上再多下些硬功夫,真领其要,真得其髓,抑或更能增加其篆刻艺术的深度与厚度,而从现在的印坛“名人”走到“名家”而后攀至“大家”的,或可成为“大师”。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云:“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就何国门先生目前的水平看,窃以为甫达“衣带渐宽”之境了,因为他毕竟尚未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
      治印难,创新更难,评印难乎其难,对我来说确实如此。篆刻作为一种最具传统色彩和保守意义的艺术,难就难在它太深奥,不易理解和把握。尽管如此,它还是最让人小觑和不屑,历来被视为“雕虫”。
      由是可见,篆刻是一门难度很大又充满矛盾的艺术。篆刻虽难,吾辈印人仍对它乐此不疲,因为它实在很有趣!我愿何国门先生咬定传统取诸家,由技而理,由理而道,由道而艺,终得其获。
      能否赠作品或题“萤灯雪屋”斋号一幅,不胜感激。
      地址:安徽省金寨县财政局张任东
      邮编:237300
      电话:138564265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16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恭贺何国门先生展览圆满成功!

        最近很长时间很少上在各书法网站,上也基本不登录,仅仅以游客身份泛泛看看。今天看到何国门先生的展览全记录,忍不住发个言。记得两三年前,在何国门先生的一个帖子后面跟帖说了几句心里话。意外在一个月后收到先生寄给我墨宝一帧,“诗书传家”横幅,我欣喜莫名,如获至宝。
         
        何国门先生在我看来是天才性的人物,和程风子曾翔等人一样天生是玩艺术的。他们是开拓者,开创新境,深入传统又不拘于传统。人又勤奋,比较全面,在多个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我比较期待国门先生的最终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