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傅德锋 于 2012-3-24 13:30 编辑
6 X2 ] @. S: H9 t# O
, c0 K, L' C) f3 y我为什么批评沃兴华?——从曹宝麟批评刘炳森说起
1 O2 J8 j+ I `* Z
2 N2 _( E! o1 ?3 C傅德锋
( }( E* ~5 P9 P1 w" @' x. r7 D# V' i
! m& }8 ]" s7 ]( k1 c. x) G' G1 Y) t9 I1 i1 k
" {7 p5 C6 ?" ^$ W* S4 M" R+ `
4 @" A- Y; u) U8 n2 s当年刘炳森先生反对丑书、反对中青展,提倡“回归传统,回归‘二王’”,尽管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的确存在对多元探索实施打压的动机。说其具备合理的一面,乃是因为当时的书坛局面尽管十分活跃,但对中国书法的丑化倾向也的确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涌入已有席卷书坛之势,虽说有助于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学科整体构建,但对其民族性的削弱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对日本“前卫派”、“墨象派”创作的追摹和移植,存在诸多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h f3 D0 a" r- R4 k2 ]$ h
+ y E0 E5 H" k1 r0 |1 U, f9 K8 }, \+ V* O
% l+ p3 J2 F x& x; ^
# H, _! q$ Y. I) L2 Z0 v# T- q3 e对于刘炳森先生的书法,人们见仁见智,各说不一。但因为刘炳森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其生前,则很少能够听到真正的批评,大多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在其刚刚故去之后,曹宝麟先生就马上对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无论其批得是否客观公允,但从此一事件,可以看出,很多人对刘炳森先生等位高权重的书家生前的褒奖之词都是言不由衷的。! Y" n" B0 G% G2 H& \2 e3 [; [
! k3 P% L" O8 a4 y
$ H; u. ]* u5 _6 P, x3 Q: T
! c) I7 U9 y6 a+ v: l
/ r( \# E) @% W. |, c/ D" c如果说,刘炳森先生是走了一条狭隘的“传统”之路的话,那么,曹宝麟先生对他的批评,除了那些权利争斗的方面之外,也的确存在对书坛一些人误读“传统”的反正,因而,这样的批评也就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只不过,在人们看来,生前不置一词,而其刚刚谢世,尸骨未寒,便大加挞伐,总有些做人不够厚道的嫌疑。
. y+ {3 V8 m! [' H1 r( n% M
0 v( `; I! i. I1 n8 e" \2 a! W3 y( ]9 m, r
* C2 l! j+ `$ }
' Y& G9 X. A* I
我之所以对沃兴华先生的少字数书法作品提出批评,乃是希望通过这个契入点,能够对当的“现代书法”创作现状进行新的理性思考。沃兴华先生固然有值得我们肯定的方面,如他的理论建树和深厚的临池功底以及他的比较“传统”一路的书法作品。但不可否认,在当今书坛,以沃兴华先生为代表的一些重量级书家,他们的探索性创作成果表明,他们的这种探索方向的确是存在有一定的问题的。然而,人们大多为尊者讳,对此或者缄口不言,或者含糊其辞,或者大加赞誉。无论何种态度,都有其特殊因由,也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当这些书坛风云人物,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在社会上广为宣传和推广他们的这些并不算成功的作品的时候,就很有可能对下一代造成误导,尤其是博导旗下的那一班无辜的弟子们。
9 h" x% b" q7 ?5 J3 m- v% M3 s5 w+ v( B- Z" q
) ^8 Y" a% Z$ g
9 M& Z# U& j( M5 Z: s c0 X# `, |6 B# ]5 Y( _ l1 i
当我的《沃兴华先生,你到底要走向何方?》一文在各大书法网站发布以后,迅速引起了网友们的普遍关注,多家网站对帖子进行高亮、置顶和总置顶,网友们积极跟帖发言,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由此可见大家对此事的关注程度。" ~! V! T) V1 {5 p
- D, |6 ?) w' z T
4 R7 D3 G8 S- e& x" A
' ^) s& c# ^6 r4 d! C. L
1 F9 `8 J- ^" X4 J, r) r! m对我的观点持肯定意见者,大多是一些对中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心存敬畏的人。而对我的观点持反对意见者,则以沃兴华先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可嘉和认为别人未能读懂沃兴华为理由来加以反驳,甚至是冷嘲热讽。其实,这都很正常,希望引起争议,进而引发多方思考,这也是我这篇批评文章的本意。4 R8 u6 m* r6 ?1 X! D/ L
2 m' e; \6 Z/ F- J. y2 S
3 y: a1 Z) b/ h W' e* A
) W5 P! x) }0 K$ v: |$ |: Z; f. q: H
说实话,我无意诋毁和攻击沃兴华先生,因为我很尊重我的批评对象的人格。作为艺术观念的探讨,我认为自己并未做错什么。至于某些网友认为我没有读懂沃兴华,我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何况要读懂沃兴华先生这样一位颇具矛盾性和争议性的书家及其少字数作品,似乎真有一定难度。6 g+ u' M3 |( q+ p( R) @
% p6 z: i$ j2 L* W8 ?) ~8 ?4 A1 H$ G9 t6 Y0 R
5 ^! r1 p* g9 ^% Q+ T4 _- d9 J& d' h v# k8 k3 R9 m. \
艺术创作需要多方探索、多元发展,但关键还要看某种具体的探索方向是否真的具有现实意义。但有人会说,不去探索怎么会知道这种探索究竟成功与否呢?对此,我认为,可以针对其阶段性创作成果来加以衡量。沃兴华先生具有丰赡的理论修养,在创作方面也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理论著作曾经和正在影响者一大批人,自有其特殊价值在。沃兴华先生的创作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传统”一路,二是敦煌残纸书迹一路,三是少字数一路。但沃先生在后两种书路上似乎更为用心,但也恰恰是这两种风格的作品受质疑最多。% p k# B9 _) o3 ?" b
: f6 _ R7 u% H# m; e. ~6 ?# h! j
' E6 p% i l0 L7 T* K4 F) H6 Z! Q3 I3 ^
1 ]: m" A3 a# b0 t' m( T
书法的传统是什么?其实人们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一直就存在分歧。以前人们把书法的传统等同于汉隶、“二王”和颜柳欧赵、苏黄米蔡,而对此范围之外的则不多关注。这是历史局限使然。现在人们把传统的范围完全扩大了,举凡三代吉金、秦篆、汉隶、南北朝碑刻、摩崖、唐楷和二王一系帖学经典乃至追加到砖瓦刻石、魏晋残纸、写经、地契等等等等。而且认为每个时代的能够流传至今的书迹留存都是传统的一份子。这原本也是没什么问题的,但关键还在于要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我们说经典作品之所以好,乃是因为经过世世代代的检阅,人们已经对这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它代表着中国书法的主流。而在民间书法里边尽管不乏值得人们借鉴取法的好的作品,但有一些东西也是需要加以扬弃的。# [5 T$ Y7 Q1 N* q5 C8 v& l
! U8 A) X3 r7 f$ M) t0 X+ K! V7 a
7 u7 |' k* a; x7 H% _
- O, [; ?+ d8 Z8 _7 Q* b
% W. W$ Z8 H' f) A; \7 F: {砖瓦刻石、残纸地契之类的民间书迹,带有很多原生态的东西,它里边的那些不成熟因素,恰恰能够给当代的书法家们某种出新的启示,对其加以消化吸收,则有利于书路的打开。在此方面,如王镛和郭子绪先生都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相对比较成功。而沃兴华先生则在这条道上走得比较远,甚至已经跨越了中国书法出新的基本底线,也超出了中国书法的审美底线。这个东西到底好不好?确实需要展开深入讨论。我的批评未必完全正确,也不可能达到完全正确,但我毕竟说出了很多人一直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V8 \3 p8 n' F2 E& M( H8 s
. i/ L! I* p- h6 b1 d( A2 i- K% y1 N: X: P. ]. l
# f; y( k( ?; f
) t! [6 `2 w" k: s我没有因为沃兴华先生是红极一时的书坛风云人物和大学博导心存畏惧,而是站在学术争鸣的立场,对其少字数书法创作提出批评,能够引起大家的广泛热议,本文的目的已经达到。也许经过一番这样的激烈争论,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沃兴华,对他的书法成就也就会有一个更为深入的认识。
: G; j: |5 O/ j3 s9 a: i" w" ~+ g; ^
8 e, q& S) d) ? h( c
从书家成长的历程来看,这样的批评似乎并不显得多余。因为相对于曹宝麟先生批评刘炳森先生的“保守”,沃兴华先生的过于“前卫”也同样需要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