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23|回复: 7

书画习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追夢人 于 2012-2-7 23:12 编辑

DSCN0128.jpg
01.jpg

5.jpg


DSC03031.jpg


dsfsdfdsf.jpg


P1011162.jpg


20077117595171_2副本.jpg


009.jpg


7.jpg


02.jpg


20077117595171_2.jpg





6.jpg


03.jpg


DSC03122a.jpg


DSCN0132.jp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表于 2012-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书法学习的碑帖结合等问题:
当今碑帖融合的创作不很理想,就境界而言,不用说与古人比肩,就连和民国时期的几位大家也没法比。谈到碑帖融合、相互渗透的关键问题,我觉着最难解决的是“自然”二字。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说的碑主要指的是北碑,基本都是楷书,其形态古拙,奇崛朴厚,章法上字字独立;而帖则楷书、行书、草书都包括,其内容丰富多彩,其形态流畅清柔、灵动自然。所以,一刚一柔、一拙一灵,要想完美融合谈何容易。我的办法是:以帖的点画形态为主,适当加入碑之方雄凝重的笔势,但不可过分追求方折的外形,同时强调线条中段的起伏变化,使线条中间沉实。这只是个人在处理技法层面上的心得。而真正意义上的碑帖融合则是化刚为柔,脱尽外在的棱角,犹如急流中的卵石浑圆而沉实。碑帖融合是需要下大工夫、花大力气的。如果急功近利则必会牵强,欲速则不达,这恐怕也是制约当代人书法创作的主要因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碑帖融合的审美趣味我想应该是:既有帖圆润精妙的笔法,又有碑质朴古拙的风骨;既有帖体势的流畅,又有碑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意趣。就碑帖融合的创作现状而言,我觉得前景是可喜的,而且随着书法家对传统经典碑帖研究的不断深入,一定会在当代出现碑帖融合的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学习应像画家一样到自然中去感悟生命的状态。实际上我们的书法先哲们早就这样做了,不然,卫夫人怎么会在《笔阵图》中说:“竖如万岁之枯藤,点如高峰之坠石”呢?张旭为何会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出笔法,怀素观夏云变幻,听嘉陵江涛声而草书益佳呢?又为何观王羲之书法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观怀素大草有“惊蛇入草,飞鸟出林”之审美意象呢?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悟,我喜欢静坐在山坡上去欣赏太行山区如墨般浓黑盘礴的柿树,那不就是书法的线条吗?我还喜欢夜间仰望苍穹,去观察满天星斗,那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群星,不就是书法的章法吗?关于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我强调书法创作要重“感性”而轻“理性”。怀素往往醉后作大草是有道理的。因为人在微醉状态下大脑处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这种状态是最能见真性的,因此钱起有“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之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7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竖如万岁之枯藤,点如高峰之坠石” 妙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间仰望苍穹,去观察满天星斗,那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虚或实的群星,不就是书法的章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气度非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