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泛文化观 鲁慕迅 人是由兽变成的,由兽变人的过程就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所以文化就是人化,就是化人。文化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性,抑制兽性,所以人性乃是文化的核心价值。 然而由兽变人的过程,至今还没有完成,在人们的身上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性和兽性。正如西人所言:在人的身上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真正的完人是没有的。恩格斯就曾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程度之间的差异”。(《反杜林论》) 人性与兽性的此消彼长,有遗传的基因,更有环境的作用,好的环境有助于人性的发展,不好的环境则能激发或诱发兽性。所谓好的环境,条件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对财富的合理分配和有一个成熟的公民社会。由兽行表现出来的兽性,有时是被社会的不公逼出来的,是对这种不公的反抗和报复。 对于人性的善恶说,我是这样看的:人性即是善,兽性才是恶。人性中也有弱点,但与兽性之恶应该有所区分。人性中的弱点是愚昧、轻信、迷信、盲从、不辨善恶真伪、容易感情冲动、狭隘、自私等等;而兽性之恶则是弱肉强食、残民以逞、丛林法则、强盗逻辑、暴虐贪婪,欲壑难填。 人性的弱点,往往也会造成害人害己的恶果,造成以友为仇,同类相残的悲剧。所以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还要使人性向更高的阶段发展,这就是理性。理性是人性的成熟和完善,是人的高度自觉和自律,是大彻大悟大智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更高阶段。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悌诚信、礼义廉耻、大智大勇、同情心、正义感、推己及人、普度众生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世界范围所形成并成为绝大多数人共识的:博爱、平等、自由、民主、人权、公平、正义、人道主义、环境意识等等,都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人类文化的结晶。 当我提出“经济是国力,文化是国魂”的时候,同时也认识到:文化其实是渗透在政治、经济、科技、工农商学、法律、军事、宗教,乃至社会形态、民间风习等一切方面的,是各个领域的灵魂。只有站在这里的泛文化的高度,才能认识文化的本义和价值,也才能认识人的本义和价值。因此古今中外一切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化,都是应该吸取、应该珍视的,只有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正的软实力。至于那些反人性的糟粕,则应该加以批判和清除。如“忠君”,今天就应该是“忠民”,应该把臣民意识改变为公民意识;再如旧时故事中的埋儿孝亲、易牙烹儿,吴汉杀妻;以及一切反人性的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殉葬、缠足、纵欲等等,都不能算文化,只能是兽化。 总之,泛文化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其内核就是人性,他是由兽变人过程中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至于我们所从事的文化艺术,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这就是通过审美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让人们、包括我们自身,最终摆脱兽性,成为完全的人,真正的人。 仅以此文祝贺中华文化艺术学会的成立;祝贺曾为中华文化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大公报创刊11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