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观 画 记 陈崇勇
" Z% N% Y9 }2 s
因要问杂志封面设计进度之事,我来到楼下画室门口。门半掩着,瞥看见画家正在专心画国画,就直接进门站到他的身后,静静地看着他画。 画的是一座旧民居,有些残破,画面的主体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局部的完善。只见画家手中的毛笔蘸着淡墨,不时地戳向画面,有时是小鸡啄米似的点,有时是兰花一瓣的撇,有时是一截枯木似的横……看似随意散落,其实有内在的关联。点画渐渐聚合成画面构成所需的浓淡、疏密。只是早先的笔画干,刚添的笔画润,二者能达到最终效果的和谐一致,则要待完全干透后,才能显现出来,这其中的分寸全凭画家多年经验的积累。 外行看热闹。我对画面左下角的几根横斜的木桩比较感兴趣,墨不太重,桩头稍有挤压感,似乎是着锤或承重后的变形。可以看得出画家观察的细致,和手下的功夫。旁边墙上还有一幅画,画的是两座相邻的旧楼房,中间的部分,墙已坍塌,瓦亦散尽,唯余几根残柱连接。这个局部前面的那一根柱子像书法中的飞白,在画面中最抢眼。在另一幅画中,我还看到一个卫星电视信号接收器这样很现代的东西,因为比较写意,与画面其它景物融合得还可以……
/ l+ g4 ?: |9 l
虽然我从来没有画过国画,但对国画的存在问题还是很感兴趣的,它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华文化存在问题思考的一种延伸。记得几年前,在某专业书画网站里当版主的时候,我还曾不自量力地想发起一个探讨有关“国画的存在问题”的帖子,后因故未能献丑。 现在画家就在眼前,我也很有触动,刚好可以提几个自己长期以来思考的一些有关国画的问题,向画家请教一下。 正思量间,桌上的手机响了,画家接听后靠坐在椅子上审视画面。我趁机问道,这些画都是刚画的? 画家说,前几天去武夷山采风,到了很偏僻的村子,白天写生,累得不行,晚上一躺下就睡了。昨天才回来,现在正对初稿进行补充、完善。画家叹了口气,又说,现在的农村,年轻人都走光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已呈衰败像。0 H* ?8 _6 L; `- b" @
我说,看来,画画还真是体力活哈。这些房子是百年老屋吗?还有没有人住? 画家说,老屋大概有七八十年,民国时期建的,现在基本上没有人住。没有人气,衰败的速度就更快。再过若干年后可能就看不到了。 : G8 R, L( j% h! s& R+ @" j. n3 \
此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几个意象:一抹斜阳、荒废的老屋、疲惫的访者。此情此景,如果以诗歌的角度来看,大到现今中国这个处在转型期的社会大环境中,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局;远到整个中华文化传承的困境如何突围;乃至十分个人化的离愁思绪等都可以围绕这一座近乎荒废的老屋产生相关的联想,进行构思,展开创作。 而国画呢? 记得拙作《我心中有一幅画》中曾有过这样的叙述:……在古代,画家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无疑适合国画的生长,有广泛的社会需要。且中华文化里始终存在着崇尚自然、和谐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和谐。画家们对描绘对象(如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有真情投入,心中有,笔下的流露才能自然、真切。而现代人生活在人造物的包围之中,人类的物资成就大多是建立在对自然世界的破坏的基础之上,人类几乎成为所有自然生命的敌人。用毛笔描绘山水、花鸟、木质建筑等可以画得很精到、很传神,但用来描绘机器、钢筋混凝土建筑等显然力不从心。描绘对象在画家们的心目中的情形究竟是怎样?这很值得思考。国画就好像一棵大树,当它生长在青山绿水之间,风吹之,雨淋之,云雾裹之,鸟雀巢之,充满灵气;当它生长在城市,钢筋混凝土包围之中,既便能够成活,也容易成为毫无灵性的东西…… 想提“国画在当今社会中的困境”之类的问题显然不合适。画家又在画了,我也不妨尝试一下在相似情境中,自己会如何进行创作构思。 如果想画一幅全景式的大作品,我会选择以月夜中的老屋作为蓝本。当白日的烦嚣褪尽后,朦胧月光笼罩下的老屋本身就是一幅绝佳的水墨画,只要取舍适度,用心写意,是可能成就出色的国画作品。 作为组画,我还会想画一幅在倚墙老树下的那张石凳上坐着两位相互依偎的老人,他们抬着布满沧桑皱纹的脸,向村头大路的方向张望。在他们的身边,有一个形单影只的留守儿童正无聊地踢着小石子。 而我最想画的是蜘蛛,一只在近乎荒废的老屋墙角里蹲守的蜘蛛。若有若无的丝网,向四面散发,形同八卦阵;左右支撑的长足,或驻或举,摆出不同的姿势,甚是威武;腰间收缩近坤卦,身披绒刺似锋芒。知其白而守其黑,蓄势待发,以静制动……可以赋予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修辞还有很多。因而我认为,像“蜘蛛”完全可能成为一个典型的国画意象进行挖掘。可惜在国画界,有以画马闻名的,有画虾闻名的,至于画梅、画牡丹之类的更是不可胜数,却几乎没有人画“蜘蛛”(可能是我的眼界太窄,且对国画的表现手法的局限性认识不够)…… 当然了,这些都是我这个外行的意淫。画家未必是这样,他们可能更多的是凭直觉经验,以审美的眼光来构思,展开创作,而非主题先行。
# F% h, s6 x. k3 b# X# s7 f
还是问一些具体的问题吧。 我问,你这些画作是对景写生,还是随心创作,有拍照片吗? 画家说,大多是在实地写生,回来后稍加修改。有拍照片。取景写生选角度时已经有了大致的构思。再进行取舍,去掉实景中多余的部分。 我问,如果不用工笔,画景物,最高可以达到几分像? 画家说,大概七八分。国画以写意为主,像不是目的。 我又想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果把画写意画、工笔画等中国传统画法的高手,和画水彩、油画等西方传统画法的出色画家集中起来,面对同一座老屋,以相同的角度,进行创作。再将画出的作品进行比较,不仅能够体现出中西方绘画之间大方向的不同;也可以看出不同画种之间,表现手法的差异;更可以看出不同画家之间主观努力的程度,等等。 于是问道,这次采风,有工笔画家、油画家等一同去吗?如果大家都以相同的角度,对同一景物进行创作,应该很有意思吧。 可能是我自己的马跑得太远了,问得有些突兀。画家“哦”了一声后,忙手头的活去了。 低头看了一下时间,已经打扰快一个小时了。 最后再问一句,杂志封面的作品定下来了吗? 没有。 好的,我下次再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