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7347|回复: 206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5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1-25 20:11 编辑
                                            【心与古会】
           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书艺公社网 邢秀山报道]  “心与古会”刘新惠作品展将于2011年11月24日至12月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展览由西泠印社、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北京画院美术馆联合主办。七十件作品展现了刘新惠在书法、篆刻、绘画上的追求与成就。
        刘新惠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藏&#61599;品>杂志,<瞻>杂志出品人,社长。伊秉绶研究会会长。曾就职荣宝斋,北京市文物公司。历任保利、翰海、荣宝,及永乐等多家拍卖公司首席拍卖师。现为艺术品投资评估专家,职业艺术家。长期的拍卖及出版工作使刘新惠接触到大量经典艺术品市场的书画作品,从宋元珍品至近现代名家名作,对前人原作的博览与研究,成为其艺术理论深化及艺术风格形成之重要基础。本此展览既是刘新惠与前人的笔墨对话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次少有的身份转变  ——由拍卖师向艺术品市场投资评估专家及职业艺术家的转变。
        四十余年来刘新惠从未间断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他坚持着“向古典要方法、向经典要智慧”的理念,笔耕不辍、倾力以为。楷书以欧、褚为根本,着重唐代法度风韵的把握。行草以二王为宗,宋、元、明诸贤为导师,迭宕中见机趣,变化中求中和。近十年来,刘新惠全神于对金文汉简等经典篆隶的究以及对伊秉绶和黄士陵成就的学习,以“一分楷书、一分隶书、一分篆书、半分篆刻”创“三分半书”。“以古为师、以古为新、以古为用”的追求,使”三分半书”在尊崇古法的同时,又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静穆中求变化,中和里寓动感,笔墨变化与自然律动相通,表达了中国文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理想与追求。

  [快速导航]        
                                      ------展前花絮>>>>>                   
                                 
------开幕现场>>>>>
                                
                                 ------研 讨  会>>>>>                          
                                 ------作品欣赏>>>>>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1-25 13:13 编辑

刘新惠艺术简历:
刘新惠先生.jpg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藏&#8226;品》杂志、《瞻》杂志出品人、社长。伊秉绶研究会会长。曾就职荣宝斋,北京市文物公司。历任保利、翰海、荣宝、中贸、永乐、长风、歌德等数家拍卖公司首席拍卖师。现为艺术品投资评估专家,职业艺术家,惠艺术主持。
   已出版《刘新惠书法篆刻集》、《刘新惠篆刻集》、《刘新惠对题陆俨少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书法集》、《会心不远——刘新惠五言对联书法集 学书要旨》、《与古为新——刘新惠书画印作品集》、《妙机其微——刘新惠楷书作品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1-25 13:15 编辑

                                            前       言
                                                                                                                     马未都\文


  象形的方块字诞生之时就具备了先天的艺术素质,故其在数千年以来不断完善,形成了令世人不可思议的书法艺术。中国书法的演进实际上是一个科学图表,将信息融入书法之中,在传达之际变幻无穷,让人在信息沟通时享受文字之美。
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浓缩信息记录,传达信息时再度释放,而释放时初始含义不能出现歧义,这对祖先设计文字时是个挑战;中国人以文字的多义丰富极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另一方面单字单音,单字单体,互不粘连。中国文字的个体不可随意替代性,让其独立存在并享有尊严。
  书法在这样强大的文化背景中产生。甲骨文最初的象形意图,将中国文字定型并由具象走向抽象,当日月山川不再是一幅简单的画图时,书法已成为一门艺术。书法于是注重笔画之间的关系,注重整体平衡的架构,注重横竖撇捺的责任,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融合;书法因此变得深奥。
  至少有文字以来,国人有意无意地将其归纳为艺术,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篆隶正行草,才有了名垂青史的书法大家,才有了风格迥异的书法艺术,才让我们看到如此摇曳生姿、仪态万方的书法作品,许多惊世之作令人高山仰止。
习字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古人将文字创始以来字形作出归纳,甲骨的错落多姿,金文的典丽遒劲,小篆的端庄严谨,隶书的雄阔丰润,楷字的沉厚安详,行书的畅达挺劲,草书的奔逸不羁,等等等等,都是法书的精神核心。深谙门道的前辈大家都将自己拿手绝艺献世,形成风格。可这对后人又是个障碍,也是挑战。
  新惠先生自幼习字,多年勤勉不辍,用笔、结字、章法、成就斐然。中年变法,水到渠成,取一分楷,一分隶,一分篆,半分篆刻,自创“三分半书”,与板桥“六分半书”相映成趣,算是一份收获。有收获就应展示,新惠嘱我写一前言,斟酌再三,勉为其难写上几句,谨为祝贺。
                                                   

                                                                                                            辛卯立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1-25 13:17 编辑

                                     三分半书论

                                                                                                                                               刘新惠
  学习书法非亲操笔墨不能为,非得其法不能进,非诚心持久不能精,非大爱不能久也。
惠公四十年前蒙兄长启发学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学  龙门二十品,又学褚遂良、钟繇、王献之、米芾、赵孟頫、王铎。八十年代入荣宝斋得识董寿平、启功诸大师,始知笔墨学问之要。然惠公基础甚陋,三十余年不得书法之奥。至2008年春,偶将伊秉绶与黄士陵、金寿门、 邓石如、颜真卿诸家融为一体。略参篆刻构成,自创“三分半书”(一分楷书、一分隶书、一分篆书、半分篆刻)。
  在体会研创“三分半书”的过程中,尽可能参阅了古往今来诸多法帖资料,深感学问之道乃寂寞之道,字外功夫较之技法更为重要。因此惠公开始重读经典,开始向古典学方法,向经典要智慧,更期望在经典中得到真诚的进步。

  观历代前贤,但凡在书画上有成就者莫不竭毕生之力孜孜以求。然画者百而成书家者不及十,能书者而成篆刻家者不及一。以刀代笔者、以笔执心者,字外求字、印外求印、画外求画、诗外求诗者皆为艺术实践中的智者。然“笔墨当随时代”,我辈又当如何努力与探索,以古为学,以古为新,以古为用,不让古人一字呢?古往今来,
楷书以法度胜;
隶书以朴茂胜;
篆书以深峻胜;
行草以精妙胜。
  毛笔是世界上最能写意的,而刻刀是离意匠最近的工具,当这对矛盾体现在石上时,以刀代笔般的治印往往能够诞生真正的大家。诸如吴昌硕、黄士陵、吴让之、邓石如、齐白石、韩天衡等;而体现在纸上时,能否以笔代刀呢?能否让“三分半书”在体现书法意味的同时,彰显金石之美呢,这是“三分半书”所探讨、究寻、实践的核心问题。

1、“三分半书”是楷书、隶书、篆书文字美的重新组合与再创作。
惠公通过五年多的研习,逐渐形成了在“转折”处用“楷法”,在“横笔”上用“隶法”,在“点”与“竖”上楷法、隶法并用,“使转”用篆法,结构上以黄士陵篆刻构成,熔汉金文、古玺等字形之妙,错落伊秉绶隶法,使“三分半书”更迭宕,更有金石之气。总而言之,“三分半书”是各种书体的融合,又是各种书体的提炼和升华。(配真草隶篆篆刻经典图)
“三分半书”不是单纯或简单意义上的创造。惠公在研究中,努力探索追求两种境界:
1、以朴厚为特征的:长方形结体或正方形结构。例如

2、以瘦劲为特征的:扁平形结体。例如:
特别是在用笔与结构上,“三分半书”有着不同于前贤的显著的特征。在用水用墨的浓焦干湿淡五色的掌控中,不经意、不刻意;随性而发、随性而写。
意随水
意随墨
意随笔
意随兴
正如:《心经》所言,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三分半书”直接来源于中国书法的本源,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的研习过程曲折、艰苦、美好。可能终其一生也只是浅薄的追求与尝试。
吾尝终日所思,不得下笔;
吾尝翻遍中国书法典籍、中国建筑典籍,找寻结构的妙处;吾尝重临经典,从中体会点画之妙;
吾尝半日读书、半日琢磨,但书法之门可谓高、重、厚矣。在“三分半书”的创作中,它几乎就是一个仪式,他是社会学、美学、历史学、心理学、哲学与书法的融会贯通。
   心滞不可写
   笔滞不可写
   墨滞不可写
   情滞不可写
   境滞不可写

   惠公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以前辈艺术家的终点作为“三分半书”的起点。“三分半书”的书法逻辑不同于简单的、一脉相通的书法逻辑,它是复杂的、多元的、混合的、多头绪、多触角、多方向的。但无论怎样融合、演化,它都要归纳于是“三分半书”纯粹的审美中来——朴茂、坚实。
   “三分半书”的创作与思维虽然是独立的,但它又都是古人的,都是由前辈艺术家通过作品与理论为吾辈种下的“慧根”和点亮的“明灯”。一旦这个“慧根”被某个时代的有心人、肯实践、肯付出的人所使用和发展,这个人就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一旦这盏“明灯”被发扬光大,它所照亮的绝不是自我,而是艺术本来的大道。
在艺术实践创作的长河中,成功偶然、失败必然。艺术家的直觉是建立在最经典的理论与作品之上的,它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审时度势的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模仿经典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广泛借鉴、广泛应用、不着痕迹而自然成趣。
真正的艺术家是无限接近美的,当灵感的晨曦照耀在草叶 上时,成功的人往往能在最后的那几颗露珠上找到钻石般璀璨的价值……
特别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创作“三分半书”的灵感与直觉,它就像彩云后面的明月,越是不经意间,它的光辉“乍现”得就越美丽;越是不思索间,它突然一般地来到你的笔尖,随着它走、随着它去、随着它来、随着它往,鬼使神差般、成了字、成了行、成了篇……
“三分半书”不是单向思维的产物,它是联想形的。它的思想性永远大于形式感。
还有,美好的心境才能产生恰到好处的捕捉能力。惠公无论作甚,都怕坏了心境。名也好、利也好、好心境才是最好。没有好的心境不可能有最好的表达,也不可能诞生动人的艺术作品,当然,这里所说的“好”,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好,是创作状态当中的“好”,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喜怒哀乐的分时适趣。
艺术不是越强烈越高级,以“中庸”发微,端庄守一、涵养用静、至诚至德、致中致正的作品总能恰到好处地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三分半书”是向古典学习的过程。
古代经典的美好及其深刻的独创,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在这片沃土之上的花朵应该一代比一代更鲜艳才合乎情理。但所有的种子都会蜕化、变异,关键是开花的几粒种子是不是由最优良的基因演化而来的。“三分半书”的创作就是努力寻找这种基因的过程、重新组合这种基因的过程。
许多人相信艺术的经典只存在于古代,到了民国就结束了。当今的人们更愿意迷恋古代的经典,而忘却了本时代艺术家的使命与意义。因此,“三分半书”在追求东方韵味的传统美的同时,也注重本时代的审美,这也是中国书法的“与时俱进”吧!
“三分半书”不具备教化作用,也没有道德、宗教、政治的意义,它只是用这种特殊的笔墨结构形式让生命更惬意、更美好、更丰富、更兴奋。
“三分半书”的全部灵感都是来自于经典的,因为只有经典的光芒永远令人神往。
“三分半书”所追求的不仅是简洁的美,同时也是心灵与道德的美。理智的头脑与正直的艺术态度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三分半书”的表达中,有时强调一个信息,有时强调一组信息,有时强调组合信息。每件作品、每次创作都有一个主调、都有一个主字、都有一个必须要强调的“主旋律”。这个观点与孙过庭在《书谱》中的观点很是相似。“三分半书”追求一种清晰中的简练、融合中的纯粹。
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性情;
行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性情;
“三分半书”以形质为形质、性情为性情。
精妙的法书每一笔都是精妙的。更重要的是每一笔、每一字、每一行都在强调着整个作品的精妙,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每个笔画都是自然生发的,不是刻意创作或别具匠心的安排。所谓:“云无心以出岫、无意于佳乃佳”。
千百年来,先贤们已将中国书法的神妙精能演化得淋漓尽致,无论后人怎样努力、怎样用功,也只能是学习和借鉴。古人仿佛已经占据了所有传统艺术的制高点,留给我们的只有一条路:向古典要方法!这就要求“三分半书”的实践者在思想意识上要将自己变“薄”,象刀片一样薄而锋利,只有这样才能从古典的作品与思维中哪怕只削下一个“细胞”,用我们时代的智慧,也能将其放大、升华,以至创作出基于古典、延续古典、创新古典、具有典型性风格的时代新作品来。

三、“三分半书”是在向经典要智慧的过程。
“三分半书”是不可预先设计的,是个性审美的体现。每一个经典都有许多父亲,同时也有许多子孙。在向经典学习的过程中,惠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就是在思索中苦练,在学习中成长。其结晶的瞬间很短,但酝酿的时间很长。
艺术风格与艺术内涵同样重要,有什么样的审美和内涵就有什么样的风格。“书为其人”就是风格。只有浅薄的人方忽视风格、漠视风格、任凭自己的所作所为千篇一律、百腔一调、观一知百。只有愚笨的人才忽视内涵。“功夫在诗外”,“三分半书”的价值也不在单纯的书法本身。书法以外的修为越是深厚丰富、通过作品所折射的艺术光芒也就越灿烂。
经典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当你对它情有独钟时,它对你也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作为“三分半书”的终生实践者,有时是失落的、彷徨的、骄傲的、莽撞的、痴情的,但对艺术的探索总是一往情深的。“三分半书”是传统经典作品与新经典的结合。每一个艺术实践者都会以一种审美或世界观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但有作为的艺术家他们不是有意所为,而是具有下意识地超强捕捉美好瞬间的能力;他们是模仿古代经典的高手,同时又是撷取先辈精华结晶智慧的能人。
越伟大的作品越平易近人,越经典的作品也越自然平实。
“三分半书”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它介乎其中,即表现书法的结构之美,又表现书法的气韵。是动与静、高与低、重与轻、曲与直、点与线等等的自然融和。在一种恬静的心态下,“三分半书”的成果是静穆的、深远的、明朗的、哲理的、耐人寻味的……
“三分半书”是以点画顿挫为体、婉转变化为用的。篆法、楷法、隶法等古法互见、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可以说,“三分半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美好的哲学体验过程。
“三分半书”妙在用笔、精在结构、神在节奏。
时代不同,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的方法也不同,用笔千古不易,但结构与节奏却是常变常新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当我们重读王羲之等大师级作品之时,不难发现,他们的作品几乎没有一件结构和节奏是相同的,神情不同、节奏不同、作品也不尽相同。只有骨子里的王羲之,变幻在世人面前的仿佛就是艺术的千手观音。
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有经典的作品传世,首先成功的不是他们的作品,而是他们的心灵……
学习书法的过程是艰苦的、幸运的,它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感谢书法!
感谢经典!

                                                      
                                                                                                               辛卯中秋后三日于京华城外三十里子衿山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1-25 17:42 编辑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佳宾签到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DSC_000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5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与古会】刘新惠书画印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行

DSC_000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