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610|回复: 0

茶道与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佛教于公元前6---公元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隋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道则是兴于唐,盛于宋。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世人所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茶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佛教以“四谛”为总纲,“苦、集、灭、道”。以“苦”为首,如:生苦、老苦、病苦等等均以参禅来看破。茶性亦“苦”,“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产生诸多联想,有助于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佛教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


             其三:“凡”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然而“禅”也正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放”人生在世,一切苦恼都是因为“放不下”,佛法说修行必需放下一切方可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修习佛教强调“放”,品茶也强调“放”。
放下手中的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崩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习性,放下在政界、在商海、在文坛、在单位里时的种种思虑,不必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让茶汤涤荡自己的肚肠,澡雪自己的心性让心灵空朗澄静。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品茶来品味人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品茶过程中悟出“禅茶一味”的茶道真谛。

                 同时,佛教为茶道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贡献,高僧们写茶诗、茶词、作茶画等等,大大的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注入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使茶道更具神韵。佛家的茶事活动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并为发展茶道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