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10-18 12:22 编辑
李林楹联书法作品展在京开幕 心中之有
——《李林楹联书法作品集》序
曾 翔
几位来自外地的朋友和我谈论有关书法的问题,大家论及的多是书法现状如何不堪,学书如何之难,并举例说某某书家的水平大不如前,正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了。这使我很有些怀疑,难道日积月累的经验没有助人进步,却成了前行的障碍,怕要变成学书之难的借口么?当然不是。 我一向认为心中有比什么都重要。书法之事,或理或象,难以穷说。向来是书为心画,心中无“画”,何而能书?即便是书法作为“有意味的形式”,形式故为躯壳,“意味”却非心中所无而能求得的。无论何种艺术,绘画也好,音乐也罢,见画如面、听音知人,撇开已在历史上占得一席之位的大师不讲,这也该是一个成熟艺术家的标志。对于书法,观书见性,这样的标准似乎又回到古人讲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老话。但这样的老话好些人听得耳朵生茧,逐渐丧失了知觉,心中之有越来越空洞,甚至庸俗起来,不退能进倒是真没有道理了。
李林是属于心中有的一派。
他的书法不仅有强烈的个人语言,更重要的是能传达内心耿介宽厚、形貌朴素生拙的意象。这种意象无论是胎息金文、小篆,还是汉隶、唐楷,在书法的形式语言上,都被他用疏朗宽博的造型和扎实生涩的线条贯穿起来而变得异常生动。他对中国传统中“一画”的把握和融汇的能力,一则取神用意,深入其理;一则不为形束,纯运己意。更有意思的是,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般很少人用的异体字,这或许成为他让人一望而知的风格,也许
重要的不是字形之“异”,而是心中之“有”吧。
由此也正说明李林对书法的认识和把握有着非一般的天赋,异体字的运用如果是李林诸多书法形式语言中的一个因素的话,这样的语言不应被单纯看作是一个技巧问题,它最终还是决定于一个书家的才情和格调。才情、格调需要是用心养来的,“用心不深,下笔即俗;养心为用,其格必高”,对于李林的才情和格调我从不怀疑,他的线条、字形攒聚起来的是他内心中的人文寄托和审美追求,他作品中的书卷气息始终是扑面而来的。而那些俗不可耐的东西,最终都是人根本上的顽疾,这也难怪古人讲“唯俗不可医”了。
李林新书对联百幅要选编成书,来电索序,我慨然应允,只是杂务繁碎,一直拖至书将付印,才急忙拿笔来写。想到李林身处师范学院的办公室行政工作之中,从《谢无量书法艺术研究》的成书,到今天《楹联书法作品集》刊印,再看看案头书稿的清样,按照中国人的哲学“夫画者,从乎心也”的理解,还真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