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346|回复: 1

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人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暴风雪 于 2011-10-16 23:36 编辑

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人格

人格者,人之德性品格也。
王羲之者,约1700年前之古人,生于战乱频仍之西晋,卒于偏安一隅之东晋。时当动荡年代,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惨遭涂炭,国家分崩离析,而王羲之作为朝廷重臣,文不足以安邦,武不足以定国,却是潇洒惬意、富乐一世,此无他,盖出身于贵族豪门,集官二代和富二代于一身也。总其一生,既没有什么确凿的腐败犯罪记录,也没有什么造福黎民的赫赫政绩,就这样一个乏善可陈之人,充其量不过明哲保身随波逐流的庸碌之辈,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可圈可点的高尚人格。

然而王羲之却很有名气,而名气本身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对其人格的肯定和褒奖,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怪异的事情。究其由来,固然是因他有一篇《兰亭集序》墨宝传世,而更重要的是,在他死后200多年,中国出了个雄才大略且酷爱书法的李世民。简而言之,自打李世民以诡秘手段,将王羲之打造为“书圣”之后,他的形象和人格,遂即陡然上升,乃至到了神圣的高度。于是,我们看到,从唐代开始,王羲之便受到了包括官僚士绅在内的所有文化人的狂热追捧,及至康乾年间,他的名气,就已经仅次于被西汉朝廷神圣化了的孔子以及被南宋朝廷神圣化了的孟子,而成为朝野共同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特别需要提及的是,在我朝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不但孔丘、孟轲等冠以神圣头衔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文化人被彻底打翻在地,连杜甫、包拯、海瑞、蒲松龄这些出身底层代表平民利益的文化人也都被批倒批臭,以致声名狼藉。然而王羲之却非常侥幸,他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触动和打击。故经历了文革的洗劫之后,王羲之的光辉形象和人格魅力,乃能再一次陡然上升,即今日看来,其在文化界的红火程度,俨然盖过了老庄孔孟。

能够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享有如此特别的恩宠,一定有其非常特别的缘由。探讨王羲之之所以持续红火的缘由,便是本文的目的。

既然,如果说有一个最为专制制度称道赞许的文人,那就是王羲之。
那么,王羲之的人格,即代表了专制制度下所有文化人的共同品格,而对王羲之人品人格的深入剖析,绝对有助于了解专制文化的内涵。因为,归根结底,文化是由文化人的品格决定的。

作为现代人,我们得以了解王羲之德性品格的唯一文献资料,就是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因为,《晋书•王羲之传》乃李世民所撰,该传记带有政治炒作目的,故诸多玄虚,极尽赞誉,实未可采信,然而除《晋书》外的其它一切晋代史记,俱为李世民强制销毁,不复存世,除非有新文献出土,已无信史可据。

然而仔细分析《兰亭集序》,虽辞藻华美(这也是历代文人吹捧他的一个原因),但是毕竟掩盖不住其丑陋猥琐的思想主题:其实就是鼓吹享乐主义,宣扬混吃等死、及时行乐等腐朽堕落的人生价值观。是则王羲之的下贱人格,亦昭然可现。

盖两晋交替时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血腥屠戮草菅人命的事情频繁发生,则侥幸活下来的人痛感生命危浅、朝不虑夕,不免滋长人生苦短,一如白驹过隙,无非混吃等死之类悲观情绪。再加上王羲之出身邪教世家,自幼为异端邪说所蛊惑,对于仁义智勇,全然无知,故唯以及时行乐为社会真理,而沦为彻底的享乐主义者。

于是我们看到,在王羲之的心目中,凡是不懂得及时行乐的人,那都是白活了。也正是基于这种猥琐心态,他才会把游山玩水、对酒当歌(游目骋怀、一觞一咏),看作是人生最大的追求和享受(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毫无疑问,对于享乐主义者而言,死是最可怕的,因为死了以后就再也无法享乐了。不过王羲之也知道,死又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所以《兰亭集序》主要就是以悲凉无奈的语气反复阐述其对于死亡的恐惧(请参见附录2)。然而这也正是享乐主义者最突出的特征。

须知人道主义者所主张的珍爱生命与享乐主义者所主张的及时行乐有很大的不同:人道主义者珍爱的是他人的生命,而享乐主义者只贪图自己的享乐。二者的本质区别,乃在于有没有高于肉体之上的精神寄托,也就是现代人所说的信仰,以及由此所决定的对于自然法则的态度——是坦然面对,还是恐惧哀叹。

很显然,透过《兰亭集序》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王羲之肯定属于后者:他没有崇高的理想,他只知道把对死亡的恐惧和无奈当成及时行乐的理由。

孔子说:“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看看孔子对正义事业的孜孜以求,再看看王羲之所津津乐道的及时行乐,其人格之猥琐下贱,难道还不清楚么!

有一位思想家曾说:“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如果经常思考死亡,只会驱使他及时行乐。一个不盼望上天堂,也不怕下地狱的人,天天想着死亡,极可能会千方百计地及时行乐。他决不可能变得善良,反而会变得邪恶!人越是思考死亡,就往往会越恐惧死亡。恐惧死亡就会失去勇敢,而胆怯的人不可能行义。”
王羲之正是这样的人。
所以,尽管史书没有记载,我也坚信,王羲之决非李世民所描写的那么率性坦诚,他即使没有犯下什么罪恶,也最多是一个没有正义感的龌龊小人。

毫无疑问,迷恋于专制皇权的帝王,最喜欢的就是没有理想没有是非没有骨气而又贪图享乐醉生梦死的龌龊小人,因为这种人就好比太监一样,正适合为皇权所用。这就是王羲之得以受到历代帝王的特别青睐和大力褒奖,以及最猥琐下贱的文化人总是与专制统治者一拍即合的原因。故号称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一旦政权在握,即迫不及待地销毁十八家旧晋书史,而重修新的《晋书》,并亲自为王羲之立传,捧其为“书圣”,其实正是要以王羲之的下贱人格,为文化人树立一个御用奴才的楷模。其用心之良苦,手段之高明,亦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在李世民看来,只要朝野文化人都以王羲之为楷模,攀附权贵,一意享乐,混吃等死,倘有余力,再多练点书法,则李唐帝国,必将千秋万代,固若金汤。无独有偶,毛泽东亦曾大力号召 “向雷锋同志学习”并掀起举国学雷锋运动,其实与李世民大力旌表王羲之有一脉相承、异曲同工之妙。在毛泽东看来,只要全国人民都效仿雷锋这个楷模,努力学习主席著作,忠于领袖忠于党,倘有余力,再多写点日记,则红色江山,必将千秋万代,永无变色。

于是我们看到,李世民们的企图终于得逞了——文化人阶层整体沦为精神太监,甘为帝王的忠实走狗,没有一个例外。

实际上,历代文化人中类似王羲之这种以书法技艺名噪一时的龌龊小人,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古人都用毛笔写字,经常写字的即属文化人,而只要用心,连续写上十年、二十年还写不好的,毕竟非常稀少。

比如北宋的赵佶,其人格之龌龊猥琐,已经到了变态的程度,乃至把临朝听政视为不堪忍受的重负,竟而壮年退位,再以赋闲的太上皇名义,理直气壮地追求享乐。赵佶的书画水平虽登峰造极,为人处事却是个十足的浑蛋:其对内残忍,贪得无厌,横征暴敛,祸害黎民;对外俯首,奴颜婢膝,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终致华夏文明,沦陷外邦,其无耻之极,直令不忍回首。

他如李斯、赵高、蔡邕、钟繇、李煜、秦桧、蔡京、严嵩、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和珅等等,概皆历代著名书家,其写字功夫炉火纯青,乃至垂法后世,堪称文化人之佼佼者,然而若论奸佞狡险、龌龊猥琐、蝇营狗苟、助纣为虐,亦属炉火纯青者。即如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者流,虽史书上没有大的罪恶,然无非御用奴才,本以卖身求荣,专事鹰犬爪牙,无非为虎作伥,充当精神太监,既奸猾又愚昧,实无高尚可言。

因此,毫无疑问,如果当代的文化人仍然努力效仿王羲之人格,争当精神太监,对于一党专政来说,自是求之不得,再好不过。


附1: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附2:
《兰亭集序》白话译: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岁当癸丑,时值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这个地方,举办了一次野餐会,而假以修禊(一种祈福驱邪仪式)之名。与会者虽然有老有少,但俱乃贤达明哲,个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之所以选择在兰亭这个地方,是因为它的环境非常优美。盖地处山岭环抱之中,奇峰异石,陡峭险峻,林木繁盛,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瀑布山涧,如同玉带般垂映于山林之间,还有一条宛转曲折的小溪,号为流觞曲水,人们可以依次环列于溪畔,一则借水流传递酒食,二则方便就近攀谈。总之,与喧闹的都市环境相比,这种恬静的自然环境就显得分外雅致,使我们的聚会别有情调。
所以,在今天的野餐会上,虽然没有管弦演奏,艺伎助兴,只是轮番地劝酒、赋诗、朗诵、歌咏,却也足以排遣郁闷,畅叙人生。而且,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空气特别清新,惠风和畅,阳光明媚,而天高地阔、秀丽山川,竟然一览于眼底,再加上美酒佳肴,备极丰盛,直令人心旷神怡,极尽欢愉。这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
毋庸讳言,享受是以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为基础的,说白了,就是人唯有通过攀附权贵获得一定的地位以后才能尽情享受,而能够纵情地享乐,也正是人生的价值和目的。因此,最高的处世哲学就是俯仰一世——只有永远在权贵面前低头哈腰,才可能永远在常人面前趾高气扬。
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理解俯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比如:有的人勤于劳神,喜欢独自闭门研究;有的人勤于劳形,喜欢独自室外创造——归根结底,就是这两种人都不知道人生的价值唯在于享乐。
因为,尽管他们志趣不同,性格有异,但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必然是孤苦的、枯燥的,毫无乐趣可言。实际上,只有当他们很偶然地灵感发现,终于有了一点理论上的发明,或者靠自己的辛勤劳作,终于获得了一些物质报酬时,才可能暂时地欢乐一下、稍微地满足一下。然而却不曾意识到,为了这一点毫无把握的成就,他们已经在孤苦中耗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衰老悄然到临的代价——这些人是多么的傻呀!
并且,大多数人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毛病,所以,就算他们凭借个人的努力,暂时获得了一点成就,也还会制定出下一个为之争取的奋斗目标,然后就紧接着开始下一步的奋斗。则刚刚取得的那点成就,尽管也曾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欢悦,但是转瞬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他们的一生,必将由一系列的孤苦和烦恼所贯穿,在无休止的忙忙碌碌中度过——这种活法多委屈啊!
须知生命的长短固然取决于冥冥之中的造化,然而无论多么长寿的人,也都必有一死,而死亡就是生命的彻底结束。所以,死了以后你就没得享受了,后世也没人在乎你是谁了——你说你孜孜汲汲地钻研学问或者忙忙碌碌地辛勤创造有什么用?来不及享受就死掉了,这难道还不是最悲哀的么?
庄子说过:“死亡对于人生来说,那才是最大的事情。”因为,任何事情都没有死亡更令人恐惧!所以,人只要活着,那就是幸福,就应该知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应该抓紧时机享受。
我所看过前人的那些最令人感慨万千的文章,竟然像符契那样毫无二致——讲述的都是生离死别的内容。所以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流眼泪,而哀伤之情也总是久久不能释怀。实际上,每个活着的人,谁都怕死,谁都希望尽可能地长寿。所以,我当然知道,庄子关于人生如白驹过隙的描述其实并不贴切,甚至有些荒诞和虚妄,因为那就相当于把生和死混为一谈,把长寿和夭折等同了。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后人看待今人,也必然像今人看待前人一样。前人无论多么高寿,无论多大的名望,在今人看来,那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因为前人已然化为粪土,就像没有来过世上一样。毋庸讳言,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每个人都将化为粪土,被后人视作乌有。这才是最无可奈何又最可悲哀的啊!
所以,我要列出今天所有与会者的姓名,记录下他们吟诵的诗词歌赋,希望能留为纪念。尽管时代不同,叙事各异,但是这些文辞所抒发的对生离死别的无限感慨,却是一致的、永恒的。后人浏览时,恐怕也将引发同样的感慨。


附3:
所谓书法,不过用毛笔写字而已,大力炒作书法的李世民尝自诩“书法为小道”,已属夸大其词,其实把毛笔字写得美观一点,除了混迹官场,就是消磨时光。而今信息时代,学习与传播文化知识根本无须毛笔,则书法亦如旧时匠作(如铁匠、木匠、皮匠、小炉匠、箍桶匠、焗盆焗碗匠……),虽技艺精湛,亦毫无实用,其为历史淘汰,乃必然之理,就如同人类发明了简帛纸张,就必然淘汰甲骨刻字一样。唯猥琐奸佞之徒,不学无术,不思进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乃以雕虫小技,附庸风雅,标榜神奇,攀援艺术,比肩神圣,无非自吹自擂,用为名利之阶,此无耻之尤,断非君子所为。孔子云:「虽小道,固必有可观者焉,然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发表于 2011-10-12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1_9:}{:1_9:}{:1_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