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说明:此文首发于《涉事》第五辑: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96827-1-1.html
风象 邱才桢
一
至少,近五年来,当代书风的整体转向已经十分明显:风格特征上,从粗放率意到谨严秀雅;形式技法上,由不计工拙到刻意求工。这倒是很符合当前的社会现状:广大人民群众已经逐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他们有理由向往并追求更为平和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书家和收藏家的大量增长即是明证,书风的转向也正是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体现。 贫民财富的增长的下一步极有可能成为富农,或者政客,过度的装饰和炫富为其特征,刘邦就说过“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我对当代书坛创作过度装饰化的忧虑即由此而来:纸张颜色过于多样,印章摆放过于繁复,令人乍以为刚从故宫流传出来。这种工艺化的“富贵气”,实质上与当年民间化的“出土气”并无二致,既显得心虚,又容易让人看出鲁迅所说的“皮包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种状况肯定不是现在才有,书法史上演练过何止千遍。因此,看看历史上那些即富且贵、又有文化修养的豪绅们的表白,也许会有所启发。 董其昌肯定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对书画的论述,至今令我们受益,比如,我们现在沿用的关于南北宗和文人画的认识,就来源于他。他谈到过书法家王珣、怀素,以及画家董源,从中可见他的趣味:
此王珣书,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藏真书……以澹古为宗,徒求之豪宕奇怪者,皆不具……学书者请以一瓣香供养之。 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古淡、澹古、平淡天真。显然,这是董其昌认为的书法最高境界。而这种论调并非为董其昌一人所有,米芾的论述中也是有的:
董源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髙无与比也。 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巨然少年时多作矾头。老年平淡趣髙。
至少,从宋代以米芾为代表的文人艺术家以来,他们所追崇的目标或者说审美理想,大多如此。我隐隐觉得,这将或是书坛此后审美趋向的一个发展方向。而且我觉得这很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们追求温饱不可得的时候,需要宣泄;由温饱而向小康的途中,追慕富贵;既富且贵之后,渐趋平和。三十年来当代书坛风格的转换,其实跟社会变化是大有关系的。
二
米芾和董其昌对于“古淡”、“澹古”、“平淡”的论述都过于简略。我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找到相近的词,描述详细,意境优美,或可读而细品之: 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典雅 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尽管如此,上述论述还都是风格意义层面的,后人想要细加体会,颇为困难。而且,在米芾和董其昌认可的古代名家为数不多。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他们提到的名家张旭和怀素,他们所看到作品也远非今天可比。我的意思是,如果要延续古贤的足迹奋勇前进,或可如此:在选择意与古会的风格趋向之后,确立自己“见贤思齐”的名单,并将风格化的形容词落实到形势分析构成层面。
三
“古淡”、“澹古”、“平淡”、“高古”显然不仅仅是风格概念、也是时间概念。跟米芾董其昌相比,现在看来,他们都已近很“古”了,这意味着,我们有着比他们更为广阔的取法资源。而且,二十世纪的考古发现,和更为先进的复制技术,使我们的眼界所及也远非米、董可比。正是如此,也更容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所得也可能是“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王”传统经典的回归是当今书坛的重要现象。然而,书坛的“二王书风”杂糅不一,大多数是宋代米芾以后的“二王传派”一路。我觉得,以学习王羲之而言,至少有两个层面被忽视了:一是,大多数学习的是兰亭、圣教一路,而初月、丧乱一路少有人涉及;二是,对书写节奏的过分追求。 兰亭、圣教一路与初月、丧乱一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前者秀美典雅,后者浑厚凝练;用笔也有疾缓快慢、高低厚薄之别。对书写率意恣纵的追求,大量出现在明代中晚期。而“古淡”、“澹古”、“平淡”、“高古”等词语,显然与恣纵无关 除初月帖一路书风之外,汉简中的章草作品亦有同样格调。而此后数百年间,学习王羲之者,皆从兰亭圣教而入,得初月帖一路书风者鲜矣。而在晚明,有两人与此暗合,即王宠和八大山人。此后,碑学之风大盛,“碑帖融合”之声亦不绝于耳。但只要想想,所融合的“碑”和“帖”在书法史上处于何种位置,就不难确立此时书法家们所做的贡献。我很难揣测面条炒米饭是何种味道;而且,我也想知道,在厨师精湛的技艺下,尖椒土豆丝是否比清蒸海参更为可人? 书法是高度形式化的艺术,几乎与内容无关。所以,它很难像其他视觉艺术那样,能与社会变化与时俱进。上世纪以来的现代书法尝试也告诉我们,即便在视觉形式层面,书法的边界其实也非常有限。而且,既少有中国受众,与之相对的西方抽象艺术也绝尘远去,归于历史。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修养,它可能在较为广阔的维度中吸纳古人精髓,释放个人才情。
该贴已经同步到 论坛总务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