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3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隐私权的一些知识:
- Z B- ]+ n0 [9 N# Q$ X/ o: d
' J7 Z. R/ u. z% q
! `0 ~& g; P7 H1 \: U/ B隐私权的主体
( ~& l9 y+ [/ N( J+ A" X
5 j- q, x6 O; z 隐私权的主体应为自然人,不包括法人。隐私权的宗旨是保持人的心情舒畅、维护人格尊严,而且,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是存在于权利人自身人格上的权利,亦即以权利人自身的人格利益为标的之权利。人格权最明显特征在于其非财产性,企业法人的秘密则是与企业法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是企业的一种财产。同时,隐私权受到侵犯后,构成一种人格伤害,内心的不安,而企业法人的秘密受到侵犯后会构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法人虽然也有秘密,但属于商业秘密范畴,用《反对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 从逻辑上说,死者不应享有隐私权,但法律应对死者生前的隐私权继续给予保护。其理由是:①死者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人,不能有任何权利,自然也包括隐私权;②对死者生前隐私的保护,是一种利益,是死者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的感情和名誉利益。相对于死者而言,利益已没有意义,但死者生前的隐私与其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密切关联,构成近亲属的感情因素或名誉利益的一部分,揭露死者的隐私,很可能使生存的近亲属以及利害关系人遭受精神痛苦,这样对死者的隐私保护,也就是对生存者名誉的维护。
9 m6 i0 a6 [& [
3 G# a v- r0 b8 b( ~ y
% J% J# {$ D) q6 C) ]. y* v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只有《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 ^% ?8 s0 a# v; t/ C根据我国国情及国外有关资料,下列行为可归入侵犯隐私权范畴:
, ?: K- e K1 c t, ^
9 n& W) W1 u* t! U$ r1、未经公民许可,公开其姓名、肖像、住址和电话号码。 % z1 A, A0 n7 l+ \% T* d" C
2、非法侵入、搜查他人住宅,或以其他方式破坏他人居住安宁。 5 b& n7 t+ c( o
3、非法跟踪他人,监视他人住所,安装窃听设备,私拍他人私生活镜头,窥探他人室内情况。 , j0 s, W# c p6 B0 ?
4、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
9 S: E, S3 L7 Z8 ^& J$ R! _% [9 U- X* w5、私拆他人信件,偷看他人日记,刺探他人私人文件内容,以及将他们公开。
3 s9 T& S" x" a7 M3 v, W1 m6、调查、刺探他人社会关系并非法公诸于众。 : |% q# K f$ ?* ]* |! o" C( R! V
7、干扰他人夫妻性生活或对其进行调查、公布。 * R9 @1 b0 j/ g4 c, I5 _
8、将他人婚外性生活向社会公布。 & n, b/ M; o6 \; p
9、泄露公民的个人材料或公诸于众或扩大公开范围。 & |: Q# Y/ c/ P4 S
10、收集公民不愿向社会公开的纯属个人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