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2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2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153|回复: 46

朱天曙新作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朱天曙艺术简历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文学(书法篆刻)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七十年代书家”代表人物之一、艺术委员会委员。书法篆刻作品多次应邀和入选全国重要书法展、篆刻展和学术提名展,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上海惠生艺术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艺术馆、全国政协礼堂以及韩国、日本、墨西哥等地举办个人作品展和联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以及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美术馆和藏家收藏。又兼书法史和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多次应邀出席和参与主持国际、国内重要书法篆刻艺术、学术研讨会。出版有《朱天曙作品集》(2005)、《朱天曙书法篆刻集》(2010)、《当代著名书画家作品集——朱天曙卷》(2010)等。著有《宋克书法研究》(2003)、《中国书法史》(2009)、《中国书法经典名家讲座——篆书十讲》(2004)、《历代印风系列——押印》(2003)、《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丛书——书画金石》(2009)、《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2006),主编有《周亮工全集》(十八册,2008)、《沈尹默论艺》(2010)等。《周亮工全集》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2009)、国家博士后学术基金奖(2007)、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学术论文奖(2008)、全国第五届、第七届书学研讨会学术论文奖(2000,2006)。2010年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中墨文化交流贡献专家”称号。

319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观前贤之论文学,每言一代有一代之胜。缘夫艺文之道,系乎世运,与时升降,时有所会,则众才出焉,一艺兴焉。故周秦诸子、楚辞、汉赋、晋书、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小说,各擅胜场,为世所乐道。士生于今日,承千古之遗传,资文明之化育,得天独厚,顾诸艺皆足以颉颃前贤,而无愧于时代,独书法一艺,则予必谓其道维艰,欲追踵晋、唐大家而至难者,何也?盖学书于今日,其不足与古人较工拙者凡三:古人髫龄入塾,即搦管习书,日用不已,今人幼习硬笔,近更以键击字,日远于翰墨,一也;古人生计暇豫,日游于艺,今人终日营营,不得暂息,二也;古以身言书判为入仕之资,即才高名盛如纪晓岚、袁子才,亦以书拙为愧,他可知矣。今既举世逐利,无以书为,则吾于四体六义之学之日亡,又何讥焉!

且夫一艺之由粗至细、由浅及深,必赖千百年才人巨手、穷精竭虑之研琢。今揆其理,亦犹矿藏之采拓,其工之得日益富,而矿之蕴蓄日益竭。以愈不及古人之力,而从事于古人拓掘之余,则其所得益加少,而所事益加艰,必也。噫,学书于今日,其欲迈前贤往圣而上之,以至于自创一体,自成一家,一何其难哉,殆不啻倍蓰于前人已!

虽然,予抑有说焉。盖即成就之难而言之,今之为书,诚不易也如此。苟有志于斯道,今人学书,亦不无便利于古人者。何以言之?古者法帖名迹,非深藏内府,即秘于世家,学者不馆于贵邸,事乎其人,终莫得一睹。而今赖影印之便、流通之利,天府琳琅之珍,悉为寻常之物。家有《兰亭》,案置《石门》,历代法书碑版,粲然在目。则学者于今日,不苦于观摩之艰、见识之陋,而惑于取舍之识纷,惮乎成家之望绝,之为甚也。

吾友兴化朱君天曙,生于板桥故里,自髫龄知慕先贤,课读之余,性喜搦管。由汉人碑版以迄晚近名家法帖书札,莫不遍临。篆隶师汉人、清人,行草法晋人、宋人,于碑得其气息,于帖得其笔致,略窥源流升降。已而执贽于乡里名宿,转益多师,咸受心印之传。日就月将,遂娴众体,碑有碑法,帖有帖意。既壮,负笈江南、燕北,博习文史,浸淫于书画、玺印之学,论撰《中国书法史》,而终以周栎园研究取博士学位。盖君之游于翰墨也,始藉文史之学以立其基,继治金石之学以博其趣,终以兼容博取而致其成。读其画则时见书意,观其书则有金石气,玩其篆印乃益觉书卷气流行于方寸间,诚可谓镕书画印于一炉者也。昔贤论书画有作家、有士气,天曙之书画印,得士气者也。

予与君交数载,习闻其论书之旨,乃欲以汉人之朴厚与行书之流美相融,力求笔画坚浑,体势奇稳,章法变贯,而复以书卷气为文,以金石气为质,俾文质相生、书印相通,而自成一家之体。伟乎哉,吾叹其立志之高,而所期之远大也已!予惟论艺至有清,而独重淹贯融会。板桥道人诗书画印,擅四绝之名,夐乎其冠冕也。晚近以来大家,若吴缶翁、赵撝叔,若齐白石、黄宾虹,若傅抱石、胡小石、林散之诸公,莫不博学多能,诗书画印兼擅。今天曙慕其乡板桥道人遗风,承刘融斋先生之学,才足以发其趣,学足以济其才,复得执教于上庠,日讲肄于古贤之道,洵可谓才与学与地兼备者矣。苟持之以恒,日进不已,益厚殖其本根,以发抒其灵性,则他日之所成就,亦何尝不可幾于古人之境,而更辟古人未有之境哉!《诗》曰:“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吾于君书亦云然。

今春君辑近年所作,都为一集,不以予不知书,而索一言为序,殆亦以予为能知其志之所存而克言其旨趣之所在者欤?予观是集笔墨,或书前人诗文,或自作题跋札记,为条幅,为长卷,至册页、便面不等,多信手挥洒,寄其兴之所至,而一种尚友昔贤之幽情、俯仰古今之怀思,盎盎注流于翰墨间,非龂龂于一笔一画之工者比也。顾予尤爱其小行书,以为结体不失古意,而神采斐然,殆于四时得春气者。似良苗之怀新,饶兰卉之韶妩,内有骨而外有韵,足见学富才美,气定神闲,其襟抱风期固已迥出时流之上已。予披览之下,欣然意动,爰识数语,聊为引首,并质之天曙兄也。岁辛卯清和之月中浣白下蒋寅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纪伟 于 2011-8-5 23:46 编辑

创作琐记

朱天曙


吾乡兴化,三步一桥,两步一水,菜畦瓜圃,燕户渔庄,诗情画意,四季迥异,余髫年嬉戏其间,其乐无法尽道与人。祖讳月满、月堂辈,晴耕雨读,笃好佛典,以品行修禅为先,尝以板桥居士、懊道人书画相授,余喜而嗜,少时无他师也。

余年十五至高邮,于东后街读书习画,始闻苏门学士雅集、秦邮帖及二王训诂、王氏散曲之学,然于书画篆刻一道,未得深解。后三年负笈扬州,就读于扬师历史系,方知唐李北海以来,灯灯相照,瓣香不灭。清代怀才抱艺之士,莫不游于此。清初清湘之恣肆、穆倩之奇古,乾嘉“八怪”破格之标新,无不给人以熏染。而阮芸台、包慎伯、吴让之更为碑学之重镇,影响既深且远。课业之馀,余随邗上竹斋先生游,临习晋帖汉碑及秦汉印章数百方;然余性疏阔,且不囿于书中,何者为正变懵然无知,虽欲揣摩摸索,终不得其要领耳。庚辰秋至金陵黄瓜园,师事风斋先生,始得碑帖之学与用笔之理,先生以赵子昂“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及“书中之趣,书外求之”相授,铭记于心而未敢稍忘。癸未秋迁居海上,于朵云轩得见历代法帖名迹与金石碑版,眼界渐宽。凡书之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一一体悟,而字体形势,若坐若行,若往若来,若卧若起,纵横有象,令人神往。丁亥夏始寓京华,饱览西山,遍游燕郊,枯木丛林,残垣断壁,无不生怀古之心,眼底所得,笔底则更增古朴雄健之气。

以篆隶论之,余于《石鼓》、《三公山》、《封龙山》、《华山》、《石门颂》、《莱子侯刻石》以及清人金冬心、吴昌石及近人齐白石等尤有心会,自号 “三山堂”、“石居士”即缘于此;以行草论之,二王之后,颜鲁公、苏东坡、米南宫、祝枝山、徐青藤、王觉斯、八大书风代代相传而新意迭起,心仪不已,每以“羲献堂前”、“二王之外”诸印铭之。尝从秦权量、汉碑额、铜炉、砖瓦中讨生活,化野取文,去俗得朴;或以金石刀法之趣融入篆隶,得挺劲峻拔之气;或以篆隶之法融入行书,求浑穆古朴之趣。余学书无定法,既明用笔规律,古今碑版法帖察于眼而发乎手,求清求厚、求精求当而已。清者,心也;厚者,迹也。板桥曾云:“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思之,思之,神鬼通之。”缶翁有云:“诗文书画有真意,贵能深造求其通。”诚哉斯言!余作书多取法古贤,但不欲囿于一家,求得他神之源头活水以陶冶我神之汩汩性灵也。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所抒发者,若能悠然起澹远幽微之思则足矣。偶有与心相契之作,寓神情于点画之中,超意度于笔墨之外,忘乎荃蹄,游于天倪,此乐何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纪伟 于 2011-8-5 23:47 编辑

书论与创作


朱天曙

今天我们的创作,应该反思中国古典对创作的指导意义。首先谈技艺问题。苏东坡论书讲“精能之至,反造疏淡”,董其昌讲“熟后求生”,刘熙载讲“由工求不公”等,这些理论强调了技艺的重要,同时也消解了书写的技艺。书家在掌握技法中达到了“无意”、“天然”自由境界。技法是人们普遍公认的实践形态,所谓“精能”、“熟”,指书家已在相当程度上把前人对美的把握,积淀成了自己的“血肉”;而“疏淡”和“生”,则是指书家在前人所创造的美的起点上进一步表现对美的新认识和创造,既不是对前人的重复,更不是一种退步。


“巧拙”也是一个常常讨论的问题。“巧”的概念相对于“拙”,在这一对范畴中被看“雕饰”、“取巧”的意思,但“巧”也指“灵巧”、“精熟”;“拙”则在天然、率真的含义,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是“疏淡”、“生”、“不工”等审美观念的延伸。黄山谷说他的书法“拙多于巧”。傅山“四宁四毋”说则将巧和拙的含义引向极端,其论原本是针对风靡当时的崇尚流美的赵、董书风而言,主要不在帖学范围内讨论的。由于傅山提倡写汉碑,“四宁四毋”的内涵已经涉及到了碑学,并且在碑学理论中发挥重要影响,其引导人们去感受民间的碑刻之美,从而激励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创造精神,是值得推崇的。但一些由民间书手和刻工率意而成、审美价值并不很高的碑刻,也由于“四宁四毋”的审美观而被涂上了至美的色彩,并过分夸张溢美了,今天许多追求“艺术感”的人,往往在审美趣味并不高级的民间碑版中寻找创作灵感,有时是本末倒置的。

古代书论中常将“逸品”视为书法的最高境界。“逸品”最早出自《梁书·武帝纪》中,称“棋登逸品”,在书论中,唐代李嗣真《书后品》提出“钟、张、羲、献,超然逸品中”。古代书论中的“逸品”和“神品”既有联系,而往往格调更在“神品”之上。它在“神品”基础上,更强调天真烂漫,所谓“无藉因循”,超逸优越,无意取态。“逸品”将创作过程中的“无意”而获得的艺术效果具体化为一种艺术的品格和审美的典型,如历史上的二王、旭、素、杨风子、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今天许多人都强调视觉冲击力,剑拔弩张、用笔趋同、奇而不安时,我们书写中能否多点逸致、多点雅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