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7-14 10:16 编辑
8 a- t; `1 }/ q! ~; g, i, ~* K% j) V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Q) L$ h0 p" h, _ O( O. j8 R
王海勇(北京) ——作者心语——
" V8 T0 @4 f4 C+ P- T k) x0 n" C% @* H写在前面( z) h% E* V9 }* j1 f0 s4 t
' @, m$ Q/ q0 I, Z, h) O7 c
文/王海勇" m) d; U* {0 x: B, i. Q
5 L6 S: Q- z+ g) K明清以来的大师没有哪个是仅仅专攻一科的,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往往都是书、画、印俱佳的。我在美院学习,课程安排上就是以书法为基础,然后涉及篆刻和国画。美院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我也希望自己以后把书、画、印都能做好。
& T- ?" s5 L% C" {& Q; n. h' y: V. I' {+ G3 ^8 W
这次展出的作品多为近两年读研究生期间的一些习作。书法作品以临摹居多,也有几张创作,都是平日里对前人作品粗浅理解的一种积累和沉淀。临摹实际上真的很难、也很痛苦,字形的准确性、线条的质感、章法的安排布局等等,似乎缺一点自己都不满意,以致少则几天多则几周都不能写出像样的作品。
' |' s$ s8 }, H
2 N# z0 S& N% j T, ^0 B篆刻作品中的陶印是我2009年本科毕业时的创作作品,我当时曾写下一段文字:陶印的线质古朴、浑厚、苍茫,有其不同于金石的韵味,然而其釉色柔和,钮式之妙,能让人们能在把玩之余,体会到苍茫朴实的金石篆刻和精致素雅的陶瓷雕塑结合起来的妥帖和谐之美。淄博的泥有各种颜色和粗细之分,烧制成陶印后其线质也略有差异。那里的釉料颜色的种类也很多,再加上高温窑变,总能出现超乎寻常的效果。我的毕业篆刻作品主要是以陶印为主,共烧制陶印三百余方,挑选其中的二十二方制成印屏,将印章实物与印稿一起展出,使观众能从釉色、钮式、形制、印面和印稿等多角度欣赏陶印。陶印刻起来快,所以我每回都能刻上几百个,自然很多字的篆法就会了然于心;另外对用刀的控制是我刻陶印的最大收获。
' m4 m+ |( x. S. q
3 B- y' T2 Z% U8 W# n3 d/ H1 N( I最近几年用在国画上的精力偏多一些,除了临摹古人的作品外,每年还安排春秋两次下乡写生,先后去过桂林、黄山、雁荡山、山西太行山、肇庆鼎湖山、京郊十渡、平谷塔洼等地,通过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丘一壑,真正体会“师古人,师造化,终师心迹”的道理。我的国画作品中有直接对景写生,也有写生归来后根据速写或感受整理的创作。面对自然写生时偶尔还会有得意之笔,此时内心会泛起别样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是别人无法感受的。& ^0 U' C$ Q$ I4 r9 K% ?( f6 Y$ d
$ `2 ]+ y, m( P( x) b/ Y今不避浅陋,径直将作品展放在大家面前,以期待同道师友的指正。
9 Y' R- a9 q( o3 o/ c辛卯小暑后两日海勇记于美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