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八 周俊杰, b, A8 a, r S0 g" e9 L
& T* g* m4 {) p% }# \傅德锋
( g" f3 ?6 I$ ^, [2 L) m- h! n
, t7 i' W2 r; a8 p/ J9 f
# ] \$ |$ c1 s3 s2 h8 j' i- u* k: i6 A8 f- K9 P
(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1 C& |* }, p9 _! g. H3 z* s2 G
, g+ P# l; [: H" }$ d
+ ?) A, p0 e. u6 |
# J6 T: I# @! m# L& }3 V, \: l' ^7 _, L7 ?
' v$ } R% w0 V周俊杰兼具书法家与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因而人们更习惯于将他作为一位“学者型”书家来看待。周俊杰书风独特,精于草、隶,且著述颇丰,当代很多书家的评论介绍都出自其笔下,他既是“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又是“中原书风”的主将,同时又直截参予了近三十年以来的中国书协主办的所有展览和理论研讨。因此可以说,周俊杰是新时期书法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位见证人。; Z; X/ D" W) V0 V! F
8 P, ^! L' }; @/ U0 F周俊杰的这种特殊经历促成了他在书法的创作与理论方面的非凡识见,也因为他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故而让那些或只谙理论而疏于创作者和只长于创作而不尚著述者为之汗颜。6 X9 l0 ?$ a" [( ] t5 a
. N' ~" A/ j7 r( p5 k) V周俊杰在书法上出道很早,且早年以隶书擅名。他隶书取法汉《开通褒斜道刻石》,取其拙朴、雄浑、大气之质。与此同时,他广泛参悟《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广武将军碑》、《三老读书日记》等。汉碑的雄迈大气与奇肆开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着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学隶书而若流入纤巧柔媚一路,则在格调气度上与汉隶的基本精神相去甚远。摩崖碑刻所呈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历史沧桑感与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互为合拍,而周俊杰先生作为中原书风的骨干人物,他对汉代摩崖碑刻的情有独钟,恰好是他作为理论型书家自身个性好恶的一个极好体现。他的隶书集浑厚、质朴、灵动、奇肆、开张等因素于一体有一种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生命意识。周俊杰隶书作品在用笔上尤富特点,点画线条具有一种明显的体积感,重笔静如山岳,力透纸背,轻笔动若脱免,灵动而不浮滑,在笔与纸的互相抗争中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象。他在结字上也有别于其他擅隶者,或方或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皆因势生变,随形就势,出之自然,少了很多安排与造作,通观全幅,动静、轻重、虚实、开合、浓淡、枯湿对比丰富而不失和谐,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c- v' T9 z: y6 W* t
2 d( {; Q. g( X8 S t
周俊杰早年除善隶书外,其行草尚处于措索阶段,气息较弱,亦无甚个人面貌可言。20世纪90年代初,他由章草进入行草书研究,以陆机《平复帖》为基,参以汉魏简帛、残纸以及碑刻韵致和明清人行草笔意,几经辗转,竟很快创出自家行草路数。我们观其行草作品,结体生拙,用笔厚重丰实,线条刚柔相济,开合自然,章法上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十分强烈,墨色变化丰富自然,汉碑的淳厚,章草的古澹、魏碑的倔强、旭素狂草的奇逸和明清人的诡异尽含其中,亦古亦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5 l9 s* N0 j, ]. H; V6 x5 [( m
: `& ^. {! T, o' V6 p! m" q, o周俊杰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加之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书法活动家,见多识广,自己在创作方面又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因此,他在创作方面既保持着基本风格的稳定性,又注重不断在技法技巧和书法本质精神上的锤炼提升和渐变。
* w1 o* A- \$ U; P v7 H) V( C, y: ~2 b& i) l/ P
一般而言,凡理论与创作兼擅的书家,大多在创作方面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周俊杰似乎更为注重在创作方面大幅度提升自己。他近年来主动求变,隶书方面广泛采用草书的结构和笔意,一改往日严整而规矩的布局手法,笔法更富动态,一派通透空灵之感。行草书则更趋于变化,诡异奇崛,气势开张,汪洋恣肆,已是狂草的气象和格局。他的这种生拙狠辣的狂草风格,在示人眼球以别样而新鲜的刺激的同时,也因碑派笔法(即方折用笔)的过多使用,其笔墨线条虽不乏奇肆倔强之味,但却失之于牵强与生涩,其作品虽看上去颇具大草的气势,但却没有了大草理应具备的那种圆润与畅达。由此可见,某些技法的过多采用,虽可以很快形成自我风格,但也会因对传统狂草笔法的过度扬弃而降低大草的品格。倘周先生在守常与求变之间加以适度的取舍,假以时日,其狂草作品应更为可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