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08-2-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51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江淮懒散人 于 2011-6-28 07:50 编辑 3 {& ]; d& O y% R+ C0 N
/ @/ R8 S8 _& \9 j; j十届国展行草书获奖作品应该具备的风格特点 ]% t" \( u+ E
刘传奇9 B3 t; D+ [# k4 L3 b6 \8 e
- N( _( V3 ]: Z. i" ~1 n4 c
二王书风风靡书坛久矣,风靡书坛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二王书风在国展中的创作数量惊人的多。第七八九界国展应该说都是如此吧,但这也无可厚非。当书法在着力追求长枪大戟式的所谓霸悍风格时,那种大汉雄风式的夸张风格的弊病就很快突显了出来:火气有余,筋骨内虚。这也许就是二王书风再次风靡书坛原因,有人定位说那是一种书法风格的“回归”。从本质上说,这种风格追求的转变是从先前追求书法作品的外在气势而转向后来追求书法作品的内在的筋骨,这可以说是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对书法艺术内涵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的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书家的风格多数都是“霸悍”式的,且“已经完全被定型”,所以他们通常都很难在风格上有所转变,他们在审美上通常也不能接受糜弱的二王来彻底的洗礼一下自己,其实他们已经是让历史所套牢了。/ d) w9 X# Z, n( _& L9 P% T
然而二王风靡书坛久了,厌倦之情也就自然而生出。不是吗?多数学习者易得二王糜弱,却难得其性情。那种“风规自远”式的风格追求对于我们这个总喜欢格式化陈式化的民族导致的结果就是追求线条的整齐划一,用一样粗细的线条来克服糜弱的毛病。他们把书法的字体肢解为“线条”,其结果就是使字法的整体性散失殆尽,东倒西歪的结构使书法作品了无中正之气,真性情完全散失。这就是二王书风的当代追求结果,很多人都无法逃避。
& f" W3 d. D/ C2 k/ o) J 书法脱离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撑,这也是二王书风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很多人都喜欢把中国书法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挂钩,这对于很多人已经是一种格式和习惯,不管是否真正懂得中国的传统哲学。把中国哲学表面化,留在嘴上却是极简单的一件事。
5 p; P- v! v* h$ q% Z. j* m “气息醇厚,一以贯之”这是二王书法在媚的外表下所蕴含的内在精华,人们每每以此来衡量一件二王系书风的书法作品。多数人都不能达到,原因是“修身”不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解形式化造成的。有人也许会说,用这一特点来审视任何作品都可以啊?当然这无可厚非。二王的“媚”人所共知,而善学者当能得其厚这才是最重要的。“一以贯之”是针对一些学习者为法所拘为形所抑而下的药。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气厚心宽才可以达到,这一点也是非“修身”无以致之的。所以我提出“书法脱离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支撑,这也是二王书风在当代面对的挑战”这种观点。
, W5 \, s% ?- Z$ n- O2 k- R 那么面对二王书风在在当代的糜弱表现,到底该开出什么样的药方呢?我觉得开出的这个药方,也许就应该是今年十届国展行草书获奖作品应该具有这样特点。下面谈一下我对今年十届国展行草书获奖作品应该具备的这几个特点的个人看法。8 ]( d: x3 W0 M" o
一, 书法作品要是真性情真才情的流露。1 Z9 ^( f& z5 w2 {2 W X- H) t
以往国展的获奖作品让人感觉千人一面,好像只是在玩弄技术。造成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就是作品的书写不是是真性情真才情的流露;是打造出来的,打造的痕迹明显,风格格式化明显。假如作品是真性情真才情流露出来的,那这样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会因时因地而各不相同,可以说是“点画信手烦推求”。我无意否认书风需要“打造”,假如因为打造而损失真性情真才情的流露,我看还是要好好忖度的。- U8 |+ N Q5 i, B, N2 `5 [
二, 书法作品作品要气厚灵动。4 z) T, [6 j7 y+ Y" W' u
灵动与气厚是一组矛盾,多数书家的书法作品灵动了就缺乏气息醇厚,气息醇厚了就缺乏内蕴的灵动,这组矛盾非修身有道无以致之。古代书家在这一点上做的最好的我认为就是苏东坡。提到苏东坡我就想起清代有个书论家叫王澍的,他评论苏东坡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无古人清迥拔俗之趣,在宋贤中故当小劣耳。”有这样的看法,我觉得也就无怪此位书论家字写的庸俗了。为何他会有这种观点,就是因为其人只见东坡气厚不见东坡灵动。不识东坡书法,不可知什么样的人才叫文人,个中意味不可与俗人语。气厚是拉开此次国展获奖作品与前几届获奖作品的距离的制胜法宝。
) s' r6 s* s, `" n 三, 在章法上不主故常,因纸因时因地自由而为,不留雕凿痕迹。这些年很多书法作者都在为做章法伤透了脑筋,其实这是舍本求末,这是为展而战的体现,这也不是真艺术家应该作为的。故意做拙不拙,故意做巧不巧,散失本我是当代书法的弊病,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在书法艺术领域错误解读的充分体现。8 W. j+ z; Z$ W; P
总起来说,我认为苏轼书风在当代到了该重新认真解读的时候了,他应该重新让我们认识到真性情在书法艺术中有多么重要;他应该重新让我们认识到气厚神闲的本质精神内蕴;他应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什么是不主故常,什么是不为法所拘;他应该让我们重新认识到文人的本质情怀。希望网友提出批评并发表高见。草草成文,未及修改!望网友见谅。
. \- K5 {3 @6 H0 F8 t6 k! U) {, Z; F$ O; }# x- B9 k0 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