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741|回复: 15

汉画像石拓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24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绝对保真,都是原石所拓。联系:15656709886。QQ:690305858. ccxxzc.jpg http_imgload.jpg sacxzc.jpg sad.jpg xzczxc.jpg sadsc.jpg sadczxc.jpg
jhy.jpg
发表于 2011-6-24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捏。欣赏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6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code][/cod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2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8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竞技狩猎.jpg http_imgload.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画像石艺术斋
谁人堪比肩
——题鲁南汉画像石拓片诗一首


一纸新拓片,原石诞两汉。
尘封数千载,一朝现鲁南。
石蚀拓片新,管中窥一斑。
岁月久已逝,睹物思先贤:
春秋与战国,华夏尽烽烟。
百姓养无计,生灵遭涂炭。
始皇灭六国,九州成方圆。
暴君施虐政,黎民水火间。
起义在大泽,陈胜擎旗剑。
楚汉相争罢,汉兴四百年。
武帝平匈奴,国强民富安。
富家楼台起,阁道相错连。
亭榭傍凿池,垂钓临碧渊。
放犬逐走兔,蹴鞠舞跳丸。
玉女抚流征,鼓巴鸣堂前。
子孙车连骑,田猎毕戈键。
生求永不老,死慕做神仙。
汉室崇孝道,万事孝当先。
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
生当致其敬,葬则费万钱。
君不见,
金缕玉衣裹身上,
长狄翁仲立墓前!
君不见,
一生富贵勒金石,
清风羽化而登仙!
君不见,
刀斧为笔石做纸,
汉画艺术万古传!
壮哉汉画石,妙哉斯拓片。
曲高和者寡,寂寞几千年。
汉石载汉魂,拓片汉风传,
敢问丹青客,谁人堪比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2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画像石拓片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汉代大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采的现实生活.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
  雕刻技法综合地看,主要有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阴线刻,即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以单线刀刻画出人物、动物及其他图像,其拓片效果基本是白线条。第二种为平底浅浮雕,也称减地浅浮雕,刻法是在磨制好的石面上先将画像凸出,然后将画像轮廓外减地,即将画像外的空白部分全部剔掉磨平,使图像呈平面凸起状。第三种是有横斜纹衬底的凿纹减地浅浮雕,其技法基本同于第二种,只是在图像外减地时留下一些平行或斜向凿纹,更增加了画像的装饰效果。
  
   汉画在构图上,常是不分远近的,它所用的透视,是散点的;后世的用的俯瞰透视法,在汉画里业已完成,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画中还有很大的势力。在布局上不留白,常以小的物件堵塞其间,使画面不留空隙余裕。这一点和唐宋文人画所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的,因而被后来的文人画弃之不用,只在民间艺术里有所保留。
  汉代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具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 由于汉画像石在雕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像,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汉画石拓片--这些拓自画像石的古趣横生的宣纸,不知滋润了当今多少中外艺术家枯竭的灵感,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走近汉画像石,徜徉千年忘川,透过这些无名艺术家们留下的杰作,我们听到的是一曲动人的绝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dsfsdfsdf.jpg fdg.jpg http_imgload.jpg sfdsf.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hmhvm.jpg hmkhhhhm.jpg hmv.jpg hmvmh.jpg hvmvhm.jpg hvvvv.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