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早觉修行路》-, K, i1 U4 F; _
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生命觉悟的过程 , o2 q9 c: w! i0 f; p
《劝君早觉修行路》,是我有感志公禅师劝世念佛诗画而作:人生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古古今今多变故,贫贫富富有偱环。将将就就随时过,苦苦甜甜命一般。贪利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富贵百年难保守,六道轮回易循环。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却难。 / P/ v) F7 w8 |5 j7 w- r W" e
我涉及佛教题材的作品只有这一副。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作品中,禅诗禅画占有相当的比例。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论诗如论禅。”“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洪丕谟先生在《禅诗百说》序言中说:“禅是难以言说而又可以言说的。表达禅的可以言说的最好语言,莫过于诗。因为通过诗的含蓄,诗的隽永,诗的韵味,诗的非逻辑思维,将使你在细细的咀嚼回味中渐次进入佳境,并由此而窥觑到禅的关照,禅的明净,禅的超脱,禅的穿透。” 严羽和洪丕谟的论述说出了禅诗的奥妙,用朴素的语言和透彻的说理,以禅者的眼光观察世界,表达对人生哲理、俗世弊端的自悟而启悟他人。其意境幽远深邃,情趣清新淡泊,形象生动逼真,诗味浓郁畅达。志公禅师的诗具有深邃迷蒙的禅味,通过对人生的悟和慨叹,使人读后的心灵在慢慢感悟的过程中变为顿悟进而觉醒。
) g9 \* H/ g* ?自唐代王维从真正意义首开禅画先河之后,影响了一批禅画大家。到了宋代,禅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远笔墨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顶峰。禅画笔简意足,意境空阔,清脱纯净,在脱尘境界的简远笔墨开示中,体现了一种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主义思想和卓而不群的禅境风骨。“基于儒,染于禅,归于道,空而不虚,寂而不灭,简而能远,淡而有味,高古脱尘。”中国画的“逸品”被视为中国画品史上的最高品,禅画,则是中国画中的最高境界之一。禅,注重对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倡导心灵的完全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禅,其实就是提倡禅的证悟,完全是一种超时空的心灵感受。禅,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禅,是超越,既超越伟大,又超越渺小,所以禅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 + W9 T# u; K/ a* @$ x6 j
: b$ v% F3 Q( S/ V
我对禅的理解非常粗陋,一个不懂禅的人谈禅、禅诗和禅画实在有些难为情,所以我只有从网友的文字中摘录精华整理成文。当我在网络的世界阅读了众多关于禅的文章后,我的心灵有了平和的畅快,这也许就是由渐悟到顿悟后的一种心灵释放。无论禅诗还是禅画,在意境中都会弥漫一种以自己身形化成的气象,气象静、雅、高古,看似简单的气象却在变化万千中让人感觉温润平和与高雅。这就是禅的境界。 4 n3 S6 N/ }+ t1 b y
我的许多作品虽然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禅画,我是个能静下心画画的画家,在喧嚣的尘世上,我最起码现在还没有被眼前的浮华所迷惑,没有像有些人那样用满纸的艳丽和繁杂去“加工”毫无社会意义的“商品画”,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我在用我的视角去探索社会、感悟人生、传递思想,像所画《老猿凄凉图》、《饱卧观鱼》等作品在构图和题诗中都融入了劝世的内容,希望人们在观画的同时能有所悟,渐悟而达顿悟,这些都颇有禅意禅味,在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粗制滥造劣画盈市的情势下,能在画中注入些许禅意,这或许能为委靡的画界增加一丝清馨的凉爽。
. K% u- `2 r/ u7 L《劝君早觉修行路》用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几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的形象,假若没有对面对观者的小和尚眼神的刻画,这幅画也只能称为《僧人出行图》而非禅画,说俗了的老话儿,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小和尚的窗户里流露出的是怎么样的心灵感受?久居深山突然来到繁华的闹市,新奇,惊喜,害怕,胆怯,还有看到了师傅一再嘱咐不许看的却又是那么楚楚动人的“老虎”的爱恋中的羞涩,多种繁杂心情融会一种偷窥中的窃喜。小和尚身后的和尚神态淡定自若,仿佛正在参悟人生哲理,与小和尚形成反差,较好地突出了志公禅师“劝君早觉修行路,一失人身万却难”的禅意。
- i$ L8 ^5 W; m, e t/ M( P艺术创作的过程是生命觉悟的过程,是作者和观者之间心灵的碰撞过程,是关于“我是谁”的生命考问,最后落到纸上的只是一个结果,一个隐去了生命觉悟过程的生命思考结果。 电询:138020221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