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4198|回复: 0

一簇“毫毛”支撑的世界——书家史成俊(转自5、25《丹东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望收天 于 2011-5-27 22:48 编辑



一簇“毫毛”支撑的世界


---书家史成俊

(转自5、25《丹东日报》)


694_6197_8fd17b08f24b4c0.jpg

史成俊何许人也?他软笔、硬笔书法皆入国展;他题写的“鸭绿江大道”、“珍珠桥”、锦江山凉亭对联等字是丹东的脸面;他的钢笔字帖风靡全国,影响广泛;他弟子三千,遍及海内外。

《一簇“毫毛”支撑的世界》

丹东日报记者  赵旭光


唐代惟信禅师曾总结自己在未参禅时、初参禅时和最终开悟之后所证会的三重境界:“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禅意自在,妙不可言。之于著名书法家、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东学院师范学院教师史成俊而言,他50年来的书法艺术之路,对应的则是从自然到唯美,再顿悟到圆融的大美。

地板上印记的笔痕


书香之家,崇尚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史成俊对于书法的热爱,与他的成长环境关系密切。1956年10月,史成俊出生于元宝区前聚宝街的一户大家庭,他是这个9口之家7个孩子当中的“小落渣儿”。他的父亲曾做过账房先生,字写得很好。他的两个哥哥和在六纬路小学当教师的二姐,字写得也很出色。每年春节前夕,哥哥姐姐都要为邻居写对联,小成俊也不出去玩耍,而是为哥哥姐姐研墨、扯纸。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小成俊也拿起了笔。父亲鼓励儿子练字,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很支持儿子的爱好。

那时,史成俊家住的是日伪时期老房子,每到冬天,山墙结满了霜,书桌上杯子里的水都冻冰了,而史成俊仍投入地坐在那里一笔一画地练字。手冻“挠箍”了,就握一握倒满开水的杯子暖一暖。没有钱买纸,每天放学后,他便打一脸盆清水,用毛笔蘸了水在地板上写字练笔,以致写得母亲都不用再擦地板了。

史成俊属于早慧的孩子,他会拉二胡,他的棋艺能与成年人对弈,他的画也许更有发展,但惜乎因“色弱”而辍笔,只有“书”异军突起。

史成俊7岁就上学了。他一笔清秀的字甚得老师欢喜,常常受到表扬和鼓励。当他读中学时,学校的黑板报就由他执笔了。每当看到身边黑压压的同学和老师在观摩自己的书法,少年的心里充满自豪。

1977年,史成俊结束了3年的知青生活,从下乡的原东沟县新农公社回城后,先是在丹东玻璃厂工作,不久便调入农资公司。

198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枯木逢春的“文艺复兴”时期。1982年,在哥哥姐姐的鼓励下,史成俊壮着胆儿参加了“丹东市首届鸭绿江杯书法大赛”,他的作品深得我市书法前辈、时任市书法协会主席李阳的赞许。那年深秋的一天,身材魁梧的李阳老先生带病拄着拐杖来到了史成俊的单位,专门给他请假来了——他要带后生史成俊进京参观“辽宁省书法晋京展”。而正是那次难得的北京之行,令史成俊眼界大开,对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高更清醒的认识。从此,他的书法追求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一年365天练字不断,大年三十也不搁笔。他先取径唐楷,后又上溯魏晋,下窥明清,涉取北朝碑版,真草隶篆无不精心研习。最初致力于欧、虞、褚三家,后又渗化钟繇之幽深高古,张黑女之清秀雅丽,王宠之舒拓俊媚。与此同时,在李阳、严艺英、韩泽恩等丹东书坛耆宿的亲传点化下,长足长进,形成了清丽飘逸、遒劲潇洒的独特艺术风格,最终成自家特色,耐人寻味。

2011年5月23日,记者走进了史成俊的书房。那是书法艺术的厅堂——书柜里一尊尊金光闪闪的奖杯;一本本大红的获奖证书。地板上,是厚厚的一摞宣纸手稿。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别具一格的大笔架——一根金属立柱擎起一个直径尺余的圆环,圆环上吊着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数十支毛笔,也正是这一小簇一小簇“毫毛”,支撑起了他的书法世界。

软笔、硬笔书法作品双双入国展

书法改变了史成俊的人生。

1984年,是史成俊人生的一个拐点。那年9月,已经借调在市供销社政治处工作的史成俊,被送到原丹东师专中文系进修。进入梦想中的大学校园,史成俊如鱼得水,一边充实文化知识,一边继续练字。那时,他屡屡在全省师专系统书法作品联展上获奖,引起了校方的关注。就在他还有一个学期毕业时,师专决定让他留校任教。在征得原单位的支持后,从1987年3月开始,身为学生的史成俊,就登上了讲台——在中文系听完两节课后,再出去给学生上两节书法课。就这样,他成为丹东地区高校最早的书法专业老师。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一次,史成俊送给朋友一幅钢笔字。朋友觉得甚好,便把这幅钢笔字投给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不成想,很快就发表出来了。有了专业杂志的肯定,史成俊倍受鼓舞,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8年5月,在由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家协会、中国日报社、中国新闻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大赛”中,史成俊获得青年组一等奖。

依托毛笔字的坚实基础,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在全国性的硬笔书法大赛中,史成俊6次揽得金奖!鉴于史成俊的影响,多家出版社向他约稿。仅1991至1995年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哈尔滨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就出版了史成俊5部字帖——《实用钢笔字写技》、《革命烈士诗抄》、《钢笔书法范本》、《实用钢笔字帖》、《钢笔五体字帖》,发行数百万,码洋数千万元,影响广泛。其中,多次再版的《钢笔五体字帖》,被誉为“当代硬笔书坛的一部力作”。而当时不广被人知的是,史成俊的软笔书法同样出类拔萃。此间他的软笔书法作品入全国最高级别展览——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同年,史成俊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至此,他的硬笔、软笔书法作品都进入了国展。

在书法评论家梁继看来,“史成俊对毛笔、钢笔的驾驭都是极为成功的。他的毛笔书法以小楷和魏碑见长,硬笔书法则以行草书见长。其行书作品深含羲之三味,兼采米法,草书又有明王铎韵致,晋人一脉真谛收入腕底,其线条很少畸重畸轻的顿挫,大起大落的夸张。用笔潇洒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结字豪健,风骨内含。于遒劲中见秀润,于严谨中显自然,浑融飘逸,雅俗共赏。”

1993年4月,史成俊出访日本,举办书展,引起了轰动。

1995年10月,史成俊被丹东市委、市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1997年12月,史成俊完成辽宁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

1999年12月,史成俊完成首都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硕士生主要课程。

此间,史成俊的书法作品百余次刊登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上,毛笔、硬笔书法作品数十次获奖,并有《凌云健笔意纵横》、《浅谈高校大学生书法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等多篇学术论文和著作问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每年的正月初六,来自丹东地区不同年龄不同界别的多位书法家,都自发地与史成俊欢聚一堂,谈谈一年来的工作和生活,共享一年来的成功与喜悦,如同一个大家庭般的其乐融融,在这个时候,一向很少饮酒的史成俊也要开怀畅饮几杯。

——他们大都是史成俊的学生。

“史成俊先生是我在书法道路上的启蒙者和领路人,也是我所幸遇到的最值得尊敬的老师。可以说,正是有幸遇到了史成俊先生,才有了我后来在书法道路上的一些进步和成绩,所以,每当我在全国的书法大展中入了展,获了奖,总是要给先生打个电话,他会发自内心地同我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和喜悦。”在市政府工作的著名青年书法家孙万民记得,在师专读书时,史成俊是学生中的偶像。教学楼里,悬挂着他的书法作品。每当他值班的时候,一些痴迷书法的学生都会聚集到他的办公室里,一边分享着他买来的水果,一边听他侃书法,直讲得大家迟迟不肯散去。

孙万民毕业之后,一度几乎放弃了对书法的追求,但史成俊一直鼓励他,让他在困惑迷茫中坚持了下来,逐步走出了书法学习的低谷,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德艺双馨,应该是对史成俊先生为人从艺的最好注脚。

辽东画院院长、书法家聂振文也是史成俊的学生。他的书法作品也曾入国展。他在《我眼中的恩师史成俊先生》一文中写道:“先生是一个具有学者风范的人,更是一个谦谦君子,从不计较名利,对书法艺术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求着。先生的书法在丹东乃至全国影响颇大,经常有外地的书法爱好者托丹东的朋友购买先生的字帖。在艺术上,先生对学生、弟子从来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毫不保留。”

在学生眼里,史成俊先生豁达,乐观,正直,坦荡,充满人格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史成俊先生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法上的指导和帮助,更重要的是从他的身上,学到了怎样认真做事,怎样真诚做人。

史成俊的弟子数以千计,更有美英俄日韩新澳等国的学生拜师。如今,当年在学校追随史成俊先生学习书法的学生都已工作在社会的各个岗位。据了解,在本届的丹东市书法家协会中,就有3名副主席、10多名理事启蒙于史成俊的门下。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还有宋月华、黄海林……史成俊也先后获得全国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辽宁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丹东师专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于教学业绩突出,被学校3次破格晋升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并获辽宁省师范院校“师德杯”竞赛优胜者称号。

随着书法艺术的精进、年龄的增长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史成俊对书法艺术有了多元化的视角,并参悟进入了豁然开朗的境界。“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东坡的诗,诠释了从自然到唯美,再顿悟到圆融的大美,史成俊对此体会可谓深切。最终悟得才是彻悟之后的境界,此时所悟之大智慧已然在根本上超越了俗见,心中无任何执著偏见,因而眼前的山水依然是此山此水,万千经论化作本心的自然流行,书法妙道化作简单平常的横竖撇捺。



该贴已经同步到 望收天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