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95|回复: 6

名画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圣母子   
 画中,右边的几簇矮树丛,把我们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这使我们想到年轻的母亲与她的婴儿属于宗教的世界。母亲与孩子头上环绕的两道光环,是他们圣洁的标志。拉斐尔无需用这种标志来展现他所要表达的东西。他把年轻的母亲绘得那样甜蜜,梦幻般的脸画得如此温柔,当我们看着她时,我们想到的只能是圣母。
  她那双大大的眼睛根本没看任何东西,因为它们追随着她的思绪。她正在沉思,似乎没有注意到婴儿耶稣把他的小脚放在她那只搁在膝盖的手上。她的另一只手抱着婴儿。当我们把她的双手与脸放在一起理解的时候,我们感到她似乎已经忘记了婴儿的存在,她在想着耶稣与他的未来前程。 与他的母亲相比,小耶稣画得比他那个年龄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尔创作这个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确立了耶稣在画中的重要位置。
  看圣母脸,我们可以发现,她与希腊杰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的维纳斯头像有着惊人的相似,这是因为,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艺术家,他一直在对古代艺术进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尔把圣母的脸画得更加温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态画得更精致、更柔和,赋予了一件古代异教徒的艺术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义。
 楼主| 发表于 2004-4-3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自由神领导人民
 1824年查理十世即位。由于他实施暴政,企图恢复封建王权,以致主张解除众议院、取消资产阶级选举权。限制出版自由而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1830年7月27日,巴黎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七月革命”。起义大军占领了王宫。推翻了波旁王朝。
  《自由神领导人民》又名《1830年7月27日》,即是表现这一斗争主题的经典之作,也是德拉克罗瓦最具浪漫特色的杰作之一。
  在这幅画里,画家大胆的将幻想的形象——“自由女神”与现实中的人物、景物结合在一起:硝烟弥漫中的巴黎圣母院;拿起刀枪勇敢拼杀的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好象他们为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共和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这位美丽、健壮,胸部丰满的自由女神正赤着脚,一手拿着枪,一手高举着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踏着保皇党的尸体带着现实中的人们为自由而战。   德拉克罗瓦的艺术明显的受到了其师兄席里柯的影响。但他的画风比席里柯更大胆、更自由、更豪放、更***澎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3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橡树
19世纪中叶,在法国巴黎郊外枫丹白露林附近,一个叫巴比松村的地方,云集着一表现风景为主的一个画家群体,史称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与19世纪法国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密切相关的,如果说法国的民主主义运动促使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画家冲破了学院派只表现历史、神话等古典题材的束缚,大胆的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那么巴比松画派则冲破了学院派臆造风景模式的束缚,客观的反映了真实的自然景物。所以有人把巴比松画派也列入现实主义美术之列。

  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受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作家卢梭“回归自然”的美学思想影响,同时,继承了17世纪荷兰风景画派和18、19世纪英国风景画派的传统,与库尔贝、米勒、杜米埃等画家同道只表现亲眼看到的、亲身感受到的真实感受,把古典主义习惯了的臆造风景变成了普普通通的自然景色,变成了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的地方,这在当时史难能可贵的。巴比松画派直接的孕育了印象派,使印象派的绘画突破了色彩表现的层层禁锢,为西方绘画的色彩表现树立了里程碑。被称为巴比松画派的主要画家有:罗梭、特罗杨、杜比尼和狄亚兹。
 罗梭是巴比松画派的领袖人物,他一贯坚持以客观态度作画,并力求强烈、充实而精确。他的风景画总有一种大自然史诗般的气势。我们从这幅《橡树》来看,他不仅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再现了客观自然景物,也展现了一种豪迈的气质,一种昂然的生机,一种大自然的内在生命,一种罗梭本人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和人格特征;因此,他的风景画不仅真切、生动,也使人为之震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3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马拉之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3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有画有介绍,这种形式最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4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有作品有评论,好!最后一幅为何没有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4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画欣赏

   马拉,雅各宾党领导人之一,法国大革命期间,他撰写过很多抨击封建专制的文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马拉为躲避反动分子的迫害,长期在地窖里工作,因此,染上了严重的湿病。为了减轻病痛,同时,不影响工作,他每天不得不泡在带有药液的浴缸里坚持工作。1793年7月13日马拉被刺身亡,终年50岁。
    达维特的油画《马拉之死》即表现的是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清晰可见,鲜血已染红了浴巾和浴缸里的药液,握着鹅毛笔的手垂落在浴缸之外,另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凶手递给他的字条,女刺客夏绿蒂·科尔代是利用马拉对她的同情趁其不备下的毒手,我们还可以看到丢在地上的带血的凶器。在浴缸的旁边立有一个木台,看来,这就是马拉办公用的案台,“案台”之上有墨水、羽毛笔、纸币和马拉刚刚写完的一张便条:“请把这5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5个孩子的母亲,他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生命。”
        画家有意将画面的上半部处理的单纯、深暗以突出下半部的客观写实表现,同时,加强死者身体的下垂感和这一令人震惊愤慨的事件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憋闷即莫大的悲痛之感。马拉工作的木台有如纪念碑一般,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凝重、庄严的气氛;尤其是木台的立面画家精心安排的法文:“献给马拉·达维特。”有如石碑上的铭文。这简洁、严谨、明晰、理智的表现手法以及这深入、具体、真实再现细节的刻画,反映了达维特对马拉的无比敬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期间,古典主义的盛行以及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时代所需要的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