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854|回复: 1

盘点2002中国美术·人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8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盘点2002中国美术·人物
叱咤风云 舍我其谁
□谢海 2003-1-4
  2002年,美术界相对比较平静。
    然而,我们发现,一些艺术家恰恰在平静之中,在其自身的艺术历程中写下了重重的一笔。有谁去仔细想过,当叱咤风云已成过去,他们的平静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陈佩秋
    陈佩秋,1923年出生于河南南阳。陈佩秋是当代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于山水和花鸟作品。2月8日,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中国画院、上海美术馆主办的陈佩秋艺术展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出的100余幅作品基本上集中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清雅隽丽的工笔画和酣畅淋漓的写意画。
    作为国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陈佩秋在耄耋之年仍致力于中国画的创新,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探索着中国画推陈出新之路,由此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她甚至将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现方法有机地融入到传统的中国画创作之中,使传统中国画焕发出新的光彩。
    对于陈佩秋的了解,很多人只知道她是谢稚柳的夫人,与谢老并称画坛“神仙眷属”。而实际上,当人们看过陈佩秋艺术展时就会发现作为一位国画家,陈佩秋足以独立名世,也足以和谢老相得益彰。
  ■吴冠中
    学贯中西的吴冠中,几十年来一直探索着中西绘画艺术融合之路。其画风独特,成就卓著,是当代中国具有国际声誉的杰出艺术家、教育家。吴冠中几乎每年都有爆棚新闻,曾获得了“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1942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师林风眠、潘天寿等名家,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在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进修油画。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
    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大英博
    物馆在1992年推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展览———吴冠中艺术展,展出44幅作品,作品是他1970年以来所创作的油画、水墨及素描。此次展出号称“前所未有”,是由于吴冠中个人在欧洲的第一次个展,更是大英博物馆第一次为中国在世画家所办的展览。因此这次个展,不仅对吴冠中而言是他绘画生涯的再一次突破,也意味着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2002年3月6日,吴冠中被法国法兰西艺术院选为通讯院士,成为第一个享有此誉的中国籍艺术家。
  ■苏天赐
    筹备工作历时3年之久的“信步与回眸———苏天赐油画展”于3月12日至3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共展出了苏天赐从艺以来的82幅作品,。
    现年80高龄的苏天赐出生于广东阳东,1946年毕业于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曾任教于广东省立艺专、杭州国立艺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华东艺专,现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其代表作《黑衣女像》、《蓝衣女像》等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
    苏天赐的油画作品有着浓浓的东方意味,缘于多年倾心于民族气度宏大的浪漫精神和富于表现力的研究,故而,他不管用如何的油画语言,在他作品中无不折射出中国画写意技巧。他曾说:“由于得到林风眠先生的启迪,我领悟到这样的创作原则: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忠于感觉,融合中西传统之精萃,探寻自己的创作道路。”
  ■吴海燕
    吴海燕的作品曾多次问鼎国内外服装设计艺术大赛最高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悠久的服饰文化为她的设计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大红的肚兜、喜庆的团花,她将古人美好的憧憬和现代人大胆的追求凝聚得完美无缺,既有传承,更具开拓。
    作为女性艺术家,她在“三.八节”前后分别在北京、石狮推出2002服饰新款时装系列。新款作品以丝绸为面料,裘皮配饰,图案似国画绘制,地道的东方情韵与东方女性身体曲线的完美结合,显得典雅华贵,尽显女性的万千风情。
    ■启功
    作为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OO周年纪念活动之一,同时为了庆祝启功教授执教7O周年,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全国政协书画室、文化部对外艺术展览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于9月6日在东方美术馆联合举办启功书画展。
    启功,字元白,满族,1912年出生在北京。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他曾随戴绥之先生学习古典文学,又跟贾羲民、吴镜汀学过绘画,并发奋学习书法。
    启功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也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自八十年代初,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陆续出版,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己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文卷、题跋卷、诗词卷)、《启功论语》、《启功絮语》、《启功赘语》、《汉语现象论丛》、《论书绝句》、《启功三帖集》、《论书札记》、《启功书画留影册》、《启功临帖册》、《启功书画集》等。
    启功还是中国著名的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尤其对于古书画和碑帖的鉴定极为专精。他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委托,与其他几位专家一起,对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博物馆的国家级古书画珍品,进行了全面鉴定和甄别,为国家整理、保存了大量古文物精品,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褒扬。
    启功先生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今年又当选为西泠印社社长。■刘国松
    刘国松,祖籍山东青州,1932年生于安徽,1949年定居台湾。
    刘国松14岁开始学习传统国画,20岁改习西画。1956年,从台湾师范大学毕业后,随即创立“五月画会”,发起现代艺术运动。1961年,有感于一味追随模仿西洋现代艺术思潮与画风之不当,更基于对发展与宣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烈使命感,刘教授在创作上做了180度的大转弯,重拾东方画系的水墨媒材,从事水墨的革新,倡导中国画的现代化。
    刘国松在创作中不断的实验并发明了许多新的技法,也创造出多种不同形式的个人独特画风。因为他认为,画家与科学家精神一致,都必须在工作室里不停的实验、创造;他也以这样的观念从事美术教学,并提出了“先求异,再求好”的理论,培养出不少在世界艺坛上崭露头角的艺术人才。为了开拓画家的胸襟和视野,他给予传统文人画所标榜的“笔墨”以崭新的的诠释:“笔就是点和线,墨就是色,皴就是肌理。”更提出“革中锋的命”、“革毛笔的命”、“建立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的新传统”的口号,在当时引起了文化界的轩然大波。
    2002年,在京、沪、穗三地举行“宇宙心印———刘国松七十回顾展”,作为期三个月的巡回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可说是其不断努力、再接再厉的成果。
    ■王伯敏
    王伯敏,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杭州画院名誉院长。
    “著作等身”用在王伯敏身上,绝非过言。半个多世纪来,王伯敏以生命点燃的火把,锲而不舍地在幽深的美术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王伯敏著述宏富,专著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版画史》、《中国绘画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主编有《中国美术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出版,即所谓“敏者六史”。其他专著有《中国民间美术》、《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中国画构画》、《古肖形印臆释》、《黄宾虹》、《唐画诗中看》及《王伯敏美术文选》等30余种问世。“半唐四史,五岳三山”。这副对联,是著名书画篆刻家钱君赠予王伯敏的。南京的胡公石、杭州的陆抑非、日本的中野南风三位先生又联名题写:“此半唐小舍,居三史罕人”。
    也许是因为王伯敏美术史家的名气太大,掩盖了他画家的名气,其实,王伯敏的中国画也极为精到,其山水、竹石兼善。写史与绘画,相辅相成。应该说王伯敏的画是学者的画,学者的艺术。他的作品,格调高远,意境清新,有着浓厚的书卷气。
    2002年年底,王伯敏80华诞座谈会在杭州举行,那天来宾之多实属罕见。有人开玩笑说:“杭州画画的人终于到齐了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03-1-18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盘点2002中国美术·人物

  2002年,画坛上的一颗颗明星相继陨落。或德高、或艺高、或寿高的艺术家告别了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他们以毕生的探索和追求,为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写就了一页页华丽的篇章。
    世人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斯人乘鹤去,风范永留存———因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他们为描绘这个世界所创作的作品永久地留在了人间。
   
    李少言 2002年1月11日去世
  李少言生于1918年,山东临沂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四川美协主席。是抗战期间在革命队伍里成长起来的现代版画家。
    李少言作为艺术家是一位极优秀的典型,他的版画作品,相当一部分被选为教材插图和美术院校教育示范作品,在国外影响很大,罗浮宫、大英博物馆、华盛顿国家美术馆等6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李少言作为领导也是一位极优秀的典型,对出人才,出作品,倾注了心血。罗中立的《父亲》画成后,在美术界引起争论,李少言坚持认为是好作品,“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农民生动的形象,有代表意义”,力主选送全国,结果一炮打响,获得金奖。彭先诚的《打马球》,画好后,锁在柜子里,人出差了,误了送件日期。李少言坚持让人打开柜子,将作品送评,获得全国美展特等奖。
    不仅如此,四川省美术界很多重大题材、重大事件,都是他一手搞起来的。不管谁得了奖,他都很兴奋,以他博大的胸怀,培养了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大批年轻人。
    根据李少言遗愿,丧事从简,但出殡之日,其生前好友、学生及部分艺术家还是数以百计,自发地在为其“送行”,更有诸多长跪不起者,场面感人。
    金意庵 2002年2月7日去世
    金意庵原名爱新觉罗·启族,1912年生于北京,早年从溥儒、寿石工学习书法篆刻,诗、书、画、印兼擅。曾任中国书协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吉林省书协名誉主席。
    爱新觉罗氏一门书画向来渊源有绪,明门正路,加之得天独厚的广博眼光,自然出手不凡。
    金意庵出版有《金意庵诗书画印集》、《意庵诗草》等为后学所重。
  亚明 2002年2月19日去世
    亚明,1924年生于合肥,1945年毕业于淮南艺术专科学校,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国画家之一。早年曾任美术记者、编辑、主编及画报总编,长期担任江苏省美协主席、省国画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等职。他与傅抱石、钱松岩一起创立了“新金陵画派”,他集山川精英,解造物陶冶,知气度流衍,物我共化为一。其作品达到“画到精神飘逸处,更无真相有真魂”的境界。
    亚明大量作品曾先后赴近30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为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次受命赴东南亚、美洲、欧洲、澳洲等地进行友好访问和开展文化交流工作。
    亚明兴趣广泛,他自己也说“画画、喝茶、抽烟、听雨”是他兴趣中的兴趣。画画自不待言,喝茶和抽烟他是出了名的,他的“样板姿势”是左手执烟,右手持壶。傅抱石嗜酒如命,无酒不能挥毫,可谓酒中豪杰;亚明爱烟成癖,无烟不能动笔,亦是烟中好汉。
    李剑晨 2002年2月20日去世
    在中国,恐怕只有用“中国水彩画之父”来称誉李剑晨是没有争议的,其他,你不要说是加个之父、大师,就是在名字前加个著名,也会有人吐你口水。
    李剑晨,1900年1月26日出生于河南内黄县,23岁考入当时国家最高美术学府——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师从捷克水彩画家齐提尔研习水彩画,从师陈半丁、王梦白、于非厂等研习中国画,受教于林风眠、闻一多诸先生,与李若禅、王雪涛、刘开渠等同班。1937年公派赴英国伦敦大学院做研究工作,后又去法国巴黎研习绘画和雕塑,与留法的潘玉良、周轻鼎、滑田友、萧淑芳等共同钻研艺术,并与毕加索切磋技艺广收博览。1939年底,在抗战期间回国,任重庆国立艺专教务长兼西画系主任。后受聘于国立中央大学(解放后改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授。曾任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水彩画联盟理事、亚洲水彩画会主席。
    李剑晨教授被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他创立了自己的水彩画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他的中国画亦能中西合璧,别出新意。
    李剑晨一生著述颇丰。他于1950年所著的《水彩画技法》一书被称为美术范本,再版多达12次。1999年,在他百岁华诞之际,他又将120幅精美作品捐献给江苏省政府,同时设立了李剑晨水彩画艺术基金,江苏省美术馆特别为他设立了李剑晨大师艺术陈列厅。
  魏紫熙 2002年4月11日去世
    魏紫熙,河南遂平县人,早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术师范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他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曾在河南郾城举办抗战漫画展。1957年同傅抱石、亚明等人筹建江苏省国画院。1960年秋参与组织并参加了著名的两万三千里写生和现代中国画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河新貌”画展,成为新金陵画派主要创始人之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魏紫熙的山水画佳作迭出,他为毛主席纪念堂所绘制的巨幅山水画《黄洋界》和为中南海瀛台绘制的巨幛《云起千峰动,泉飞万壑鸣》等堪称现代山水画的珍品。
    魏紫熙是江苏省第一批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画家,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文代会代表、江苏省美协常务理事和江苏省第五、六、七届人大代表。
    魏紫熙去世后,当年由傅抱石统掌,钱松岩、宋文治、亚明、魏紫熙四老领军的新金陵画派名存实亡,现惟有硕果仅存的张文俊独扛大旗。
    邱受成 2002年4月29日去世
    浙江省鄞县是个艺术家的输送地,陈秋草、沙孟海、沙耆、夏伊乔、全山石、胡振宇、蒋铁峰、童中焘、沈行工都是从这个小小的县城里走出来的著名艺术家。邱受成自幼得同乡熏陶,后负笈上海,1946年师从江寒汀。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交通大学艺术系顾问。代表作品有《花果》、《带鱼图》、《消夏》。
  蔡若虹 2002年5月2日去世
    蔡若虹的辈分是大了去了,这不仅仅因为他是92岁方驾鹤西去且令人尊重的长者,他还是新中国美术奠基人之一、著名美术家、社会活动家。
    蔡若虹,江西九江人,原名蔡雍。他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6年就开始在***人主办的《火炬画报》上绘制反帝反封建的宣传画,1931年加入上海左翼美术家联盟,并发表大量揭露黑暗、宣传抗日救国的诗歌、美术作品。1938年,他奔赴延安,1940年8月加入中国***。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美术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之一,他为推动革命美术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蔡若虹先后在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工作,担任过中国美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顾问等职务,是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乔木 2002年5月4日去世
    在20年前,中国书画刚刚在神州大地悄然兴起之际,乔木、杨建侯、钱行健三位画家的花鸟画技法入门书是难得的绘画宝典。当然,乔木也由此在当时的名气要比现在大得多。
    乔木,1941年师从江寒汀学画花鸟,尽得乃师衣钵,画法兼收并蓄宋元明清诸大家,工写之间别创新格,所画百鸟尤其千变万化,惟妙惟肖,有“乔百鸟”之美誉。
    乔木,生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下转第9版)
  (上接第8版)
  潘 兹2002年8月10日去世
    潘 兹生于1915年,浙江武义人,生前是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画》杂志主编,是我国工笔重彩画复兴事业的主要倡导人和推动者。
    潘 兹早年师从徐燕荪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并刻苦临摹古画,抗战爆发后,从事军队文艺宣传工作。潘 兹致力于中国工笔重彩的创作与研究60多年,成绩卓著,对工笔重彩画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使中国工笔画得到了空前发展。他创作的《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获法国1982年春季沙龙金奖,大型组画《敦煌》、《花和少女》等画作和《敦煌莫高窟艺术》等著作闻名中外。
  董欣宾 2002年10月15日去世
    董欣宾早年师从于江南耆宿秦古柳,后成为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关门弟子。他是个通才型的人才,除了水墨画中全套的山水、人物、花鸟外,他还擅长理论研究以及书法、篆刻、诗歌、散文、武术、医学、哲学等。尽管人们对他绘画以外的才能颇有微词,但这丝毫不影响董欣宾学术地位———继傅抱石之后开创了江苏画派崭新风貌,成为具有流派性影响的一代大家。
    董欣宾的水墨创作与他不把世俗放在眼里的“狂妄”一样出名。如果他没有这般的自信,他也不可能在新金陵画派一统江苏画坛格局中独辟蹊径。
    董欣宾完全有能力将他的水墨画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只可惜享年63岁的他与世长辞得太早。在1998年的上海(水墨)双年展上,董欣宾拿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作品,在采编新闻现场稿件的我至今都记得他当时说的几句话,他说他一定会在晚年来个变法,这些(展览)作品只是一个过程,或许若干年后这批画就是他变法的里程碑。
    董欣宾去世后,根据他的遗愿,其家属将60幅绘画精品捐赠给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
    钟增亚 2002年9月20日去世
    钟增亚,湖南衡阳人,自幼受父亲熏陶,酷爱字画。196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广州美院国画系,深得关山月等青睐。毕业后,钟增亚一直从事中国书画创作与研究,尤擅写意人物画,兼攻山水、花鸟和书法。其作品《老教授新著作》成为中国第一幅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影响巨大。钟增亚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湖南省书协主席、湖南书画研究院院长。
    钟增亚不仅是书画两栖并取得斐然成绩的艺术家,而且他这两年的一些涉及艺术市场的看法也让圈内外人士颇有感触,他曾说道:以赚钱为目的的画家并不算真正的画家,他们为了赚钱,为了出名,想出种种手段,拼命地炒作自己。他们以“抄”为业,以“炒”发财,展现出“抄———炒———钞”的公式。
    钟增亚两年前便患结肠癌,动过手术后,病情稳定。此后钟增亚积极投入艺术创作,今年上半年还去三峡写生,并参与创作了大型全景山水画《三峡史诗》。
    钟增亚去世当天,曾演唱《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香》、《济公之歌》等经典民歌的湖南音乐家何纪光亦与世长辞,一天之内湖南文坛痛失两位成就卓越的艺术家。
    赵冷月 2002年11月20日去世
    赵冷月生于1914年,浙江嘉兴人,其书法艺术被人喻为“厚厚的一本书”,他晚年“‘丑’就是美”的艺术观和蓬勃的创作欲望使他在当代书法史上落下重重一笔。他思虑多年,选择了把晚年“豪华落尽”、自醉稚拙的大部分作品捐赠给政府作为藏品,了却了平生最大心愿。
    王麦杆 2002年12月7日去世
    王麦杆原名王兴堂,山东招远人。曾任中国版协常务理事、天津画院顾问、天津美院终身教授。上世纪40年代考入上海美专师承刘海粟大师,后参加新四军,任美术教员。王麦杆擅长中国画、版画、水彩、油画、粉笔画、漫画、根雕、陶瓷等。
    王麦杆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画展,他的作品多次列入世界名人传,其作品多次被外国博物馆收藏。
  卫俊秀 2002年12月8日去世
  卫俊秀,1908年生于山西省襄汾县,1936年毕业于山西教育学院,后任教于陕西师范学院。他较早地接触到鲁迅作品,鲁迅精神对卫先生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954年,卫先生出版的《鲁迅<野草>探索》专著,被公认是“五四”以来第一本以微观方法全面深入阐释鲁迅散文诗的专著。而卫俊秀也因此受到“胡风事件”牵连。1979年卫俊秀被平反,其书作才渐为人知。1992年9月,他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首次个人书展。其后,中国书坛权威刊物《中国书法》称其为“高标独树的一代大师”。再后来,该刊一篇论述草书的文章中列出四位“基本标志着20世纪中国草书艺术顶峰”的杰出人物,其中卫俊秀是当时惟一健在且仍挥毫不辍的人。
    晚年的卫俊秀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功成名就了,但这丝毫没有偏离他的一如既往的生活轨道。卫俊秀的简朴是出了名的,他的学生在晚年看望他时描述道:“屋里除几件简易的旧家具外,没有多余的摆设,显得空荡而冷清,桌上放着暖瓶,暖瓶口上的塑料套圈已用成了花瓣状。”大概正是卫俊秀不受名利干扰、静如澄潭的心境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在书法殿堂里行走,这也顺应了“孤独总是和大师左右相伴”的老话。
    他不把书法视为专门的技艺,而是当作生命的体验。这句话不知道要让多少把书法当作敲门砖、当作赚钱利器的书法家脸红一阵子。
  胡承斯 2002年12月13日去世
    胡承斯,1953生于成都。生前任教于四川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曾是四川伤痕美术风潮的代表人物。
    就在胡承斯临终前三个月,在其个人画展上,他拖着病体在开幕式上说:“我想通过这组画记录下人和疾病斗争的过程,表现我对生命的体验!”这些话仿佛还在耳旁,但斯人已去。
    胡承斯走得太匆忙,人们之所以不会忘记英年早逝的艺术家,是因为当他得知自己到了肺癌晚期后,还计划创作出10幅记录他与病魔斗争的油画。去世前他完成的3幅作品分别为《癌病房》、《CT》和《手术台》。他曾说:“我做第一次手术后从昏迷中醒来,一睁眼首先看见床头挂满的吊瓶,强烈冲击着我的视觉。我构想先创作10幅病房画,最后画一张大油画,取名《欢乐颂———天使在歌唱》,那幅画中将有关心和照顾我的亲友,场景很和睦。”如今,剩下的7幅油画只画了草图,他的朋友和学生们有意把这个系列完成,实现胡承斯的夙愿,让健康人更加珍惜生命。
    熊秉明 2002年12月14日去世
    熊秉明,1922年生于南京,父亲熊庆来,数学家,时在南京东南大学任数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后入巴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一年。1948年转习雕塑,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索比克(Saubique)教授石雕教室。进入茹里安画院(AcademieJuhen)纪蒙(Gimond)教室。1983年获法国教育部棕榈骑士勋章。1984年陪同德·拉·巴斯谛德到中国访问,并与北大、南大、北京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等校签定合作计划。从此与国内艺术界交流频繁。
    熊秉明在雕塑、书法、绘画、文艺理论诸方面都颇有建树,并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优势和强项与国内艺术家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1985年在北京举办“书技班”,1988年在北京举行“画艺班”,更为中国的先锋艺术火上浇油。
    1994年在新加坡斯民画廊与吴冠中、朱德群合展。1999年《熊秉明的艺术———远行与回归》展览,巡回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云南昆明市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高雄山美术馆等地展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