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代宇雷书法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P119022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通过全面系统地研究,使得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渊源于黄帝时代的观点建立在一个比较牢靠的基础之上。正因为如此,《黄帝与中华文化》一书出版后得到了各方关注与好评。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彭树智教授认为,《黄帝与中华文化》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黄帝文化的著作,资料基础厚实,体系完整,论证客观,综合性强而不乏新的创见。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刘宝才教授认为,《黄帝与中华文化》从古史角度研究黄帝问题,涉及面很广,是我所见到的目前为止这一问题研究最全面的著作。《黄帝与中华文化》荣获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第四届科研成果一等奖,《读者导报》、《书讯报》、《书海》、《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重庆文化报》、《海南日报(海外版)》等十余家报刊都发表了书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程利刊石
P119022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黄帝文化研究与中华文化研究相结合

    何炳武对黄帝文化的研究没有停留在对黄帝生平、事功的考证上,而是把黄帝置于黄帝时代的大背景中,把黄帝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和观察,使得黄帝文化的研究更有广度与深度。最能体现这一研究特色的作品是他撰写的《黄帝与中华文化》一书。

    《黄帝与中华文化》一书充分吸收了前人关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研究的成果,综合运用了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民间传说“三重证据”,从黄帝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黄帝的诞生与黄帝部落的崛起、黄帝与炎帝的战争、黄帝与蚩尤的战争、黄帝时代的社会建构、物质生活、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黄帝与中国思想、中国宗教、中国医学、中国艺术、中华民族精神、黄帝的子孙、黄帝的死葬、祭祀、黄帝陵庙等十六个方面,对黄帝及黄帝时代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与研究,每一部分中都不乏胜义嘉言。他在论及黄帝的诞生时指出:“吸取不同部落文化创造的长处和成果,缩小部落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隔阂,组织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建构共同的精神文化,成为当时的时代课题。由此看来,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同时也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历史选择的巨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代宇雷书法 于 2011-5-13 19:16 编辑

何炳武在论及黄帝时代的社会建构时认为,“黄帝时期中国已有国家制度的萌芽”。(《黄帝与中华文化》,第29页。)他在黄帝与华夏族的形成一节中反复强调了民族概念和黄帝认同的文化性,认为“所谓华夏族,实际上指的就是在文化上形成共同传统的、在血缘上融为一体的、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古代中国各民族的统称。”(《黄帝与中华文化》,第40页。)指出:“对于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的提法,仅仅拘泥于血统上的认同是片面的、狭隘的,更多地应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创造、融合和历史传承,着眼于黄帝在铸造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上的奠基作用。”“虽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族源,或传说中的始祖,……但他们都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与中华文化》,第47页。)窃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客观的、妥当的,有助于我们对黄帝的地位以及“炎黄子孙”称谓的正确理解与认识。在对黄帝与中国思想的渊源关系,特别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之后,他得出了一个大胆而又合乎情理的结论:“黄帝所开创的文明,与中国古代的任何一种思想形态,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黄帝与中华文化》,第55页。)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表征与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尽沧桑、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何炳武把黄帝所代表的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嫉恶如仇的正直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勤俭朴实的自律精神。《黄帝与中华文化》一书对黄帝陵的地理环境的分析与描述也颇为精彩,作者认为黄帝陵巧居盘龙脉象之中,轩辕庙恰处凤岭翼护之下,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周护拱,瑞祥之气生矣,是黄土高原上一处十分难得的符合传统的“风水宝地”。大凡拜谒过黄帝陵的人无不赞叹黄帝陵地理位置之奇特,何炳武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揭示了黄帝陵选址之奥妙。我们可以不相信所谓的风水之说,但却可以把上述分析视作对黄帝陵地理环境的文化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童辉刊石
童辉8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黄帝文化的研究成果还集中体现在他与刘宝才教授主编的《陕西省志•黄帝陵志》一书中。《黄帝陵志》包括黄帝传略、黄帝陵、轩辕庙、黄帝祭祀、黄帝陵祭文、历代咏黄帝陵诗词、黄帝陵楹联、整修黄帝陵工程等八章内容,既是黄帝陵资料的总汇编,又是黄帝文化研究的集大成。编者在引言里指出:“黄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特殊之点在于它是超学派、超区域的,不是某个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体系,也不是某个区域的文化(如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楚文化等),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总概括。黄帝文化内涵丰厚,而其最根本的特质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和开创精神。”(《黄帝陵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此语是对黄帝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的精辟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曹伟革刊石
曹伟革3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帝祭文是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与了解黄帝文化不可或缺的资料。长期以来,黄帝祭文散见于黄陵轩辕庙内的碑石、《黄陵县志》、黄陵县文管所以及报刊上。虽然一些介绍黄帝陵的书籍对祭文多有转录、选介,但世人始终无缘全面拜读。1992年,何炳武主编了国内第一部《黄帝祭文集》。1996年,何炳武又与姚敏杰合作编注了《黄帝祭文集(注释本)》,成为国内目前收录最全且有注释的黄帝祭文集。对黄帝的祭祀大概从黄帝去世以后就开始了,《竹书纪年》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国语•鲁语》载:“有虞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项,郊鲧而宗禹”。《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汉武帝祭黄帝陵。此后历朝历代褅祭、庙祭、陵祭黄帝的记载不绝于书,可惜明代以前的祭文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黄帝祭文集》收录了自明洪武四年朱元璋祭黄陵文至1995年中华名人协会祭文共计99篇,既有明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政府祭文,也有近年来的民间祭文。其中毛泽东主席的祭文语重心长,发人深省;张良洲博士的祭文摧人泪下,感人至深,篇篇祭文均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之颂歌,字字句句皆是炎黄子孙宗祖敬德之心声。正如张岂之先生在《黄帝祭文集》序中所说:“祭祀本尚功德而非崇血统,黄陵之褅,属意于亲睦九族,和合万邦,育天地之正气,扬先祖之神威。桥陵古柏,显神州赤县雄强刚勇之气;沮水秋色,有海外游子在水一方之思。故黄帝非惟华夏民族之宗祖,实亦炎黄后裔自强不息之精魂。”(何炳武编注:《黄帝祭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黄帝祭文集》一书不仅为黄帝文化的研究者提供了珍贵的史料,而且为海内外华人提供了文化寻根的历史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炳武先生藏陕西长海印社印选
---------------张立玲刊石
张立玲5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