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罗岗

翁志飞老师临帖作品选(发言20楼,临帖视屏22楼,临帖示范有售40楼日日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临的真好啊 ,真好啊 ,太好了,比现在那些画鬼符的所谓的书家强多了啊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随感



翁志飞


我在互联网上发临摹的帖子,前后大约有四、五年的时间。其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我的临摹实践,说明古代书法经典,只要工具接近,方法得当。是可以不断深入认识,且可以达到或近似古人书写的状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理解传统经典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古人有国学的根基,毛笔书写的氛围,在审美上有认同感。古人已逝,留给我们的只有纸上的墨迹拓本,及似乎语焉不详的书论。谁都没有见过王羲之、颜真卿是如何挥毫的!我们只有通过墨迹拓本细心推测其用笔方法特征,同时对其书论进行研讨作为辅助手段。当然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实临,即通过实临,在用笔节奏上尽量与古人接近,感受其运笔的节律,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屏弃自己的习气和陈见,即处于无我的状态。如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多站在古人的视角来考虑认识问题感受他的努力,他的苦闷,他的自得的快乐!这种努力使我更真切地认识了古人,也了解了自我,在各方面充实了自我。我现阶段的目标就是以古人的用笔尽量还原他们书写的状态,同时能与古代书论相应证。即如清蒋骥《续书法论》所云:“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兴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关于临摹,网上书友的问题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我的临作点画浮薄;一是认为尖锋或露锋过多。关于点画浮薄,可能是我的笔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出于误解,这就是中侧锋的问题,宋以前无所谓中、侧,只讲用笔取势,因为古人多斜执笔,只要腕力强劲,其一切点画都是有力度和富于表现力的。当然,这也与他们用硬毫有很大关系。宋及之后,执笔趋正,又多用软毫,才渐有中侧的概念,对于笔法来说,这也是一个分水岭。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后面这种用笔,以后面这种用笔去套前面那种用笔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一般学书者没有意识到的。因为没有真切的实践体验,所以后来的取法晋唐。多为皮相,根本没有体会到晋唐的用笔境界!关于尖锋,实与第一个问题紧密相连,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云:“隶书者,……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为什么《冯摹兰亭》多尖锋?因为羲之笔力强劲,入锋使转无所顾忌,顺逆藏露已无须过分修饰而纯任自然。这就是张怀瓘所说的直笔。通过实临,我感到羲之此帖用笔已达腕力使转的极致,不强调尖锋即无法达到他要体现的笔势力度。同时古人的尖露也为我们指明了其运笔取势的方向与节奏,这是何其宝贵的细节,有时这是需要刻意追求的。古人笔力强劲,点画的圆劲是通过笔锋在行进过程中自然转换行所体现的。全是中锋即无中锋,全是侧锋也是不可能的。中侧是相互张显的,一切取决于笔势!
关于方笔与圆笔,方圆用笔概念提出与清代碑学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清代以来大量使用羊毫,使这两种用笔方法深入人心!一谈临碑就必谈方圆用笔,并以此作为碑刻风格界定的重要手段。那么,古人用笔有方圆吗?答案是:有的!只有没有刻意提出,而是融合在“八面出锋”里了,八面不单指出入锋角度的变化,也指笔的偃、仰、中、侧、顺、逆等等的变化。方笔是硬毫直接侧锋杀纸横扫,所以,这是自然写出来的效果!可参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部分及赵孟頫《三门记》。这种用笔几乎无处不在!圆笔即入锋后使转而成,或由逆锋用笔所形成的。所以,北魏碑刻墓志中的方笔不尽是刀刻的结果,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出来的!晚清书家拿着羊毫,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于是只有用羊毫做出方的效果,如包世臣、赵之谦等等。这样方笔就被刻意提出来,可以说是软毫用笔的一种创新,并不属于古法用笔的范畴。
关于使转与绞转,使转与绞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绞转的概念似乎产生得很晚,大约在清中后期,碑学兴起之后,这又要先回到这个时期所用的笔——羊毫!包世臣对于用笔讲求铺毫,讲万毫齐力!羊毫铺锋作书,结果可以想见,所以他的实践基本上是失败的!这种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是赵之谦,他成功了!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赵的才气与笔力,也没有他修养那么全面。因为用羊毫写碑很难体现力度,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要将笔锋绞转起来,这样笔力才能贯通下去,代表书家如康有为!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化为裹束!可见绞转与晋唐笔法相去甚远。
那么晋唐讲什么呢?讲使转!因为用硬毫(主要是兔毫),所以笔锋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面,各个角度反弹所形成的感受都能瞬间回传给书写者,书写者只要注意腕的运用就可以了!这样书者的气质韵度能通过腕运而直接在纸上表现出来,是为不隔!而若用羊毫,在运腕的同时还要关注笔锋的绞转程度,是为隔!隔与不隔,境界自然有别!当然,在运笔的过程中,无论羊或免毫都会使笔锋绞在一起,但在运用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古人通过顺逆等手段进行调整,情况也很大不同。需要极为细致具体地分析!
所以,工具性能不同,笔法就迥然有别!中国书法史,若不从笔法去探究其演变的内因与规律,那只单单是一段毛笔书写的历史,而非艺术史!大家看到的只是古人日复一日地书写,抄写古诗文,而毫无创新变化可言!若从笔法去探讨,那真是千变万化,众相纷呈,到处都充满惊奇,就看你的领悟能力了!
关于楷书,楷书对于书法学习极为重要。大家只要翻翻书法史就可了解历代大家无不擅长楷书,同时对楷书的误解也最深,特别是清代及民国,楷书完全成为书法练功的手段!对藏锋的误解也源于此。其实书法上的擒纵,最好的训练书体是隶书和楷书。我更倾向于楷书,楷书可以说是笔法最丰富的书体,所以,写草书必须具备楷隶的基础。清代民国草书的衰败,楷法的衰亡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楷书中小楷尤为重要,明赵宦光《寒山帚谈》云:“小楷世用极博,钟繇、二王居然立极。钟逼古,王圆融,自古及今皆两家耳。孙唐四大家虽别立门户,何常出其范围,具眼者直鉴其脂髓。宋元或纵或拘,纵则野、拘则俗,皆畔于二子者也。虽然,不有后世名家,无能洞悉古人妙境。”小楷用笔要求极高,点画振动,节奏舒展明快而出以自然,更重要的是“须令笔势纡余跌宕,有寻丈之势乃佳。”(清王澍《论书剩论》)这就对笔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对笔的控制力要求极高,心、手、眼、高度协调一致。二、对于节奏的控制要舒缓有度,变化细微而有寻丈之势,乃为得之!不经过晋唐小楷的这种各方面高度协调的训练而想要把握晋唐行草,便于此技说梦。
关于丑和媚,傅山的“宁丑勿媚”可以说是被今人用滥了!凡字写得不好看,不得法,都可以此为托辞。可以说这句话的负作用要远远大于它的正面影响,这是傅山也万万想不到的吧!傅山早年曾学赵孟頫,时为不能临象而苦脑,忽然想到他是贰臣,遂庆幸自己学不象是因为人格上比赵要高一筹,学不象是自然的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宁丑勿媚”说明傅山承认自己的字写得不漂亮,似乎缺点自信。自觉虽然不好看,但总比写得象赵氏那么软媚好!这说明他这个观念的提出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标准的,但总使人觉得他的写得不好看,不是他的初衷,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我们看他的书法,确实不怎么好看,无论笔法与结构都显得粗糙,虽然如此,字里行间却无处不弥漫着一股真气,使他的字开出了另外的境界,所以,虽然他的字不好看,但还不至于可用“丑”来形容!
与丑相对的是媚,唐韩愈《石鼓歌》云:“羲之俗书趋姿媚”。羲之书法说姿媚是不全面的,应该是遒媚,姿态美必须依附在笔法遒劲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其价值!这些都根基于羲之的人格韵度,即艺术天负与人格修养的高度统一。傅山充其量也只得其一。
以上是我学书的一些零散的心得,我觉得学习书法首重临摹,关注古人所用的工具、用笔的方法及对书法的态度并结合时代背景、学术风气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实临与古人交流,作深入地了解!在临摹中首重用笔,注意点画出入之际,不同时代用笔不尽相同,对其演变规律及内因要有清晰的认识。书法的发展就如一条长河,不同时代的书家为其注入了不同的生命元素,使其充盈而壮阔,当然也有许多支流。学书的目的就要先明了其源与流,掌握其内在的规律,使自我的人生艺术与之相融合无间,而至于天人之际!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想,愿与大家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2# 罗岗

全是翁师日课,并亲手装订成册。
1003211847bb6f3c8f557ca4c9.jpg 1003211857e6451ab49795fb62.jpg 1003211853f6a165be813f1b92.jpg 1003211901b831ef517aa3dd75.jpg 1003211901be42e749fa498d12.jpg 1003211901e8a5b4843e528be8.jpg 1003211906b0936cfce4be6636.jpg 1003211907b255fc5d06ff3274.jpg 1003211907ddf86ae98bc2ce70.jpg 10032118481cce64ea7684b249.jpg 10032118570ab204d22bdb6fb4.jpg 10032119038f2183eec1eda4af.jpg 10032119062e3c41fe62462c55.jpg 10032119066e91e948c37df600.jpg 100321185263e26488cb1dcb86.jpg 100321185379ed3c201fa700e0.jpg 1003211854089fb4e523e4757e.jpg 1003211900767f680082dbda07.jpg 100321190816868b17b8968ef5.jpg 1003211857303422a9c38322ac.jpg 10032118488143575a9c950cc6.jpg 1003211903285240952d5e69c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100321190876aa5da8d0cce0f2.jpg 10032119087d877a480752d07c.jpg 100321191197fc3f1e1b56ea7e.jpg 1003211909483784cebf4270d8.jpg 10032119110905a129675f47da.jpg 100321191209267d91c242880d.jpg 100321191386356b7ad339dab5.jpg 10032120364088700e9d5dbff8.jpg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临作大小接近原帖,拍时放大拍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松雪笔意临<黄庭经>!!!每行宽度1.8厘米!我的图太大,发不上,只能裁小,见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松雪笔意临!!!每行宽度1.8厘米!我的图太大,发不上,只能裁小,见谅~~~
罗岗 发表于 2011-5-11 13:33



    1003220757cb17a55ffc4acbe8.jpg 1003220759b67e7cfaba8a2dfd.jpg 1003220759bb00aa07c5420867.jpg 1003220801a7873696aa944ccb.jpg 10032207587a4d723d80a3c542.jpg 10032208056e7145781a823671.jpg 10032208058f2db36c98a77bfa.jpg 100322080463ce1c841e1e3a60.jpg 1003220802678d7cee3ba93c73.jpg 10032207572933d5bbc5baaec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宋米芾《蜀素帖》临摹解析


米芾  北宋皇祐三年——大观元年(1051—1107),自署姓名芾或黻。翁方纲谓自元祐辛未,始书用芾,以前皆书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宣和时擢为书画学博士。著有《宝晋英光集》、《书史》、《画史》等。
《蜀素帖》因其用蜀地所织绢素书自作诗卷,(乌丝栏)故称《蜀素帖》,此卷作于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芾时年三十八岁。
以下就书史上对其书法的品评来谈此作的技法特征与艺术特色:
1、《宣和书谱》云:“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晚年出入规矩,深得意外之旨;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好事簪缨之流,出其所有奇字,以求跋语,增重其书而芾喜之,即为作,古纸临仿,便与真者无辨。”此则记载说明:(1)米芾各种书体都精能,这是他成功的基础,因为各种书体之间技法是可以互补的,只有这样才能独有四面,对用笔的方向、势的把握才能极尽变化又沈著飞翥。(2)米芾善于观察,精于临摹,临摹法帖能到丝毫不差的地步,为其集古字奠定了基础,精于临摹则说明对古人技法能心领神会并能表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既提出高了识见,又丰富了手的表现力。
2、黄庭坚《山谷题跋》云:“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札,书家笔势,亦穷于此,然似仲由未见孔子时气耳。”山谷在这里着重强调米芾尚于取势,笔势强劲。米芾自己也说:“臣书刷字。”刷就是重侧锋取势,是学二王书法的切身感受,也是其书法的成功所在,相比于晋人,米芾书法过于跳荡,不如晋人简旷,所以有“未见孔子”之讥。
3、赵构《翰墨志》云:“米芾得能书之名,似无负于海内,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著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昔有人讥支遁道人爱马不韵,支曰:‘贫道特爱其神骏耳’。余于芾字亦然。”确实,观米芾此作,用笔、取势左右逢源、俯仰粘得,毫不经意,逆势、刷掠于晋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宋人用散卓笔,较晋人笔要软,所以,米芾特别强调逆锋,以逆锋取势,他强调“八面出锋”,原因也在这里。
4、朱履贞《书学捷要》载其《提笔法》云:“陈寺丞、名昱,伯修之子也,好学书,尝于枕屏效米元章笔迹,书杜少陵诗。一曰,元章过之,见而惊焉。因受以作书提笔之法,曰:‘以腕着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楷乎?’元章笑顾小史,索纸,书其所进《黻扆赞表》,笔画端谨,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一如大字。伯修父子,相顾叹服,因请其法,元章曰:‘此无他,惟自今以后,每作字时,无一字不提笔,久之当自熟矣。’”由此则记载可知,并非如赵构所说的芾于真楷不甚工,而是下了很大工夫的,只是不轻易写而已,并且是悬腕书写,可见其功力之深。从另一方面来说楷书是行草书的基础,小楷更是如此,用笔要求精准、肯定、果断、节奏舒畅,用墨要求珠圆玉润,历代行草大家都擅小楷,只是这门技艺他们自小就会的,所以很少在书论中提及。
以上四则评论正适合于《蜀素帖》,此为其中年力作,是集古字,特别强调侧锋取势的典型范本,用笔极尽变化,其学晋人正如董其昌所云:“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临写此帖应特别注意入锋、逆锋的角度,点画的衔接及用笔提按节奏的变化等等。同时将其与字势结合起来,临写不宜过大,只要比原作稍大即可,临写时要强化其用笔的方向、力度、字势,不然就会写得平匀。这样多读、多临、多体会,必定会有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罗岗 于 2011-5-11 13:59 编辑



    20070228_b76d85448bbd9ce09777juWfROFAMTNh.jpg 20070228_2450c0d2837082191e33q8gcYjWWllNK.jpg 20070228_86b93917c1a537db008euinLa4cEJqXH.jpg 20070228_1de463200b52e3f920d8zroEML8D9ptL.jpg
绢本局部!
20070228_1de463200b52e3f920d8zroEML8D9ptL.jpg
20070228_86b93917c1a537db008euinLa4cEJqXH.jpg
20070228_2450c0d2837082191e33q8gcYjWWllNK.jpg
20070228_b76d85448bbd9ce09777juWfROFAMTNh.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米<<英光堂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