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阿永旭

云南迪庆高原书法家——和发奎先生作品欣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1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管布坤 于 2011-4-16 07:42 编辑

                        我们的老师     
                                                                                                  洪耀辉
       2006年8月的一天,迪庆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和发奎老师打来电话,让尔文兄我俩抽空做好书法创作,准备参加2007年9月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五十周年书画展。

  当时既惊又喜,可一下子把我俩给难住了。我们这伙九零届的师范毕业生,于今步入社会已有十八个年头,除了能描几个丑里巴几的钢笔字(如今叫圆心笔或碳素笔)和稀里糊涂地在电脑键盘上敲练“二指禅”功外,提到“毛笔”二字,似有千斤重量压将而来,实感羞愧。

  八月下旬的一个晚上,我们来到学校,走进和老师临时的书房,只见文房四宝一应俱全,恩师依然年青如故,健谈开朗,就像当年上地理课那般洒脱。十年弹指一挥间,岁月剥蚀了我们青春年少的容颜,那份年少轻狂的梦已经变得成熟和释然,但抹不去的那份与生俱来的情结,让我们欢笑言对,这份情愫与感念,始终被宣纸上幽幽的墨香联接着,如日久年深的刻石和书法条幅,在黑白与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之间,越看越有味道,笃信诚意已经超越了它的本身。

  恩师如一位“侍者”,为我们逐一铺开各种大小不一的宣纸,调润好墨,精挑细选出几只毛笔,让我们现场“开战”。面对一切,在敬畏之中又多了几分难当和惭愧。是啊,十多年来只顾“舞文”,却丢了“弄墨”,这两者的“姻缘”如隔银河,让我们白白逝去了那么多因为“忙”而无法弥补的学习时光,人生之中又能有几个这样舒心愉悦的夜晚呢?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我们则是:墨香一酌,知己难求!此情此景,我们已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连墨汁滴落在宣纸上也全然不知,忐忑中提着千斤之笔,胡乱地涂鸦起来。秒秒钟就完成了“大作”,轻而易举地报废了一张宣纸。老师看完“作品”,逐字点画和讲解着运笔、结构、布局、章法等等,然后亲手为我俩演示一番。这下让我们大吃一惊,多年不见,老师的笔力是吾辈无法企及抵达的,遒劲刚毅之中,有碑贴的古拙直率,蕴藏着隶书的稳健、行草的狂放,起承转合之间,如行云流水,疏密得体,一字多异,变幻无穷,藏露于心内,整幅作品完全可作一件艺术品了,力透纸背中道出炉火纯青的功力,让我俩久久品味,无法释怀......我们仿佛又步入了学生时代,规规矩矩地照着老师的模子“画瓢”,可越画越觉得心劲不足。缺乏锻炼的我们,没多久就觉得四肢发麻,腰酸背疼,这样一幅幅下来,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力不从心了,几个小时后,地上早成了我俩“作品”的垃圾场,老师一个劲地鼓励我们一定行!老师不断安慰道:“一下子要写出个样来,并非易事,我已经写了三十年,只有如今这点底。凡事有兴趣更要有信心和毅力,书法更应如此。”这些朴实的话语,让我们增强了信心,在最终落款的一幅“作品”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老师说:“有一枚印章,就更完美了!”说毕,他拿出自己利用闲暇之余刻出的几枚刻石,这些不知凝聚了老师多少的心血和汗水啊!书法作为古老的东方艺术瑰宝,已经在
华夏传承千年,源远流长,声名远播,因其形神兼备,汲取名家风范,融入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才自成一家。而印章则起到了书法作品画龙点睛的作用。

  老师的教诲让我们不免回忆和感慨起读师范时的美好时光。那时家境拮据,但对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大有三天想吃出个胖子的感觉。因其喜欢书画文章,由二十八班(普师班)牵头,在学校的重视下,成立了油印刊物《荒原》文学社,每期都由我俩和杨崇能老师刻印,班里还有几位画画的高手,如宋文军、高红英等,为每期58页的校园文学内刊做插图,有时杨老师和28班的同学一起共同设计,并抽出周末时间,向邻近的一中、财校、卫校的学生征集稿件,一起筛选、编辑和刊印稿件。文学社成员还有李清培、杨钧、扎史尼玛、赵素梅、杨致林、汪新鸿。记得第一期《荒原》出刊时,让我们兴奋不已。当时,我们围着油印机,用傻瓜相机照了“全家福”,三年《荒原》刊物,所用的材料都是廉价的蛋白纸、道林纸、蜡纸、刻板,但却留下我们稚嫩的笔迹,也留下了许多省内外有名专家与迪庆州文联《原野》编辑部老师的联谊,为我们教书育人奠定了基础。

  和发奎老师更是热衷于书法,在他的倡导下,迪庆师范于1987年(刚进师范第一年)成立了书法兴趣小组。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校掀起书法热。我们这伙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小生们,边自办校园油印刊物,边练习书法。当时,全班50名同学,至少每人有一支毛笔,一个墨盒,无论是午间或晚自习作业完成之余,教室里只有刷刷的写字声和相互切磋交流技艺的和乐气氛。每个周五下午的兴趣小组活动,和老师总会早早来到教室里,认真讲解和点评我们前星期交上的作业,不对之处,都有不同的红色圈点和评论,然后针对差错,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经过不断磨合与实践锻炼,我们所写的字一天比一天有长进,但老师默默地为学生买下宣纸已无法记数!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迪庆师范有5位学生应邀参加了全省师范生的书画大赛,那次我获得三等奖,在全校应届生的“三笔书法”大赛中,达尔文兄我俩均荣获特等奖,并当了四年黑板报善写组的主力。一时间,我们好像成了当时校园里的“明星”,虽然没有鲜花和掌声,但那份自豪感已溢于心间……毕业后的十多年间,教书育人,工作和生活之余,这一沿袭着中华文化艺术精髓的毛笔书法,在时间的流成河中渐渐淡去。

  取而代之的高科技信息时代,人们提到毛笔都已经陌生,除了书写公文或写名字外,哪有这般闲情意趣操演一番呢?看着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淡泊于利禄之外,忘我工作,衷情于教育事业的背后,以锲而不舍的秉性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畅游在艺术的殿堂,点画着颜、欧、柳、赵的遗风,汲取着近代和现代名家的精髓,在三十年月淡风清、宁静致远的翰墨艺海中乐此不疲。修身养性的同时,锻造着乐观向上、豁达开明、谦和友善、严谨求实的生活,成为迪庆高原书艺界的佼佼者、教书育人的典范。这些热爱生活、执着追求的品性和精神,一直激励着吾辈和现在就读于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莘莘学子,不仅如此,他还红花硕果,桃李芬芳,一个老师最大的慰籍和成就莫过于此吧!如今,随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两基”教育愈加重视,把全民素质教育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高原农牧民子女入学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以及结对帮扶工作的不断拓展,使数以千万贫困农村面临辍学的孩子重返学校,来自社会、学校和仁人志士的爱心,如涓涓溪流,滋润着人们渴望的心田。在教书育人的行列中,越来越多的后起之秀,如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明日歌》很好地印证了一切:“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无论是在教书育人的生涯里,还是在社会各领域的队伍中,像发奎老师一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甘当他人的铺路石,在漆黑的风雨路上,是引航的灯,在曲折坎坷的人生长河中,是开启帆船的掌舵人,把蹒跚学步的学子,一步步搀扶上理想的彼岸;工作上的良师,生活上是益友,那种至真至纯至爱的情结,一如古拙中不失素雅,洒脱奔放间包涵着稳健的书法!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字如其人,用点线构成唯美的精神世界,用年复一年的古韵墨香,熏陶着人们的情操,喂养着新时代里需要关爱和帮扶的人们。

  治穷先治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各项建设离不开人才力量的支撑,而这一切又与国民的素质教育休戚与共,所谓教育兴则民族兴啊!不免想到数十年过去了,在学校大门两边,用水泥浇铸的那句斑驳稳实、振奋学子的话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建设社会大厦中坚如磐石的警言,是一个民族未来兴衰的精神坐标。

  午夜时分,已是华灯璀璨,人流稀疏的时刻。回眸刚刚归并后的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的新大楼和夜灯下的花园草坪,草坪石碑上刻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几个大字,清晰明了,苍劲有力,稳实刚健,这些刻字均有老师的题款。一位伟人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那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渊博的才学源自不懈的追求和勤奋,唯有此,真才实学才会变成明天真正驾驭生活的财富。想到新的学期里,来自山区的孩子又要踏进校门,阵阵暖流涌上心头,我们由来已久期盼和守望的梦,在新一代年青人身上得到了实现。

  那夜,在重温墨香之缘的同时,让我以学子的身份,找寻到那片泛起生命涟漪的海滩,让记忆重新串起生活中的红帆。无论是在学校或是现实生活中,学海无涯,学无止境。温故而知新,工作中更需要不断地洗脑和创新,我们衷心祝愿老师才艺精湛,惠泽学子,祝福雪域高原的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无论是五十年、一百年……辉煌灿烂,明天更加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2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2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南的高原本土少数民族书法家,不容易,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没想到海边3300米的高原也有这书家,只想说句:扎西德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7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水无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