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77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4-15 17:01 编辑
! n: ^0 J1 c0 C7 d# H; K9 C' y" t2 o/ d c) ?3 r
|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 陈锋(山东) | 3 V. u) |9 ]" R* M6 M
——推荐理由——
& V6 G" f; ]) V! Y+ w1 n( |8 N9 j' N4 {1 v
% Q: j, l7 _! S1 N% ?7 f聪明的陈钝之
' j9 j" \) h3 M# r——从作品中了解到的陈锋
( h A% Z9 b R6 ~+ Y* O2 W2 ^; S/ }7 G3 H' Z
文/贺进
B1 S! o; z3 j# i, @" D' E: _) y. R1 l# [4 X, c* z, t3 k
我不认识陈锋,只听说过陈钝之。对于这个名字,我很好奇,为什么陈峰会中意这两个字?种种猜测在我头脑里翻来覆去的徘徊,想不出来,更搞不懂。3 t0 @: ]7 x9 E& P3 {6 A
$ d; A6 |1 l, ?7 N9 X& t几个月前,济南成军兄跟我说,同城又一位名叫“陈锋”的家伙,写的很好。他的言外之意是能否推荐上我们的栏目,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陈锋,搜索的结果让我失望,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写字的陈锋词汇,后来又向几位朋友咨询,得知他还有一个艺名叫“陈钝之”,此番折腾让我认识了陈钝之,也就是陈锋。后来在两个月之后,我组织我们论坛的“强档人物”举荐资料,在另一论坛看到山东汉子刘元堂的作品,发帖人是陈钝之。我当时很是诧异,如此“愚钝”之人竟然写得如此“高妙”,为得到刘元堂的相关资料,又一次找到了陈钝之,后经几次辗转,将刘元堂先生推向了“强档人物”专题系列。可能也是一种机缘,从此我与钝之有过多次交谈,无形中感受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我没有贸然向他提出做此次专题,只是在无形中“影射”出对他的偏爱。对于“八零点将录”的遴选我还是比较谨慎的,并不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在栏目的人选评选机制上,所以我没有主观决定他是否会上我们的栏目。拿到他的最新作品后,我曾多次请教于艺委会的几位老师,他们都说这小伙子写得不错,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最终会成大器。后来我又征求几位朋友的意见,他们也都比较中意,在这些人当中都会支持钝之,我想可以把钝之列入我们栏目中,与他沟通后,确定了专题日期。钝之的作品发到我这里后,我在整理他的资料的时候,发现此时看到他的作品让我更是有些“手足无措”,很是“雷人”,作品的境界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这时觉得钝之果然没有让我看错。以至前几日在曲阳见得刘元堂先生,同他聊起钝之,刘大哥还是竖大拇指的,我想对于钝之的印象大抵就是这样,即使我们从未谋面,但是他的作品已经征服了我。& ]) D( r# }. k% h
% V5 }+ a# \/ ^1 I: ]% t/ U7 o钝之毕业于中国美院,可以说是典型的“学院派”代表。对于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机制,我在南京上大学期间,曾经觉得他们的书法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书法的技术性取代了艺术性”。我不知道这种教育能否让广大学生受益,诸如太多的中国美院毕业的学生,都是“描摹”的高手,比如翁志飞、王义军、牛子等等。这样的技法性训练能否将艺术性完全表达?很难回答。后来在与中国美院方波博士交谈中,我觉得这倒也不可怕,毕竟单纯的技法训练要比复杂的艺术表现要实在得多。对于钝之,我想他既然在中国美院深造,肯定也会受这样的教育,不管他现在的作品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至少说明他会经过这样的阶段。但是我认为从他目前的作品来看,他似乎美院受制于“技法性”训练的限制。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技法的训练,特别是行草书的表现上,如果没有技法的培训,无法将转折、引带等关系处理得如此微妙,还有就是这次展览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篆书及隶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这种书体作品,在用笔上他懂得皴撮之法,将毛笔的主毫与副毫反复运用,表现出金石的意趣,这是很难得的。我觉得技法性的训练促使了他创作上的笔性把握,行草书的体态变化上有的放矢,轻重缓急之法运用得当,阁帖的意趣在他的行草书中变得很有生趣。我不知道他的行草书表现到底受明清多少影响,但是我感觉他的行草书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明清的,但是技法上多受魏晋时风影响,我是这样觉得的。
! ^; S( L0 C7 ^' Y6 ]3 f8 z$ V4 O1 I- s# C8 V
对于钝之的行草书我还有几点要说一下,就是在节奏表现上,我觉得应该要注意一下,似乎他的作品有“横枪匹马”的彪悍,却很少“精研细磨”的逗留,我看钝之的行草书,表现性是很强的,他有对于行草书的创作激情,更有转折提按的表达,似乎在节奏上应该更多表现。行云流水的书写状态需要更多的意趣表现,我想钝之如果在这上面下功夫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Y: t7 \8 P, I7 [# T
, d, |5 f: F( k, h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前面的话题。对于钝之,我觉得他是很聪明的,聪明在他对古人的法帖有了自己的独到认识,对创作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官意识。钝之聪明,但是他却叫“钝之”,言外之意大概是表明自己不要太聪明,“大智若愚”方称为“真聪明”,钝之想的很好。$ \. {! H3 ~, n2 a2 E w
6 a6 l. S0 |0 B1 Q
% X$ F* R8 d5 X1 w1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