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8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4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4-15 17:01 编辑
7 x: k/ ]4 H1 o- e6 ?8 @. g# s& F9 O
% R0 ~8 T, Z* U1 k- G M. s- r$ P3 j! X【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陈锋(山东) | : f1 [5 u! _1 ? \; u, k" \ T
——推荐理由——
4 B7 Q$ ^% H8 p/ q: w. A
_! f, g" r0 G
' B+ e' s& W) n; y6 P聪明的陈钝之
, X6 c) ~( I% z( r9 \" E0 Q; Q——从作品中了解到的陈锋, c. u7 L: \% D/ j% z
4 r9 x, m; O7 ~' S% r+ p文/贺进
; K+ M% E) L$ z. g
* ]9 T) x4 d7 B( d我不认识陈锋,只听说过陈钝之。对于这个名字,我很好奇,为什么陈峰会中意这两个字?种种猜测在我头脑里翻来覆去的徘徊,想不出来,更搞不懂。
]. N* v+ v) E6 m5 ?. a0 j/ ~4 c
) U# b# ]' P4 }" |) i. T/ x几个月前,济南成军兄跟我说,同城又一位名叫“陈锋”的家伙,写的很好。他的言外之意是能否推荐上我们的栏目,于是我开始在网上搜索陈锋,搜索的结果让我失望,因为根本就找不到写字的陈锋词汇,后来又向几位朋友咨询,得知他还有一个艺名叫“陈钝之”,此番折腾让我认识了陈钝之,也就是陈锋。后来在两个月之后,我组织我们论坛的“强档人物”举荐资料,在另一论坛看到山东汉子刘元堂的作品,发帖人是陈钝之。我当时很是诧异,如此“愚钝”之人竟然写得如此“高妙”,为得到刘元堂的相关资料,又一次找到了陈钝之,后经几次辗转,将刘元堂先生推向了“强档人物”专题系列。可能也是一种机缘,从此我与钝之有过多次交谈,无形中感受到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见解,我没有贸然向他提出做此次专题,只是在无形中“影射”出对他的偏爱。对于“八零点将录”的遴选我还是比较谨慎的,并不会将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在栏目的人选评选机制上,所以我没有主观决定他是否会上我们的栏目。拿到他的最新作品后,我曾多次请教于艺委会的几位老师,他们都说这小伙子写得不错,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但最终会成大器。后来我又征求几位朋友的意见,他们也都比较中意,在这些人当中都会支持钝之,我想可以把钝之列入我们栏目中,与他沟通后,确定了专题日期。钝之的作品发到我这里后,我在整理他的资料的时候,发现此时看到他的作品让我更是有些“手足无措”,很是“雷人”,作品的境界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这时觉得钝之果然没有让我看错。以至前几日在曲阳见得刘元堂先生,同他聊起钝之,刘大哥还是竖大拇指的,我想对于钝之的印象大抵就是这样,即使我们从未谋面,但是他的作品已经征服了我。
; W0 J b7 ~2 M
% e! ]3 R2 `! E4 N钝之毕业于中国美院,可以说是典型的“学院派”代表。对于中国美院的书法教育机制,我在南京上大学期间,曾经觉得他们的书法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书法的技术性取代了艺术性”。我不知道这种教育能否让广大学生受益,诸如太多的中国美院毕业的学生,都是“描摹”的高手,比如翁志飞、王义军、牛子等等。这样的技法性训练能否将艺术性完全表达?很难回答。后来在与中国美院方波博士交谈中,我觉得这倒也不可怕,毕竟单纯的技法训练要比复杂的艺术表现要实在得多。对于钝之,我想他既然在中国美院深造,肯定也会受这样的教育,不管他现在的作品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至少说明他会经过这样的阶段。但是我认为从他目前的作品来看,他似乎美院受制于“技法性”训练的限制。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出来技法的训练,特别是行草书的表现上,如果没有技法的培训,无法将转折、引带等关系处理得如此微妙,还有就是这次展览中我们也能看到他的篆书及隶书,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这种书体作品,在用笔上他懂得皴撮之法,将毛笔的主毫与副毫反复运用,表现出金石的意趣,这是很难得的。我觉得技法性的训练促使了他创作上的笔性把握,行草书的体态变化上有的放矢,轻重缓急之法运用得当,阁帖的意趣在他的行草书中变得很有生趣。我不知道他的行草书表现到底受明清多少影响,但是我感觉他的行草书在表现形式上还是明清的,但是技法上多受魏晋时风影响,我是这样觉得的。7 C5 w6 R4 p- } S, G% _
( d3 x& J/ \+ L1 D" L对于钝之的行草书我还有几点要说一下,就是在节奏表现上,我觉得应该要注意一下,似乎他的作品有“横枪匹马”的彪悍,却很少“精研细磨”的逗留,我看钝之的行草书,表现性是很强的,他有对于行草书的创作激情,更有转折提按的表达,似乎在节奏上应该更多表现。行云流水的书写状态需要更多的意趣表现,我想钝之如果在这上面下功夫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7 F5 ?1 t% v# G- |* K
v3 }+ L3 u, m d! d r
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还是要回到前面的话题。对于钝之,我觉得他是很聪明的,聪明在他对古人的法帖有了自己的独到认识,对创作的作品有自己的感官意识。钝之聪明,但是他却叫“钝之”,言外之意大概是表明自己不要太聪明,“大智若愚”方称为“真聪明”,钝之想的很好。$ O2 _, i/ e8 w/ U3 C
. b% r2 U0 z/ V: P( c0 R4 w. N! X6 J# o- K' m" z1 I, a& S: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