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2595|回复: 3

道法自然与中国书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10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讲的“道”,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循“道”而行,就是要依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而不强行,不违反物性。此处需对对“法”的意义进行探讨。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说:“法,谓法则也。人不违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广雅释诂》所作的解释:法者,合也。把法字释为“合”,老子所言四“法”即为:人与地合,地与天合,天与道合,道与自然相合(或云道与道合、道与己合)。人,生求于地,死葬于地,故谓人法地,人与地合;地,在下,天,在上,依“盖天说”,天如盖,合于地,按“浑天说”,天地浑然若鸡子(蛋),均表明地与天合;天,生于道,故谓天与道合;道法自然,即道合自然,道合自我,道者我也。按照这样的解释,正是“天人合一”论,恰与道家学说吻合。
         道家所崇尚的道法自然,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因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反映宇宙的意蕴和人的生命意识。如西晋大书法家索靖曾在《草书势》中“蝌蚪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东晋女书法家卫铄曾在书论《笔阵图》中说“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撇如陆断犀角……。”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等,都说明了书法艺术不是刻意安排做作。
真正的书法家与书匠不同,他不是只在技巧上下功夫,不是只通过某些模式或一隅之见来看待生命与世界,或只以一些经过短期练成的雕虫小技来处理作品,而是要以一个整合的心灵和创造的精神,包括哲人般的玄思妙想,诗人般的创作灵感,画家般的透视慧眼,雕塑家般的果决驾御,甚至舞蹈家般的俯仰回旋。“道法自然”体现在书法上,一个就是书家极力向大自然学习,致力于追求和表现淡、韵、神、逸等美学境界,另一个就是书家自然真情的流露和表现。
         古往今来,许多书法家不断取法于大自然,这正体现了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合于自然的创作意象及师承自然的美学追求。唐•李阳冰云:“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与云霞草木,得菲布荫曼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舒惨之分;于虫鱼禽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随乎万变,任心所成,可谓通三才之品汇,备万物之情状者矣。”清•包世臣日:“中郎见刷墙垩痕而作飞白,以垩帚锋平。刷痕满足,因悟书势。”唐•怀素云:“贫道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夏云因风变化,乃无常势;又遇壁圻之路,一一自然。”,张旭“见公主与担丈争
         道而悟笔法。观公孙大娘剑器舞而得神韵。”颜真卿见“屋漏痕”而悟中锋运笔及线条的含蓄与凝重等等。这些正是“道法自然”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及书家师法自然的结果。总之,要以全副身心,直透灵魂深处,把上述的所有感情和慧心融会贯通,据以展现全体宇宙的真相及其普遍生命之美。这才是中国书法的真正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用古人的说法就是“道”。这种“道”所要反映的就是宇宙的意蕴和生命的意识,因此“道法自然”、“抒情达性”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说到底,对于书法艺术家,最终一切技法、学问、才华都要归于人格性情。这恐怕也是中国艺术家区别于西方艺术家的所在。
         说到道学与书法的结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书圣王羲之。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玄学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动荡,道学向士大夫阶层的渗透,道学已逐渐成为士人心灵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就产生了玄学。所谓玄学,就是指这一时期出现的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的一种哲学思潮。魏晋文人墨客寄情于自然山水,从山水的自然美中找到了“山水以形媚道”老庄玄学所表达的最佳方式。此时所称玄学的自然,实际上已是杂有儒味的道学的自然。在这种情况下,崇尚老庄、推崇清淡的审美心态无疑规定了书法创作的导向和美学追求,反映在书风上,是仙风道骨般的自然美。王献王羲之受玄道思想影响极深。他信仰老庄,嗜酒谈玄,崇尚自然,钟情于会稽山水,尤喜兰亭。其《兰亭序》“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孙过庭《书谱》)的平和书风,正是道家自然观在书法上的绝好体现,可谓达到了物我同化,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

        “道法自然”的另一含义主要指的是书法作品要符合自然之理,遵循真实的原则,尤其是情感的真实。这就是中国书法的“书肇自然”之说。孙过庭在其《书谱》中强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随其性欲,便以为恣。”明确提出了书法的表现力和真情流露的必然关系。在书写的过程中,若没有真性情,就没有书法的作品的神韵与风采。
颜真卿的《祭侄稿》是享誉千年的书家经典作品,也是颜真卿悲怆情感的真实流露和宣泄。这是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为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和从兄颜杲卿分别起兵讨伐“安史之乱”,叛军俘虏了杲卿、季明父子,并逼杲卿投降,否则当面杀死季明。杲卿不为所动,于是季明当场被杀,不久杲卿也被处死。后来颜真卿见到泉明带回的季明头骨,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稿》。仅从章法上看,作品开张自然,融入了书家最真自然的情感。行气随感情起伏不断调整,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戛然而止,可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具体讲,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间,情感与法度的斗争尤为激烈,其字形、行距忽大忽小、线条时疾时涩。为字笔笔挫衄,字字郁结,好似为血污所凝固,一字一顿,如泣如诉。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达到了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达到了从心所欲的自由境界。整部作品充满了对安禄山判军的刻骨仇恨和对侄子、亲人们的无限思念及深切哀悼。临书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惊心动魄。《祭侄稿》是在特殊环境和非常情绪下写的,是颜真卿心灵的奏鸣曲,是哀愤之极的心声,是血泪凝成的不朽巨作。千百年来,因其真而感人至深,终成书史上的名篇。
发表于 2011-4-1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的道法自然,其实很玄乎,容易入误区!书法如果没有坚实的笔墨技法作后盾,一切玄妙都是枉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13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技进乎道早就说明了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