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天生不懂书 于 2011-4-5 02:17 编辑
书法风格说 兼谈十届国展创作风格 在与书友聊天中,经常听到个人风格之说。 风格到底应该是什么。 莫是龙说:我曾说右军父子的书法,到齐梁而风流完全竭尽,自唐初虞、褚辈一度变革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自唐初虞、褚辈一度变革其法,乃不合而合,右军父子几乎如同几乎如同再生。此言甚不容易领会,因为临摹最容易,在心神上领悟很难传授的缘故呢。巨然学北苑,元章学北苑,黄子久学北苑,倪迂学北苑,学同一个北苑罢了,而各各不相似。假使俗人做这一点,一概与所临摹的范本同,如何能传世呢。 学古人,会因个人对于古人与古帖的把握不同,特别是理解上的差异加之文化底韵的影响,所形成的书法感觉是不一样的,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与理解上的差异的综合,必将导致书法的流派与风格。也就是,如果把握某一位古人的感觉占了上风,那么你书法的风格将偏向于这位古人。 右军父子是变革的一代,虞、褚也是变革的一代,宋四家也是变革的一代,王铎也是变革的一代。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的分析前人,总结前人,理解前人,作了系统的纵向分析,从中找出了不同点与共同点,从而找到了别人没有过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他们的风格特点。 明代画论中有一段话值得回味:王叔明的画从赵文敏的风韵中来,所以很像他舅氏;又博览唐宋各名家而以董源、王维为主旨,所以他纵逸多姿,又往往超出文敏的规格之外。如果使叔明专门学文敏,未必不为文敏所掩盖呢。 作为今天的风格说,特别是全国十届国展备战之际,我想说,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找出汉字的其他表现形式(书体风格)。那如何才能让自己的风格占据上风。全国第九届国展中曾有一幅入选的书法,记不清具体写的是哪个碑,但据说是唯一一个写那个碑的参赛者,评委觉得应该照顾多个方面,也据说,那写的也并不太好,只是太特殊,也就让他入选了。 我们不是为参赛而参赛。但通过这个典型事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书法的跟风只能运用一次。 书法的风格形成应该另辟蹊径。 一个陆机风格成就了一批获奖书家,二王成就了更多的书家,老米也成就了不少名家。历史上可以借鉴的人很多,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该贴已经同步到 天生不懂书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