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03263|回复: 362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立山(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6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4-28 11:28 编辑 0 F2 n9 Q8 ~, @5 Z2 a1 S
【八零点将录】! ~& {0 T1 x% X7 F
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   李立山(北京)5 s: Y+ Y1 |1 R# x8 V

8 b" `6 r5 r  Q, Q$ T 八零点将录模板(2011.jpg
5 F+ c0 A- A2 P$ s7 r% a* p0 {8 e( X0 h
加入【八零点将录】,请阅读相关说明:5 ^" n7 E* K) U
http://www.shufa.org/bbs/thread-142837-1-1.html
6 ?0 }+ K4 Y  W0 V% M5 y3 L
【专题回顾】
$ w5 O, b7 X9 c# h" M' P. d6 p: m$ m6 Y. V
第一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许飞飞(北京)
1 o) g) R$ X) ~# C; c5 t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2589&fromuid=25474

% s; J% p& h7 U9 P7 O( X5 b1 O, S$ }4 \
第二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李成军(山东)
0 u) j, Z# ?6 d( `6 G+ Q# L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4469&fromuid=25474
" z& G# f" `: b5 N  ?" |" s
+ x# Z, r( E/ g0 |$ h& K第三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张圆满(北京)
1 L( S9 x, e  z3 F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6553&fromuid=254746 _5 m3 m- _4 {0 b
# u- g' Q3 g# K2 P. j8 v* e) d
第四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柳青凯(北京)" ]2 H8 P) L) x, i' b  s8 `6 ]- n4 u1 m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8430&fromuid=25474
0 d& L3 i& r7 i0 o* e! S
8 R9 N5 T6 [7 B3 l% M: w, @3 N! U
第五期:【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黄乐辉(江西)
/ @" r6 q/ b* y% N
http://www.shufa.org/bbs/viewthread.php?tid=149554&fromuid=25474

——赠书说明——


* }2 G# R6 p( ~3 N4 i5 I: z% W) r' l: q3 F/ k, @/ |) a  F
经与李立山协商,在本专题中,设立“最佳精彩批评奖”,即真诚地对李立山的作品提出宝贵意见的网友,将有机会获得由李立山签名的作品集一册,共奖励20位网友。本专题摒弃夸大其词的夸赞和不切实际的“万能回帖”。只有对该作者的作品提出有建设意见的网友才具有获奖资格,回帖字数不限,仅须真诚交流。
4 G* K5 I$ S. d

% `7 G0 L! c$ D5 M+ ~" ` 该贴已经同步到 网站编辑的微博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7 10:32 编辑
% f9 {# P  W7 _( R( R. I- z$ \  C
& h) ~* `$ W" p" r; d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李立山(北京)


; M0 T  P8 I, F0 N9 F( V

——专题导航——


! w! H0 D* ]! W6 S+ D* b  ^4 q( v
2 c& `& w2 l$ y0 }7 o0 m   作者介绍! Q+ t# {% h. i. \& M" p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07&fromuid=25474

* v( f: f  S. x/ O& r& [
) l! r# S/ y* `5 X: f2 [9 ~( b/ O- Q  推荐理由0 m4 d5 a" v3 l6 M2 Q+ ?. q3 @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08&fromuid=254744 j. J/ {6 i; ^- P1 x
4 @# ~  |' O" N$ J
  作者心语- X# n6 u/ S2 ^7 a. R8 j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09&fromuid=25474
# c3 C' H- {6 D. H/ H% f) u, p0 }
0 i5 K% @% s( Y- [' h9 q   艺术钩沉( O* r8 {9 ~" t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12&fromuid=25474
: c* U7 [2 g# r* X: t: F2 J5 F. v* G- E* \3 H0 t
   艺术之路
  X  W1 ?3 k* B( M. o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45&fromuid=254741 _' Z- P% u6 S7 g7 z: R7 T6 v& t
4 I3 G0 S5 l; [' C0 P; t' u) I) |8 H. g
   作品赏析·书法( b) N; A8 x1 K
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875&fromuid=25474
$ @' Y4 T& Z. D2 T& C# x* {# D; |. O6 b$ p; s
   作品赏析·国画
" ^' t3 L$ \' X7 `) e; R/ Q# L# O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4972&fromuid=25474  S5 o+ h% J% x0 N
" ~! h  c8 u7 u2 ^5 v$ V# I$ v
  作品赏析·印章
1 Z& q, J0 ]/ _, Uhttp://www.shufa.org/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tid=151068&pid=1905013&fromuid=254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8 09:57 编辑
! [; d; r; y: Q6 e- `( q, L0 a0 A
& b* l* F* Q7 t- _5 ~' m7 b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李立山(北京)

! M1 [/ R/ z  R, n5 u

——作者介绍——

6 n1 w! @8 [" `) h6 w
DSC_5926.jpg

# a* x# N& Z# `; G. v8 Q
李立山,号善斎,礼山草堂。1985年1月生于山东省临清市。2004年参加书法高考,以书法专业全国第七名文化第一名考入中央美院王镛书法工作室。师从王镛先生、刘彦湖先生、徐海先生、姚鸣京先生、岳黔山先生、张羽翔先生、陈国斌先生、杨涛先生、莫武先生、肖文飞先生、王颖生先生等。2010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师从骆芃芃先生。现任中央美院书法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国学社学术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会学术委员,央美第一书法高考工作室学术主持,央美书画馆艺术总监。/ _5 C7 h3 Q" L# f5 i
( W$ \9 N+ f$ T
策展经历:$ A. d, G& y/ x- R2 Q* T  ?% W/ l
2004年以来先后组织策划成立中央美术学院书法协会并策划多次学术讲座及展览,如首届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历代碑拓精品展等(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组织策划北京大学第二届国学艺术节(北京大学);近期组织策划山东潍坊第四届文展会暨当代书画名家扇面邀请展(山东潍坊);已成功组织数次书画印学术展及讲座论坛等活动。
: d& N) q* s# ?" r6 u0 o. M  k5 a* K5 N- y  `
获奖经历:
" b7 o0 N" q# n: y; H
2004年11月书法作品参加本科在校生优秀作品展获全院三等奖(中央美院美术馆),2 P+ p2 Z3 E( {! e+ v2 C$ ^+ Q
2005年4月山水作品参加首届全国艺术院校[北京地区]中国画写生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
1 r* m; M/ N" j2 u  [4 k1 b) J2005年12月获中央美院社会工作优秀奖,! ^* e$ j- b' T' ?7 \8 y6 f
2006年1月书法作品参加本科在校生优秀作品展获全院一等奖(中央美院美术馆),* }7 I  R$ N" t/ t; d( v/ z" r% ^
2007年1月获中央美术学院本科在校生优秀作品展一等奖(中央美院美术馆),
3 `2 S( C; d, L5 r, {2007年11月,壁画作品参加本科在校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展获全院二等奖学金(中央美院美术馆),5 e/ N2 x4 m- T5 k9 P% T+ _8 ^5 b
2008年1月,被提名当选为书法网2006—2007年度全国中青年书法家年度精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2008年4月,篆刻作品入选第六届“学院之光童话今天”作品展获艺术传承奖提名(中央美院美术馆),- t" }3 `5 B+ i& U) f# y
2008年6月,获中央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 i2 d: Z# D! p7 B- F) Z4 @
2008年10月,书法作品参加建校90周年校庆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i9 d+ x9 i" x3 z7 p: I
2008年12月,应邀参加第五届全国专业媒体展(北京台湖美术馆);6 w+ }2 m! }+ d$ R, t; J0 A3 g
2009年4月,参加换鹅书会全国中青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798桥艺术空间);$ _- ~' A0 I( Z7 g( L2 ]
2009年9月,参加南潮北风全国中青年精英联展(山东临沂);7 {9 e2 P! {5 [+ R0 \. {" R
2009年10月,参加庆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中青年书法联展(河南郑州);+ ~' P7 S# U4 M; N
2009年12月,参加首届山东大学生书法篆刻作品展获青莲艺术奖最高奖(山东图书馆);
6 P& H0 S% F; I1 k4 h2010年4月,应邀参加山东潍坊第三届文展会暨当代书画名家邀请展(山东潍坊);$ i" A8 ^  s5 E6 p. \1 [* ?/ d
2010年5月,应邀参加{相儒以墨}纪念百世大儒陆象山诞辰871周年名家邀请展(江西临川);
3 f# V0 M' g, T: D3 w; I/ [2010年6月,书法及论文三项入选书谱社梁披云杯大展(北京书谱社);
; |; Q/ |; R( e& J- {; m: D9 |7 u3 T  o2010年7月,书法作品入选山东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小品展(山东图书馆);
3 Z7 `# g4 V0 l2 d$ z2010年9月,应邀参加2010年【南潮·北风】南北书坛精英联展(山东临沂);- w9 e7 n3 x# @& l
2010年10月,应邀参加“清溪书韵”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邀请展(湖南益阳);
* Y) l4 U. o3 P6 X, c/ c5 b! b% e4 V2010年11月,入选“融正杯”山东第三届青年临书大展(山东枣庄博物馆);
* d4 w2 T$ F  y! ]2011年3月,入选书艺公社网“八零点将录”并作网络专题(北京书艺公社)。
% B! t* \; n) F( u. J; ~

( \( M: p8 O3 s; Y/ s' Y1 c出版记录:
, |* b7 R. P9 \: t7 k6 a( O( n1 p: o
作品散见于《美术研究》、《文艺报》、《美术报》、《中国证券报》、《书法报》、《首届全国艺术院校中国画写生优秀作品集》、《东方艺术-书法》,《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师生精品作品集》等多家国内专业报刊,出版个人作品集《中央美院李立山书画篆刻集》。书画作品收藏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专业美术研究机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7 19:57 编辑
5 a1 }4 z4 u+ H4 Q
+ b5 w3 C; J+ o# D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李立山(北京)

——推荐理由——

7 B8 N8 C8 i( L, }8 d
3 v! Z0 @* G( [% W6 ?+ g# ^9 w
* v' `1 k/ c1 i. `$ {3 _
“游离”于书法传统之外的表现
% E% w$ U- @# ^+ b. f+ Y——李立山书法印象: m6 A  q( h6 {* {
. G1 U" n3 c7 M) X
文/贺进, S1 `5 _  [0 E2 ^' M( x

. `6 c2 M) k6 l7 x+ _- ^1 U  j山东汉子李立山,质朴憨厚背后“怂恿”着的永远是对于书法艺术的痴迷情怀。这是我对立山的理解,同时也是出于对立山为人的背后所窥测出来的那份情感。
3 [! \6 m- F6 N/ n5 d9 y  X* G- E4 J2 M% Y. n
立山的作品说实话我看得不多,在认识立山之前,都是在书法网站上看到他的作品,数量不多,所以印象也不是很深。去年立山出了一本小册子,立山交予我,我仔细翻阅一下,对立山的书法作品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整体来说,从那次的集子上我发现立山的作品是比较有冲击力的,也是较为抓人眼球的,这种东西很难得,书法的“立意”表现我觉得突破了传统的羁绊会提升一定的品味。立山将他对艺术的理解融入到了传统“迷离”的境地,这个阶段立山经历了,所以那时我就觉得立山在之后的创作中会有较大的突破。只不过那时的作品无法在艺术“语言表现”上有独立的思考,也就是说作品的冲击力很大,势必会淹没真正意义上对经典的揣摩,这是个矛盾体,无法摆脱更无法融合。所以我那时的感觉就是立山的作品还在“游离”,寻找突破瓶颈的方式。
; P2 {( h8 q( {' Z9 W- U
# a) r4 V# y# e* h. |4 C5 h在那之后,我看到立山的作品大多是对经典的“玩味”,他逐渐将自己的书风以一种独特的面貌“孤立”起来,就比如行草书,他不会中规中矩的寻觅其固有套路,他在思考,始终在思考一种全新的模式。这也就是在寻找突破口,寻找这个时代所具有的“观念意识”。直到前日我到立山新的工作室去看到他所展示给我的作品,从那一刻起我觉得立山的作品“较为成熟”了,所谓“较为成熟”,也就是具备了传统之外的表现力,貌似信笔而书,却不失传统“精准”的表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立山还没有达到,因为他不会如此早地建立自己的“艺术语言”,他明白这个道理,他只是用自己的见解去思考传统的含义。建立“艺术语言”是很难的,别说立山,就拿现在所谓的“大师”,他也不会承认自己有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所以我觉得立山在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对艺术的“觉悟”。这是最好的心态,也是必须拥有的态度。
5 b; O& N! H& w: i
8 X+ U# G5 t4 T$ Z立山的作品大多以临摹为主,且以临摹颜真卿为主流。立山的临摹,其实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他可以创作成巴掌大的字去表现,临摹《颜家庙碑》他可以用四尺宣纸写八个字。这是他要表现的艺术状态。突破临摹传统意义上局限,他要打破一种束缚,那就是经典是否可以再创造?我是持肯定观点的。因为我觉得现代人要比古代人聪明得多,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现代意识打破固有观念,书法作品的“再创作”也绝不等同于“意临”。立山的“再创作”,是试图寻找一种更好的方式来与真正意义上的“创作”来接轨,所以我们看立山的作品,能看到形式之外更多的是对“线条”的锤炼,这也说明立山并不是漫无边际、无拘无束的“临摹”,而是抓住经典之后的视觉表现。
' t6 j) [* ?, ]9 e; d- b) S
+ M% F" d% {# Z  P" j立山求学于中央美术学院,央美的教学体系在立山的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一种大视觉艺术形式,也决定了立山在书画创作上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立山的绘画作品我是最近才看到的,他擅长山水、人物,尺幅不大,却也能见大气象。尤其是画面清新、干净,不会肆意造作,从传统中来又回到传统中去,始终扎根在“宋元明”之中,于传统之中寻觅艺术表现。. ~( D& \. I) |

+ W- |8 s. s9 ]* n9 J8 t5 ^$ @: c今天我们看到的立山的作品,是“趋于成熟”化了,至于在当今他的状态是否能符合大家的审美要求,还需要一起来审视。但是我觉得最起码应该说他的路子是对的,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突破的力量,有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他用手中的笔来描绘对艺术的“情怀”,很难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7 21:53 编辑
( m( v* s5 G( p9 [$ l  q1 S: x* t9 l7 k) G* z& I) e4 u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李立山(北京)


3 }3 F0 J4 a- }* i5 k0 P$ _; ?

——作者心语——


7 |( Y& m9 J/ i9 h/ M
7 d. ]/ H* W' d1 Z7 z
) j2 n2 y$ e; G) e4 ^& Z走在央美的路上6 x$ g! S) `8 T3 Q

- w) N5 h' Q1 k5 F文/李立山. [% r! W. B0 Q2 l9 y2 j6 u
' v& |$ W' q- ~3 `) ]% N, n
对于书画印,单单是爱还不够,还需要知,我将心参证其中三昧。: j3 P5 I8 y* ^2 \' A* m( w
( X5 H0 K( f* E" `
生性愚钝的我,骨子里流淌着华北农村求知务实的血脉因子并将其付诸实践,根基扎在鲁西北农村黄土地上,凭着一股执拗的性子一路走进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从此开始走在央美的路上。' [" A; h. m! b1 F
- ]2 Y' F6 _3 J0 @4 G5 x; e
一个人一辈子只为一句话作注解,一辈子生活在一句话当中,一辈子的心情只有一句话的内容——走在央美的路上!走进央美使我找到我要注解的那句话。

1 v) c+ A7 f+ f2 k( g" ~" v
# D# q, m- T6 M" q# M  k往事如烟,只有那些深刻影响过我的片断,还清晰地印在记忆中。五年前的今天我只身一人背起行囊,踏上北行沈阳的艺考求学之路,我也感慨时光的飞逝,考进美院的时候,似乎就在昨天,今已是走出校门之人,而我也从不谙世事的学生慢慢地成长,略尝人生的苦辣酸甜。; T% P( V/ ^) N4 e/ N

/ E3 B/ \" [0 M四年央美本科学习的时间里,在课堂学习中把诸位导师对我们的指导以及所谈及的有关书画印与对应学科理论方面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当时的日记没想到今天再整理翻阅的时候会觉得如此珍贵!走进央美的课堂,念及诸位先生的很多谈话,当时理解不了,或是当时觉得理解了,但事实上并未真正领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己的创作或生活中遇到相同的问题时会猛然有所触动,才能体会先生某句话的深沉蕴意。这些谈话是先生们通过自己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实践,对人生、对艺术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态度,现利用毕业后的这段时光把所有的谈话整合起来,分类理出次序,梳理出一套完整而详实的工作室教学笔记,择其一二语录选为自述,是为对诸位先生的回报。# \6 m5 ]7 Y+ b9 H# E0 K
: b* D1 s7 f6 i- v4 ~1 |& N' l
教学笔记一 博士生导师王镛教授谈山水临摹与山水写生:“在书法专业开设国画专业的学习,是为打通书画笔墨语言上的隔阂,对于没有接触过绘画的书法专业学生,无疑是新的研究方向”,“强调用笔的丰富性,画面组织的完整性,用笔有不同表现的质感,体会绘画过程的皴擦点染,感受山水画写意的精神”。王老师结合示范为我们详实讲析山水用笔的种种迹象,提出“整体局部间的松动关系”,“墨色的七种变化”,“绘画过程中的书写性时序性秩序性以及不可重复性”和“树石结构以及云水和点景建筑间的虚实黑白处理方式”以及对于“积墨的十色阶”的运用,结合复制作品进行一一示范。后期跟随岳黔山、徐海、刘彦湖、姚鸣京四位先生外出太行桂林及四川广元写生时,岳黔山老师在教学中使我们慢慢建立山水观看和实践的笔墨基础,徐海刘彦湖两位老师使我们渐渐体验到山水写生中的生活体验及如何转化成笔墨语言的素材整理,而姚鸣京老师使我们渐渐进入整体山水关照的层面和笔墨语言修炼的阶段。在整体山水临摹和写生中,逐次理解王镛老师教学的精妙,每年的外出写生归来,王镛老师总是前来指导。记得先生有一次在写生整理课时对我讲到:画面要松动,衔接处要留有余地,树叶要有秩序感层次会更好,笔墨尽可能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体画面灵动传神,但相较入学山水临摹课时已渐入画境。记得先生在对我的书法篆刻作品点评时提出:要多思考由临摹到创作转换过程中语言的统一和整体的变化协调,以及从创作书写和视觉观读的角度去选取对自己有价值的范本(把汉魏以前的碑版刻石与墨迹相参和加强对先秦古玺印大格局关联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加以消化提炼后再进入新的调整实践。' \8 a7 p1 K# u* c# ^" C9 d
' Y  m9 N3 z, z4 T8 ~9 G
教学笔记二 硕士生导师刘彦湖副教授谈书法与篆刻:在书法临摹过程中要学会用元素原理去思考观察和创作,诸如:点画间构分间布白、注重字与字之间有机的关联和回环照应,使局部服务于整体的空间关照。在诸体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建立书法大格局的空间势脉,强调势脉的开张和书写性的还原。而在篆刻中更多地强调字法结构在空间势脉上的关联以及表现过程刀法的多样性,并提出好的线是需要好的空白证明,好的空间布白是围建好的点画秩序的所在,多体验线与书刻、线与空间的关联指涉,对用刀的同向性等方式的合理运用。先生在文字学和传统国学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常常鼓励我们加强对秦汉以前的书法体系和玺印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在印章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手边的文献资料,更大限度地转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 P" l7 X- Q% U1 Q

4 h' W( v* |/ @& d注:至今难以忘怀的是三年前的初冬夜访刘师,身穿一件单衫,还未换冬衣。看罢作品闲聊间隙,刘师母找来一件新式外套,只因刘师试穿不合身,搁置几日。念我好书而将钱款付诸于书籍,无御寒衣物。遂再三推让,觉师恩难却,穿衣在身,御大半寒冬。近日翻检衣物,睹之思之,夜不能寐。遂记之。( ~% f" W/ D0 f. F( J" @! H; X2 u
- r3 F5 v( F, q5 g+ @/ S$ m
教学笔记三 硕士生导师徐海副教授谈书画印:学习传统书画印要体现艺术处理的能力,在书写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范本有不同的笔法,最终以不同线条的不同形状进行表现。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以读书看报式的读帖,要从艺术造型规律上进行分析研究,多关注字的结构姿态。多角度多方法地去体会表现书画印,而在篆刻上提出要加强与书法(篆书体系)的研究,主张字法为首,次而刀法、章法。书画印三科学习中又提出“学以致用”的教学主张,临摹的作品一定要从整布局上进行关照点线关系,主张将线条和点画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在其中发挥辅助字形的能力,这才是书写的能力。另外提出书画印临摹是为创作服务的,用也即创作是最根本的目的。
$ U; s: u) m( Q" L1 R' J
) D, j8 ^$ o  n' M" E1 D  Z$ J+ l教学笔记四 诗书画印基础理论实践与古文字诸学科的学习:本科教学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理论学科的研究实践以及相关的艺术理论的深入。记得是杨涛老师手把手地为我们示范秦汉印章的印稿、刀法、章法布局,形成最初的由临摹进入创作的转换理念。莫武老师教会我们如何从学术研究的层面去查阅文献典籍,借助幻灯进行直观的中国书法篆刻史的图录学习。肖文飞老师主讲的山水理论教程有着详实严谨的文案以及高清晰的图录,使得课程丰富起来。诗词题跋课由林祥夫老先生讲解,为我们系统讲述诗词格律以及历代经典名篇并安排作仿旧体诗跋。北京大学考古系董珊教授及刘彦湖老师集中为我们讲解古文字,带领我们进入先秦那个诸子程兄的时代,领悟古文字之缘由及始末。8 A8 W& x* t( t0 |5 y; L

' g4 n# d1 M, f- M我在中央美术学院最多的书画印心得来自我们工作室的三位主持导师和助导老师团队,使我有了对书画艺术思考的整体观照和实践过程中侧重书写性和艺术处理的表现;通过张羽翔和陈国斌两位先生使我对当代书法与传统经典有了新的实践方向和思维指涉;通过岳黔山和姚鸣京两位老师是我进入山水绘画的境地,了解到山水观念的形成和笔墨语言的实践方式;而通过选修的第二专业使我从王颖生老师和任世民老师的教学中学到了相关壁画图示的研究和绘制的整套思维;我时常还能想起在铜版工作室做毕业创作时的林老师手把手的帮我教我各项工艺。这就是中央美院书法工作室教学师资上的整体配备,我有幸畅游其中,跟随左右,现在想来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福气。今我求学问道已至五年,但较未来之憧憬只是刚刚上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 k9 t% [, R% a4 R& x
& \, Z! G) R4 x# W- F我与书画,与其说是爱,毋宁说是知。情有迁移,缘有尽时,而相知则可如新,这佛门的觉,在芸芸众生即是知,这知竟可以解脱任何理法与人世沧桑。对于书画,单单是“爱”,还不够,还需要“知”,我将心参证其中三昧。生性愚钝的我,骨子里流淌着华北农村求知务实的血脉因子并将其付诸实践,根基扎在鲁西北农村的黄土地上,我大起来若有勤劳与朴实,即因我是这样的出身,凭着一股执拗的性子一路走进中国美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从此开始走在央美的路上。一个人一辈子只为一句话作注解,一辈子生活一句话当中,一辈子的心情就只有一句话的内容——走在央美的路上!走进央美使我找到我要注解的那句话。唐朝人李翱有诗:“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何等的豁达,何等的自然。我不但对于央美是学子,对于岁月亦是学子。9 o- ?2 c0 A& X, L: ~+ x

& g, L+ O2 U0 _. |8 T7 z走在央美的路上,有着太多的感触和交游。这篇短文,讲的是我这样一个困顿的求学问艺历程,说明五年间生活学习的变化,也是我一切思省感受和探索的起点。现节录我在2008年毕业创作为篆刻册页所做的一篇跋文附于此:甲申之秋,余负笈求学于京华,师王镛、刘彦湖、徐海三先生。弹指间,已越四载。余生性愚钝,蒙诸师不弃。余渐知一艺之成非一日之功,三尺坚冰非一日之寒。功课之余,浸于秦汉典籍,朝夕揣摩不止,始知美丑之别。乃知须出入规矩,变化古今,要在会古今之大道而后出己之面目。故始得不彻不悟大彻大悟之理。这样的学艺过程或许能透露出我的部分语义,这就是我欲出别册的缘故,虽不及面面涉猎,欲结集出册,以求教与诸位大雅。唯书不尽言,言不逮意,亦愿诸君索我书画于筌蹄之外。  P9 B/ k# f; v/ D
9 o: }" q0 M5 ]  y/ K6 J
释迦在世时说法,如船行大海中,开出一道浪头波纹来,然而船过水无痕,大海依然是个鸿蒙。人生如水,本真无痕。透穿时空,当思不易。今集些许杂感于此,回味生活带给我的点点滴滴,着实有着一份诚挚的感动。走在央美的路上,想及诸多的往事,迎面吹来寒冷的风,眼睛刹那间湿润了,我想我已经被我自己感动。
4 U6 S1 B. O* v  S* A% x: T9 ?$ r
- @: q8 `7 r# n8 I
远望当归
3 B+ v& X) t) A; I走在传统的路上0 m9 p+ \! r  u- y' K
. o- {( B7 b  U4 ?7 T$ |$ n4 Z
文/李立山9 m- y0 u) Y' W) u7 u/ k# X; \
) Z4 V. S; }6 T7 c5 i: w; A
发现书画印传统的活力是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四年间的如恍如惚的认识,到今天来说也初步形成了我的书画印学习的思路——致力于从发现自己书写的状态与性情出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理解书画印传统的当下。当我逐渐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是我身边的导师和朋友从他们的视角中发现的传统——这一点让我感知发现书画印传统魅力的先行者的身影。当我知道,我以我亲身的笔墨实践,从二王的书信到泰山脚下的石刻,我只身陷于其中以探寻书画印传统之美与真为沟通基本点,用笔墨穿越时空,更为感到书画印传统的力量源泉所在。
2 j9 e; T- [% x4 Y
6 t' Q) b" X  r我从中央美院毕业后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业与生活问题,毕业四年里的社会实践使我越来越清晰地感到,书画印的研究和实践已经成我生活的全部,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身边有多少事缠身,无论多长时间没有去接触那一部分,我心里最惦记的最牵挂的依然是我的那纸上的江山。现就顺着我这四年留下的文字走进我的生活,让我们一起去跟这文字去散散步、聊聊天。
" s' Q8 j: _/ B
* j0 E7 \  `. Z9 [  f) b因为毕业的缘故和考研未能如愿,我走进自己体悟和学习书画印传统的天地。因我与北京大学国学社的机缘,08年后一年里的往返于北大清华和花家地,听楼宇烈先生谈传统文化、佛教、中医、古琴等,切实跟着楼先生去感知中国博大精神的人文传统;听余秋雨先生讲至善之道、讲集体潜意识;听清华人力资源管理讲座,了解到传统文化在当下管理的运用模式;听叶曼先生讲授《心经》,跟随先生开始体悟“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步步求生”、“一切皆幻”、“观自在”等等关于事物基本的源起和发展之道;跟着一起北大国学社的《论语》读书会,感受北大博士们如数家常的谈先哲的故事;听韩天衡先生谈中国书画印的传统与出新,感受传统出新在当下的魅力;听于丹先生讲授中国文人的情怀,感受苏轼多难而豁达的诗词人生;在央美听侯一民先生、钱绍武先生、张立辰先生、徐冰先生、陈平先生、苏百钧先生、崔晓东先生、陈丹青先生、曹力先生、孙景波先生、孙为民先生、吕胜中先生等诸位先生的学术报告,或壁画、或油画、或国画、或当代艺术,更重要的是感受这些先生们一路走来的艺术经历,这一切都对我思考自己从事的书画印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不至于走入迷途,在如恍如惚的日子里,我慢慢地把心静下来去找寻我曾经的书写和对于书画印那份本真的冲动。
- p8 Q1 H7 b" h& Q) l

& A' x1 ?" D' S' H1 I' w9 ?& {就这样我的日记翻到2009年,因为展览的因缘,早在06年我在美院办碑拓展时认识的况尉师兄进入我的日记,况尉与我亦师亦友,所以我也就经常往来天逸阁喝茶、习字、听琴。他除了写字,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逛书店,因为爱好兴趣相仿,我们经常在周六凌晨驱车前往潘家园淘书选纸,去北大附近的几个大小书店定期选购相关的专著文集,每次总是左拎右抱的满载而归。况老师总是有着极好的记忆力,抬手就能找出相关的图书和相关的章节,每次因为学习去找况尉老师借阅图书,他都很快的找到,并推荐里面特别要阅读的,此时的况尉老师也总是带些得意的神情。因为况老师对于自己要走的路,他很自信地告诉我他从中国书法的大海深处看到自己要走的路,沿着有序的路轨书写着盛唐书家的气象。在和相互的交谈中,我慢慢地找寻到自己研究的方向,如同一个漂泊在异地的人要回家一样,我在与况老师交谈中,慢慢知道书画印最本真的要义还是传统的回归。也是展览的因缘,我认识了我金石碑拓方向的师友李绪杰老师,进而认识了王钧先生和刘大新先生,三位先生均在文博部门担任要职,但因为金石的缘分,我得以学生的身份得到三位先生的眷爱,使我在书法篆刻之余,得以更多接触那么多的中国历代碑拓的精品,每位老师都不遗余力的帮助和引导我,使我在专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方向都寻找到一份带着历史温度的厚重的书画印传统。我重新查寻我记忆中的那份文化和书画印传统的存储量,发现微不足道,我远远的望去那远在汉唐的文化艺术,还是那么的沉实厚重、拙朴典雅,好是让人向往,我多少次自己梦想着自己走在长安街上,走进那路边的酒肆,听李太白吟诗、看张长史题壁,想想那是何等的气场,让我去感受心灵间刹那间流露出来的喜悦和平静,体悟中国传承千年的价值和伦范,书写那永恒深邃的情感和信念。
1 S/ \( ]' v! J
& s( S$ l( i# o5 N* o. q9 Y! Y$ O我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三年来一直坚持着每年考研,身边的诸多朋友理解和不理解我这一举动,有的劝我放弃,也有鼓励我好好学再努力考一年,就这样,08、09、10年连着三年的日子就在日记本里一天天走过去了,日记记了十几本,我终于在2010年等来了我的又一次求学问艺的机会,这次考得不是中央美术学院,而是同在朝阳区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这让我不由想起我现在的专业导师骆芃芃先生讲过的一句话:坚持是成功最根本的信仰。我一路坚守着我对书画印传统的信仰,我为了求学问艺生活在北京,放弃了一些看似不错的生活机会,自己一手创办了自己的书法高考培训工作室,每年带着十几个学生参加高考、考研、考博,也给北京三五个著名的画室带带学生,我把我的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对待,用尽我能尽到的能力去照顾我每一学生,他们一个个也走进位于花家地的中央美术学院,或者位于西子湖畔的中国美术学院,或者是那天津卫的天津美院等等,陆陆续续也有一百多名学生考上他们心中向往的美院。而现如今我自己又一次走进校园,又一次回到了可以泡图书馆的日子,想想艰辛苦楚一切都值了,我能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靠自己的能力去坚持着我那执拗的坚持。感谢给予我强劲活力的伟大导师——我从八年前的艺考求学到今天所有的苦难酸楚和首都北京那高不可及的生活消费,让我在生活中坚挺地笑着走过了昨天,我可以无愧于心地对关爱和我交往过的师友们说一句:是你们对立山宽容和支持,让我感到生活在这里也暖暖的。在我的生活里,我经常做同一个梦,这个梦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形式出现,但总是说的是同一件事:“立山,你写字了吗?你画画了吗?你刻印了吗?”。多少次我梦里回到汉唐帝国,贴在汉唐帝国那雄美的殿堂门上去用心聆听里边的声音。9 Z( I+ b$ w% v! [. i/ L: D  q

2 V2 Z* N# M- O2 X* L我就这样再2010年9月又回到校园读书,我的专业导师骆芃芃先生认真地梳理我的思路,告诉我要多读书、多临摹、多揣摩书画印的经典,尤其是篆刻印拓背后的人文状态,体会微茫间的艺术表现,事情要麽不做,要做就做的深入专业,引导我追求传统的那种唯美的境界。而在具体的专业研究过程中每次都认真看着我的每一张习作,提出要参考哪个方向的经典,回到传统的大道,然后再去寻找自己要研究的体系。在读骆老师的文章里我摘录了些许话语作为励志词,大致是“我是以人这样一个载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因此我要先把人做好,然后才是做好艺术。名与利不是想追求就能追求来的,没有实力的名是虚名,虚名是不会长久的。”在研究生院我听到田黎明院长的开学贺词,鼓励我们做好自己的专业和研究,认真的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点滴的感动;听刘梦溪先生和刘荫柏先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大视野入手去关注和反思当下的文化热;听郎绍君先生将中国美术典籍,系统地去研读孔孟老庄以及历代美术经典典籍;听彭峰先生讲述中国美学史,娓娓道来的中国美学是我对书画印审美有了更多的触动;听王建民先生讲艺术人类学,知晓社会田野调查对于研究的别样价值;听任平先生将中国书法典籍,明白文献研究对于实践研究的价值所在;听任大援先生谈五四以来的传统文化源流,感受了动荡的20世纪的文化变革等等不能一一记述。研究生院的生活是充实而充满活力的,每周二下午不同课题方向的学术报告使我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正因为视野的拓展,我每天夜里我独自一人站在二王法帖、汉唐碑刻面前,不由地想想原来我在古人经典面前是如此地手无寸铁、书生意气,正因为此我更得用心去探寻书画印传统之美与传统背后那更为深邃的人文之本。0 y0 F* p3 g3 I. R
2 h+ h( c2 T8 |$ z" w7 ?
人对往事的记忆就像锁在不同抽屉里,舍不得丢的杂物,有些经过归档,有些已经无法分类,就那么一起掺杂地搁着,随着岁月的堆垒而尘封。某日不经意地打开一个抽屉,那被似乎忘掉了如隔世般的旧事便猛然回魂,又有了温度、呼吸和生命,昨天和今天又接续上了。这些文字不知让我看到,也让我听到那从汉唐帝国传来的那个平原大战战场上那阵阵的鼓声。这些声音被锁在尘封已久的抽屉里,将抽屉一一打开,我在毕业四年所经历的困楚、奋进、迷茫、阳光、温暖扑面而来。昨天与今天在纸上又接续上了。2 I4 x7 |9 S' ?9 W$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7 20:01 编辑 7 B/ s! M, U# R2 }. E: z9 }
/ r; C5 A3 i% g5 o6 t- o5 v

【八零点将录·八十年代优秀书家推荐系列】
李立山(北京)

) P* D1 ]" ^  g  M( ]6 @

——艺术钩沉——


. k. e6 x  o: P, q. W7 ~8 W, h1 [* k# x& O+ G5 F2 t* d' W% u
小 议 立 山
' [' B; @0 E# Y4 @

& O- h5 _  i8 G2 [文/梁培先
: R+ i) H1 m8 G1 t$ V; p& x2 |6 g) d$ v3 O8 N4 T
李立山是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期间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他在王镛先生的工作室攻读书法本科。读书期间,我们又曾一起到上海复旦大学沃兴华老师的课程班中学习过,所以,几年下来,彼此非常熟悉。
( T4 u* a5 u+ k+ J8 j6 C6 J7 t4 S8 b+ K0 c3 R5 ^3 z$ c% T
立山出生于山东的一户普通人家,并无所谓的家学渊源等等背景支持。刚满二十岁的小伙子硬是凭着自己的勤奋和勇气,来到京城,一路斩杀挺进了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可谓是小试牛刀了。我曾经问他:读书是否需要家里的资助?立山淡然一笑:早就不啦。憨厚而简单的回答中充满了自信。以我对北京生活消费的体会,立山的这种自信得来不易。

- G6 V, e* F% T4 U
: T( }2 |* j* t, C" ^7 s0 n4 w立山学习书法给我最深印象就是极为投入、极为专注。四年本科的学习,稍不留神就是匆匆而过,但立山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机会。四年来,立山不仅很好地理解和消化了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的思想,并且利用各种机会扩大自己的交游、见识的范围,以扩充自己的眼界、学识。我曾经到立山的宿舍中参观过,那些堆满了橱洞的专业书籍可以让许多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博士生汗颜;我曾经驻足过立山张罗的中国历代碑帖精品展,那些常见的和不常见的拓本、拓片竟被这位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解说得有头有道的——没啥可说的,进入专业、就要专业,立山的状态极佳。
% E! ?8 {. r6 |* @  C# z' C( n6 j$ P$ F: T* o8 c
立山的领悟能力极好。记得有一次张羽翔老师的章法训练课,张老师刚刚把自己的章法设计思路告诉学生,立山的笔下立即幻化出一幅颇为“张味”的魏碑体章法构成训练的作品。所谓会者不难,立山对于老师教学思想理会的简直是神速。在我的印象中,立山的创作一直是偏于厚重的,一些拙重的碑帖特别是北碑一系的作品往往信手捻来,毫不费劲即可再现那种苍辣拙老的气韵,配合上中央美术学院书法教学对于章法节奏的重视,立山作品的拙味、跌宕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我想,这可能与立山厚朴的本性有关,也可以说这种颇合立山的口味。
1 [- e6 L4 E3 J% [. s0 O; o# h) W0 {5 s& e9 _
或许不满足于这些已有的表现,在立山寄给我的一些作品图片中,我发现他对于纤细而敏感的线条的追寻意向,这些作品连同他的山水作品,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立山,华美飘扬的线条、细腻飘扬的情调,和一种年轻人独有的轻松愉悦的放纵。也许他的艺术表现还算不得成熟,但这些作品让我知道,立山活的还比较潇洒,更是一直没有停止过思考和修正自己的艺术感觉和作品图形。凭借着年轻时代的锐气和立山独有的专注守一的心态,立山的艺术之路是应当能够走远走好的。7 a' f  `8 [4 c! K4 W% n3 T
. A, ]8 f, {) B2 [% o
已经半年时间没有见过立山了,看到他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央美术学院的磨砺与激扬,想到了曾经的踔厉风发,想到了众多如立山一般的孜孜以求的书画朋友,更想到了北京这座万人如海的城市。在这个被海瑞称为北方极寒之地的地方,立山或许还在每日不消停地张罗着自己的事情,生存和发展,考研、带学生等等。这是每个在北京城闯荡的艺人都要经历的过程,立山正在切身感受着其中的快乐与辛苦。让我们大家一起祝福他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8 08:51 编辑
' j# r- ]; J# C6 y- C- J, R& ^, F4 Z& ]& r" F  A; D0 }" \

--艺术之路--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4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8 08:51 编辑 6 t. _+ c% k5 g' r1 J3 r) F! Q

0 [$ x) a5 i- N, o, M& ]

--艺术之路--

2004年中秋与刘彦湖老师、刘师母在王镛老师家

2004年中秋与刘彦湖老师、刘师母在王镛老师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8 08:52 编辑
: H- M5 |6 J4 _% Q0 _8 y9 I+ E9 O

--艺术之路--

2004年中秋我们全班同学和王镛老师、王师母和刘彦湖老师、刘师母等合影

2004年中秋我们全班同学和王镛老师、王师母和刘彦湖老师、刘师母等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1-3-18 08:53 编辑 # j' a1 G# J; H0 i7 L1 w$ v
# `) h) ^  U: w

--艺术之路--

2004年和我们班山东籍同学和山东籍前辈们和王镛老师及王师母合影

2004年和我们班山东籍同学和山东籍前辈们和王镛老师及王师母合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