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邦志 于 2011-2-25 11:29 编辑
独立的品格 幽深的意趣 ------品读刘树人书法 吴国平 当今书坛之热闹,如同一场运动。这恐怕是许多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关于热闹的好坏在不停的争议当中,在此,我无须多作褒贬。因为,事物往往是两面的。之所以引出这个话题,是想说,书坛虽然热闹,但在各种展事里,面貌的雷同或类型化却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时代集体有意无意的审美趋同,但却无法掩盖其多样性的缺失和以个性化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精神理解的偏差。
如此,放在这个格局之下,刘树人的字就显得可贵了。我不能说他的字有多么的好,但起码他的字一出来,我们就会说,这就是刘树人。刘树人他没有跟风,没有趋时媚俗,淹没在这场“运动”的旋涡之中;他在坚守着自己,向我们贡献了自己独立的书写样式,并以此来彰显一种原创精神。 许多年前我认识他时,他的字明显走的是“二王”一路,尤其是对“米字”有更深的涉入,看得出,在《蜀素》、《苕溪》等帖上下过不少功夫。他的楷书我见得不多,但偶然一见,也确不俗,很有法度和骨力,显然取法于唐楷。而且,现在你看他的字,仍然有许多颜、柳的影子,比如结构、用笔、形态和内在的骨力劲道等等。这很好,我个人特别主张学书先从“二王”入手,然后再去摆脱,以求新变。我分析,刘树人走的就是这个路子。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后来对魏碑和汉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喜《石门颂》、《石门铭》、《好大王》等,在北朝墓志和造像中也汲取了许多营养。近十余年来,他又在篆书,尤其是大篆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对金文如《散氏盘》、《毛公鼎》等皆有较深的研习。与此同时,他还时有学书的心得文章面世,反映了他在“精研字理”上,作了深入的思考。从他喜欢和学习的东西看,在深层里,它们的审美都是很相似的,都比较浑厚和质朴;都有着恣肆的意态,在不经意中透露出萧散虚和的气象;都有一种高古的意趣,这些大多是在文字形成和发展中,处在某一阶段转换过程中的东西,在成熟和不成熟之间,恰有一种难得的天真和生趣。这是很动人的,是一种天地共设、多种因素自然造化的结果,它游离于经典的模式和森严的法度之外,类似于天籁。
所以,刘树人的字有非常明确的特征,那就是古拙、浑穆、敦厚、圆润和简净。走的是以碑为主、碑帖结合的路子,追求的是一种大朴的境界和大美的气象。具体如著名书画家储云先生所言:“意气深远、骨架开张、法备森严,烘足庙堂气象。”目前在书坛写碑的很多,有的也写得很大气,但往往只流于霸悍,开张有余而内在的劲道不足,或者写得表面化,只注意形,而缺乏内蕴,不经看。而刘树人则不然,在他的字里,我们看到了一种雄强的气概,也看到了儒雅的风度;看到了性情的表现,也看到了理性的思考;看到了对传统的忠实承继,又看到了陌生化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树人的字,本质上追求的是返朴归真。但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首先他必须打破一些东西,从那些既定的普遍的价值体系里跳出来,或者说,站在更宽泛的视角或历史的高度上来审视当代书法;其次,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研习那些他喜欢的古典作品,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体味,除了反复锤炼手上的功夫、找出书写的风格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感觉其中鲜活的情态,那种古人心理作用下的微妙变化。当然,要更多地走进去,还必须广泛涉猎当时的文化背景,对文字学有深入的研究等。这是一个漫长的、相对于那些现买现卖急功近利的做法来说是非常吃力不讨好的过程。但他却从中找到并享受了极大的乐趣,难能可贵。
刘树人是一个具有学者风范的书家。长期以来,他对古典诗词,特别是楹联的创作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比如他在学习金文时,就制作了几十幅具有现代意义的集字联,把古文字活学活用,使商彝周鼎的神韵注入现代气息。他看上去儒雅有致,但内心却潜藏着一种军人的豪放和大气。这从他书法和对联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用这种气度加入书法创作,无疑会让他获得许多的感觉,久而久之,不仅丰厚了底蕴,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